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黃湯治愈汗出不止一例報告

2015-10-21 19:51段啟厚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段啟厚

【摘要】歷來有汗出不能用麻黃的成訓,但有一患者一月余日夜汗出不止,并且多處治療,使用固表止汗,補益強壯之藥無效。而從脈象者,表實證無疑,用麻黃湯治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今給予報告。

【關鍵詞】汗出不止一月余,脈浮盛有力,麻黃湯。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604-01

李XX,男,52歲,某村農民,2005年5月26日初診?;颊咭辉虑巴谔镏聊?,因大汗未干,隨即下河攔壩灌田。第二天開始逐步出現汗出,最初幾日以夜間出汗明顯,白天較少,但在村衛生室治療后,夜間、白天汗液均時時滲出。隨即去多個診所、醫院就診,初起似乎有效,但接著治療就無效,也曾就別處中醫治療而無效,輾轉治療一月余,反有愈演愈烈之勢,最后來到我處就診?;颊咝误w尚壯,面色紫紅,精神尚可,說話聲音有力,無明顯惡寒發熱表現,自覺身體不舒展,但無明顯肌肉酸痛表現,稍覺心煩;肌膚溫暖濕潤、有汗,用手一抹,手濕潤;舌質紅,苔薄黃稍膩,脈雙手均浮大稍緊有力。詢之,夜間睡眠差,無明顯無力感,飲食可,無明顯口渴引飲等。飲水量與平時相當,大小便無明顯異常。余診為太陽傷寒挾濕邪郁滯玄府。遂投麻黃36g,桂枝24g,杏仁24g(沖碎),炙甘草12g,滑石12g(布包煎),通草6g一付。第二日患者欣喜來告,汗已減十之六七,診脈仍浮大有力,但已不緊,續用麻黃24g,桂枝12g,杏仁15g其余藥物劑量如前,續投兩付。三日后患者來告,汗已止,無不適感覺。診脈左手浮大,右手大而稍虛?;颊咭笤匍_藥以鞏固療效,并告訴我多收一點費用,予補中湯加荊防桂芍各12g,通草3g兩付。前后三次就診,共五付藥,費用40元有零,一星期后,患者來告,已完全好,精神較佳,非常感謝。

思考:記得當時處方遣藥,患者離開后,自己反倒變得惴惴不安起來,一是麻黃劑量偏高,用到36g。教科書上提倡麻黃用量為9-12g;二是這個病人又有汗出不止,古有成訓,有汗不得用麻黃,所以不但顧慮有醫療糾紛,而且還被同行恥笑可能。所以病人離開后,自己憂心忡忡,茶飯不香,夜不能寐。即使相信從脈象看,覺得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也曾經看到過有一個老中醫用麻黃湯治愈出汗淋雨后汗出不止,脈浮實大的報告。

關于麻黃的用量問題,仲景先師在《傷寒論》中,麻黃湯中麻黃用三兩,大青龍、越婢湯中麻黃分別用到四兩和六兩,后世不斷有學者研究,按漢末至唐的兩與現在的克相兌換,一兩相當于現在的15.625g或13.225g。個人對這種說法還是抱一種支持的態度,一是仲景在用麻黃湯時,一再告誡,表虛及有汗者不得用麻黃,恐有汗出不止,甚至亡陽之虞。當時漢唐人的體質應該比現代人強壯固實,如果按一兩3g兌換,9g左右的麻黃就是對于現代人,有汗無汗,體虛體實,基本不會引起汗出亡陽的變證;二是自己在臨床上的麻黃用量一般在12g-24g左右,只要是有表證且脈浮不弱,有汗無汗都投用,而且經常使用,從無汗出不止的病例出現,反倒覺得周身舒暢,百節皆展。古人有麻黃沖開肌表凝固之寒的說法;三是《傷寒雜病論》中,附子用量大者一枚,一枚大概有100g左右,麻黃湯中杏仁七十個,大概相當于30g,桂枝湯中大棗大者十二枚,不低于40g,說這些是在說明古代的用藥劑量要比現在大,量大而精,用藥準確,切近病機是《傷寒雜病論》用藥的特點。

此病人汗出不止而反用麻黃湯治療,是因為當時得覺得病因病機脈象都很支持,強力勞作大汗未干,夜幕降臨時入涼水中,至寒濕之邪入于肌表玄府,使衛氣頓受郁遏,衛氣不能固表,營氣不斂,而汗出不止,脈象浮大緊而有力,均為麻黃湯的強適應證。仲景用大承氣湯治療熱積旁流之證,是通因通用之法。今用麻黃湯治療此證,也屬通因通用之法,是遵循先賢的臨床思路的。點滴經驗與想法,提出來供同道一起思考與實踐,敬請指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