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麗芙·基特里奇》的新現實主義解讀

2015-10-21 16:59岳本杰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摘要 伊麗莎白·斯特勞斯的小說《奧麗芙·基特里奇》獲得了2009年普利策文學獎,在讀者中引起極大的共鳴。小說繼承了現實主義風格又融合了現代、后現代的創作元素,體現出新現實主義小說的傾向。本文從小說的主題回歸、典型人物的非典型塑造和敘事特征等方面解讀了其新現實主義特點。

關鍵詞:《奧麗芙·基特里奇》 新現實主義 主題回歸

伊麗莎白·斯特勞斯(Elizabeth Strout)憑借暢銷長篇小說《埃米與伊莎貝拉》《和我一起守候》在美國當代文壇享有盛譽,但是中國讀者對她知之甚少。2009年憑借短篇小說集《奧麗芙·基特里奇》(Olive Kitteridge)斬獲普利策文學獎后,她逐漸進入中國讀者的視野。2014年,同名小說改編的四集迷你劇在HBO上演,包攬了該年度艾美獎六大獎項。由此,她的小說被重新關注,在中國讀者中引起了極大的共鳴。

《奧麗芙·基特里奇》以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緬因州海邊小鎮為背景,用細膩平實的文字,講述了克萊斯比小鎮上各行各業,不同年齡人群的生活,“展現出一幅幅優美靜謐卻又暗流涌動的新英格蘭小鎮風情畫”。在斯特勞斯的筆下,沒有大城市的喧囂,沒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但那份波瀾不驚中“積累的情感卻深具震撼力”。她的創作沒有后現代主義文學中突顯的荒誕、魔幻、黑色幽默與瑣碎無序,只是用“雅致的行文”將文學創作從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引向了現實主義的回歸,同時多元化的主題和敘事結構又融合了后現代主義元素,體現了小說評論家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提出的新現實主義文學傾向。本文試圖從小說主題、人物塑造和敘事特征等方面解讀《奧麗芙·基特里奇》中的新現實主義特點。

一 回歸生活主題——以“中老年人文關懷”主題為例

馬爾科姆·布雷德伯里在《新現實主義小說》中提到:“新現實主義文學是傳統現實主義的延續,但是審視的視角和創作手法都被注入了新的時代特色?!迸c傳統現實主義文學一樣,新現實主義小說家傾向于再現生活體驗,回歸生活的原貌,探索人類本性與生存意義;但是由于時代背景的差異,新現實主義文學在主題選擇和創作模式上更加多元化,表現為更加成熟的現實主義。在主題回歸上,《奧麗芙·基特里奇》保持了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親緣關系,但是又有所突破。小說沒有批判現實主義中典型的道德批判,旨在傳遞生活的心態。

家庭與婚姻生活是文學創作永恒的主題?!秺W麗芙·基特里奇》的13個貌離神合的短篇故事涵蓋了多元化的生活主題:夫妻關系、家庭創傷、親子沖突、婚姻恐懼、婚姻背叛與回歸、中老年危機與愿景、信仰危機等。斯圖斯特說:“我喜歡講述中老年夫婦間的秘密”,所以小說并沒有從婚姻之初講述人生故事,而是直接切開生活的斷層,講述奧麗芙·基特里奇從中年到老年,經歷的或目睹的屬于自己和他人的故事。在美國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的今天,小說關注中老年人的愛情、家庭、親子關系,直面現實的孤單和沉重,同時給人以堅定的生活信念,這是新的時代背景賦予小說的全新視角。

