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辨證方法的思考

2015-10-21 19:51宋佳洋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中醫

宋佳洋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中醫辨證方法的研究,及其歷史發展的脈絡,進而呢總結對癥狀辨證的思考和本人的見解,探究中醫辨證法的思維模式,及其癥狀辨證法的實用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中醫 癥狀辨證 辨證方法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536-02

中醫藥學是我國人民同疾病長期做斗爭的經驗總結。中醫藥形成的歷史是一段漫長的歷史,從萌芽、發展到完善,中醫是先有對“癥”的認識,再有是對“病”的認識,然后才是對“證”的認識。其理論發展經歷了辨癥——辨病——辯證的過程。

“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證是病的基礎。它強調的是現階段的整體、動態、邪正反應狀態。因而它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證機是指證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中醫機理。它以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藏象、經絡、病因和發病作為理論基礎。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概念,證可以包括一個或者多個證型,各個證型的機制構成了證機。一個證反映的是病在某一階段的本質特征,而病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證。所以病在各個階段的證共同反映了該病的整體特征。

通過以上論述總結歸納為:疾病雖有“病”、“癥”、“證”的不同,但是醫者首先都是圍繞病人就診時最感痛苦的癥狀和體征及其持續時間—主訴而進行下一步的診斷和辨證的,即圍繞“主訴”行“司外揣內”、“見微知著”、“知常達變”,進而為下一步的明確診斷而奠定基礎,可見對“主癥辨證”研究是具有著巨大和理論和實際意義的。

1、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對辨證的認識

臨病人問所便,確定主癥進行辨證的方法已經由來很久,《素問·長刺節論》:“聽病者言”診病,如《熱論》、《咳論》、《瘧論》、《舉痛論》,都是根據“主癥”,提供熱、咳、瘧、痛,辨證寫形醫技理論依據的。

2、漢代時期對辨證的認識

其中,主癥辨證亦是源于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如“太陽病,項背強、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p>

3、宋、金、元時期對辨證的認識

這一時期, 中醫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更新的重要歷史時期。各家紛起,學術爭鳴,正如《四庫全書提要》中所云“醫之門戶,分于金元”,使我國醫學面貌為之一新。如杜本以《敖氏金鏡錄》為藍本,又增補了二十四舌圖及有關方劑,專以舌色診斷傷寒,對外感熱病的臨床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直至明代王肯堂《傷寒準繩》時,還采取了其內容??梢钥闯鐾ㄟ^對主訴的進一步深入觀察而進行診治得到了更大的利用。

4、 明、清時期對辨證的認識

這一時期,中醫理論不斷創新、綜合、匯通和完善,朝著專門化方向發展,期間編撰了許多專門性、獨特性和權威性的醫學全書、叢書和類書。明清醫家在溫病領域創立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體系。衛氣營血及三焦辨證不僅包含了臟腑辨證,而且以臟腑辨證為理論基礎。

5、現代醫家對辨證的認識

現代關于中醫“主癥辨證”的研究主要是在《世界傳統醫學診斷學》《內科證治新詮》“專病論治”的基礎上,經過1978至2008年三十年改革開放,醫療、科教實踐,落實“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所總結的臨證經驗。主癥辨證的診法特點,辨證學的診法,抓住主癥,“聽病者言”以望、聞、問、切四診為基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概括的說是一定的病邪,侵襲一定的臟腑,發生一定的病機變化,產生一定的相應的外在病形。所謂病形,即表現于外的癥狀、體征、舌苔、脈象。

綜上所述,主癥為臨床診斷、治療的關鍵環節,歷代醫家創立了六經辨證,臟腑辨證,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但諸如上述各種辨證中通過以上可以看出無一不體現了主癥辨證的特點,通過并圍繞主癥來進行辨證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并沒有系統的總結概括出來這一辨證論治的巨著,通過閱覽古籍和相關文獻,我認為圍繞主癥進行辨證往往更具體和確切,更有利于認清疾病的本質,從而做出診斷和治療,我想這就是主訴辨證論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外針對主癥辨證的方法論還缺乏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內容雖豐富,但比較雜散,接下來我的任務就是把這些零散的關于主癥的辨證整理和概括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我所要研究的主癥辨證主要是從患者的病位來入手,其次分析病性和兼證,即也就是從癥狀來入手進行診斷的。在接下來我將完成的主要任務是將主癥進行按部位分類,比如頭部的癥狀和主癥歸為一類,胸部臟腑的歸為一類,脾胃的歸為一類,腎膀胱歸為一類等等,進行部位分類,部位癥狀和主癥相似或難以鑒別的再看其病性和兼證,從而進行科學的主癥辨證。而“主癥辨證”就是問其患者有什么樣的癥狀,檢查其有什么體征從而來辨證治療的,這就是接下來我要完成的任務,完善這一理論體系,使其發展成為一整套的理論體系成果。

參考文獻

[1]薛益明,張從正臨證心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11.

[2] 成無己,醫學全書·注解傷寒論.太原:山西出版傳媒集團,2013.5.

[3] 張杲,醫說.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11.

[4] 高士宗,皇帝內經素問直解.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3.

[5] 張玉萍,袖珍中醫四大經典.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1.

[6] 吳鞠通,溫病條辨集注與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4.

[7] 牛兵占,難經譯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2.

[8] 劉渡舟,傷寒臨證指要.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8.

[9] 盛增秀,溫病學派四大家研究.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0.

[10] 湯本求真,皇漢醫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歡
中醫
中醫治療中風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醫治療糖尿病腎病研究進展
張之文教授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總結
干燥綜合征陰虛津虧證的中醫治療
不同性別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診療經驗與思考
糖尿病患者的中醫飲食護理相關問題分析
中醫英譯的誤譯現象探析
社區中醫干預初產婦產后焦慮及抑郁的效果
關于中西醫結合治療乳腺增生病38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