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佛教藝術圖像文獻的信息化應用研究

2015-10-21 20:07許旸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藝術特征信息化

許旸

【內容摘要】佛教藝術研究對圖像文獻的利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顯重要,但受到圖像獲取時記錄條件的影響,普遍存在圖像客觀描述引發諸多主觀判斷含混的問題。文章從學術研究與科普應用角度出發,以佛教藝術特征為基礎進行圖像文獻的分類與定名,建立佛教藝術信息的邏輯結構,再根據結構建立相應信息應用模塊,實現對海量研究數據加以整理和利用,從而提升圖像文獻的利用效率,對藝術研究整體水平的提高提供思路與手段。

【關鍵詞】佛教藝術 ?藝術特征 ?圖像文獻 ?信息定名 ?信息化

一、佛教藝術圖像文獻信息化的意義

“文獻”是以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載體,也是對一切社會史料的總稱。文獻資料中佛教歸屬一類,圖像文獻與文字文獻構成了佛教與藝術相關文獻的重要部分。圖像文獻記錄了佛教史中具體可見的圖像信息材料,包括記載佛教繪畫藝術、佛教雕塑藝術、佛教建筑藝術信息內容的總稱,其中有傳世的材料,也有陸續出土的新材料,這些都可以看作為與文字文獻同樣重要的文獻信息。傳統佛教藝術研究主要是將圖像文獻作為與文字文獻的印證材料來研究,但是現代學術研究越來越趨向于將圖像作為研究的主體來看待,從圖像中可以解析的藝術現象往往要比文字文獻豐富直觀。由于圖像文獻的信息特征不同于文字文獻,其沒有絕對的對應信息可以用來進行數據匹配。所以在現代信息環境中,文字文獻的檢索可以很快成為研究者的有力助手,而圖像文獻卻不相同,受到人為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大,如受到類別豐富、數量龐大、區域分散、屬性復雜等原因的制約。但圖像文獻的價值卻在藝術研究中越來越顯重要,忽略圖像文獻的準確性去研究佛教藝術是不客觀的。

目前佛教藝術研究中大量運用圖像學與信息學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通過對佛教圖像文獻中的“顯性”“隱性”藝術特征研究,解決佛教藝術研究中普遍存在藝術的客觀描述與主觀判斷間的含混與矛盾等問題。佛教藝術研究中圖像文獻因記載條件不同,呈現視覺差異是不可避免的;但就其藝術的主體信息而言是相對不變的,這就決定了主要圖像文獻所記載的主體藝術特征包括其造型、構圖、色彩、技法等信息是穩定的。藝術特征的確認可成為研究者通過學科分類獲得和利用圖像文獻的基礎信息,并且通過將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作為信息管理模式的主要分類條件,可以構建能夠對文獻的關聯信息進行動態的應用方法,促進佛教藝術研究方法由傳統單一的信息模式向智能信息模式轉變。其信息檢索的準確性、內容的全面性、交互的靈活性,能夠提升佛教藝術研究的整體水平,同時亦為其他藝術文獻的信息化研究與開發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佛教圖像信息的研究基礎

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以敦煌藏經洞的發現為開端,已在上世紀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其研究的重點又與佛教藝術主體的內容考證與分類研究密不可分,前輩學者們做了大量堅實的基礎研究成為我們當今研究的階梯。這些對美術史、考古史的藝術研究就成為確定圖像文獻藝術主體的“顯性特征”條件,這是藝術特征的基礎。此外圖像文獻研究還要通過圖像學與功能學的研究揭示其藝術主體的“隱性特征”。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扎克斯爾、瓦爾堡、潘諾夫斯基和貢布里希四位藝術史家通過對藝術作品題材的研究,即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中闡釋藝術作品的主題,開創了用圖像志來研究藝術主體特征的新方法,尤其是潘諾夫斯基創立了肖像學也稱圣像學的研究方法,對解釋各個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定藝術題材的內在含義起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當代藝術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論。當代佛教藝術的圖像學研究以宮治昭、李凇、巫鴻、沙武田等學者也有諸多新闡釋。對功能學的關照以及佛教藝術創作主體的關照,是佛教藝術研究本質的問題,也是研究需要回歸歷史“原點”進行分析的問題。當經過考古學、圖像學的不同層面的考察與研究之后,最終應回到了藝術主體的創造者即當事人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問題的考察研究上。此方法必當涉及嚴密的佛教義理、思想,非簡單的單一經典可以解釋清楚的。賀世哲通過對敦煌石窟的研究奠定了佛教藝術“功能學”研究的基礎,郭右孟、賴鵬舉等先生在此間多有建樹。所以分析任何一個圖像文獻,都包括多形態的信息內涵,應根據研究的手段與目的的不同來關照歷史、考古、宗教、藝術等各個方面因素。就佛教圖像文獻而言則更需要關注其存在的時間與空間、表面與本質的佛教內容與義理,進而力求全面客觀地詮釋其圖像所表現的藝術特征及其存在空間中特定的宗教含義。

