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牦牛辦學記

2015-09-18 17:32新林
西藏文學 2015年1期
關鍵詞:牦牛學生

新林

牦牛,不是我們常說的披著長毛鎧甲威風凜凜的牦牛,而是四川甘孜州丹巴縣的一個地名,1970年9月1號,四川省林業廳雅運處的王隊長開著“解放”牌卡車,把我從丹巴縣城送到百里外公路邊的牦牛橋頭,王隊長幫我取下背包,凝視著我說:“小伙子,為什么到這么遠的雪山下來教書,出什么事了?”

我平靜地回答王隊長,今年暑假,東谷公社黨委抽調我搞農村工作,來過這山上的5個生產隊,發現好多娃娃才念到小學二三年級就輟學了,你看,新學年又開始了,多少七歲的孩子該上學了,所以,我主動要求到牦牛山寨來辦所學校。

王隊長是原志愿軍第十五軍的偵察兵,是我的長輩和朋友。他聽完我的話,十分感慨地說,你真不簡單,好在這里離八美丹巴公路四道班不遠,處里的車常到這邊來,讓他們給你帶些蔬菜來。

臨別,王隊特別叮囑我,記住每個月要進城去看你母親和兒子,你母親年事已高,帶著孫子過很辛苦,你一個人獨處一方工作,要慎獨??磥磉@位老軍人老共產黨員,對26歲的年輕老師,只身一人到雪山藏寨辦學實在擔心。

雪山藏寨辦學,圓了一個師范生的夢

幾個正在河邊放牛的孩子,把我帶到牦牛大隊蔡大隊長家,蔡大隊長說,往來的干部都住在我們家,前幾天縣委何書記上山來已經通知大隊,要盡可能幫助老師辦學。牦牛大隊共3個生產隊約600人。解放前,有個蘭先生在這里辦過私塾,解放后,只有一兩家人的娃娃去東谷小學住校上學。直到1958年,在牦牛喇嘛寺里辦了一所公辦小學,東谷鄉上部5個村(那時叫生產隊)的娃娃全在牦牛小學讀書。老師配備,最多時也有八九個,可惜好景不長,剛辦了四年,1962年就被精簡了,之后,每年由東谷中心校派1名公辦老師上山。沒有學校,熱天在曬場邊念書,冷天在沒收的地主破房子里上課。沒有學生讀到高小畢業,群眾很有意見。

蔡隊說,你是上山的第11個公辦老師。

上次隨何書記來牦牛工作,我作過一番調研。我的夢想很簡單——在這個雪山藏寨普及小學教育,使山上三個村的學齡兒童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請大隊提供了三個生產隊的戶口登記薄,按總人口數的10%一般為7—12周歲兒童的概率計算,我的新生班約有50名學生,加上蔡隊統計的輟學兒童30名,要有一個連了。

蔡大隊長帶我進一步熟悉環境。牦牛山寨狀如靠背椅,椅背自上而下分別為原始森林、耐寒作物青稞和豌豆、小麥、玉米地塊,各種農作物成環形帶狀分布,每條作物帶約2000米左右長,看上度涇渭分明,十分美麗。

椅座就是牦牛寨,兩條用大大小小的石板和石塊鋪就的街道,沿街的藏房鱗次櫛比,高低錯落。石板路上,明顯可見千百年來馬蹄鐵磨成的窩印。穿越時空,使人聯想到,這座山寨連接著到丹巴、大金、小金的茶馬古道上,流傳著多少動人的故事。

看到開學通知,山寨沸騰了,在這個讀書無用論流行的年代,經過多年的停課,群眾依然渴望辦學堂。

大隊把過去沒收的一棟藏式小樓交給學校用,一樓隔成了兩間教室,樓上作老師用房。我把流失的學生編為高年級,用三年級教材,把學齡兒童編為一年級。沒想到,上師范時看到的馬卡連柯《教育詩篇》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實踐的舞臺。好像條播玉米雙行錯窩的流程,復式教育教學,在這遠離城市文化的地方,悄然進行。上課時,不時有工作隊干部和藏族阿爺阿婆來觀看。兩個班,六十多個大大小小的娃娃,由一個老師授課,反倒教學次序井然有序,人們難免驚奇。

