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中生命意義的追尋

2015-10-21 16:59錢亞輝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史鐵生

摘要 小說《命若琴弦》是史鐵生的代表作,該小說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寓言故事,再現了生命歷程中的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信仰與懷疑等,表達了作家對生命意義、生命過程、人生價值的哲學思索。本文從小說《命若琴弦》的故事情節出發,分析了小說中的人生苦難、生命之旅和生命價值等思想內涵,探究了史鐵生小說中博大精深的生命哲學。

關鍵詞:史鐵生 《命若琴弦》 生命意義 生命困境 生命過程

史鐵生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從正常的生命變成了殘缺的生命,在生與死的痛苦掙扎中史鐵生“開啟了寫作的零度”,并以睿智的言辭、質樸的風格、悲憫的文字書寫生命,詮釋生命的意義,追尋生命的真諦。小說《命若琴弦》就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寓言故事,詮釋了人生苦難的文學話題,表達了史鐵生對直面人生、感恩苦難、超越命運的哲學思考。

一 正視偶然的、不可抗拒的人生苦難

命運從來都是不公平的、不可抗拒的,任何人都無法逃脫人生苦難,既然如此,人們就應當正視人生的各種苦難,“在苦難中默默忍受命運的重壓”。小說《命若琴弦》以一個古老的傳說展開故事情節,并以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故事再現了生命歷程中的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信仰與懷疑等,表達了作家生命意義、生命過程、人生價值的哲學思索。相傳,盲人琴師彈斷一千根琴弦之后,就可以重見光明?!睹羟傧摇肪鸵赃@個故事為引子,講述了彈斷八百根琴弦的瞎子師爺、彈斷一千根琴弦的老瞎子以及年輕的小瞎子三代盲人的故事。老瞎子和小瞎子靠賣藝為生,他們整日穿梭于莽莽的崇山峻嶺之中,走鄉串戶地為人們彈奏三弦琴。老瞎子的師傅臨終前告訴老瞎子一個治愈眼疾的良方,以彈斷一千根琴弦為藥引子,然后拿著琴槽中的藥方去抓藥,就可以治愈眼疾。老瞎子將師傅的話當成了真理和生命的希望,他用盡畢生的精力賣藝彈琴,并用一生的精力追求“彈斷一千根琴弦”的人生夢想。

小說中,小瞎子年僅十七歲,他天真爛漫、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他通過小小的電匣子知道了“綠色的長乙(長椅)”、“曲折的油狼(游廊)”等等。在野羊坳時,小瞎子與小妮子蘭秀兒一起聽電匣子,共同嬉戲玩耍。但是,飽經滄桑的老瞎子卻并不關心這些,他買電匣子是為了學習譜寫新曲兒,好早日彈斷一千根琴弦,以實現重見光明的夢想。小瞎子則對這個重見光明的藥方持懷疑態度,他常常質問師傅,“干嘛非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藥呢?”,“弄斷一千根琴弦還不簡單?”。但是,老瞎子對這件事情卻是滿懷信心,甚至不讓小瞎子有任何質疑。生命因為希望才變得更加精彩,如果生命沒有希望,就猶如大海中的小船失去了方向,會變得漫無目的,四處飄蕩。小瞎子希望能夠重見光明,找到一份甜蜜而美好的愛情,而老瞎子只想著能夠睜開眼睛,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這些都是多么美好的希望、多么基本的欲望,命運之神卻剝奪了他們兩人的這種權利,讓他們無法享受普通人所擁有的幸福。但是,在理想和希望的支撐下,老瞎子和小瞎子仍幸福地生活著,小說開篇之處,老瞎子和小瞎子猶如風塵仆仆的苦行者,頂著發黑的黑帽,穿梭于峰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中,但是他們并未覺得疲憊不堪,反而心中充滿希冀、激情迸發,因為老瞎子想著要彈斷一千根琴弦,而小瞎子要見到自己暗戀的女孩蘭秀兒。