早先佛教藝術文獻信息化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以及我國臺灣地區,如IDP國際敦煌項目等眾多的佛教藝術與文化數字項目。隨著敦煌研究院“石窟圖像數字化”“敦煌壁畫數字資源庫系統”等項目以及蘭州大學的“敦煌學網絡數據庫”等項目的完成,國內的相關佛教藝術文獻信息管理水平大大提升。與之相比國外研究機構的數據管理更加注重的是數據信息的利用效率,即如何讓用戶最大程度獲取和接受所需的信息,此中,應用方式成熟且具有啟發價值的是英國大英博物館與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圖像文獻信息管理與教育應用,以及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圖像文獻的信息檢索??梢园l現以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為著眼點,對于龐大的圖像文獻信息的管理與應用是意義重大的。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圖像技術已廣泛應用在科學研究與生活服務領域,圖像文獻的數據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對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進行信息分類與應用,能夠為中國佛教藝術的研究提供思路的改良,以及為藝術研究者提高圖像文獻使用效率提供途徑。

三、佛教圖像信息平臺建設的方法

圖像文獻的信息化,首先是對信息特征進行研究,佛教圖像的藝術特征的研究涉及藝術學、文獻學、圖像學、功能學、統計學等領域研究知識的應用。因此可以針對三個階段加以目標訴求。第一階段針對建立“中國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的特征分類:以文獻學、藝術學、美術學、圖像學、功能學為方法,對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類別特征進行系統的整理。第二階段是對分類后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進行定名研究,從而建立圖像文獻中藝術特征的邏輯結構。對圖像文獻進行采樣,結合藝術特征的邏輯結構建立信息模型。第三階段設計基于佛教圖形文獻藝術特征模型的信息平臺。搭建技術規范、標準和符合相關信息標準的系統模塊;運行與測試圖像文獻信息特征提取的實際效率,并接入internet完成全域的信息共享測試。以上三個階段旨在完成佛教圖像文獻藝術特征信息的歸納、制定定名標準以及應用功能的擴展三個核心架構的建立。

(一)佛教圖像文獻藝術特征信息的整理與定名

以學科分類來對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進行分類?,F以敦煌佛教藝術研究為例,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梳理的研究基礎是建立在前輩學者積累藝術分類與研究的方法、經驗之上。佛教圖像文獻種類多樣,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有供欣賞的,亦有以實用功能為主的;就內容有尊像、經變、故事、供養人、裝飾等,類別包括繪畫、建筑、雕塑、染織、鏤刻等。從豐富的圖像文獻著手理清枝干,以不同學科的視角來考察圖像的藝術特征,并且將假設再放回其歷史原點中加以考核,爭取推論的合理性。將圖像文獻藝術特征的信息置入這樣的框架之下去分析,減少就現象看現象的去解釋藝術特征的問題,盡可能構建更多客觀結構與分類。

(二)信息特征定名的標準核定

佛教圖像文獻藝術特征的信息管理,依據傳統文獻的分類與檢索方法與經驗,同時還要對佛教藝術圖像文獻性質、內容分類或圖像的數字特征進行甄別;提取信息特征,歸納出其自身的獨特性與共性,既可進行對圖像文獻的編號、題名、時間、材質、構圖、顏色、比例、尺度、狀態等“顯性特征”標準制定;同時也對藝術風格、藝術背景、藝術思想等“隱性特征”加以考查提出核定標準。因此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定名規范可以依據《藝術學分類標準》《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敦煌石窟壁畫數字化技術規范》等學術標準,并結合佛教藝術研究工作的實踐經驗,作為制定數據采集著錄的定名要求與標準來考慮。另外,發揮“高效信息管理”的作用,讓檢索和應用合為一體,這是對一般檢索系統的改善。系統效率提高的另一個重要尺度,是從藝術學、圖像學、宗教學、功能學、人類學等相關方向提供多角度、多關聯的檢索設置,這也是系統優化的重要條件。

