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麥克尤恩《星期六》的創傷敘事

2015-10-21 16:59黃偉龍
作家·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西奧言說恐怖襲擊

摘要 《星期六》是伊恩·麥克尤恩的一部“后9·11”小說。小說以“9·11”恐怖襲擊與伊拉克戰爭等歷史事件為隱性背景,勾勒出人物的創傷展演與創傷言說,以巴克斯特和貝羅安的人際沖突為顯性線索,鋪陳人物的主體救贖之路。奧西的創傷應對能夠對貝羅安的創傷愈合產生一定的建構與啟示作用,小說中的人際關系得以修復并能撫慰心靈,折射出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包容、交流與理解對撫平內心的傷痕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伊恩·麥克尤恩 “后9·11”小說 創傷言說 創傷展演 創傷應對 主體救贖

引言

創傷成為一個現代性的話題,伴隨著戰爭、屠殺以及恐怖襲擊等造成的身體、精神與文化創傷的出現,成為現代文學作品一個繞不開的主題,展現了創傷給人物心理造成的困擾。2005年出版的《星期六》獲當年的布克獎提名,是英國作家伊恩·麥克尤恩一部典型的后“9·11”小說。作家不僅十分關注人物的創傷體驗,而且積極思考創痛之下人類如何愈合創傷。小說以“9·11”恐怖襲擊和伊拉克戰爭等歷史事件為隱性背景,勾勒出人物的創傷見證與創傷言說,以巴克斯特和貝羅安的人際沖突為顯性線索,鋪陳人物的主體救贖之路。

一 “9·11”恐怖襲擊與創傷展演

麥克尤恩在《星期六》中運用了現代意識流,將主人公貝羅安過去的意識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不露痕跡地揭示小說人物內心深處的創傷隱秘,呈現了小說人物的創傷展演。

創傷展演也叫創傷抑郁,“意味著創傷主體還停留在過去,還在以噩夢或者是強迫性行為在大腦中重復過去的場景”?!?·11”恐怖襲擊成為小說人物揮之不去的創傷場景,可以看作是西方社會一個集體文化創傷的創傷事件??植酪u擊發生后,無論是在規模及創傷影響方面,美國的每一個人都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事件?!?·11”恐怖襲擊也帶給美國的戰爭盟友英國沉重的打擊與心理陰影。成千上萬的英國民眾間接通過媒體目睹了這場災難,災難的巨大破壞性力量引發了一種普遍的恐懼心理反應,即集體創傷?!氨尽だ穷A言倫敦將遭到‘殉教者的襲擊”,因此英國極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未來襲擊目標。大多數災難幸存者,包括災難的見證者,都會經歷某種形式的心理痛苦,出現顯著的焦慮或者警醒癥等“創傷后應激障礙”癥狀。以2005年2月15日的英國倫敦為故事背景,小說敘述了貝羅安一天迷茫的、焦慮的、不安的生活。當災難成為世界的常態之后,貝羅安為醫院制定了各種各樣的急救方案,經歷了某種類型的高度壓力,而周六失卻工作軸心后卻讓他陷入到對災難性畫面的沉思與幻想中,以至于夢境、失眠以及頭腦發熱地胡思亂想成為個人的生活常態。貝羅安與從事律師職業的妻子組建了一個幸福美滿的中產資產階級家庭,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并且兒女們在藝術領域也頗有成績。這種家庭和諧與貝羅安無法言說的創傷隱秘形成了鮮明對比。無論是飛機起火事故還是與巴克斯特的交惡,貝羅安都沒有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與妻子進行溝通。創傷產生的巨大恐懼使貝羅安無法談及自己的痛苦,語言似乎丟失了。

小說對“9·11”恐怖襲擊后英國民眾的集體創傷給予再現。貝羅安將難以言說的創傷轉化為大腦中重復浮現的一幅幅具體的、生動的破壞性畫面。事實上,無處不在的媒介充斥著現實世界的各種災難性畫面,為銘記創傷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實轉化為影像,時間割裂為一連串永恒的當下”。英國民眾以表象的方式來尋求和發現世界的依據,希望在第一時間把握災難的現實,并以此建立與世界的聯系。貝羅安希望通過各種媒介手段來了解更遠的事情,確定他的世界是否蒙受新的災難,這也培養了他時刻關注媒體鏡頭的習慣。創傷能夠以畫面形式直觀展示給觀眾,引發了主體的恐懼與焦慮。貝羅安猶如受了一種魔力的驅使,不由自主為電視畫面所深深吸引,成為一種難以抗拒的視覺習慣。小說人物借助各種媒介手段來了解更遠的事情,揭示了他們內心的恐懼與悲痛,也反映出“9·11”恐怖襲擊成為他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二 伊拉克恐怖政治與創傷言說

