?

基于泛在學習網絡系統的文化認同培育模式探究

2015-09-10 07:22邵曉霞劉治明
中國教育信息化·基礎教育 2015年11期
關鍵詞:民族文化

邵曉霞 劉治明

摘 要:泛在學習網絡環境能夠提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無縫學習,其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積極、反思性的文化身份認同,惠及他們正確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形成。文章在對泛在學習網絡環境獨特優勢分析的基礎上,架構了基于泛在學習網絡系統的青少年文化身份培育模式,并闡述了模式的體系結構,包括用戶瀏覽層、功能模塊層以及數據服務層,以及具體的實施過程,以期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培育有所啟示。

關鍵詞:泛在學習網絡系統;民族文化;社會認知網絡;文化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22-0012-05

預防和緩解信息時代文化多元化帶給民族國家的震蕩與沖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全球多元一體化真正成為人類走向信任、理解與合作之途,形成積極、健康、反思性的全球認同,是置身當下的各民族人民義不容辭的任務和責任。毋庸置疑,它以各民族人民清晰的、積極的、反思性的文化身份認同為前提。然而,業已出現的問題是,文化多元化及信息技術普遍化的現今世界,全球化的大眾傳媒、通訊網絡等的發展、信息的跨國界流動,加之地域間、國際間人員頻繁的流動,使得人們的文化身份認同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危機。這種危機對置身于信息時代的青少年而言,不利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本文擬采用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泛在學習網絡系統,嘗試架構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培育模式,以期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對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形成起到正向、積極的培育作用。

一、依托泛在學習環境培育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必要性

泛在學習,這一概念在我國最早萌生于南宋理學家朱熹之言:“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痹谛畔r代,其發生于一個多層面、多維度的整合型環境,且以整個人類社會為背景、以物理空間為存在形式、以信息技術為憑借手段,作為一個完整的整合空間而運行。[1] 可見,集社會、物理、信息及技術于一體的泛在學習環境,“能夠為信息時代置身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青少年提供一個平臺,進行對話、交流與互動”。 [2]

自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信息技術使人們以不容置疑的姿態進入文化多元的全球化時代。信息時代全球文化多元的推進,使得不同文明與文化間的往來互動日益頻繁,碰撞與沖突便在所難免。因而,置身此背景下的人們文化身份認同危機亦隨之而來。猶如學者所言:“自90年代爆發了全球性的認同危機,幾乎隨時隨地人們都在問,‘我們是誰?’、‘誰跟我們不是一伙?’”。[3] 文化身份認同危機,已然成為全世界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而且,此危機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甚。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其民族觀決定了未來中國民族關系的走向,故其文化身份認同危機更令人堪憂。因為對任一民族人而言,民族和文化身份認同是個人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4] 而有著混亂的、未經思索或消極的種族與文化身份認同的個體,等于缺少了健康的、積極的個人身份的一個核心因素,[5]不利于其正向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形成。所以說,“學生只有在獲得了明確而積極的反思性文化身份認同以后,才可以形成一個反思性的、積極的民族認同”、[6] 國家認同,乃至全球認同。

置身信息時代,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形成受制于其所置身的時代與環境。那么,可否利用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泛在學習環境,為不同民族青少年提供一個平臺,對其文化身份認同進行培育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诜涸趯W習環境培育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可能性在于:任何個體或群體的文化身份認同的形成都是漸進的、階段性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個體或群體成長的整個過程中的,[7] 而泛在學習環境是青少年成長的主要環境。因此,利用泛在學習環境,培育未來民族公民的文化身份認同是可能的。這也是泛在學習網絡系統所獨有的優勢所凸顯出的。

二、基于泛在學習網絡系統培育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優勢分析

文化身份認同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通過與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群的信息交流,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習得。由于泛在學習網絡環境所獨具的特點,其便被予以培育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期待。

1.泛在學習特點有利于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培育

就泛在學習的特點,學界達成以下共識:[8]

永久性: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都會不間斷地被記錄、積累,且永遠被保存。它意味著學習者可以反復查看已有學習資料,重復嘗試當初的情感體驗??色@取性:指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文檔、數據和視頻等各種學習信息。這對于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敏感性的培養和提升,提供了有利條件。即時性:指學習者不論置身何處,都可以即時地獲取所需資料與信息,不會因其所處位置而受限。交互性:意味著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與專家、教師或同伴進行信息交流而獲得需要的最大信息量。場景性:指學習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這有利于培育青少年文化認同,因為文化本來就滲透于生活。因為群際之間事實性知識的交流與互動,有助于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也將有助于發展不同民族間的相互尊敬與接受。[9] 適應性:指任何人隨時隨地都能夠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支持,輕松地完成學習任務。這利于文化身份認同形成的共時、歷時且不斷建構、重塑的需要。以現實問題為核心:指它是一種能夠滿足學習者需求、旨在解決學習者在現實中所遇到的現實問題的過程。[10]

