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詞意象:洛特曼符號學要旨

2015-11-14 12:21
中國文學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特曼符號學符號

李 薇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 廣東 廣州 510300)

自索緒爾以來,符號學所包蘊的本體論意義日益受到重視,符號學本身也日益成為具有總論性質的新興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中最為敏銳的文藝學,面對符號學的興起,毫不猶豫地將自身方法論的更新以及研究領域的拓展,緊緊地與符號學發展歷程結合在一起。從文藝學視野出發,當下符號學研究呈三足鼎立之勢:歐洲符號學、美國符號學、蘇俄符號學。曾連續擔任三屆國際符號學研究協會副主席的俄國學者洛特曼(Juri M.Lotman),即為后者的奠基者與集大成者之一。

洛特曼符號學以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為敘述框架,以巴赫金對話主義為理論基石,將共時結構放置于歷史文化,將歷史訴求收納于形式系統,既是結構主義與歷史主義的雙向更新,又是西方科學思維與俄國人文精神的有機結合。

洛特曼符號學擇選單詞意象,通過世界文本化,文本結構化,結構復調化,證明藝術文本結構的本質是聯系,聯系是結構的第一要義。對話視域下的單詞具有“他者性”,凸顯復調結構,強調話語實踐。洛特曼由此批判傳統形而上學,以關系主義完成對實體本體論的清算。

單詞是對話型結構定式的表征,不僅呈現藝術文本靜態結構特征是不平衡性即異類因素同時發生,任何要素皆有意義,還同時演繹意義生成的動態機制,展現文本結構屬性為多義性,文本與外文本、文本內部之間的多重對話生成無限意義。洛特曼借助單詞的“自足性”,達成對話美學對同一美學的超越。

經由單詞,洛特曼后期提出“符號域”命題,體現符號學消解同一、彰顯差異的人文旨趣,展現符號學從藝術文本延伸至文化文本、文學研究推演至文化研究的學術脈絡,標示符號學作為“一項跨學科事業”,不受限于任何學科,不隸屬于任何流派,為重新審視世界提供了另一套腳手架。

一、世界是一個單詞:從實體本體論到關系主義

單詞意象與文學主體性密不可分,具有本體論色彩,彰顯著洛特曼符號學的哲學訴求乃至鏟除傳統形而上學。他以世界是一個單詞為開端,預設世界與文本同型同構,通過世界文本化,文本結構化,結構復調化,描摹文本結構的本質在于聯系,憑借單詞的“他者性”一舉打破實體本體論,走向關系主義。

1. 起點:世界文本化,批判實體本體論

世界是一個單詞,此命題體現了洛特曼的致思路徑,揭示了洛特曼符號學的邏輯起點——世界文本化。洛特曼預設世界與文本具有同構性,現實與藝術乃異質同晶關系,由此借助世界與藝術的同型同構,建立通過闡釋文本結構,重建思維秩序的通道。

洛特曼指出:藝術模擬世界,包括具體事物以及特殊現象的存在樣式?!八囆g語言模擬世界形象的最一般外表,這也是它的結構原則?!彼囆g文本“不是一般語言意義中所指世界的復制,而是它的模式?!庇纱寺逄芈枌W完成藝術表征世界圖式的邏輯自洽步驟?!皢卧~成為符號模式的符號模式”。通過藝術文本,洛特曼遭遇世界,反觀自身,展示其對本質的體認。

洛特曼提到波捷布尼亞認為藝術文本實際上是一個單詞。世界、藝術文本、單詞三者,由此鏈接貫通。世界是一個單詞,單詞被賦予極強的本體論以及認識論意趣,成為實體本體論的象征。洛特曼旨在通過此符號,鏟除同一哲學,批判實體本體論,宣揚對話哲學,推崇關系主義。

洛特曼特意指出:

中世紀思想家認為,世界不是諸多本體的總和,而是一個本體;不是一個詞組,而是一個單詞。不過這個單詞是孤立語詞的等級體系,其內部成分之間好像是封閉的。

此處的單詞,指代實體本體論,象征同一哲學涂抹的世界圖式,設想的世界本原,具有獨立自足性,無須外求,自因自果。

洛特曼指出同一哲學下的“單詞的每一部分都力求成為自主的,成為結構整體的完整單位。同時單詞也力求擴大它的界限,將全部文本轉為一個,即完整的整體——一個單詞?!贝朔N“完整的整體”即為孤立的實在,是傳統形而上學在主客二元對立的前提下,通過形式邏輯與概念邏輯,排除差異性和特殊性,抽繹出的世界始基和根本,并將其作為最高根據和原理。