在《藥店》中,亨利·基特里奇是位熱愛生活、性情溫和的藥劑師,雖然年近五十,他依然會在情人節為妻子準備愛的卡片和糖果盒,然而奧麗芙·基特里奇貌似厭倦這種無聊的儀式感,敷衍了一句“你也是,亨利”,甚至扔掉卡片,溫馨感頃刻間蕩然無存。亨利下班,看到花園中的妻子,想“伸出雙臂擁抱她,卻又覺得她的身旁仿佛站著一個黑影,揮之不去?!比说街心陼r,婚姻的無力與失意凸顯。亨利一度情感出軌,但道德的力量和對家庭的眷戀讓他發于情,止于禮。奧莉芙也厭倦了亨利,她“愛”的是“對視便覺得似曾相識的”吉姆。吉姆的車禍身亡讓她悲慟不已,抱枕痛哭好幾日。即便后來在亨利中風后,她到了兒子紐約的家,依然好奇他的租客是否是吉姆的后代,結果受到兒子的揶揄。在亨利的家庭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中老年階段的愛情,感受到了親情守護下的愛情,仿佛親身體驗到退休后夫妻間感情的拉近,和一方病倒后另一方無以復加的孤獨感。在《冬季音樂會》中,簡意外發現七十多歲的鮑勃和前女友還有聯絡,沒有年輕人間的劍拔弩張,古稀的智慧讓她決定給丈夫足夠的私人空間。小說中中老年人的愛情體驗與心路歷程很輕易地就喚起讀者的共鳴,讓不同年齡段的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未來的生活。貼近實際生活主題的平實、細膩的描述觸動了我們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心靈和道德震撼,這便是新現實主義的恒久魅力。

二 人物塑造——“典型人物”的非典型性特征

塑造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人格是現實主義的標志之一?!懊绹卢F實主義小說家在人物塑造上繼承了現實主義小說家關于小說人物本質性特征的思想,賦予小說人物固定性的本質”;但是他們更加注重人物的“圓潤”和“立體”,將小說人物塑造為逼真的、特寫的‘人”。 《 奧麗芙·基特里奇》中亨利自始至終的暖男形象最直接的體現了現實主義特點,但是在女主人公奧麗芙的人物塑造上,斯圖斯特采用了“間離”和陌生化的手段,對典型人物進行了非典型化塑造,使她具備了性格上的巨大張力。奧麗芙具有超強的自我意識,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固執己見得有些令人厭惡,但是在她強悍的外表下,我們感受到了她的脆弱與悲觀。在讀者導讀中,作者虛構了一場作者與主人公之間的對話。奧麗芙問:“小鎮上那么多有趣的人,你為什么對我有情有獨鐘?”斯圖斯特回答:“因為你理智,洞悉一切,卻又顯刻薄,性格復雜卻又不失溫情??傊?,你身上有我們每個人的影子?!?/p>

奧麗芙是“逼真”的,有時她的過于真實,過于本我,對快樂的懷疑態度讓人畏懼卻又不得不認同。她不喜歡矯情的生活,當看到亨利對“無助的”丹妮絲憂心忡忡時,她覺得可笑并揶揄到:“寡婦安慰專家回來了。她怎么樣?”“她還在痛苦的掙扎?!眾W麗芙冷漠地說:“誰不是呢?”她不會在丹妮絲丈夫的葬禮上悲慟,不喜歡對形式感的花束表現出動容。亨利追求著自己的信仰,注意自己的形象,“你不和我一起去教堂,就像在公眾面前曝光我們家庭的失敗一樣”,奧麗芙依然不為所動,也不擔心他人的目光。她身著親手制作的花裙,難得激動地參加兒子的婚禮,卻又憂心忡忡,因為她的理智地預見“傲慢、自信的”兒媳不能給兒子幸福。宴席中,當風起的時候,她寧愿不顧形象地去撿回用過的紙巾,不想美麗的海岸風景被污染,也不愿有任何的偽裝。她感受到了虛偽背后的嘲諷,不想在乎卻又有些怒不可遏。于是出現了不符合她年齡,荒誕卻可以理解的舉動——她偷走了兒媳的耳飾和一只鞋。

奧麗芙是“立體”的,她刻薄卻充滿智慧,冷酷中又飽含溫情。在《漲潮》中,獲得醫學學位的凱文回到那個“他從未開心,如今卻最為留戀的家”,意圖自殺??吹綂W麗芙朝他走來,“他本可以開車啟程,但對她的敬意與愛讓他留了下來”。接下來在奧麗芙貌似漫不經心的閑聊中,我們感受到了她少見的脆弱,溫情與善意。她深諳凱文的痛苦,帶著凱文直面人生的苦楚,講述曾經的富二代鋃鐺入獄,佰蒂的幾經流產,凱文媽媽的抑郁和勇敢直至她自己父親的自殺,甚至直白地表達對凱文的關心與思念……將對生活失望至極的凱文從輕生的懸崖拉了回來。更具象征意義的是,凱文拯救了掉下懸崖的佰蒂,重獲求生的欲望。奧麗芙完成了約翰·布萊曼詩中的生命任務:“讓我們從槍支和父親的自殺中解脫出來吧”。

