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分析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細菌的分布

2015-10-21 19:51杜卉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分布呼吸內科

杜卉

【摘要】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多為細菌、病毒、真菌、衣原體、螺旋體、寄生蟲等,其中有80%左右的細菌為致病病原菌,另外由于病原菌檢查技術滯后,在使用抗菌藥物期間,沒有合理控制好用藥量和用藥類型,使得某些病原菌產生耐藥性作用,治療效果適得其反。文章針對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的分布狀態,對其耐藥性進行臨床研究,并提出合理選用抗菌藥物的建議。

【關鍵詞】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分布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129-01

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而引起該病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細菌的感染。為了很好的治療該疾病,需要對引起該病變的相關的細菌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并合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果。

一臨床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以呼吸內科的普通病房患者和重癥監護病房患者作為資料研究對象,分別采集下呼吸道咳嗽后的痰標本、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后的分泌物、氣管插管取下分泌物,然后將這些分泌物分離,得出用于臨床研究的感染病菌。以上臨床研究的患者,可能表現的臨床癥狀為:咳嗽、發熱、肺部有炎性病變、肺部有濕啰音、支氣管有阻塞性肺氣腫、咳粘痰。其中發熱在38℃以上,并且患有上呼吸道炎癥的患者,譬如鼻炎、扁桃體炎等,不適合作為本次臨床研究對象。

二臨床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以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作為主要設備,分別進行下呼吸道體外藥物的培養和敏感性試驗,然后提純分離出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和其他真菌等;將相關資料輸入電腦系統當中,并繪制相關的統計圖表,以及借助PEMS3.1軟件處理相關數據,最后分析不同年齡的下呼吸道患者感染細菌的分布狀態及菌株體的耐藥性,明確合理用藥的具體方法。

三臨床研究結果及討論

1、病原菌分布。通過臨床研究,發現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主要有5種:肺炎克雷伯菌、鮑曼不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陰溝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這種病菌是革蘭氏病原菌的主要類型,產生的原因主要為:呼氣管插管、分泌功能衰弱、病菌耐藥性高、排痰不及時、免疫功能降低、菌群失調、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這種病原菌的監測難度大,耐藥性高,嚴重影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生命健康,并且容易誘發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病、心血管以外等急性疾病,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2、病原菌耐藥性 革蘭氏病原菌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兩種,這些病原菌的耐藥性情況如下:(1)革蘭氏陰性菌 其特征是不發酵、無動力、生長要求低,常見的有假單胞菌屬、寡養單胞菌屬、黃桿菌屬、不動桿菌屬,主要是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醫療器械和醫療環境均可能引起的接觸傳播,譬如化療、內鏡、器官插管、血液透析等,屬于條件致病菌,并且容易產生ESBLs水解窄譜青霉素,以種間轉移或者屬間轉移的方式,損害感染者的免疫系統,并導致二重感染,這些病菌對內酰胺類抑制劑、內酰胺類復合劑、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較為敏感,而對于青霉素類、內酰胺類等具有非常高的耐藥性,因此在進行經驗性抗干擾治療時,應選擇內酰胺類抑制劑、內酰胺類復合劑、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等。(2)革蘭氏陽性菌。SA與SE是主要的菌種,SA所產生的金黃色色素,能夠分解甘露醇,使得血液的纖維蛋白,沉積在菌體的表面,對吞噬細胞吞食作用形成阻礙,進而誘發皮膚感染和軟組織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臨床癥狀為充血、水腫和壞死,SA對青霉素類、紅霉素類、復方新諾明等的耐藥性明顯,對于出現老年人、呼吸機治療患者、長期臥床患者、注射不潔凈靜脈患者、具有靜脈藥癮患者等,應選擇替考拉寧、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力奈唑烷、萬古霉素等作為治療藥物;SE寄生在皮膚和黏膜位置,所產生的白色色素,具有次之于SA的致病性,其中留置靜脈導管操作的患者致病率最高,尤其是免疫功能較低的患者,譬如早產兒、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激素治療患者等。

3、病原菌耐藥性控制.耐藥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而抗菌藥物的濫用,使得病原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因此在掌握病原菌耐藥性的基礎上,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研討對病原菌耐藥性的控制。(1)了解抗菌藥物的適應性,在經驗性治療過程中,應該通過對病原菌的培養,以及試驗體外藥物的敏感性,提供科學選藥和用藥的臨床數據,同時在用藥的3d后,再次進行病原菌的培養和體外藥物敏感性試驗,以找出具有耐藥性的病原菌株,然后針對性地擬定診療方案。(2)關于抗菌藥物的使用,其劑量和療程,是控制耐藥性病原菌的關鍵,筆者認為應該結合具體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況,通過聯合用藥和替換用藥的方式,兼顧病原菌在耐藥性方面的危險性因素,尤其是患有免疫性疾病、接受放療/化療患者、90d內接受抗菌藥物治療患者、接受透析治療患者、住院時間在5d內的患者等,都要求以聯合用藥和替換用藥等方式,杜絕不適當治療行為的出現。(3)針對不同耐藥性的病原菌,在選取抗菌藥物時,應該設置相對應的耐藥機制,同時持續監測抗菌藥物的使用效果,其中臨床抗菌藥物給藥方案的優化,需結合病原菌耐藥突變體的選擇濃度,以限制耐藥突變體的擴增,以及根據抗菌藥物的循環使用原理,堅持抗菌藥物的循環使用,保持抗菌藥物的良好療效。

結束語

呼吸內科下呼吸道的感染,需要通過合理利用抗菌藥物,以保證藥物的治療效果,而不同類型和分布狀態的感染病菌,具有不同的耐藥性。文章通過研究,基本明確了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感染病菌的分布狀態、耐藥性及耐藥性控制方法,可為呼吸內科下呼吸道治療工作提供良好的臨床指導依據。

參考文獻

[1]毛長庚,鄭麗宏.下呼吸道感染的病菌檢測與耐藥性相關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3,(7)

[2]朱麗娟.22名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致病菌分析及藥敏試驗[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21)

猜你喜歡
分布呼吸內科
大葉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積累動態
28例醫療糾紛起訴案件特點分析
呼吸內鏡在呼吸內科診療中的應用探討
呼吸內科護理中重癥患者應急護理干預措施
呼吸內科危重癥哮喘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觀察
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呼吸內科實施安全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觀察
睡眠護理對呼吸內科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分布與挑戰應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