從柏拉圖肇始的鏡式哲學、中世紀的唯名論與唯實論,到康德的物自體,均以預定某種詞語、中心、基本原則為本原,將存在歸結為抽象實體,以某種普通的、不變的“理念”作為判定事物真實性的根據。柏拉圖的“至善”、亞里斯多德的“不動的推動者”、中世紀的“上帝”、萊布尼茨的“單子”直至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皆是如此。按照恩格斯的分析,上述存在觀均屬于先驗的世界模式論,內在理路便是本質主義思維。本質被視為某物固有的,區別于他物的必然規定性,表征為超歷史的恒定結構。存在便以抽象實體為表征,追求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一切經驗知識以關于實在的先驗知識為基礎。

海德格爾分析實體本體論蘊含的同一哲學,企圖對人的有限本質作本體論肢解。且同一哲學最易與權力意志結盟,成為窒息人生存與發展的工具,是人類面臨的認知迷境和厄運劫難。

德里達將其表述為“此在的恒量”:

所有與本質原則,或與中心有關的命名總是標明了一種此在的恒量——理念,元始,終結,勢能,實在(本質,存在,實質,主體),真實,超驗性,知覺,或良知,上帝,人,等等。

“此在的恒量”組成“在場的形而上學”,化為終極所指或超驗所指,塑造超驗主體乃至意義的權威與中心,不證自明,無需話語中介,任何指涉均指向它,為符號提供了終極意義和最后歸宿。這樣的終極所指或超驗所指,既是理論的目的,也是理論的前提。實現的手段便是等級對立的二元論,前項擁有特權與優先性。如男/女、靈/肉、語音/文字、理性/感性等。德里達認為形而上學尋找終極所指的途徑,導致主體彌散。

洛特曼指出同一哲學代表的中世紀藝術要求忠于古老的“神靈附體”模式。此種模式以對原作的精確復制即是美為藝術程式規則。此類審美觀基于傳統形而上學實體本體論。洛特曼對此予以精煉的解釋:

我們不可能通過分析孤立的、個別的現象來理解真理——個別現象產生于預先存在的、真實的、普遍的范疇。認識活動通過將這些個別現象等同于被設想為世界本原的普遍范疇而進行,認識活動的目的不在于揭示個別或特殊,而在于從特殊上升到一般,最后上升到普遍的抽象過程。

換言之,同一哲學乃概念思維,由一御多,以少權多。洛特曼稱同一性思維推導“特定世界模式的創造,即概念的固定的陳規俗套準會表現出各種各樣活生生的生活現象?!睂崒贌o稽之談,他表示不認同。

2. 路徑:文本結構即聯系,宣揚關系主義

符號學“是某種(或多種)價值的判斷、選擇和維護?!甭逄芈枌W以對話哲學為根基,以同一哲學為對立面。同一哲學視域下的單詞為實體本體論象征,而對話哲學視域下的單詞具有“他者性”,作為某種關系而存在,世界、藝術文本、單詞不再是“孤立語詞的等級體系”。文本乃各種聯系的系統,聯系是基本構造,乃第一要義,由此,封閉的實體本體論得以解構。

對話哲學視野下的單詞,從結構基本單位轉換為結構系統因素,是指示物和指示層之間相互聯系的要素。單詞不再作為實體存在,而是作為關系的功能要素。洛特曼稱:“在詩歌文本中,單詞從結構單位轉為結構因素,不會破壞對單詞的一般語義感受,這里的單詞是指示物和指示層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基本單位?!贝颂幝逄芈跏乔擅畹貙卧~轉換為結構因素,承擔語義功能,發揮“連接”作用。他稱“詩歌文本中單詞的普遍相互聯系的建立,就使得單詞失去了在自然語言文本中是內在于它們的自主性?!币簿褪钦f,每一個單獨存在于非藝術語言中的語義單位,當它出現在詩歌語言中時,僅作為復雜的語義功能而起作用。洛特曼再三強調不能把單詞作為單獨的語義單位孤立起來。單詞與其他置于相似位置上的單詞相互聯系。聯系成為文本的結構原則。詩歌中單詞的“連接”作用表現為“單詞與其他置于相似位置上的單詞互相聯系?!币虼?,在非藝術文本中,語義支配關系,但在藝術文本中,關系支配語義。