按照正規辦學的要求,根據教學大綱,我制定了教學進度計劃和課時計劃,課程表上墻,學生守則用毛筆寫就張貼,民主選舉班長和班委,讓學生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但是,課間休息和課外活動成了大問題,下課了沒有活動場地,孩子們滿街亂跑。大隊了解這一情況后,同意平時把曬場交給學生使用,脫粒曬糧時由生產隊用。這樣,牦牛小學能上體育課、音樂課。孩子們在操場上的歡聲笑語和清脆悅耳的歌聲,使多年來寧靜的山寨里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每天放學,抱著一大摞作業本回蔡隊家,床頭是換洗衣服,床尾是書籍和作業本,晚上幫助大隊或工作組宣講文件或撰寫工作簡報,日子忙碌而充實。10月底,我搬進了復試教學班樓上。

巡回教育的實踐

一天,蔡隊找到我,說河對面拔沖生產隊的白馬隊長要求老師每周去一天教他們的娃娃。100多人的拔沖隊有十來個學齡兒童,這些7、8歲的孩子,每天從拔沖走到牦牛上學往返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段山崖路僅一尺多寬,山腳就是電站進水渠,還要過一道幾根木頭搭建的簡易小橋,十分危險,中午茶也不好安排。

只能實行巡回教學。蔡大隊長滿心狐疑。我對他說:“在這山寨,就不放星期天了,每個月,除了提著幾根口袋下山進城去買玉米面和小麥面粉,我就每周星期天去拔沖上課,要不然,等這十多個娃娃到能跑得動路再到牦牛上學,就太晚了?!?/p>

復試教學和巡回教學相結合,普及初等教育,在這雪山下的藏寨,不留盲區。

文化大革命還在繼續,一年一個運動,1970年清理階級隊伍運動才告一段落,1971年的一打三反運動又開始了。山寨雖遠,工作隊不斷。大力支持牦牛辦學的大隊領導干部被“掛“起來,接受批判,人們懷疑這牦牛小學又要垮了。然而,正像草長鶯飛、春去秋來的自然界一樣,牦牛小學按照教育規律,依然正常運轉。

民辦教師,雪山藏寨辦學的源泉

牦牛小學不是公辦完小,只是中心校的一個教學點,上級不可能增加公辦教師。為實現雪山藏寨辦學普及初中的夢想,為了牦牛小學生存發展壯大成完全小學,只有自力更生培訓民辦教師。區委和公社的領導,同意了爭取民辦教師指標就地選才培訓的報告。

第一個應聘合格的是拔沖人丹巴中學六九級學生多吉,他每天在羊腸小路往返兩個小時,夏天常常曬得汗流浹背才回到家,冬天頂風冒雪到校授課。第二年,川口區委又給了牦牛大隊黨支部一個民師指標,牦牛小學形成了公、民辦教師結合,有3個教學班的學校。

培訓民辦教師的形式就是看我的備課本,聽我上語文、數學課,看我批改作業,跟我開家長會;再就是看他們的備課本,聽他們教語文數學,看他們批改作業,跟他們親如手足一般共同探討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當年,除了課本,買不到什么教育教學參考書籍,幸好家里尚有一批“四清”和“文革”初抄家時躲過劫難的書,其中,新都師范的函授教材在牦牛小學民辦教師滾動式發展中,對培訓民師起了難以替代的作用。

八年的教學中,爭取到6個民辦教師指標,老的走了,新的又接上茬。不變的是公、民辦教師信念,讓雪山藏寨學齡兒童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為了這個崇高的目標和夢想,教師們堅持遵循教學大綱,緊扣語文和數學課本,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精講多練培養學生的能力。

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雪山藏寨辦學的生存之道

當牦牛小學發展為兩名公、民辦教師后,我們共同擬定了班主任工作、教學計劃、勤工儉學的要點和運作制度。1974年以后,2名公辦教師,3名民辦教師混合編隊教學,東馬、拔沖、鄧巴3個村的學生都來牦牛上學,每天在羊腸小道人來人往,往返兩個多小時的路程,中午茶飯是個大難題,辦法是依靠群眾,讓學生投親靠友,少數學生由學校燒茶做飯。