小瞎子和蘭秀親嘴兒、吹氣兒、親熱,兩人的情感急劇升溫,老瞎子也彈斷了一千根琴弦,于是,小說故事情節發展到了高潮。然而,隨后小說故事情節卻發生了轉變:老瞎子琴槽里藏了五十年的秘方竟然是無字天書,小瞎子深愛的蘭秀也遠嫁他鄉。老瞎子和小瞎子的人生希望都變成了鏡中花、水中月,兩人陷入了極度絕望的悲觀境遇,老瞎子用“骨頭一樣的眼珠質問蒼天”,小瞎子趴到雪地里,一動不動地等死。在不幸的命運悄然降落時,個體會感到痛苦、不幸和無奈,但是人終究無法改變這種不幸的命運,比如,蘭秀兒遠嫁他鄉之后,小瞎子就不再擁有這份愛情;老瞎子拿到一張白紙,也不可能重見光明。面對不公平的命運,小瞎子發出了憤慨的質問,“干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則只能悲涼地屈從命運的安排,“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在經歷愛情挫折后,小瞎子感受到了殘疾帶給人的不幸和痛苦,老瞎子看到了荒謬、荒誕的生存本相,也感受到了人生的宿命。

二 投入永恒的、樂觀豁達的生命之旅

史鐵生這樣說過,“人的本性傾向福音,但是人的根本處境卻是苦難或殘疾”。如何超越人生的苦難、實現靈魂的救贖呢?史鐵生認為,“過程即目的”,“生命的價值在于你能鎮靜而激動地欣賞過程的美麗和悲壯”,只有坦然面對各種人生困境,調整人與矛盾沖突的關系,將“為我”的狹隘認知變成“為他”的博大胸襟,才能讓生命獲得更精彩、更有意義。

小說《命若琴弦》中,史鐵生就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詮釋了“過程即目的”的人生哲理,表現了老瞎子對“彈斷一千根琴弦”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認知。比如,老瞎子的師傅臨終前留給他一張藥方,讓他彈斷一千根琴弦之后按照藥方抓藥,這樣就可以重見光明,只是因為老瞎子的師傅沒有記好,將一千根琴弦當成了八百根琴弦,所以沒有治好雙眼。在這個人生希望的支撐下,老瞎子努力地生活,不知翻了多少山、走了多少路、受過多少委屈,但是老瞎子始終沒有放棄,而是將生活的酸甜苦辣埋在心底,因為在老瞎子心中,只要能夠重見光明,不管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老瞎子翻山越嶺去抓藥,夏天匆匆忙忙走了,隨后,老瞎子才知道那個所謂的藥方不過是一張白紙,在重見光明的希望幻滅之后,老瞎子極度痛苦和絕望,他面容憔悴、身體孱弱,游走于死亡的邊緣。后來,老瞎子猛然想起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想到了小瞎子還有著漫長的人生道路,他不能拋棄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而獨自離開人世。于是,在大雪狂舞的深冬時節,老瞎子跌跌撞撞地回到野羊坳。老瞎子將師傅的藥方封入小瞎子的琴槽之中,將這個裝有“秘方”的三弦琴鄭重其事地交給小瞎子,并囑咐小瞎子,“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小瞎子急切地問,“怎么是一千二,師父”。老瞎子平靜地回答,“是一千二,我沒有彈夠,記成了一千?!?/p>

顯然,老瞎子參透了生命的意義,超越了個體生命的局限,實現了由為我到為他的人生轉變,他將目光投向徒弟小瞎子身上,并用本真、善意的謊言賦予小瞎子新的希望與生命意義。在老瞎子的生命旅程中,“彈斷一千根琴弦便可以見到光明”是一個絕對真理,也是老瞎子反抗苦難生活的生命之劍,但在了解了這個善意的謊言之后,“彈斷一千根琴弦便可以見到光明”給了老瞎子致命的人生打擊,同時也給了老瞎子另一種生命啟迪,讓老瞎子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覺醒者的姿態觀照生命的苦難,從而進入了樂觀豁達的生命狀態,實現了從絕望到希望、有限到無限、悲觀到樂觀、為我到為他的生命轉變。于是,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兩個瞎子,一老一少……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老瞎子和小瞎子重溫著瞎子們走過的道路,重復著永恒的生命之旅。