洛特曼指出:“文本是各種聯系的不變系統?!蔽谋緞澐譃槿舾勺游谋?,如語法學層次、音位學層次等。子文本作為獨立文本。這些層次之間的各種結構聯系,構成穩定的連接關系,給予文本以不變體的特征。洛特曼轉引托爾斯泰理論,表述藝術的思想內容是通過“聯系型”結構,實現價值傳遞?!八皇恰挛铩旧?,而是事物之間的聯系,這些聯系是符號系統中實在的物質?!闭缃Y構主義之父列維-斯特勞斯所言,不把詞看成獨立實體,而是把詞與詞之間的聯系作為分析的基礎。

洛特曼聲明藝術文本中最基本的關系不是充斥其中的各類細枝末節的關系,而是結構關系。結構關系構成文本的基礎。他勾勒具體復雜的結構,不是無交集的等級體制式,而是包含多類彼此交叉的子結構。這些包容諸多相互交叉的子結構,在文本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聯系,彼此關聯。藝術文本各個層次都在發揮作用,沒有一個層次屬于絕對的、預先指定的、孤立的存在。在此,洛特曼試圖揭示結構的本質是聯系,聯系構建文本復調多音結構,徹底粉碎實體本體論。他稱文本:

正是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有機連接而不是它們的機械重復,對于詩歌文本的結構形成充分有效的普遍法則。因此,詩歌文本中某一段落的功能如果沒有確定的話,那么該段落是無法理解的。它并非單獨地存在:它的全部特性都顯現在與其他部分以及與整首詩的相互聯系(比較和對立)中。

所謂的“相互聯系和有機連接”,指的是文本中的某一段落并非單獨存在。相同重復要素處于不同結構位置,具有不同功能?!氨容^和對立”乃“相互聯系”,實質上就是對話關系。比較,將意義匯聚;對立,將意義分開。由此可見,洛特曼揭示藝術結構重要法則的研究路徑,除了受益于索緒爾抽象系統觀,更多的是巴赫金復調要義的再現。

洛特曼借用單詞意象,指出藝術結構的本質是聯系,直指世界本原?!胺柕闹匾宰允贾两K都體現在相關體系的創造之中。因此,從表達方面來說,孤立的、原子論的、外系統(系統之外)的符號是不可能存在的?!甭撓党蔀榻Y構的第一要義,由此單詞不再具有傳統形而上學賦予的先驗性、一元性和終極性。單詞代表的對話型結構定式呈現為要素間的相互聯系。有如列維-斯特勞斯所言“一個神話的真正構成單位并非孤立的關系,而是成捆的(bundles)這種關系。僅僅以成捆的形式這些關系才能組合,產生意義?!?/p>

洛特曼將世界文本化,單詞意象富含本體論意蘊。通過持續拷問“藝術文本是如何組織的?”,傳達“藝術幫助人們解決最為迫切的心理問題:解釋人自身的本質?!币罁卧~的“他者性”,打破同一,宣揚對話,拆解整體,激活差異,以關系主義擊碎實體本體論的僵化與凝固,還原人的他者化存在,靈動的人文意趣躍然紙上。

二、無意義的單詞:從同一美學到對話美學

對話美學視域下的單詞,作為藝術文本靜態結構,呈現結構特征為不平衡性——異類要素相互聯系,任何要素互不抵消;作為意義生成動態機制,展現結構屬性為多義性——文本與外文本、文本內部各因素之間多重對話產生意義。由此對話美學借助單詞的“自足性”實現對同一美學的超越。

1. 不平衡性:異類因素同時發生的靜態結構

洛特曼指出:符號學目的明朗,“意義是首要問題。研究任何符號系統的最終目的,就是確定它的內容?!彼岬揭粋€特殊現象,即“無意義的單詞”。此術語源于未來派用于闡述詩歌中沒有內容的表達,沒有所指的能指現象。對此,洛特曼并不認同。

意義如何產生?洛特曼認為“藝術系統建構為一種聯系的等級體制。有意義這個概念也就是指某種聯系的存在?!迸俑鶈柕住澳撤N聯系的存在”如何產生意義,根源在于“藝術文本的基本結構法則之一就是它的‘不平衡性’——在結構上異類因素的同時發生”。具體而言:

作為整體的藝術模式及其每一因素,都同時參與一種以上的活動系統,在每一系統中,它們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意義。意義A 與A’(每一因素,每一層次以及作為整體的結構)并不相互抵消,而是相互聯系。

A 與A’互不抵消,相互勾連。任一因素均有意義。文本結構本身既是構成成分的結合,又是更復雜的結構統一體中的構成成分,如同俄羅斯套娃。每個套娃既是獨立的個體,同時又是系統的成分。

洛特曼指出同一美學視野下的單詞,自主性闕如。整部作品淪為單一內容的符號。同一美學文本,如民間傳說、中世紀文藝、假面喜劇、古典文藝及浪漫主義文學等,其結構預先設定,文本僅是對藝術程式規則的機械重復。讀者與作者代碼同一,闡釋與作品整體建構一致,實屬封閉、水平、靜止的共時態接受模式。

對話美學原則下的單詞既體現“他者性”,又彰顯“自足性”。洛特曼聲稱“內部成分彼此聯系,但不等同”、“單獨的因素或多或少是獨立的?!睋Q言之,單詞具有自足性與獨立性。

具體體現為單詞在某種語言體系中,作為有意義的符號,由嚴格的語法、詞匯組成,具有相對固定的所指和特定的語義內容。洛特曼一再重申:“詩歌文本中的單詞的連接需要強調它們的語義‘獨立’而不是消失?!庇纱?,回擊“無意義的單詞”。

洛特曼指出:

詩歌結構并不簡單地把言語提升到語言的層次,即把結構特征借給它們。它完全改變了由言語中諸要素所負荷信息的等級之間的相互聯系:那些在非藝術交流中是多余的要素,在詩歌中卻能成為負載語義的要素。

洛特曼維護單詞的獨立價值。他指出每個單詞在系統中都承載重要的功能,具有作為個體存在的獨立價值。洛特曼稱:“在詩歌文本中,單詞之間大量的相似聯系不僅強調它們具有共同之處,也強調每一個單詞的特殊之處?!彼貏e強調,“單詞的這種獨立,在詩歌中比在非藝術言語中更加顯著,在輔助詞里尤其明顯,而輔助詞在自然語言中僅只有語法意義?!庇纱舜~、介詞、連詞等獲得獨立特征。并且“結構因素越大,它所屬的結構層次越高,它在該結構中的相對獨立性也就越強”。

洛特曼以分子物理學中“空子”為例,指出空子不能等同于簡單的物質匱乏,而是包含于物質存在結構?!耙恍┮氐姆抢?,即有意刪除,以及‘負技巧’的應用,都成為生動的、既定文本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薄柏摷记伞蓖瑯诱鎸嵱行?,承載信息?!柏摂蹬c正數是同樣真實的存在;未實現的要素并非為零數,而是如實現了的要素那樣被明確感受到?!比魏我亟杂幸饬x。

洛特曼以當代藝術為例,摘引巴丘什科夫詩句“醒來吧,巴雅,從墳墓中……”“巴雅”一詞,看似無所指,實則有深意。他稱“把藝術文本中的任何成分都理解為有意義因素的趨勢是如此強烈,以至于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藝術作品中沒有偶然的因素?!币簿褪钦f,“詩歌中無意義的單詞并非沒有內容,而是具有太多的個人意志和主觀意志,以至于它不能傳遞一般意義的信息?!焙喲灾?,一切皆有意義。

2. 多義性:對話產生意義的動態機制

洛特曼宣稱“藝術文本的‘本體屬性’,也即藝術文本的多義性?!彼赋鲆饬x源于異質要素相生相克的對話關系,這樣的對話不僅產生于文本與外文本之間,同時輻射文本內部每一因素。由此擯棄同一美學范式下意義乃本然的存在,推舉對話美學范式下意義時時生成的動態機制。

在藝術的外文本(文本以外)結構中,文本與其功能之間的矛盾,使得藝術語言的結構成為信息載體。當一段藝術文本同時參與許多交叉的外文本(文本以外)結構,并且文本的每一個因素都參與內文本結構的許多切分部分時,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便具有極其復雜的意義,藝術作品就是這意義的載體。洛特曼進一步將意義的生成機制闡釋為至少存在兩個結構鏈,才能產生意義。意義產生于兩個結構鏈相互聯系、彼此投射。對話美學演繹下的系統,不是同一美學代表的絕對封閉自足的先在結構,而是與外部世界時刻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系統總是需要不斷地與外部交換信息,文本與外文本發生即時對話,方能生成意義。此處對外本文的注解,借用西爾沃曼(Hugh Silverman)的解讀,“可以是政治的、歷史的、文學的、社會的、文化的,等等……與本文相異的、外在于本文的、與本文不同的?!?/p>

