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阮樂”

2015-10-21 20:07孫偉
藝術教育 2015年1期
關鍵詞:藝術專業發展

孫偉

【內容摘要】文章以民族彈撥樂器阮的產生與發展為主線,闡述在各個歷史階段中阮的發展歷程、群族的建立以及作品的不斷興盛,特別是阮專業建立以后的飛躍發展與推動社會阮樂文化藝術的簡況,以及所形成的社會影響等。

【關鍵詞】阮樂 專業 ?藝術 ?發展

一、簡要回眸

中華民族音樂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悠久的光輝歷史,民族樂器與民族器樂的發展,更是伴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民族樂器的改良與演奏而言,在各個歷史時期中,工其技者,代不乏人。民族樂器的出現與發展,豐富多彩,在中國音樂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都有很多的記載。我們的先人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為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特別是具有特色的中國民族樂器的不斷完善,做出了辛勤的努力和突出的貢獻。因為樂器的發展,代表著社會科技與民族文化的進程,使得我們的民族樂器能夠躋身于世界音樂之林并具有重要地位。

在音樂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很多樂器的命名都記載著動人的傳說和美好的故事,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被人們代代傳頌……在種類繁多的民族樂器中,以人名來命名的樂器卻只有一件,即民族彈弦樂器“阮”(阮咸)。

阮這件樂器相傳發源于秦漢時期,早在西漢時期,為了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進而保衛邊疆,漢王朝與西域地區的交往密切。漢武帝于公元前105年,將宗室楚王劉戍的孫女解憂冊封為烏孫公主,嫁于烏孫王結為親眷,啟程前,漢武帝怕烏孫公主遠途思鄉,便令樂工參照琴、箏、筑、箜篌等樂器,制作一種能夠在馬上演奏的樂器,以供公主途中娛樂之用,此樂器曾被稱之為“漢琵琶”。到了西晉時期,“竹林七賢”中的阮咸精通音律,善彈這件樂器,并在演奏技術與樂器改革方面均有貢獻,故后人稱這件樂器便以“阮咸”命名。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人們以“阮”稱之至今。

據史書記載,這件樂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阮的發展具有輝煌的歷史。但其在鼎盛時期之后,卻因為多種原因而發展緩慢,曾經一度只能夠在樂隊中從事協作任務。對其演奏情況及其作品等方面,多見史書的文字記載,而并無其作品曲譜的流傳,這對于具有悠久歷史的樂器而言,實在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形成了擁有歷史而無傳譜的狀態。

對于這件樂器發展的描述,可以用“興源于秦漢,繁盛于唐宋,衰弱于明清,勃發于當代”而概述。

二、樂器改良

樂器的出現與發展一直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的,所以說樂器的發展史反映了社會各個時期的科技狀態與文化藝術的發展情況,從漢琵琶到阮咸的發展過程也是如此。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隨著國民音樂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民族樂器的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不斷改良的過程中,樂器的演奏技術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民族音樂工作者也不斷地推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

民族樂器系列化的問題,是50年代由張子銳提出來的。當時張子銳提出“二胡系列化”“阮咸系列化”“三弦系列化”以及“笙的系列化”等方面的設想。與此同時,“阮”的改進在多名音樂家們的不懈探索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果?,F在,這一樂器無論在形制構造還是樂器的演奏性能,不論是作品的創作還是演奏的技巧等諸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在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適合中國民族樂隊低音樂器的需要,在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樂器改革小組的努力探索下,為了適應民族管弦樂隊發展的需要,在阮的基礎上向下發展研制出了大阮,填補了民族彈撥樂器低音樂器不足的情況。之后,在很多演奏家與樂器制作家們的共同努力下,在中阮的基礎上,向上研制出了高音阮、小阮以及倍阮等,同時,還對“阮”的形制、規格、琴弦、品位等做出了一系列改良。 目前,這件樂器已經構成了系列化的群族,即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以及倍阮,拓展了阮在民族樂隊中的應用及其作用。

在此后的若干年中,許多演奏家與樂器制作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繼續對這件樂器努力探索,提出了各種改革的設想與思路,推出了很多改進的辦法與方案,為更好地釋放阮的魅力而努力探索。因此,“阮”的形制改良與演奏創新,融入了眾多演奏家的辛勤汗水與心血,為這一樂器的發展與完善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改革的進程中,同時也極大地推動著阮理論研究與作品不斷問世,為專業建設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專業發展

