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春猶待發華滋
——略論葉嘉瑩先生的詩教傳承

2015-11-14 17:16陸有富
文學與文化 2015年4期
關鍵詞:詩教葉嘉瑩倫理

陸有富

千春猶待發華滋

——略論葉嘉瑩先生的詩教傳承

陸有富

“詩教”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霸娊獭痹趥鞒兄须S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內容。葉嘉瑩先生的詩教傳承以“興發感動”為核心,意在使詩歌中所蘊含的感發生命發揮其應有的陶冶教化作用。葉嘉瑩先生在詩教的傳承上幾乎投注她平生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無論在創作研究還是講授傳播上都作出了極大貢獻。在她的這些貢獻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在詩歌藝術價值之外,對詩歌倫理價值的系統闡發和將吟誦所誘發的詩性直覺思維以科學創造性的方式加以論證,并大力提倡傳統吟誦,豐富了當代“詩教”的內容。

葉嘉瑩詩教興發感動傳承

一 “詩教”的發生與傳統的延續

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早在《尚書·堯典》中就有“典樂”以“教胄子”的相關記述。春秋時期,孔子特別看重《詩》的詩教功能。至漢儒解《詩》,看重的是《詩》在政治教化中的“經學”作用,認為吟詠情性之作皆為時政之得失而發。有時則夸大《詩》在政治教育、倫理道德上的作用,完全抹殺了《詩》在文學上的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的功能,“詩教”失去了原有自由感發的活潑生命,而只成了一種迂腐的陳言。

其實“詩教”之名稱最早見于《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笨追f達對此解釋說:“溫謂顏色溫潤,柔謂情性和柔?!对姟芬肋`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辈浑y看出,孔氏“依違諷諫”之說與漢儒解《詩》(“主文譎諫”、“風刺”)相合,不免有片面之嫌。衡諸三百零五篇,并非顏色溫潤、性情和柔二語所能總結?!抖Y記·經解》所言之“溫柔敦厚”更強調詩歌對于人的一種影響和作用的結果,直而言之,乃是要求在品格修養上的一種陶冶和升華。這與《尚書·堯典》中所言之“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意思相近。

魏晉以降,“詩教”的內涵外延日漸豐富,已不再拘泥于秦漢時期解《詩》用《詩》之傳統了,實現了從“《詩》教”到“詩教”的擴展。后者則是建立在文人創作、詩歌評賞基礎之上的廣義的文人詩教。這一傳統至唐宋發展到極致,蔚為大觀。作者既注重詩歌藝術風格之陶冶感發,又專注詩歌之社會政治上之效益作用,可謂二美俱并,“詩教”也隨之進入了鼎盛時期。此后,這一傳統代有嗣響,一直延續到清代末期。雖然清人如袁枚等人曾曲解詩教,反對用詩教來規范詩歌,細味其意,他們所針對之對象乃是魏晉以前狹義的《詩》教,他們的目的是借對“溫柔敦厚”詩教觀的批評來闡揚自己的詩學主張。這并不影響詩教的地位和傳承。鴉片戰爭以后,西學漸入,改革風行,對中國固有之文化傳統沖擊甚大,詩教傳統也不例外。但畢竟中華文化傳統因其歷史悠久,根系龐大,一時難以撼動。加之清末民初一些有識之士受儒家浸染甚深,他們拒絕拋棄中國固有之文化傳統,反對用西學代替中學,堅守著傳統文化的陣地。進入民國,由于“白話文運動”的影響,政府在學校教學、教材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廢止私塾、改革學堂、推行白話文教材的大環境下,詩教傳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終不免走上式微之路。對此,錢基博先生在曾感慨道:“近世文章道盡,士不悅學。其粗通古學者,往往專治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曼衍雜說,沾沾自喜;而于詞章語言之妙,罕知吟會。其尤甚者,敢為詭誕,自輕家丘?!比~嘉瑩先生也曾感嘆道:“‘五四’以來對于以背誦為主的古典教學方式之盲目的反對,遂使得我國古典詩歌中這一寶貴的興發感動之傳統,竟落到今日之沒落消亡的地步,這種現象實在是深可浩嘆的?!睆闹锌梢姵鏊麄儗τ谠娊虃鹘y漸行漸遠的憂慮?!霸娊獭彪S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內容,但“詩教”的衰落并非詩歌本身的原因,而是時代變化所引起的風氣轉變和其他外力因素影響的結果。