綜上可知,泛在學習融于日常生活,無所不在,學習者能夠從生活環境中收集所需信息,獲悉與情境相關的學習活動及內容。[11] 且能夠用以解決現實問題。故其為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培育提供了適切的條件。

2.泛在學習技術及設備為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培育提供了物質支持

從技術層面看,泛在學習網絡環境主要通過泛在計算技術而實現,此技術使得信息空間、物理空間相融合,從而泛在學習得以產生。構筑這種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包括:學習終端機器、通訊網絡及可實現智能計算的軟件支持平臺。[12]

其一,學習終端機器。其二,通訊網絡。只有借助各種移動網絡,各類智能學習終端才能實現與多種學習方式的無縫連接。其三,泛在軟件支持平臺,包括軟件支持平臺的動態性、自發性,設備的異質性以及網絡連接的穩定性等。因為通過智能計算,才能形成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無縫連接,泛在學習才可以實現。而泛在學習網絡環境中的學習設備主要有三種模式[13]:第一,可穿戴計算模式;第二,信息設備模式;第三,智能交互空間模式。由此可見,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設備有分散、多樣、連通、簡單等特性。[14]

綜上可知,在終端學習機器、通訊網絡、泛在軟件支持平臺等支持下的泛在學習網絡環境能夠給學習者提供多樣、簡單、無限連通的學習,且能夠分享無限動態生成的網絡資源,為不同民族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培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持。

3.泛在學習網絡系統為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培育架構了社會認知網絡

從上文可知,泛在學習網絡環境是一個多層面、多維度的整合型環境,它集社會、物理、信息及技術于一體。在此環境中, 學習隨時隨處發生,且以整個人類社會為背景、以物理空間為存在形式、以信息技術為憑借手段,作為一個完整的整合空間而運行。其擁有完整的泛在學習網絡環境的概念模型和泛在學習網絡系統(見下文圖1和圖2),為不同民族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培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肥沃土壤。

泛在學習概念模型如下圖(圖1):[14]

由圖1可知,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學習環境,泛在學習網絡是由多層面、多維度的整合型環境構成的。學習網絡系統包括四個子網絡,由里至外有通訊網絡、資源網絡、人際網絡以及社會認知網絡(圖2)。[11]

由上圖可知,泛在學習網絡系統由從內到外四個不同的子網絡構成,通訊網絡置于最里層,其次為資源網絡、人際網絡,社會認知網絡置于最外圍。構成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中的四個子系統的排序說明了各自在整個系統中所起的不同作用。置于最里層的通訊網絡為整個網絡系統的基礎網絡,負責底層數據傳輸;基于通訊網絡所傳輸的數據,資源網絡將數據資源各節點通過語義網絡關聯形成可無限擴展的內容網絡;人際網絡主要涉及學習者群體,以通訊網絡和資源網絡為基礎,由置身其中的相關學習者群體所構建的關系網絡;社會認知網絡則是基于人際網絡建立的,聚集了所有學習者的認知而成的智慧網絡。[11]

三、基于泛在學習網絡系統的青少年文化認同培育模式架構與探究

1.青少年文化認同培育模式的體系結構

基于上文的探討,筆者嘗試建構適于在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中培育不同民族青少年文化認同的模式,其中的體系結構(見圖3),采用B/S(Browser/Serv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的結構模式,即數據服務層、功能模塊層,以及用戶瀏覽層。其中位于客戶機端的是用戶瀏覽層、網絡服務器端為功能模塊層,數據服務層則位于數據庫服務器端。

(1)用戶瀏覽層

這一層用于接收用戶輸入的任何請求信息,并即時得以顯示,Web服務器將會返回響應信息。因此,該層是與用戶直接進行交互的界面,用戶通過介入互聯網的計算機、移動手機等終端設備,利用IE、SOHU 等瀏覽器可進入平臺進行網絡學習。[15]

同時,由于泛在學習網絡是一種整合的、無縫的環境,社區、家庭、教育機構、工作場所等都是學習環境的一部分。因而在對不同民族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的培育過程中,可以憑借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中的通訊網絡(詳見下圖4),即通過互聯網、移動網、數字電視網等無線通訊網絡將來自不同社區、家庭、教育機構以及工作場所中各民族的文化信息傳輸至泛在學習網絡空間,作為泛在學習網絡系統青少年文化身份認同培育的主要資源。