貝羅安的創傷展演主要通過目擊媒體呈現的災難性畫面得以實現。作家將創傷敘事與伊拉克戰爭之創傷事件勾連起來,為小說人物的創傷言說埋下了伏筆。米瑞·特勒伯是一位伊拉克古代史教授,向貝羅安口述了自身的創傷經歷。牢獄之災留下的后遺癥不僅僅包括身體的創傷。在展示身體創傷后,特勒伯通過“手銬”、“酷刑”、“刑訊”等創傷話語讓貝羅安銘記恐怖機制下運轉的國家機器所造成的精神創傷。特勒伯通過創傷言說,強化了發動戰爭終結創傷的話語權。通過特勒伯的創傷言說,貝羅安對創傷感同身受,以此展開了對女兒的創傷言說。

貝羅安在教授的創傷敘述中形成了只有通過戰爭才能終止創傷的看法。創傷疤痕和創傷經歷的介入讓貝羅安對這場即將爆發的入侵結束了模糊不定的看法。以反恐戰爭為例,發動戰爭成為應付創傷的一種方式,所以從創傷角度論爭戰爭的必要性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創傷言說的一種形式。貝羅安與女兒黛西論爭是否發動伊拉克戰爭也能夠折射出他的創傷言說。出戰伊拉克能夠迅速結束薩達姆的恐怖政治,終結民眾的創傷(貝羅安之見);侵占伊拉克后,縱然結束前者之創痛,恐怖分子又會對英國民眾實施報復性行動(黛西之見)。值得深思的是,恐怖主義報復之創傷是不是一種潛在的創傷呢?它與恐怖政治迫害之創傷形成了一種對話。究竟孰優孰劣?究竟孰是孰非?讀者不得而知。戰爭帶來死亡與毀滅,破壞無數圓滿幸福的幸福生活。戰爭本身,于戰爭雙方來說,是一種制造創傷的方式。戰爭通過以暴制暴傷害自己與他者,卻又引向另一種創傷,即他者的仇恨與報復。不難發現,薩達姆的罪行與殘暴更讓貝羅安更難以釋懷。他將反戰言論等同于親薩達姆理論,指責若無其事的年輕一代對這些罪行袖手旁觀、視若無睹??梢娯惲_安在創傷敘述中過于偏激并失去理智。不僅如此,年輕一代被他貼上“吸毒狂歡、玩轉世界和觀看真人秀”的標簽,基地組織實施的 “巴厘島的爆炸”被他誤認為薩達姆的罪行。由此可見,貝羅安希望通過發動戰爭擺脫心中的恐懼從而找回自己的安全。顯然,貝羅安迷失于創傷言說的迷霧中不能自拔。

貝羅安堅信只有通過暴力、戰爭才能徹底擊垮恐怖勢力的威脅與挑釁,才能真正擺脫恐怖襲擊帶來的恐懼感?!胞溈擞榷鬟€原了“9·11”事件所帶給人們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創傷以及給西方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抓住了“9·11”事件之后西方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心態,即對社會失去了信任,也再不想象無所不能的上帝?!敝链?,作品中作為隱性背景的“9·11”創傷與政治迫害創傷逐漸變得清晰可見。創傷已然成為主體面臨的共同困境,并造成主體的深度焦慮與不安。創傷展演讓小說人物停留在過去的創傷記憶中,而另類的創傷言說也無法讓他們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

三 創傷應對與創傷愈合

處于創傷陰影下的小說人物又是以何種方式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呢?從某種意義來說,麥克尤恩筆下的人物奧西完成了創傷應對,他對貝羅安的主體救贖能夠產生積極的建構與啟示作用。