洛特曼以單詞與聲音的聯系為例,說明文本與外文本的對話關系。比較同一美學與對話美學,洛特曼認為同一美學將語義等同于理性原則,旋律等同于情感原則,互不相干,彼此對立。而在對話美學視域下,聲音不可能脫離意義,聲音也可傳送信息,二者不可截然分離。他判定“無論如何,只要試圖把聲音與內容分隔開來,我們就是在面對一項無成功希望的工作?!?/p>

洛特曼指出藝術中單詞與聲音的聯系,不同于非藝術語言中的聯系。在詩歌文本中:

每一種具有詞匯意義的聲音都獲得獨立性,這絕不類似于“自足性”,因為聲音的獨立性完全是由它與單詞語義的聯系決定的。這些充滿語義的音素,成為相同的單詞得以據之重構的基礎。

非詩歌文本,單詞與音素之間連接是歷史的、約定俗成的。洛特曼認為,非詩歌文本中的單詞一旦置入詩歌文本,便經歷了一次改造,其特征發生了根本性地轉變,如同現實中的真實物轉換為藝術中的形象。單詞的語義正是源于自然語言系統與藝術語言系統的相互聯系,獨立自存。兩種語義系統之間相互對立,形成張力,豐富了詩歌的意義。

洛特曼用了一節篇幅,以“重復與意義”為名,重點區分對話美學與同一美學。同一美學造成迭句的無條件重復?!霸诠糯姼柚小皇茄喉嵉摹覀儼l現完全無條件的迭句重復,但這是由特殊的美學,即同一美學造成的?!迸c之相對,以對話美學為原則的當代詩歌“總是給予迭句以無數的細微差別?!睂υ捗缹W為內核的文本“代替‘相同要素的機械重復’”,具有開放性、動態化、不確定性。完全的、絕對的語義重復不復存在。

以丘特切夫的詩為例——

但是人們,克服激動感

在鮮血沸騰和凝固時,

尚不知你的誘惑——

自殺和熱愛!

其中“沸騰和凝固”、“自殺和熱愛”形成成對的相等。雖然在詩歌中占據相同的位置,呈現同義,但因在自然語言中彼此語義對立,異色相襯,反而生出韻味,詩意頓濃。

再引帕斯捷爾納克的一段詩為例:

在那個五月,你在讀列車時刻表

列車行駛在通往卡姆辛的支線,

它比圣經更莊嚴

哪怕你再讀一遍。

“列車時刻表”與“圣經”在自然語言系統中,兩個單詞風格迥異,難以共存。但在藝術語言系統中,兩者相互映襯,互不抵消,各存本意,共生勾通意脈,碰撞引發詩意。

可見,單詞正是置于自然語言與詩歌語言不同的系統張力中,既對立又相等,方能滋生綿延不斷的意義內涵。

為闡釋文本內部的對話關系,洛特曼特意列舉了幾種“不可能結合的結合”情況,以示說明。他以維金斯基兩句詩“它是陰郁的和黑暗的。它是可怕的窗戶”為例,說明單詞之間的對話,如何打破自然語言規則限制,體現錯綜之美。又如“別人能笑,但我們的靴子里卻有雪”,“雪”、“笑”俄語發音相同,但又獨立自存,相互對話,烘托主題,使詩歌富有層次感,含蓄深婉,頓挫有致。

可以看出,洛特曼受到巴赫金復調主義啟發,論證單詞的“自足性”構成文本的多義性?!盎ゲ蝗芎系膬蓚€或數個單體之間的對話性協調”。對話美學視域下的文本結構具有復調的開放性,系統與系統之間產生

各種聯系,如作家、民族、時代、社會等。在復雜的系統內部,單一主體的獨立性不能被系統抹殺。藝術文本的每個細節和整個文本均處于交叉點,彼此對話,含義無窮。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構成文本的多義性。