奧麗芙是悲觀的,但不絕望的,非常容易讓人想起海明威、福樓拜小說中那些以冷漠態度面對人生,不對生活寄予不現實的希望,也不會為痛苦而悲添憫人的人物?!吧克?,死亦慰生”,但面對虛無,她并不是被動無為,而是勇敢向前。奧麗芙不滿足于社會給年老女性定義的祖母角色:滿頭銀發,和藹可親。在《河流》中,丈夫去世后,奧麗芙的生活之河似乎也失去了流動的力量,然而當她遇到退休的耶魯教授肯尼森之后,她找到了精神上的知己,露出難得一見的微笑。她讓我們領悟到年老并不意味著生命質量的下降與生活的不堪,生活還可以很寬闊。

路易斯·托馬斯在《紐約時報書評》中如此評價奧麗芙:“就像一顆行星,發出巨大的吸引力”。 很多讀者也會在讀完小說很久以后還對這個觸動心底的、多刺的女人念念不忘。當然這都要歸功于斯圖斯特賦予這個典型人物的非典型特征。

三 敘事特征——地域敘事;“大敘事”與“小敘事”的結合

現實主義文學的一大特色就是描摹某個地區的環境,習俗和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后來在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學中被淡化?!秺W麗芙·基特里奇》重拾地域敘事傳統,以新英格蘭海邊小鎮為背景,在典型的地域環境中塑造著多樣的角色。與傳統的現實主義不同,新現實主義小說中描繪的自然不僅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更是故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

作者斯圖斯特的家族世世代代在新英格蘭生活,緬因小鎮是她童年的心靈家園。她承認“緬因荒涼的孤獨感深刻地影響了我的創作……我會花好幾個小時的時間獨自看雨蛙,松針,烏龜,小溪,海邊,搜集玉黍螺,可以說我年輕時關注的就是自然世界的美”。非常明顯,她早期的孤獨,獨處和觀察到的自然之美都體現在了她的作品中,也印刻在小鎮居民的性格中??肆_斯比小鎮的景色就像人一樣自然地存在于她的作品中。小鎮的寧靜中孕育著安逸,同時也略帶荒涼。小鎮邊的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經常孕育著希望,但也不乏苦澀的味道。小鎮上的人物性格和生活體驗莫不如此,現實生活也是如此。911事件后的恐懼在這里被大海稀釋,憂郁甚至抑郁之后,克羅斯比小鎮就成了居民心中溫暖的避風港。

小說《 奧麗芙·基特里奇》中新現實主義敘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敘事”與“小敘事”完美結合?!按髷⑹轮负暧^順時敘事,小敘事指局部跳躍,顛倒敘事等”,是后現代主義文學創作常用的手法。斯圖斯特在敘事結構駕馭上是個高手。13個短篇貌似獨立成篇,零散的講述著小鎮上某個人或一群人的小故事,但通讀過后,一個鮮明的形象赫然紙上。宏觀敘事與微觀敘事相結合,再現了人物心理的復雜變化,保持了對讀者的吸引力。斯圖斯特說:“我想奧麗芙強有力的性格最好以插曲的形式出現,因為讀者可能偶爾需要離開她,喘息一下”,而實際上,這種敘事反而讓很多讀者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圣·克羅尼克說:“這本小說中的人物如此平凡,背景如此生動……奧麗芙是個強有力的鏈接人物。她不在臺上的時候,我們會盼望著她回來”。這本小說因為她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四 結語

新現實主義小說在主題選擇、人物塑造、敘事技巧上都保留了現實主義的特征,但是體現了一種開放性和包容性,在現實主義基礎上,借鑒吸收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在人物解讀中,“新現實主義小說歡迎讀者的參與”。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秺W麗芙·基特里奇》留給讀者的也是人生百態中的萬千感觸。奧麗芙最后那句“這個世界讓我如此挫敗,我依然戀戀不舍!”將定格在我們的心中,歷久彌新。

參考文獻:

[1] Strout, E. Olive Kitteridge [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8.

[2] Thomas, L. The Locals [N] . The New York Times, April 20, 2008.

[3] 姜濤:《當代美國小說的新現實主義視域》,《當代外國文學》,2007年第4期。

[4] 佘軍、朱新福:《美國新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人物概念與人物刻畫》,《當代外國文學》,2013年第4期。

(岳本杰,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