(三)信息演示功能設計

改進傳統佛教藝術文獻檢閱模式和解析手段的限制,開發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的技術運用,加強圖像文獻的閱讀功能,成為協助文獻研究的重要手段。傳統的圖像文獻研究方式基本是以靜止素材為主的,研究者依靠抽象思維來判斷文獻與歷史環境、場景等因素相互的關系,而現代數字技術已能夠為研究中設定現場環境的再現提供可能。因此借助研究者的假設分析,在相應的載體上虛擬出與文獻相關聯的圖像與圖表,使原有抽象概念變得直觀而易懂。

四、信息平臺設計重點與解決策略

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的構架的合理性與數據分類標準的制定與管理,是系統運行與用戶檢索效率的前提保證。在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核定中,將圖像文獻的局部特征統一到佛教藝術與宗教義理的完整體系下來,考慮其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此外,分類信息與信息應用(使用)過程中的整合問題,讓藝術特征圖像信息的標準化與分類核定、開放式的圖像管理與維護等用戶需求成為另一建設重點。

佛教圖像文獻的數據分類,首先是要對佛教圖像文獻進行藝術學與目錄學的編輯,主要是掌握佛教圖像文獻中的主要藝術特征。然后對佛教藝術現象如佛教繪畫、佛教雕塑、佛教建筑、佛教義理等進行全面把握。將“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放在佛教藝術與宗教義理的架構之下,在佛教藝術現象的大背景之中從圖像志、圖像學、佛教史、功能學、考古學、人類學等涉及多方面的內容與研究方法,并且結合佛教藝術的文字文獻相對應進行研究。

同時,核定的學術規范上應該關注“定名規范”與“分類角度”兩個問題。首先由于佛教藝術涉及的文化范圍很大且多有交叉,如敦煌學、吐魯番學、西域學、絲路學、龜茲學、藏學,分布地區廣大,基本國內大都具有分布,以敦煌地區、陜西、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浙江、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為多,藝術形式豐富,這是作為圖像文獻“顯性特征”所呈現的;另外其作為宗教藝術的現象本體又含藏了宗教思想、藝術思想的更為本質的“隱性特征”。所以由于佛教藝術圖像文獻本身的學術范圍、框架、特征、風格,其學術規范也需要有自身的信息特征。

從分類學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分類視角會產生不同的分類結果。既然有視角必然就帶有其局限性,因此完美的分類是難于實現的。如《歷代名畫記》卷三中記載的本行經變,當指描繪佛陀一生事跡的變相。莫高窟61窟中,也出現了主要是依據《佛本行集經》描繪的聯屏變相,學術界通常稱其為佛轉故事變相,而沒有稱它為經變。又如常見的五臺山圖聯系緊密的文殊變,既可以看成佛教史記故事變相,亦可歸入佛教人物變相之列。這些情況表明,分類在角度上仍會出現不當之處,作為一種研究的手段,也將盡可能全面考慮,并從不同的研究方向去權衡對圖像文獻藝術特征的分類。

五、信息平臺應用價值與意義

國內對佛教藝術文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由來已久,但信息整合與教育應用方面仍然有較大的改良空間。從對佛教藝術圖像文獻信息的管理功能而言,應具有數據存儲、檢索和演示三個功能模塊。信息管理的實質性技術,應建立在對文獻數據的可操作性研究,包括檢索、讀取、比對、演示、輸出等信息傳遞行為之上,所以通過現代信息手段來提高文獻的使用效率,并使用戶獲得更具有研究與服務價值的數據結果。

佛教圖像文獻的數據平臺建設不僅可供科學的信息分類,而且能夠對佛教藝術圖像文獻的環境、功能、關聯信息演示、數據檢索與展現,使佛教藝術研究的手段多樣化且研究使用高效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傳統圖像文獻管理模式和手段的限制,借鑒完善的動畫與交互技術,更有利于提升藝術學圖像文獻的研究能力,有著較強的應用性,是符合現階段學術與服務發展的要求。借助對人機交互形式分析,能結合相應的載體創造出新穎的視覺效果,優化使用方式,并施諸研究與社會服務中。

(注:本文為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佛教圖像文獻的藝術特征研究與應用》,項目編號:12YJC760101; 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4項目《藝術學“宗教美術”文獻管理與資源庫建設研究》階段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4-R-31134)

注釋:

①沙武田博士對敦煌研究中文獻學、圖像學與石窟功能學等研究現狀做了較為詳盡的梳理。

作者單位:金陵科技學院

(責任編輯:高薪茹)

猜你喜歡
藝術特征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軸”:信息化時代教學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7年《農業信息化》1—12期總目錄
廣西賀州過山瑤尖頭頭飾藝術特征及文化內涵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漢語言文字的藝術特性與創新設計
電影《煎餅俠》的大眾藝術美學特
從騾馬化到機械化、信息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