建國以后,一度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陷入荒蕪之境,詩教的提倡也就歸于岑寂了。隨之而來的“文革”,則對傳統詩教加以全盤否定,這種扭曲變形的批判認識,可謂史無前例。在“文革”結束后的十年里,逐漸有人關注到詩教傳統的演變發展,并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王啟興《論儒家詩教及其影響》、韓經太《中國古典詩學新探四題》、許總《沈德潛“溫柔教厚”說辯》就是這一時期有關詩教的研究論文,他們對詩教本身進行全方位的審視,對詩教的形成發展進行了系統的論說,對一些理論范疇進行了詳細的辨析,但這些研究純屬理論上的闡說,而并非詩歌創作、評賞、教學實踐的傳承指引。這一時期,集詩歌創作、評賞、研究和講授傳播為一身,并為中國傳統詩教的回歸執旗吶喊、喝道前行的,當屬葉嘉瑩先生。

二 葉嘉瑩先生詩教的核心

1977年春,葉嘉瑩先生回國探親,曾欣喜地記述下沿途的見聞感受,她說:“在沿途所乘坐的火車,往往看見國內旅客手捧著一冊《唐詩三百首》有滋有味地在閱讀著。在參觀各地古跡時,也往往聽到當地的導游人朗朗上口地背誦出古人的佳句名篇。我當時真是說不盡的歡喜,以為祖國雖然經受了不少災害和磨難,但文化的種子卻仍然潛植在廣大人民心底?!彼娝勈顾X得中華詩教的傳統還植根于民眾的心中,而正是因為這一顆孕育新生的文化種子誘發了她回國教書的愿望。1979年,葉嘉瑩先生得償所愿,終于實現了自己“書生報國”的理想。此后的三十六年里,她始終對詩教傳統的復歸保持著一份珍重美好的情意,把全部精力投注到古典詩詞的創作研究和講授傳播之中,希望我們的詩教傳統能夠綿延不絕,生生不已。

葉嘉瑩先生詩教的核心乃是她一直提及的“興發感動”之說。葉嘉瑩先生說:“詩歌之所以為詩歌,在本質方面是一直有著某些永恒不變之質素的緣故。關于這種質素,我在經過了多年的批評實踐之后,終于在后來提出了一個較明確的說法,那就是‘詩歌中興發感動之作用’?!比~嘉瑩先生重視詩歌感發生命的存在,其詩教傳承也是建立在“興發感動”說基礎之上的。

“興發感動”說繼承了古代關于“興”的詩學概念的闡釋,并融入了接受美學、現象學等西方理論,增加了感悟等質素,經葉嘉瑩先生自己的創作和批評實踐,并與古人之說相互證,而發展成為體系完整、極富創見的詩學理論??梢娙~嘉瑩先生的研究既有其嚴謹規范的一面,亦有其靈心妙悟的一面,可謂知情兼勝??娿X先生對詩歌之“興發感動”曾有一段說明,揭示了葉嘉瑩先生論詩之要旨所在:“詩之最重要之質素即在其興發感動之作用。詩人之情,首貴真摯,其所感受之對象,大之國計民生,小之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茍有真情,即成佳作,否則浮詞假象而已。詩人之感受,最初雖或出于一人一事,及其發為詩歌,表為幽美之意象,則將如和璧隋珠,精光四射,引起讀者豐富之聯想,馳騁無限之遐思,又不復局限于一人一事矣。此種聯想又應具有‘通古今而觀之’之眼光,因此,評賞詩歌者之能事,即在其能以此‘通古今而觀之’之遐思遠見啟發讀者,使之進入更深廣之境界,而詩歌之生命遂亦由此得到生生不已之延續?!?/p>

可見,“興發感動”突破了古代對于“興”的理解范圍,是一個統攝了詩歌創作到接受評賞過程的詩學概念,既是對詩歌本質特征的一種準確把握,也是評價作品優劣高下的標準。它不僅能夠引導作詩者進行創作,而且在詩歌創作發生、接受評賞、審美探索等方面都有所助益。

自創作一方面而言,葉嘉瑩先生曾說:“詩歌的創作,首先需要內心有所感發而覺得有所欲言,這便是詩歌之孕育的開始?!倍纬蓛刃牡倪@種真誠感動的動力主要有二,即“得之于自然界景物節氣之變化的感發,與得之于人事界悲歡順逆之遭際的感發兩大因素”。表現途徑主要有三,即中國傳統的賦、比、興三種表現方法。按照葉嘉瑩先生的解說,比是由心及物,是有心的比擬,大多含有理性的思索和安排;興是由物及心,是無意的感發,大多是由感性的直接觸引。二者做法雖有不同,但都表現了一種心物交感的作用。賦則是不以物象為感發媒介,直接以敘述的口吻表達內心的情意。詩詞中“興發感動”生命的傳達,正是通過這三種途徑表現出來的,這樣的作品才能蘊蓄著生生不已的感發生命,讀者才能感受到作者在他們作品中所寄托的心靈與感情、品格與智慧、襟抱與修養。葉嘉瑩先生的詩詞創作亦是如此,縱觀《迦陵詩詞稿》,其內容情真意切,語言樸直自然,在抒懷寄慨之中充盈著一種感發的力量。正如繆鉞先生在《迦陵詩詞稿·序》中所言:“葉君具有真摯之情思與敏銳之觀察力,透視世變,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懷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標高寒之遠境,稱心而言,不假雕飾,自與流俗之作異趣?!边@正可與葉嘉瑩先生“興發感動”說在創作實踐中之要求相互印證。