牦牛山區每年5月25日后開始降雨,九月開始降雪。每當三條河水暴漲和大雪封山的時節,公、民辦老師都堅持天天護送學生過木橋、過巖路,不只一次,過橋時有學生不慎滑落,都是老師跳進水里抓住學生送上橋。

語文教學中,堅持識字為重點、閱讀為關鍵、作文為難點,這是根據牦牛山區孩子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課堂內外,嚴格要求學生多讀書、多背誦、多聽寫、多默寫。作文教學上,充分運用鄉土教材,在少先隊日活動中,帶領孩子們爬鼎鍋山、登蔥子山,尋找當年紅五年團第37團在吳克華和謝良將軍指揮下,五里橋伏擊戰和鼎鍋山阻擊戰的遺址。聽老人講述,要學生復述故事,然后立題審題,編寫提綱,分段論述。寫一遍,寫十遍,也要把故事寫出來。每周一篇作文,常年不懈。

數學課更是嘔心瀝血。堅持典型引路,舉一反三,集體答疑,個別輔導。我們把應用題中的行程、相遇、速度問題和按比例分配問題、平均問題和分數與百分數教學中整體求部分、部分求整體等問題,要求學生像背語文一樣,反復讀題,明確題意后找出關鍵字,歸納出各類典型題的結構特點,列出計算公式,分步列式計算。制成圖表讓學生牢記,組織學生大量解題,多練技巧。

在幾何和地積知識教學中,我們充分運用直觀性,量力性,循序漸進,師生互動的方法,用修建學校的廢木料,師生共同制作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圓錐體、圓柱體等各種幾何形體教具。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分解組合,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掌握面積、體積、容積的計算要領。地積知識教學在紅領巾試驗地進行。通過實地測量和計算土地,肥料,掌握地積知識。后來作村官的牦牛小學畢業生說,是試驗地教會我怎樣當村干部。

新建牦牛小學,圓了雪山藏寨百年夢想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和班級增多,新建校舍已迫在眉睫,我向公社黨委、川口區委和縣上報送了請示,附了一張立體效果圖和工程預算表。大隊,公社、區委一致支持修建新校舍,縣上表示解決青瓦、五金材料、玻璃、油漆等費用。

丹巴云母礦被造反派打倒的袁老聽說我要在雪山腳下修學堂,幾次去找他的老部下馬科長,安排汽車幫忙運瓦。馬科長在一個星期里安排了三輛卡車,從離城5公里的納交瓦廠,整整裝了3車青瓦運到百里外的牦牛橋邊。每次運瓦,我天不亮就趕到瓦廠,等車一到即請瓦廠民工把清選好的瓦片裝車啟運,村里的群眾早早等在橋邊,一俟車到迅速搬運,不影響司機上熱水塘執行運輸任務。幾萬片瓦,終于運到了牦牛山寨,修學校的一大難點突破了。

牦牛,這座古時曾建牦牛國的牦牛部落,這座紅五軍團37團曾經戰斗生活了近一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的山鄉,這個在丹巴農村中不等、不靠,憑自力更生,在1965年就修起第一座10個千瓦農村電站的藏寨,這個自己備料,自己施工,修建了至今安穩如山的單拱石橋的藏族集體,一定能再創奇跡,建設一座嶄新的牦牛小學。

大隊領導作了分工,蔡大隊長負責抓生產、抓修建,立即在大會上按各生產隊勞動力數,抽調了勞動力。牦牛隊擔大頭,唱主角,準備片石、圓木柱、房梁、檁木等材料。出兩個木工和全場需用的石匠。鄧巴隊準備門窗框方料和天花板,出一名木工。拔沖隊準備六間教室和教師用房的樓板(寸板),出一名木工。東馬隊派出修過寺廟,墻角砌得好的那位石匠。牦牛小學師生在勞動課準備挖黃泥,運黃泥,選碎石,供砌墻用。