另外,用戶瀏覽層也應該形成人際網絡。置身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中的學習者(包括助學者),他們是一個無限擴充的群體,新的用戶每時每刻都會產生。[13] 從而,由源源不斷的情境相關群體或智能知識主體組成學習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在特定的環境中分享知識和經驗、交換信息,并能通過協作的方式解決來自相同學習目標和興趣方面的問題。具體而言,置身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中的青少年,以民族文化資源網絡為中介,在資源共享的學習過程中長期交流、溝通,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形成了一定的規范和文化[16] ,并在這種交流、協作、分享的動態過程中,形成知識與人相互作用、相互交織的人際網絡(如圖5),并能持續不斷的獲取所需的知識。[17] 在這樣一個整合性人際網絡學習空間,青少年能夠獲悉全方位、綜合性的民族文化知識、信息。

(2)功能模塊層

這一層是青少年文化認同培育系統的中間層。其主要功能在于接收瀏覽器的各類信息,并將查詢到的信息提交至數據庫服務器,同時將查詢的結果再返回至瀏覽器。模式中的的應用功能全在該層實現。[15]

(3)數據服務層

數據服務層包括用戶資料庫、任務庫、資源庫、學習評價庫等數據庫。具體來說,用戶資料庫用來存儲注冊用戶的基本信息;與民族文化相關的任務存儲于任務庫,包括任務目標、任務內容等;學習評價庫中的數據包括各種評價指標以及權重等信息,同時可追蹤記錄評價的數據結果;而資源庫則用來存儲有關民族文化內容的本地資源庫和網絡資源。[15] 其中資源庫的信息內容,因其與民族文化相關,所以構成語義關聯的民族文化網絡資源。它以每個民族的文化內容為節點,各個節點以語義相連,是一個動態生成、無限擴展且能夠滿足無限群體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的無限民族文化資源網絡。其中,民族文化信息來自56個民族,包括社會價值規范、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見圖6)。因而,民族文化資源一方面作為知識的載體為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料,另一方面亦作為學習者與他人建立人際網絡的中介點,學習者通過情境感知設備能夠與情境相關群體或智能知識主體,以自然的方式交互、共享網絡資源。[18]

2.實施過程

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使置身其中的所有情境相關群體或智能知識主體之間建立動態的聯系,構建起了人際網絡,并在無限的擴充中,形成社會認知網絡,亦為泛在學習網絡系統中青少年文化認同培育模式架構圖(見圖7)。

(1)用戶注冊

這是第一步,實現于通訊網絡層。在這一層,實現對各用戶(學習者和助學者)的信息進行管理,分不同的模塊,如學習者、助學者中心等,其中每個中心又可以根據不同民族、學習者分為下一級的子模塊。同時,授予不同用戶不同的操作權限。用戶在首次訪問該網絡時需要注冊個人基本信息(真實信息),注冊成功后獲得各自的用戶名和密碼,之后方可登錄該網絡空間,組成情境相關群體,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

(2)任務呈現

這一環節是核心步驟之一,通過互聯網、無線網、數字電視網等無線通訊網絡技術創設盡可能接近不同民族生活的任務情境。在此情境中,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年齡、不同民族及不同認知水平,以民族文化為核心內容,設計目標明確、內容具體且具有挑戰性的真實任務,以供學習者進入具體情境后完成。需要強調的是,任務是分不同層級的,比如初級學習者的任務:能講出自己最熟悉的民族的名稱嗎?較高水平的學習者的任務:你怎么看待“漢族姑娘王艷娜無償捐腎給維吾爾族學生毛蘭江”的事例等。

(3)頭腦風暴

這一環節需要分步驟漸次完成。

第一步,個體思維,形成初步想法。首先個體學習者成功登錄之后,閱覽自己所在中心的具體任務。之后,對自己需要學習的民族文化資源信息進行自我理解、自我思考,進而進行自我提煉。然后,在對民族文化信息源理解的基礎上,個體學習者根據自身已有的先驗知識,初步形成自己對特定問題的看法,并盡可能多地考慮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此時的觀點與方法尚處于猜測層面,正確性、可行性有待證實。

第二步,群體思維,協作交流。這一步分為兩個階段展開。第一階段,同步交流,即群體思維階段。借助QQ聊天室、MSN群等工具,每個學習者自由發表自己的初步認識和觀點,同時共享群體中同級別其他學習者的觀點與看法,最終就有關不同民族文化問題的看法在資源共享、觀念分享中達成群體共識。這一過程中,同級別的文化個體自我反思,并與群體比較、對比。