洛特曼還借用了巴爾特的零度概念,指代文本各方力量博弈臻至零和態勢,此乃“結構能力的零度表現”。洛特曼總結藝術文本的結構建構在各個特殊次生結構沖突的基礎上,這樣的矛盾沖突持續不斷,永不停止。即使對立趨于一致,仍是斗爭的的零度表現形式。

洛特曼指出:

文本結構中的規律性與對它的背離,形式化,最后,還有自動化與解自動化,都在不斷地斗爭。每一種趨勢都參與對其結構的對立面的斗爭,但都僅僅只在對立面的聯系中才存在。因此,一種趨勢對另一種趨勢的勝利不是意味著斗爭的停止,而是意味著斗爭轉向另一方面。獲勝的趨勢在藝術上是行不通的。

簡言之,“就藝術文本而言,對立各方任何一方的完全勝利,意味著藝術的滅亡?!弊鳛槁撓档膯卧~并未在對立中消失殆盡,而是保存自身,各據其理,不斷增值,滋生意義,由此賦予文本無限可能性。

三、單詞與符號域: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

1982 年,洛特曼提出符號域概念,作為開放動態的文化空間表征,單詞的原有題旨在此得到更為深入的學理延伸。單詞到符號域的躍遷,體現了洛特曼將符號學研究對象從文學藝術文本延展至人類文化文本的學術脈絡,研究范疇從文學研究推演到文化研究的治學路徑,映照出學者在符號學沃土里不斷耕耘,應時而變,順勢而為的求索軌跡,同時也可窺探作為方法論的符號學,承載消解同一、彰顯差異的人文旨趣。

1. 融通:文本結構化,結構復調化

洛特曼符號學關于文學文化文本的構想,源于“世界是一個單詞”命題,世界文本化,進而文本結構化,再將結構復調化。結構乃交織各種聯系的結構,具有不平衡性和多義性。此類結構不僅適用于文學藝術文本,在文化范疇亦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通用性。

單詞揭示了文學文本的結構與功能,符號域則意指文化的生存與發展空間。洛特曼均借助文本結構化,勾畫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強調功能單一的個體不能孤立存在,只有進入系統才能發揮作用。

單詞展現了系統錯綜復雜的對話關系,推崇聯系乃結構的第一要義,推翻同一思維范式下將文本視為封閉自足的共時系統,推舉對話型結構定式。符號域亦堅守此道,進一步將文化文本細致描摹為異質同晶的非對稱不平衡性結構,融合多種關系,共同作用的對立統一體。以符號域的內在空間為例,洛特曼形象地啟用“博物館大廳”意象予以說明:

讓我們想象一下博物館的大廳,把它作為一個完整世界的共時截面。大廳里有各式各樣,各個年代的展品。有各類用已知或未知語言寫成的題詞,有專家題寫的展品說明,有路線圖和觀賞指南。這就是符號域提供的機制樣式,其中所有要素都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變化的。

單詞蘊含的“對話生成意義”題旨,在符號域題域下,也有所體現。不同關系,相互作用,結構內部,反復碰撞,文學方富有新意,文化方得以發展。洛特曼借助單詞與聲音的聯系,闡述語義飽和的根源在于不同向度要素的對立矛盾。其深層旨意在于借助單詞的“他者性”與“自足性”,指出整體與個體并不相悖,倡導異質要素之間的平等對話,同時強調異質要素個體的獨立存在。符號域直陳此點,“符號域的標志性特征是異質性(heterogeneity)?!币榔涿枋?,符號域代表了多種多樣、自由移動的碎片,它們既是獨立個體,也是系統的一部分,相互對話,永不停息。

2. 旨趣:消解同一,彰顯差異

無論是對藝術文本的結構闡釋,還是對文化共相的系統描述,洛特曼符號學的終極訴求,均是以對話邏輯為內核,拆解結構的同一性和中心化,揭示真理的他者性與意義的生成性,消解同一,彰顯差異。

從單詞到符號域,洛特曼由始至終都在維護個體生存的系統,這樣的系統既是統一的、同質的,又具有不勻質、不對稱性。單詞意象多在“一與多”層面,以藝術結構的紛繁復雜狀,反抗形式邏輯衍生的唯一不變真理,消解概念邏輯一統萬物的格局。符號域則在其基礎上,著力于“變與不變”層面,凸顯中心與邊緣、必然與偶然、變化與永恒的對立對話關系,強化符號空間的不可預期性。按照洛特曼的說法,“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如同特別的鐘擺,搖動于爆炸狀態與組織狀態之間?!?/p>