過完春節,各隊開始備石料、木料,學校建設開工了。

勞動課上,師生們挖黃泥,運黃泥。有一次,我5歲的兒子沒有找到合適的背篼,氣得在操場邊哭,大隊人馬出發了,有位老師要帶上他,我說不用,果然,一會兒,兒子借到合適的背篼,興高采烈地趕了上來。

抽調的木工陸續到位,工場就在操場旁邊,木匠師傅們按照圖紙算了一遍又一遍,對圖紙作了一處又一處修改,彈墨線、鋸木料,制作門窗、打造木柱……

開春解凍后,普工、泥工、石工開始上陣了,挖基坑、下基石,砌片石,安墻角……師傅們個個像修自己的新房,按照工作流程,一絲不茍,來往的人們都常住足觀看這山區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有一天,不善言辭的東馬石匠,正在給墻角吊線,他看見我來了,笑著說,老師,我的墻角一百年不會歪的,你信不信,我毫不遲疑的回答,我信!

26年后的1997年10月,我到牦牛檢查農村工作時,去看了牦牛小學,歷經風雨剝蝕,校舍顯然老舊,但是,片石墻沒有偏斜移位,特別是四條墻角,垂直如初。

1972年10月,立于清代礎石上的六大根粗壯的圓木樁,支撐起單檐歇山式的青瓦屋面,片石砌墻、藍色油漆門窗、玻璃幾凈透明的兩層樓房的牦牛小學,矗立在雪山藏寨中間。

紅領巾試驗地,新農村建設者的搖籃

民辦公助的牦牛小學運行到1974年底,已經發展到2名公辦教師和2名民辦教師、4個班的規模。學區覆蓋了東谷公社牦牛、拔沖、鄧巴、東馬、永西生產隊、八丹公路四道班,學生近百名。

但是,這些小學畢業生的出口在哪里呢?上丹巴中學或東谷初中,山高路遠,都是百八十里,孩子小,家長不放心,總有一部分會留下務農的。牦牛山區歷史上,在解放前,南京政府大員戴傳賢視察西藏回南京,取道康定,經牦牛,走丹巴,去成都。在牦牛,戴傳賢曾推薦姓姚的地主家的孩子考上了黃埔軍校,除此之外,尚無一人走出大山去內地上學。

畢業生的前景決定學校的前景,干部和老師們終于想出一個辦法,辦紅領巾試驗地,教育高年級學生一顆紅心兩種準備,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既要努力考中學,也要學會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建設新農村。

牦牛隊在毗鄰學校的路邊,劃了兩畝地給學生作試驗田。我們找來了湖南農學院編的玉米栽培教材,請教了縣農藝師,在牦牛進行雜交玉米可行性試驗。勞動課上,師生們揮汗如雨,深翻土地,隊上秋翻春耕兩遍,師生們做四遍,在原始森林中積木葉土堆肥,村里翻地畝施800斤,試驗地施3000斤,按教材實施條播,雙行錯窩,學生們用尺子一再測量,像繡花一樣。五月底,雨季一到,師生們不誤時節上含氮量高的農家肥。七月間,大雨滂沱,師生們用草木灰鉀肥強筋壯桿。每次暴雨后,即使放了學,師生們不用通知也主動去試驗地排水疏溝,破除土壤板結,雜交玉米植株高大挺拔,玉米苞籽壯尖滿,過路的人們無不異口同聲地贊美,平生沒有見過這樣種出的好玉米。八月間,縣上在牦牛召開全縣肥麥生產現場會,紅領巾試驗地里的雜交玉米,引起與會干部和代表們的熱烈討論,干部和農村社隊的代表一致認為,偏遠山區辦學要兩手準備,既要面向升學,又要面向建設新農村。

雪夜救護

文教局調我從牦牛小學到東谷中心校來工作,已經一學期了。這所1957年修建的學校,有小學1至6年級和初中1—3年級,共9個班。為了實現初中畢業生考中專零的突破,我們從縣廣播局要了些電線,在初中班教室里裝了電燈,實行早、晚自習補課。公社書記感慨地說,東谷學校幾百學生上課,雖然在公路旁邊,但沒有吵鬧聲,老師負責,學生用功。