自詩歌評賞一方面而言,葉嘉瑩先生說:“對于那些以興發感動之作用為生命的詩歌,我們的評賞不該只是簡單地把韻文化為散文,把文言變為白話,或者只做一些對于典故的詮釋,或者將之勉強納入某種既定的理論套式之內”,而是要“透過自己的感受把詩歌中這種興發感動的生命傳達出來,使讀者能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動,如此才是詩歌中這種興發感動之創作生命的真正完成”。這種“興發感動”的作用對于讀者來說,不僅要透過詩歌中之意象、結構、字質等,感受詩歌藝術表達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透過詩歌的感發,使這些凝固的文字中所蘊含的對于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關懷之情得到一種生生不已的延續。有鑒于此,葉嘉瑩先生將王國維的“能感之”和“能寫之”結合西方理論進行推衍闡發,彌補了古代文論中只重興感妙悟而疏于思辨的缺憾,建立了衡量詩詞高下優劣的重要標準?!澳芨兄笔切呐c物產生感發作用時,影響詩人感受的心理、直覺、聯想、意識等諸種因素;“能寫之”則是詩人將這種感受予以表達時,影響詩歌表達效果的字質、結構、意象、張力等種種因素。由此可知,“能感之”和“能寫之”種種因素不僅影響詩人之“興發感動”在作品中的表達,作品中所蘊含的“興發感動”的生命,也需要用“能感之”和“能寫之”的因素來衡量。

葉嘉瑩先生的“興發感動”說并非為理論而理論,實是她與古典詩詞共鳴相感的有得之言。不難看出,葉嘉瑩先生的創作、研究都是以“興發感動”一以貫之的,而其“詩教”實踐也以“興發感動”為核心,意在使詩歌中所蘊含之豐富多維的感發生命發揮其應有的陶冶教化作用,進而溫潤人心,培養人心中對于世界萬物的一份真誠的感受和關懷的情意,培育古典詩詞生命長流的繼起者。

三 葉嘉瑩先生對于詩教傳承的貢獻

葉嘉瑩先生在詩教的傳承上幾乎投入了她生命中全部的熱情和精力,在創作研究和講授傳播上作出了極大貢獻。在她的這些貢獻中,值得關注的是在詩歌藝術價值之外對詩歌倫理價值的系統闡發和將詩歌吟誦所誘發的詩性的直覺思維以科學創造性的方式加以闡釋和提倡。在后者,尤為應該注意的是她對吟誦的研究和提倡。

葉嘉瑩先生在注意到詩歌中的感發生命在傳達之際所形成的藝術價值以外,也注意到這種感發作用在社會中的所形成的客觀評定的倫理價值和超越客觀外表的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她說:

我曾提出了詩歌當以感發之生命為主要之質素的說法,既是以感發之生命為主,那么在其引起讀者之興發感動之際,自然便也可能對社會造成若干作用和影響,因此,當我們注意到這種感發之生命在傳達之際所形成的藝術價值以外,當然便也當注意到這種感發之作用在社會中的倫理價值。

除去這種用客觀的態度來評定一位詞人及其詞作的倫理價值以外,我在此還想提出一個看法,那就是如果不從理性上作客觀的評判,而只就感發性的特質而言,詩歌中這種感發之生命,原來也可以具有一種超越于外表的是非善惡之局限以外而純屬于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存在。

葉嘉瑩先生指出,對于詩歌倫理價值之揭示不應拘泥于客觀的評判,還有一種“超越于外表的是非善惡之局限以外而純屬于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一些偉大的作家,他們不僅在其生平為人、身世遭際等外表上合于倫理的衡量標準,他們的作品也蘊含著真摯的感發生命,而且在感發生命中流露出作者自己的胸襟、志意、修養、人格,這些都是具有真正倫理價值的品質。而對于那些在外表倫理衡量上有問題的作者和作品,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在中國傳統詩論中,論詩者對那些在生平為人等方面頗有問題的作者多采取排斥的態度,無論其作品何等高妙,其價值也會因其生平之不合倫理而難以彰顯。葉嘉瑩先生對此則不以為然,她在“興發感動”的基礎之上系統闡發了那些在外表不盡合乎倫理的作者與作品所具含的“超越于外表的是非善惡之局限以外而純屬于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這是她在對李商隱、吳文英、王沂孫等人的批評實踐中所總結出來的,可以說超越了傳統“詩教”論中的一般認識。葉嘉瑩先生進一步指出,這種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的蘊含,“第一在其真誠純摯的程度,第二在其品質的厚薄高下,而并不在于外表所敘寫的是何種事情”。不難看出,在“興發感動”說的統攝之下,“真”是一切道德倫理和藝術價值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真”是“善”與“美”的基礎。這正可看作對傳統“詩教”論的補充和豐富,亦可看出葉嘉瑩先生在當下的“詩教”傳承中對于那些忽略了詩歌中發自真誠純摯的感發生命的憂慮之情。