為了能夠使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樂器得到更高程度的發展,自1978年起,中央音樂學院與沈陽音樂學院率先開設了阮專業。之后,各個音樂藝術院校與各綜合大學的音樂院系也相繼開設阮專業?!叭睢边@一古老的民族彈弦樂器在中國高等音樂學府得以確立,至今已發展了近30年,在專業理論、演奏技術以及作品創作等方面產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為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阮專業”的建立,使其理論研究和教學建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促使對“阮”的歷史研究逐漸趨于科學化、系統化,同時還有效地推動了其演奏技術的發展和藝術魅力的增強。有關阮的理論研究、演奏方法以及作品不斷推出,新的記載和作品不斷涌現……教材的出版推動了專業理論研究,阮樂作品的不斷問世,不僅促進了這件樂器的普及與推廣,而且也形成了阮樂文化藝術良好的發展趨勢。

樂器的演化與作品的創新是相輔相成的。與“阮氏族群”演化歷程并行,演奏家們經過不斷的努力,將阮的演奏作品由最初的訂譜、移植、改編等,逐步走向了趨于專業化創作,從小的作品類型逐漸向更大的題材類型發展,使作品的創作方向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不斷發展的進程中,“阮”引起了越來越多的專業作曲家的興趣。作曲家與演奏家協作探究,聯袂創作出反映文化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優秀作品,在中華民族音樂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國內外音樂家們的贊揚。

與其他民族樂器相比,“阮氏族群”及“阮專業”的確立與發展,具有更快的步伐,其各級作品的品位和質量,在全國樂器考級中已經凸現。有關其研究成果和作品系列,已然呈現出了較高的系統化與科學化,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在很多阮樂教師的辛勤耕耘與不斷努力下,阮樂的教材建設在數量與質量上已經呈現出越來越趨于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的狀態,這對于阮樂的專業教學與社會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專業發展的推進中,形成了阮樂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業余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相結合的良好態勢,為阮樂文化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同時,阮的作品創作與演奏技法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無論從體裁與題材上都有了很多的嘗試。諸如《侗歌》(林吉良編曲)、《睡蓮》(林吉良曲)、《拉薩舞曲》(王仲丙編曲)、《絲路駝鈴》(寧勇曲)、《終南古韻》(寧勇曲)、《思戀》(林吉良曲)、《幽遠的歌聲》(陳文杰)、《游泰山》(林吉良曲)、《孤芳自賞》(劉星曲)、《滿江紅》(林吉良曲)、《云南回憶》(劉星曲)以及《山韻》(周煜國曲)等作品的問世。在專業院校的教學實踐中,阮樂與其他樂器種類相結合,中西合璧,表達更加寬泛的思想與內涵的藝術形式得到了歡迎。在全國性比賽與區域性比賽中,阮樂參賽的數量越來越多,作品的質量更加趨于完善,全國與各省市的阮樂學術講座與阮樂活動開展得越來越普及,并形成了專業院校(表演團體)與地方社團相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阮樂藝術的普及與發展。

除此之外,隨著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專業的不斷拓展,阮的系列化在不斷的探索與改良中日趨完善,阮族樂隊的教學與嘗試也與之并駕齊驅,飛躍發展。不但推動了演奏技術的發展,而且帶動著樂器改良,這在阮樂音樂會中的實踐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阮樂隊的建立與發展,其樂隊組合與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得到人們的喜愛,在國內外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影響,引發中外音樂家為之進行創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引發了更多音樂家的創作興趣。

近些年來,有關阮專業建設與發展的研討會與交流活動不斷開展,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阮專業委員會建立以來,越來越多的省級阮樂的組織紛紛建立起來,全國性及區域性的阮樂藝術研討會與阮樂比賽也應運而生。這些活動均得到了各音樂學院師生以及海外同行積極的響應,得到阮樂愛好者的積極參與,他們同臺獻藝,相互協作探討專業的發展,推動著民族音樂和民族樂器的全面發展。

阮樂的理論研究與作品創作以及演奏技術的發展,將更加促進并加強民族音樂與民族樂隊的完善。阮樂的不斷發展,將為民族音樂文化藝術彰顯更加美好的樂章。古樂新聲,阮樂飄香,阮樂同其他民族樂器的共同發展,必將創造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新的燦爛輝煌。

作者單位:大連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張斐然)

猜你喜歡
藝術專業發展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部分專業介紹
專業修腳店
紙的藝術
探秘那些不冷不熱的專業
區域發展篇
圖說共享發展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圖說創新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