這天,我在宿舍里改初一學生的作文。這是順一條小河溝修建的一幢平房,一端是六年級教室,其余是四小間教師住房,每間不過15平方米,三合土地平,木制天花板,臨窗一張書桌,屋中一張床,屋后水溝邊,是老師們自己用油毛氈搭建的,能遮風擋雨的所謂廚房。我家的廚房邊栽了幾棵洋芋花,蓓蕾滿枝了。

我正在伏案入神地批改一名三卡子生產隊學生的作文。這孩子在題為《桌山》的文章中寫道:爬上山頂,山頂像一條綠絨絨的棉毛毯,我放的20多只羊,在絨毯上撒歡,我向綠絨毯中央走去,那里矗立著一座小山,像安放在絨毯上的圓桌……我邊改邊想,這孩子將來會成為一名藏族作家。正在遐想,初三班的拉姆,急匆匆地邊跑邊喊,周老師,牦牛大隊支書喊你接電話,說王老師的腿砸斷了。

只有公社才裝有電話。公社文書接了電話,跑到臨近公社的教室告訴學生,再由學生跑來轉告我的。我趕忙跑到公社接電話,牦牛大隊黨支部書記澤旺珠,在電話里急促地說,王老師在牦牛砸斷了腿,傷情重,請聯系一家醫院救護車上山救人。

這時,西北風驟然而停,奇怪的是天空一片蘭黑色,萬籟俱寂,一會兒,鵝毛片一樣的大雪,紛紛揚揚,落到地上、樹林、田地、房舍、道路,瞬間變成一片銀色。

時間已是晚上9點,又是星期天,找哪家醫院?我首先想到的是森工局職工醫院,賈院長是解放軍轉業干部,一位待工人如自家人一般的山東漢子。當即給森工醫院值班室聯系,但值班醫生說,他們的救護車,上丹東115場接病人去了。我馬上請醫生叫森工醫院護士長、我的小妹接電話。我告訴小妹,請聯系縣醫院劉瑞一院長,幫助安排救護車救人;我這里打縣醫院電話很不方便,要轉幾道才打得通。

大約20分鐘后,劉院長把電話打到公社機子上,詢問了傷情,要我告訴牦牛方面,固定斷腿,不要按摩,救護車盡快出車。

雪夜,天地之間飄著棉絮一般的大雪,地面上是厚厚的積雪,公路上分不清兩邊的排水溝在何處,雪地里的建筑似乎都矮了一大截。

我在公路邊等救護車。大雪落在雨衣上,化作水流在地上,水流滴了一圈弧形??梢钥匆?,積雪已有十多公分了。八美到丹巴的83公里公路,養護得好,邊坡擋墻砌得結實,公路兩邊排水溝開挖得又深又直,清理得干凈。公路基層是大石塊,中層是片石和碎石,路面成魚脊形,沙質土鋪就。但今晚,只見漫山遍野一片雪白,不見公路面上的魚脊和排水溝。這可是行車的大忌??!

深夜一點了,仍不見汽車的燈光。

大約深夜兩點,救護車終于來到操場邊。我趕緊上車。甲安醫生問了傷員情況,擔心失血過多的話,后果難以預料。駕駛員何師似乎家中有病人,心情沉重。在八丹公路上跑了這么多年,彎彎拐拐記得比較清楚,小心地給何師提示著,這依山傍河的山巖公路上的危險彎道。

轉過趙家河壩,救護車轟鳴著在陡水巖回頭線上盤旋,轉了兩個大之字拐以后,車停了。

坡陡,雪深,路滑。

甲安醫生和我下車,赤手從公路邊的亂石堆中掏石頭,墊輪胎;何師加大油門發動汽車,沖上了積雪已達一尺多的陡水巖。

救護車到帥家巖窩,又無法前行了,大雪壓斷的白楊樹枝橫落在公路上,甲安醫生和我又下車搬樹枝,忙得一身大汗。

這段公路,一邊臨牦牛河,一邊是梯田層層,公路兩邊高大的白楊樹排列成行,樹身披掛著冰棱,不斷有被大雪壓斷的樹枝落到地上。

救護車又轟鳴著,沿著在大雪山下的大巖半山中,鑿出的彎彎曲曲的公路前進。

下半夜三點多鐘,汽車在么塘子前面的一個之字形陡坡上拋錨。不來油了。甲安醫生和我再次下車,冒雪找石頭墊輪胎;何師趕忙查油路、線路、電瓶、水箱。大雪越下越大。甲安醫生和何師沒戴帽子,雪片覆蓋頭頂,迅即化作水流,淌進脖子。時間一分一分的過去,汽車依然不動。