洛特曼在后期《文化與爆炸》中指出,關于符號系統的描述,皆會觸及系統與外系統的關系。單詞意象中,洛特曼以系統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文本與外文本的對話,擊碎同一性迷夢。在符號域意象中,邊界承擔起區分與連接功能。邊界將中心與邊緣加以區分?!案鶕幕念愋?,邊界區分生死、定居和游牧、城市和草原,具有國家的、社會的、民族的、教會的等性質。如冷-暖,代表奴隸-自由人的區分?!蓖瑫r邊界又連接二者。

邊界就是執行控制、過濾和使外部適應內部的功能。在符號域層面上,邊界區分“我們的”與“他人的”語言,同時將他人文本翻譯成自己的文本。通過這個形式,外部空間被結構化。

符號域在單詞的基礎上,更為鮮明地闡釋了意義乃不斷建構與重構的產物,由此,洛特曼符號學被涂抹上一層文化政治學色彩。如同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所言,“新的差異文化政治的顯著特征是以多樣性和異樣性的名義去攻擊單一性和一致性?!?/p>

單詞直擊哲學的本體論與認識論層面,符號域則直面文化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命題。符號域傳承單詞蘊含的價值主張,秉持不同聲音,均有價值,對話為本的理念,同時還試圖反擊歐洲中心主義,批判全球化帶來的一體化,抨擊全球跨國資本主義,重建民族文化認同。洛特曼在后期直言,我們需要一切,沒有東西是多余的,傳達其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既維護任何個體的獨一無二性,又認同眾多自足個體的差異共存。對比“奧卡姆剃刀”,如無必需,勿增實體,洛特曼宣稱符號體系中沒有多余的記號,所有記號皆有意義。

應該說,作為方法論的符號學,投射出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介入世界的實踐姿態。洛特曼曾言:

穩定性不僅等同于機械運動,也等同于任何事先就完全確定的運動。這種運動被理解為奴隸般的運動,存在于同自由——不可預見的可能性——的對立中。缺少自由和選擇是物質世界的特征,思想的自由世界與之相對立。

根據洛特曼自述,符號學的特點在于保持學者的個性。符號學作為洛特曼認識世界、體察人生的途徑,始終植根意義,具有本體反思高度,體現改造傳統形而上學的深遠旨趣,具有切實的思想指向與人文特性。

總體而言,洛特曼符號學善于征用多重意象,內涵豐富,意味深長。無論是前期單詞還是后期符號域,洛特曼符號學始終立足對話理念,設立認知與價值的基準點,探索規律,樹立規范,勘定意義,構建秩序。通過描摹文學與文化文本復調多音結構,洛特曼旨在本源處對人的存在進行重新思考定位,不僅攻破同一性概念王國,瓦解邏輯模式慣有的精確一致和明晰自恰,將符號學方法論拓展至哲學本體論,同時也為美學奠定理論地基,以聯系為結構原則,對話產生意義為功能機制,圍繞思維與存在的矛盾關系層層展開,從本質主義邁入關系主義,從同一美學駛向對話美學,從文學研究進度文化研究,展現了蘇俄符號學旺盛持久的學術生命力,對當下的文藝學研究富有啟發意義。

〔1〕丁爾蘇.符號與意義〔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洛特曼.藝術文本的結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

〔3〕Jacques Derrida. Writing and 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8.

〔4〕丁爾蘇.符號學與跨文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羅伯特.休斯.文學結構主義〔M〕.北京:三聯書店,1988.

〔6〕Hugh J. Silverman.Textualities: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Deconstruction〔M〕.London:Routledge,1994.

〔7〕錢中文.巴赫金全集(第5 卷:詩學與訪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Juri M.Lotman,Universe of the Mind:A Semiotic Theory of Cculture 〔M〕.Bloomington:Indianan University Press,1990.

〔9〕Juri M.Lotman,Culture and Explosion〔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

〔10〕史蒂文.塞德曼.后現代轉向〔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特曼符號學符號
匼河“背冰”民俗活動的文化符號學闡釋
基于圖像符號學的品牌聯名設計研究
淺析徽州馬頭墻中的設計符號學
“殘奧會之父”古特曼醫生
讓閱讀更方便的小符號
最美的一推
最美的一推
加減運算符號的由來
寫在“生命符號學研究”前面的話
草繩和奇怪的符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