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減壓術中胃腸減壓管插入長度的探討

2015-10-21 16:40
中國醫學人文雜志 2015年10期
關鍵詞:腹脹

陳 芳

【摘 要】目的 探討胃腸減壓術胃管插入長度對外科胃腸減壓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100例胃腸減壓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胃管插入長度為55-65cm,對照組按照傳統插入長度為45-55cm,觀察兩組患者術后腹脹,嘔吐,胃液引流情況。結果 觀察組胃液引流量多于對照組,腹脹總例數,中、重度少于對照組,嘔吐病例少于對照組。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胃腸減壓管插入長度比傳統插入法增加10cm,可提高胃腸減壓的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胃腸減壓;插管長度;腹脹

胃腸減壓是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診療措施,在外科應用極為廣泛[1]。其目的是利用負壓吸引和虹吸作用的原理,通過胃管將積聚在胃腸道的氣體、液體吸收,減輕胃腸道內的壓力和膨脹程度,改善腸壁血液循環,促進消化道功能恢復[2]。持續胃腸減壓是治療急性胰I腺炎、腸梗阻等疾病簡便、經濟而有效的方法。但據臨床觀察,傳統法插入深度為45~55 cm,術后胃腸減壓效果不佳,部分患者仍有腹脹不適感[3]。對此,筆者對胃腸減壓管插入長度進行改良,觀察傳統插入深度與改良后胃腸減壓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 我科共行胃腸減壓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齡最大87歲,最小35歲;腸梗阻34例,大腸癌18例,胃癌12例,食道癌16例,胰腺炎8例,膽石癥1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疾病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統一用上海新亞醫用橡膠廠生產的14~18號胃腸減壓管。胃腸減壓管有4個孔,其中頂端有1孔,側孔3個,從頂端至第3個側孔的距離為12.6 cm。

1.2方法

按順序將插管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實行傳統式插管法,測量方法從耳垂至鼻尖再至劍突,長度約45~55 cm。觀察組在傳統法插入深度的基礎上再增加10 cm即為55~65 cm。術后腹脹標準:無腹脹:腹部平坦、柔軟,無壓痛;腹式呼吸正常。輕度:腹部平坦,稍有壓痛;腹式呼吸存在。中度:腹部略膨隆,有輕度壓痛;腹式呼吸減弱。重度:腹部膨隆明顯,腹部有壓痛,無反跳痛;腹式呼吸明顯減弱或消失。

2.結果

術中發現術中發現,對照組插管深度僅至胃賁門或胃體部,有側孔在胃賁門外食管內;而觀察組胃管頂端剛好至胃竇部,胃管側孔皆入胃內。胃管在胃內無折疊、扭曲。兩組胃腸減壓管插入深度、術后腹脹、術后嘔吐、及引流情況比較見表1。經比較,兩組在胃腸減壓術后腹脹、引流量、嘔吐等方面均存在差異,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附表1兩組患者胃腸減壓效果比較

組別 例數 插管深度(cm) 腹脹例數(例) 24h引流量(ml) 術后嘔吐(例)

輕度 中度 重度

對照組 50 45-55 16 12 12 645±27 17

觀察組 50 55-65 14 10 4☆ 476±30☆ 9☆

注:☆表示與對照比較p<0.05

3討論

胃腸減壓術胃腸減壓術是利用負壓吸引和虹吸的原理,將胃管自口腔或鼻腔插入,通過胃管將積聚于胃腸道內的氣體及液體吸出,對胃腸梗阻病人可減低胃腸道內的壓力和膨脹程度,對胃腸道穿孔病人可防止胃腸內容物經破口繼續漏入腹腔,并有利于胃腸吻合術后吻合的愈合。因此適用范圍很廣,常用于急性胃擴張,腸梗阻,胃腸穿孔修補或部分切除術,以及膽道或胰腺等手術術后。

人體解剖顯示,食管長度為25~30 cm,咽部長度為12 cm,鼻部長度約8 cm,總長度45~50 cm,胃管遠端側孔距頂端距離為12.6 cm。傳統法插管長度為45~55 cm,從解剖角度分析,胃管側孔不能完全進入胃內,與術中所見相吻合,影響胃腸減壓效果。致使 量的胃內容物留在胃內不能排出,產生腹脹、嘔吐等癥狀。如果我們將胃管再插入10 cm,上述癥狀就很快消失。由此可見,胃腸減壓的效果與胃管的插入深度密切相關。經醫生在術中證實,按對照組插入的胃管,其前端僅達賁門下2~5 cm,側孔只有1~2 暴露在胃內,而觀察組的患者因胃管前端的側孔均在胃內,形成負壓面積大,胃內壓力低,腸內氣體、液體逆流入胃內排出體外。因而不會產生腹脹、嘔吐等癥狀,但也不是插入越長引流效果越好,插入過長,使之在胃內打折變曲,影響減壓效果。本研究發現,研究組重度腹脹的例數及術后發生嘔吐的例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研究組術后24 h胃腸減壓引流量大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置入胃腸減壓管應注意:①胃腸減壓期間應禁食、禁飲,一般應停服藥物。如需胃內注藥,則注藥后應夾管并暫停減壓0.5~1小時。適當補液,加強營養,維持水、電解質的平衡。②妥善固定:胃管固定要牢固,防止移位或脫出,尤其是外科手術后胃腸減壓,胃管一般置于胃腸吻合的遠端,一旦胃管脫出應及時報告醫生,切勿再次下管。因下管時可能損傷吻合口而引起吻合口瘺。③保持胃管通暢:維持有效負壓,每隔2~4小時用生理鹽水10~20ml沖洗胃管一次,以保持管腔通暢。④觀察引流物顏色、性質和量,并記錄24小時引流液總量。觀察胃液顏色,有助于判斷胃內有無出血情況,一般胃腸手術后24小時內,胃液多呈暗紅色,2~3天后逐漸減少。若有鮮紅色液體吸出,說明術后有出血,應停止胃腸減壓,并通知醫生。引流裝置每日應更換一次。⑤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以保持口腔和呼吸道的濕潤及通暢。⑥觀察胃腸減壓后的腸功能恢復情況,并于術后12小時即鼓勵病人在床上翻身,有利于胃腸功能恢復。⑦胃管通常在術后48~72小時,腸鳴音恢復,肛門排氣后可拔除胃管。拔胃管時,先將吸引裝置與胃管分離,捏緊胃管末端,囑病人吸氣并屏氣,迅速拔出,以減少刺激,防止病人誤吸。擦凈鼻孔及面部膠布痕跡,妥善處理胃腸減壓裝置。

參考文獻:

[1]陸琪琳.胃腸減壓在臨床上的應用[J].河北醫學,2006,12(7),677-678.

[2]樊淑芳.關于胃腸減壓的作用探討[J].家庭護士,2007,5(4),61-61.

[3]梁秋霞.外科手術患者胃腸減壓管插入長度的探討[J].新醫學導刊,2008,7(12):3-4

猜你喜歡
腹脹
復方阿嗪米特腸溶片聯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治療肝硬化腹脹的臨床療效
及早護理干預對剖宮產術后產婦腹脹的影響研究
早產兒與足月兒發生新生兒敗血癥的特點比較
剖宮產術后腹脹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研究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應用護理干預預防腹脹的效果分析
四磨湯聯合酚妥拉明治療新生兒腹脹的療效觀察
胸腰椎骨折后腹脹發生的原因及有效的護理干預
耳穴貼壓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的預防作用
耳穴貼壓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腹脹的預防作用
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腹脹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