“創傷應對,或哀悼(mourning),意味著創傷受害人正在克服遭遇事件之后受創傷的癥狀。在這個階段,創傷人能夠把創傷當作生命的過程,逐漸從抑郁走向哀悼,并慢慢接受它?!毙≌f中的許多人物成為創傷記憶的承載者,西奧就曾是創傷事件的直接受害者。西奧的創傷記憶可以追溯到1996年發生的艾伯凡礦難。此次事故掩埋了一百一十六名和他同齡的學生,給他留下了痛苦的烙印,紐約的恐怖襲擊帶給他沉重的打擊。貝羅安一直感悟時局對西奧的困擾要微弱得多,對西奧缺失青春期的乖張叛逆心存疑惑。殊不知,正是西奧非凡的性格特點幫助西奧克服創傷所帶來的悲痛。西奧在人際交往上極其成熟、穩重、自信,他從不強迫家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在可能出現話語爭執的分歧線路上總是小心翼翼,這也是父親貝羅安愿意與之深入交流的原因之一。此外,西奧對人性的洞察往往比父親更為深刻。廣場某些人物的身份一直是個謎團,貝羅安卻帶有偏見地將他們認為是毒販子,而西奧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是提供盜賣門票等服務的中介。這種偏見與貝羅安運用醫療凝視審視他者不無關系,也說明了貝羅安對世事洞悉的膚淺與幼稚。西奧對巴克斯特等混混的人性洞悉更為透徹,指明了父親的行為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提醒可能招致的麻煩。小說結尾處巴克斯特的入室綁架正是印證了這一點。此外,西奧與父親的交流比與其他家庭成員更為順暢,能夠為父親創造一種更為愜意的氛圍,甚至連貝羅安也意識到他們父子的身份有時似乎顛倒過來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能從西奧的生活哲學感知西奧克服創傷的智慧。西奧能夠從創傷事件中獲得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他所強調的“眼界越遠,失望越多”并非一味逃避現實。西奧也關心國家大事,但他強調我們應該關心自己的境遇。家庭、朋友與音樂成了西奧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成了生活意義構建的關鍵元素。西奧的音樂凈化了貝羅安浮躁不安的心境,使他意識到“上帝的屬性,勞動人民的樂土,理想的伊斯蘭國度,這三者只有在音樂的領域里才能和平共處,讓人片刻沉浸在這美好的幻想中,直到快樂的結束”。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舒適車內空間,在城市的街道上放盡情松自我,貝羅安也對“眼不見心不煩”的景象不惜贊美之詞,這似乎與西奧的樂觀處世態度殊途同歸,同時也暗示了主題救贖的可能性。

貝羅安是如何實現自己的主體救贖呢?貝羅安與巴克斯特的交惡以及巴克斯特的入室綁架揭示了人與人之間冷漠、疏離的人際關系,中產階級與下層社會民眾的權力等級秩序,構成了小說中隱含的結構性創傷。盡管如此,家人之間的隔閡并沒有消除,因為貝羅安與岳父的關系十分平淡,黛西和外公的重歸于好也并不順利。

巴克斯特入室綁架危機結束后,小說人物通過各種努力與付出消除這種隔閡。家庭成員在對危機事件的回憶中體會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輕,生命是彌足珍貴的,生命是偉大的。貝羅安之前一直對收音機中播放的“生命的偉大”認識存在誤區,貝羅安將生命的偉大局限于達爾文進化與生命生死輪回、生活無常的悲觀主義中。貝羅安,一名神經外科醫生,時常目睹死亡與痛苦,經歷了手術失敗的無可奈何以及逝者親屬對他的痛苦宣泄;貝羅安,一名電視觀眾與傾聽者,時常目睹各種災難畫面,也耳聞政治迫害的慘絕人寰。但他從來沒體驗過家人遭受生命威脅與死亡離別之際生命的珍彌足貴、親情的無比重要。解除危機后,貝羅安一家人放下了彼此心中的隔閡與疏離,頓悟到家人、愛人以及朋友之間應該彼此包容關愛、互相交流與分享。此外,貝羅安放棄了對巴克斯特的起訴,并對他實施積極的治療。這顯示了貝羅安嘗試著用關愛與包容詮釋了責任與擔當,也反映了主體在創傷重壓之下積極尋求心靈愈合的努力與行動。

結語

奧西的創傷應對能夠對貝羅安的主體救贖產生一定的啟示與建構作用。暴力與敵視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類的心靈創傷反而會愈來愈深。人類社會要避免彼此傷害和相互沖突。不管是政治層面的恐怖主義,還是社會層面人與人之間冷漠、疏離的關系,人們都應該利用內在理性進行交流,互相認可,相互理解,才可能實現自由和真正的和平與和諧。

參考文獻:

[1] Freud,Sigmund.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A].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C]. Trans. and ed. James Strachey.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7. 239-258.

[2] 伊恩·麥克尤恩:《星期六》,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版。

[3]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陳僑橋譯:《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

(黃偉龍,內江師范學院講師)

猜你喜歡
西奧言說恐怖襲擊
等18歲了會有18歲的夢想
法利怎么了?
師生之間無法言說的梗
秋天
毛里西奧·德索薩巴西的華特·迪士尼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系列恐怖襲擊
灼見利害,善辨人言
恐怖襲擊
沉默的力量
英國警戒級別提到“次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