第二階段,異步交流。經由E-mail、BBS等工具,不同民族、不同級別的學習者進行交流(低級別學習者咨詢,高級別學習者為其答疑),不同文化個體就民族文化內容所形成的初步認識及問題解決辦法進行修正、完善,并將其提交至師生共享空間。

第三步,助學者加入,獲悉解決方案。

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教師、專家進入助學者中心,對學習者已提交的相關觀點與解決方案進行審閱,并在共享空間進行實時討論。同時,助學者利用動態的社會認知網絡為學習者提供民族案例榜樣,并不斷更新,以幫助不同文化個體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

最后,結合不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給出指導性意見與建議,以幫助學習者能夠從不同民族文化視角理解問題的實質,凝練自己對不同民族文化的認識,并對已經形成的任務完成方法與步驟進行完善。

(4)完成任務

在不同民族的教師、專家等助學者的指導和幫助下,不同民族文化主體逐漸形成更客觀、公正的他民族文化觀,并且能夠較為順利地完成既定任務。

(5)任務評估

這一環節,是對不同文化主體其文化認同培育效果的有力保證。對于任務的評估,采用動態評估形式,包括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不同民族的教師、專家、社會各界人士,以及不同級別的學習者;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檔案袋評定法、蘇格拉底研討法等質性方法及考試等量化研究方法;多維度的評價范圍:任務解決的程度、民族文化知識的理解程度、對他文化的看法與容忍的認識等。同時,根據評價結果給予及時反饋與指導,以利其對自己文化認同的修正與提升。

四、小結

總之,泛在學習網絡系統,這種由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共同體在共享中組建并無限擴展的網絡,能夠滿足不同民族青少年社會化學習的需要,也符合其文化身份認同的重塑與構建過程。青少年以自己置身的社區、家庭、教育機構等為民族文化內容的信息源,以數據服務層、功能模塊層,以及用戶瀏覽層所構成的支持性學習環境網絡為平臺,通過與置身此環境中的學習者與助學者的互動,形成公正、客觀地認識那些與自己所屬文化相異民族或群體的社會價值規范、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觀點與看法,且能夠包容、接納、理解、進而內化這一群體或民族的興趣、標準和角色期望。在此基礎上,建構、重塑自己的民族觀、價值觀,且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和社會行為準則,并將其作為自己所屬文化—內群體文化與他文化—外群體文化中的處事方式之參照系,在內群體文化與他群體文化的對比、比較中重塑并建構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19] 從而達成對其正向文化身份認同培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余勝泉等.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 ——“學習元”的理念與結構[J].開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2]邵曉霞.從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看我國多元文化教育[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11(4):19-24.

[3][美]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35.

[4] Brodkin, K.(1998). How Jews became white folds and what that says about race in America [M].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5] Derschowitz,A.M.(1997).The vanishing American Jew [M].New York:Little Brown.

[6]James A. Banks.文化多樣性與教育:基本原理、課程與教學[M].荀淵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1,130-135.

[7]邵曉霞.論文化身份認同類型學理論及其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啟示[J].貴州民族研究,2011(1):130-135.

[8]付道明,徐福蔭.普適計算環境中的泛在學習[J].中國電化教育,2001(7):94-98.

[9]James A. Banks. 文化多樣性與教育:基本原理、課程與教學[M].荀淵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1,130-135.

[10]潘基鑫,雷要曾等.泛在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遠程教育雜志,2010(2):93-98.

[11]余勝泉,楊現民.泛在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資源設計與共享[J].開放教育研究,2009(2):47-53.

[12]王民等.面向終身學習的U-Learning框架:城域的終身學習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0(9):30-35.

[13]Weiser, M(1991). 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J]. Scientific American, (3):94-100.

[14]李盧一等. 泛在學習環境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9-12

[15]邱飛岳等. 基于4C/ID模式的復雜學習支持平臺構架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4):67-71.

[16]張建偉.試論基于網絡的學習共同體[J].中國遠程教育,2000專輯:52-54.

[17]余勝泉等. e-Learning新解:網絡教學范式的轉換[J].遠程教育雜志,2009(3):3-15.

[18]楊現民,余勝泉.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信息模型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0(9):72-78.

[19]邵曉霞.文化視角下的民族團結教育實現問題[J].甘肅社會科學,2012(2):15-18. (編輯:郭桂真)

猜你喜歡
民族文化
俄漢成語中動物形象特點分析
淺析民族文化和傳統圖案在面料設計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