三 參悟詩性、宗教情懷般的生命意義

在命運、自然和宇宙面前,人是卑微的、渺小的,甚至是無能的。生命不過是一種不變的輪回,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之后,宇宙又會是什么面貌呢?浩瀚無垠的宇宙究竟孕育了多少生命?生命終究會滅亡的,那么我們的奮斗和追求又有何意義呢?這是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生命話題,也是《命若琴弦》所要回答的人生命題。從出生到死亡,再到另一個生命的誕生,生命始終在不斷的輪回,而所有的一切都將煙消云散,因而,每個人都面臨永恒不變的人生困境。史鐵生認為,生命困境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人生來就是個體的存在,人永遠無法與其他人進行無障礙的溝通,這注定人是孤獨的;人總是有著無盡的想象力和無盡的欲望,但是人的能力卻是有限的,永遠無法滿足人那無盡的欲望,這種欲望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帶給人無盡的痛苦;每個人都渴望永生,但是死亡是人類的必然宿命,沒有人能夠擺脫死亡的糾纏。史鐵生對這些人生和命運的思考,帶有一種濃濃的人文關懷,也帶給讀者一種詩意般的宗教情懷,“對苦難有了一種感恩情緒……是宗教的根本”。

在怎樣對待生命、超越生命這個問題上,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理解。海明威說過,“人生來不是給打敗的……可就是打不敗他”。顯然,人無法擺脫作為存在物所面臨的各種糾纏,但是人可以以主體精神超越一切,將所有的痛苦和不幸拋給命運。儒家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應該“盡人事,由天命”,順應自然、知足常樂。史鐵生認為,人的精神對超越生命困境有著重要意義,“在科學的迷惘之處、命運的混沌之處……信仰是我們的精神引導”。人的理性和能力是有限的,無法根除災難和痛苦,也無法擺脫天命的控制,但是,人可以以頑強的意志、崇高的精神抗爭命運,在抗爭中展現生命的優雅和尊嚴。因而,史鐵生非常重視精神生活的意義,主張人們以博大的胸懷看待人生的種種苦難和不幸,以堅韌的意志抗爭生命的困境,并在抗爭中實現生命的超越,這無疑和海明威的硬漢精神、儒家的天命思想有著共通之處。

小說中,在剩下幾根琴弦時,老瞎子滿心喜悅,他在心中默默地想著,“可以去抓藥了,然后可以看見這個世界……突然間心里一陣空……他朦朧中期盼的東西比這要多得多”。顯然,老瞎子所期盼的不僅僅是重見光明,還有著生命意義終極救贖的意味,雙眼重見光明只是一個狹隘的人生目標,無法引領老瞎子進入更好的生命境界,而“假藥方”事件則讓老瞎子參悟了師傅的良苦用心,“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彈好了就夠了”,徹悟了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在經歷了種種人生磨難之后,老瞎子參悟透生命的困境和生命的價值,并勇敢地超越了人生苦難,進入了一種宏闊的生命天地。正是因為洞穿了死亡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老瞎子重新獲得了生活的勇氣,并帶著小瞎子重新踏上“莽莽蒼蒼”的人生征途,成了一幅永不敗色的剪影。

小說《命若琴弦》是史鐵生不倦審視生命個體的文學表達,也是史鐵生生命哲學的藝術再現。小說中,史鐵生以心靈體驗為依托關注殘疾人的命運體驗,用哲理性的語言拷問殘疾人的內心痛楚,以荒誕的敘事展現個體的人本困境,拉近了“殘疾”和“健全”的距離,詮釋了生命的價值以及實現生命價值的內在路徑。

參考文獻:

[1] 譚愛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鐵生作品中的殘缺之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2] 余翠萍:《生存的困境與出路——〈命若琴弦〉的人生哲理初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1期。

[3] 王曉晨:《扶輪問路寫作夜 一度生命若琴弦——從〈命若琴弦〉看史鐵生的生命哲學》,《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4] 胡山林:《對人本困境的思考》,《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4期。

[5] 胡鑫:《解讀生命內涵的不同觀點,探尋當代生命教育的框架》,《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6] 李林徽:《永遠悠揚的生命弦音——〈命若琴弦〉的藝術哲學意蘊及現實意義》,《傳承》,2010年第9期。

(錢亞輝,鄭州職業技術學院助教)

猜你喜歡
史鐵生
如是說
滴水藏海
被減去一切的史鐵生
妙語連珠
史鐵生在地壇
歷時七年精心編纂《史鐵生全集》出版
路過史鐵生的情感世界
《史鐵生作品全編》出版
史鐵生的堅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