這時,傳來有人在厚厚的積雪上行走的聲音。吱吱聲,越來越近。只見一個身材高大魁梧的人,頭戴絨帽,披著雨衣,推著自行車,來到我面前說,周老師,澤書記給你打完電話,又派了一個民兵到四道班請求支援,要我們幫助上山的救護車順利通行。

這是全州養路段模范-----賴明清段長-----八丹路四道班的老班長。他所帶領的八丹公路四道班,一直是全州的先進道班。在牦牛小學八年中,帶學生勤工儉學到四道班篩沙料,聽賴段長講過1958年修筑八丹公路的動人故事。

我一見賴段長,十分激動,聲不成句地連說感謝。賴段長多才多藝,通曉筑路機械的使用和維修,很快和何師修好了汽車。車燈照著厚厚的積雪,沿著賴段長自行車的車轍印緩緩向前行駛。

凌晨五時左右,救護車喘著粗氣,來到八丹路邊的牦牛橋頭。大雪落了一整夜??床坏窖┩lF散的樣子。這是1970年上山以來,見過的最大一場雪。我對甲安醫生和何師說,你們在車內等,千萬別凍著,救人靠你們,我上山去把傷員抬下來。

大雪天,老熊和野豬曾經出沒在上山寨的羊腸小路上。取了一根堆放在路邊柴碼子上的白樺木柴,深一腳淺一腳向山寨爬去,身后是一連串深深的雪窩。

爬上山寨口,住腳歇口氣。茫茫原野上,后山的森林,眼前的藏房,都穿著厚厚的白棉襖,寨子里的狗也被罕見的暴雪鎮住了,沒有狂吠。

走進牦牛小學,只見樓上樓下六間房燈火通明。來到操場上喊了幾聲,隔壁的阿郎大娘說,小伙子們都在王老師家。

走到王家,全村的年輕人都在那里。澤書記和蔡大隊見我一進門,趕緊吩咐大家把傷員放到木板上,用帶子固定好,分成兩組抬送下山。牦牛街上還可以四人抬;到了寨口則不行,只能雙人抬,但又使不上力,轉不過身,只能手扣手地把傷員送下寨口山路。

黎明時分,匆匆與蔡隊和小伙子們告別,上車趕往醫院。甲安醫生在車上對王老師的傷腿作了緊急處理,又給王老師打針服藥。大雪沒完沒了,雪花飄落擋風玻璃,雨刷又不起作用。為了行車安全,我和甲安醫生只得冒著危險輪流下車,站在何師身旁的踏腳板上,不斷用毛巾擦雪片。早上8點過,車過東谷校門,來不及下車看看,不知我兩歲多的小女兒,昨夜怎么樣。

我們在上午10點左右,終于把傷員送進了手術室。劉院長和甲安醫生會診后,確定是脛骨粉碎性骨折,很快進行了手術治療。

日夜頂風冒雪,奔波勞累,我當晚發起燒來。家里了為了照顧護理我,一時沒有看住兩歲多的小女兒,拉倒了開水壺,燙傷了右手臂,我心痛不已。已是晚上了,東谷衛生所邱醫生聞訊趕來,仔仔細細作了檢查治療,一直守護小女孩到深夜才回去。

幾個月后,王老師在甲醫生和劉院長他們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重新站立起來,走上了講臺。

責任編輯:吉米平階

猜你喜歡
牦牛學生
快把我哥帶走
跟著牦牛去巡山
《李學生》定檔8月28日
學生寫話
學生寫的話
敢于面對困境的牦牛
目前牦??谔阋叩脑\斷與防治
大通含1/2野血牦牛提純復壯家牦牛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