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治進展

2015-10-21 19:51張亞輝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關鍵詞:診治進展

張亞輝

【關鍵詞】頸椎間盤突出癥;診治;進展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5)03-0651-02

頸椎間盤突出癥指頸部椎間盤因急性或反復輕微損傷使其纖維環破損、髓核膨出壓迫頸神經和脊髓而引起一系列癥狀者。其中包括髓核的膨隆、突出及脫出,均表示頸椎病的不同階段。但是在臨床上??捎龅酵话l性頸椎間盤突(脫)出癥,大多數是以癱瘓為首發癥狀[1]。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與頸部損傷和椎間盤發生退行性變有關。

1. 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

本病多為急性發病,少數病例亦可慢性發病。初起,大多起于輕微勞損,甚至睡醒時伸懶腰而發??;或是見于外傷情況下。其臨床表現主要視受壓迫的組織而定。根據影像學上突出位置的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中央型、側方型及旁中央型。

1.1 中央型 以頸髓受壓為主要表現。以前認為此型突出較少見,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特別是MRI技術問世之后,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已不再少見。因脊髓受壓,可出現四肢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癱瘓以及大小便異常;與此同時,四肢腱反射呈現亢進。病理反射征可顯示陽性,并按突出平面不同而出現感覺減退或消失。

1.2 側方型 以根性痛為主。主要癥狀為頸痛、活動受限,猶如落枕,疼痛可放射至肩部或枕部;一側上肢有疼痛和麻木感。在發作間歇期,患者可以毫無癥狀。查體時發現頭頸部常處于僵直位,活動受限。下頸椎棘突及肩胛部可有壓痛。如頭向后并側向患側,頭頂加壓即可引起頸肩痛,并向手部放射。牽拉患側上肢可引起疼痛。感覺障礙因椎間盤突出平面不同而表現各異。

1.3 旁中央型 除有側方型癥狀和體征外,尚有不同程度單側脊髓受壓癥狀,即Brown-Sequard綜合征。常因發生劇烈的根性疼痛而掩蓋了脊髓壓迫癥。

2. 頸椎間盤突出癥檢查與診斷

根據本病的病史特點、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對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多無困難。

2.1 X線檢查 常規拍攝頸椎正位、側位及動力位X線平片。頸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受累椎間隙變窄,可有退行性改變。在年輕病例或急性外傷性突出者,其椎間隙可無異常發現,但在頸椎動力性側位片上可見受累節段不穩,并出現較為明顯的梯形變(假性半脫位)。

2.2 CT檢查 CT檢查對本病的診斷有一定幫助。近年來,不少學者主張采用脊髓造影+CT檢查(CTM)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癥,認為CTM對診斷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的價值明顯大于MRI檢查;但也有人認為,高清晰度、高分辨率的磁共振影像技術,將更有利于患者。

2.3 MRI檢查 MRI檢查對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其準確率明顯高于CT檢查和脊髓造影。在MRI片上可直接觀察到椎間盤向后突入椎管內,椎間盤突出成分與殘余髓核的信號強度基本一致。在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者,可見突出椎間盤明顯壓迫頸髓,使之局部變扁或出現凹陷,受壓部位的頸髓信號異常。在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者,可見突出的椎間盤使頸髓側方受壓變形,信號強度改變,神經根部消失或向后移位。

