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教師溝通現狀

2015-10-21 16:40米婭沙克依木
中國醫學人文雜志 2015年10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

米婭沙?克依木

【摘 要】本文圍繞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老師溝通現狀和重要性,重點分析了漢族教師與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引導少數民族學生改善與漢族教師之間的溝通現狀。

【關鍵詞】漢族教師;少數民族學生;溝通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少數民族學生在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機會日益增多。對于少數民族學生而言,現代職業院校是一個完全漢語環境,這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挑戰。在專業學習活動中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漢族教師的溝通成為了少數民族學生的主要的困擾。本研究通過訪談調查發現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教師的溝通并不理想,存在溝通次數不多、溝通方式和內容單一、溝通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此外,少數民族學生應該改善和調整自己對與漢族教師溝通的態度和心理、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適應身邊的溝通環境、主動找老師溝通,改善與漢族教師之間的溝通現狀。

一、漢族教師與民族學生溝通的重要性

建立和諧平等師生關系,提高班主任人際溝通能力及其學生工作的能力,進一步推進民族教育事業公平發展和民族團結。為中職院校漢族教師和其他漢族學生提供了解民族學生溝通能力的機會,改善以后的師生溝通、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與此同時改善各族同學之間的溝通中起到重要作用,使漢族教師在民族學生學習中的激勵作用得到更大的發揮,促進新疆民族學生(民考民)的發展進而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績,進一步實現學校教育和諧公平發展。

二、漢族教師與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現狀

通過上述調查方法了解到,目前我校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中缺少起橋梁作用的,為雙方提供進一步了解的接通信息。對于目前狀況來看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漢族教師與民族學生溝通方式單一

通常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在老師辦公室、教學班或宿舍進行以談話為主的溝通方式。在與學生訪談過程中發現部分的數民族學生在老師辦公室以談話方式與老師進行溝通,少數學生在班里(課下)同樣是以談話的或者是通過網絡與老師進行溝通。大部分學生選擇在辦公室談話是因為通常辦公室人會少,因此與老師進行溝通不會很緊張,比較自在、不怕說錯話被別人取笑,因此在民族學生眼里在老師辦公室談話是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有時少數民族學生自己有事如:請假、訊問學校事物等情況下會跟老師進行短信或網上溝通。

(二)漢族教師與民族學生溝通次數不多

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避免與老師進行溝通因此不會主動去找老師。多數情況下與老師進行溝通的主要因為是老師有事找少數民族學生,有些少數民族學生提出由于不經常與老師進行溝通導致了班主任認不出自己的學生或者是叫不出學生名字的情況。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的見面次數很少,大多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具備的漢語能力、民族風俗習慣等原因在學習,生活,情感等方面會出現一系列不適應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三)漢族教師與民族學生溝通內容局限

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教師之間的溝通內容不豐富。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內容僅限于涉及到民族學生學習成績、學校的一些安排等信息;很少涉及到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生活中的情感問題,心理方面的問題。這也是少數民族學生認為跟老師溝通沒作用的主要原因。

總得來說沒有傾聽就不會存在溝通,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在溝通中還是存在一些“聽——理解”方面的困難因此這會影響到他們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行為。

四、強化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有效溝通對策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人際關系越來越重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具有巨大的力量,在職校即將要邁入社會的中職學生更應該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在校期間應該多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當然,少數民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更應該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通過訪談了解到我校少數民族學生與漢字教師紙漿的溝通現狀并不理想。在訪談過程中被訪者提出了一些能改善他們溝通現狀的一些建議。

(一)加深漢族教師對民族學生的正確認識

大多數漢族老師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接觸很少,因此對少數民族學生的了解不深。首先使漢族老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思維看待少數民族學生情況。為了讓老師更好地了解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水平、文化特征少數民族學生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向老師傳遞有關自己的信息。如寫信說明,主動上門溝通等方式說明自己的實際情況。通過此方法加深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的了解。其次,漢族教師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行動。如通過一些書籍,雜志等資料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情況、文化特征。通過上網也能了解到關于少數民族學生的一些基本信息。因此漢族老師應該在這方面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少數民族學生,順利走出與民族學生溝通的誤區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達到溝通的相互理解的目標。

(二)豐富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教師之間的溝通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溝通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在日常學習工作中,我們的溝通方式有兩種:即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通過訪談了解到我校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比較單一,通常是談話和班會的方式。因此無論使漢族教師也好,少數民族學生也好嘗試一些有利于有效溝通的溝通方式進一步改善溝通效果。如聚餐的方式,漢族老師可以與民族學生一起在清真餐廳吃飯或少數民族學生可以邀請漢族教師參加自己的一些特色活動,如古爾邦節晚會、迎新晚會等。通過這種溝通方式可以拉近老師與民族學生的距離,也能使民族學生認為老師是尊重他的信仰和習慣從中得到雙效應。

(三)提高民族學生漢語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聽/說)

一般人與人溝通時要形成雙向溝通,必然要包括三種行為,即:說的行為、聽的行為何文的行為。在與教師溝通時存在說、聽、問行為上存在問題,因此少數民族學生應當在聽、說方面多下功夫向周圍的漢族學生多交流。平時多看漢語書增加詞匯量,此外,看一些漢語電影,聽漢語歌提高自己的聽力。課堂上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既要傳授盡可能多的語言知識,幫助學生扎扎實實地打好語言基礎,又必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通過各種語言活動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過本研究發現少數民族學生在與老師的溝通中處于很消極的狀態,逃避跟老師進行溝通。封閉自己、不敢去、也不想去適應周圍的環境。希望通過此研究借助老師們的幫助端正少數民族學生的態度,因為態度決定一切。通過提高溝通頻率,改善我校漢族教師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的溝通現狀,提高溝通效率。

參考文獻:

[1]伊莉曼·艾孜買提.少數民族學生漢語交際能力培養芻議[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2(03)70—72.

[2]馬翠玲、白合提尼沙.淺談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1(04)46—47.

作者簡介:

米婭沙·克依木,女,出生年月:1984年8月,職務:思政科干事,職稱:思想政治教育助理講師,工作單位:巴州衛生學校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學生
少數民族學生和諧發展的德育工作研究
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寫作偏誤分析及對策
四川高校少數民族學生資助政策比較研究
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特征與少數民族學生就業
雙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少數民族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少數民族大學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徑的思考
互聯網對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影響的調查
淺談提高高職院校法律事務專業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成績的路徑
伊犁師范學院“民考民”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焦慮研究
《土木工程制圖》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