3. 頸椎間盤突出癥治療

本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若出現脊髓壓迫癥狀,則應盡早行手術治療。

3.1 非手術療法 非手術療法為本病的基本療法,不僅適用于輕型病例,而且也是手術療法的術前準備與術后康復的保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①頸椎牽引 可采取坐位或臥位,用四頭帶(Glisson氏帶)牽引。在牽引過程中如有不良或不適反應,應暫停牽引。牽引療法主要適用于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癥。對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癥亦可選用,但在牽引過程中,如果錐體束癥狀加重,應及早手術。此外,在牽引過程中,切忌使頭頸過度前屈,此種體位有可能會加重后突的髓核對脊髓前中央動脈的壓迫,使病情惡化。在牽引的全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并隨時調整力線和重量等。②圍頸保護 用一般的簡易圍頸保護即可限制頸部過度活動,并能增加頸部的支撐作用和減輕椎間隙內的壓力。重癥型而又需要起床活動者,可選用帶牽引的頸圍支具。對頸部牽引后癥狀緩解及手術后恢復期的病例,亦需用頸圍保護,以有利于病情恢復。③藥物治療 可適當應用抗炎、鎮痛藥物,如雙氯芬酸(扶他林)、雙氯芬酸鈉/米索前列醇(奧濕克)等,對緩解病情有一定作用;此外,復方丹參制劑具有活血化淤作用,亦可服用,對癥狀明顯者,可選擇靜脈滴注方式,較之口服更為有效。

3.2 手術療法 對反復發作,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是出現脊髓壓迫癥狀者,應及早行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傳統的前路減壓固定融合,或前路突出髓核摘除、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最近又出現了微創經皮內鏡技術下的突出髓核摘除術等新技術。目前仍以頸前路減壓、摘除突出椎間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為主。對合并有椎管狹窄的病例,再行頸后路椎管擴大減壓術。

3.3 CT引導下連續硬膜外腔阻滯聯合射頻靶點熱凝治療[2] 具有較好的近期療效。其優勢如下:① CT引導下操作能夠準確顯示椎間盤突出部位、椎管狹窄情況,能夠有效確定靶點,行針對性治療;②射頻點極在靶點內形成電場,可固縮膠原蛋自,降低盤內壓力,同時可毀損竇椎神經末梢,降低神經所受刺激Csl,緩解疼痛程度;③連續硬膜外鎮痛可有效緩解神經根炎性反應,使神經根受壓迫程度減輕或消失,避免椎間盤及髓核引起炎癥反應導致的慢性疼痛。在并發癥的觀察中,筆者發現,2組患者術后1 a內均未出現神經根損傷、人血管破裂等嚴重并發癥,且無藥物不良反應及感染發生,說明行連續硬膜外腔阻滯不會增加患者治療的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而在患者治療后3-5 d內,可口服常規性抗菌藥物進行感染預防,避免細菌感染導致的炎性反應。

4.展望

頸椎間盤突出癥是一種臨床常見脊柱疾病,主要由頸椎間盤髓核退行性病變導致,可使脊神經根和脊髓受壓,引起頭痛、心悸、肩背部疼痛、四肢無力等癥狀,嚴重者會發生高位截癱,危及生命[2]。傳統治療方式有手術治療和藥物保守治療等,療效一般,易復發,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射頻靶點熱凝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逐漸受到關注,但該療法治療時患者痛苦較大[3]。CT引導下連續硬膜外腔阻滯聯合射頻靶點熱凝治療須椎間盤突出癥能夠有效減輕患者治療時疼痛程度及神經根炎性反應,對疼痛的緩解及近期預后均有良好的保障,且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2]。

參考文獻

[1]Gangi A,fsoumakidou G, BuyX,et al. Percutaneoustechniquesforcervical pain of ducal origin[J].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2011,15 (2):172-180.

[2]張杰,張彥龍,李剛,等.CT引導下連續硬膜外腔阻滯聯合射頻靶點熱凝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3):3507-3508.

[3]陳建衛,李曉冰,郭衛平,等.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與射頻靶點熱凝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5):747-749.

猜你喜歡
診治進展
金融穩定立法的關鍵進展與完善建議
非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進展
1990年以來我國八段錦研究的進展、熱點與前沿
2020
特發性間質性肺炎診治新進展
研究熒光原位雜交技術用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診治中的臨床效果
現代汽車維修技術的完善
16例妊娠期合并宮頸癌患者的臨床診治分析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癥的診治
中學生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4期)2008-03-1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