在“詩教”之傳承中,葉嘉瑩先生根據當下實際情況,大力提倡傳統吟誦并將吟誦所誘發的詩性的直覺思維以科學創造性的方式加以闡釋,消弭了科學與藝術的壁壘,補充發展了傳統詩教的內涵,豐富了當代詩教的內容。葉嘉瑩先生對于吟誦的研究和提倡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她留意吟誦并認識到吟誦之重要卻是由來已久了。葉嘉瑩先生出身于燕京舊家,自幼就受到母親、伯父等人吟誦詩詞的熏染,影響甚深,于吟誦頗有心會。20世紀70年代,遠在北美的葉嘉瑩先生還托人在臺灣將戴君仁先生的吟誦調錄音保存,她對吟誦的重視可見一斑。1992年葉嘉瑩先生在《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一篇長文中系統地論說了吟誦之作用并以科學創造性的方式加以陳說和提倡。她指出,吟誦詩歌時,音聲相應,情意相匯,不僅在詩歌創作方面會形成一種直接感發的妙用,而且在詩歌評賞方面也極有助益。但吟誦之目的并不是一種技能的訓練,而是透過詩歌吟誦,使青少年一代養成一種富于聯想與直感的心靈的品質和能力。她還引用西方文學理論中對于誦讀的闡說,進一步證明中西方在詩歌誦讀(吟誦)時所引起的聲音上的感發以及這種感發在詩歌寫作實踐和欣賞過程中的作用方面有不少暗合之處。

此后,為了證明吟誦對于兒童之重要,她引證楊振寧先生在《談談我的讀書經驗》的講演中提出的“滲透性”讀書方法以及蘭州大學牛龍菲先生《有關“音樂神童”及“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初步理論探索》所提及之“兒童心理發育過程中‘文而化之’和‘樂而化之’的刺激信息的作用”的說法,進一步證明在兒童時期因其“直感力強”之優勢而引入吟誦的必要性。其后她在《從中國詩論之傳統與詩風之轉變談〈槐聚詩存〉之評賞》中又談及吟誦的重要:“我近來常想到古代文化中詩文吟誦的重要性。私意以為按現代醫學而言,則人之左右腦固各有專司,左腦主智,而右腦主情,一在思辨,一在直感。詩歌中之用典使事及對偶工巧等,蓋皆應屬于左腦之作用,而音聲與圖像之直感則屬于右腦之作用。如果在學詩和作詩時經常伴隨著聲音的吟誦,則寫出來的詩就有一種聲情結合的情韻生動之美。而如果不伴隨吟誦,只憑思想智力為詩,就會缺少這一種情韻生動之美?!边@里以現代科學的方式論述了吟誦對于學詩寫詩的重要和對于創造能力的激發。具有創造性的科學家往往都是具有直感和聯想能力的人物,而吟誦無疑是訓練直感與聯想能力的最好方式,這種能力對于學文科的人和學習理工科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最可珍視的能力和資質。

在吟誦實踐的傳承方面,葉嘉瑩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和實踐了,只不過在當時之環境里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1994年,她懇請趙樸初先生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身份為古典詩詞的普及教育做登高之一呼。1995年,葉嘉瑩先生與田師善合作編寫《與古詩交朋友》,書中每首詩都附有葉嘉瑩先生的誦讀和吟誦。1998年,葉嘉瑩先生上書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呼吁古典詩詞的誦讀教育回歸中小學校園。2010年,中華吟誦學會采錄葉嘉瑩先生的吟誦錄音,并制作成光盤進行展示。同年,她以首席專家的身份主持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整理與研究”。2015年,葉嘉瑩先生又選編出版了《給孩子的古詩詞》,而這一切皆源于古典詩歌中自由感發之活潑生命對她的感動和召喚,她愿拋心力,不忍看到古典詩歌中這一寶貴的興發感動之傳統落到沒落消亡的地步。殷殷心意,全系于此。

至今思之,葉嘉瑩先生覺得自己平生做了兩件最為正確的且對于詩教之傳承最有意義的事情,其一是她將聽顧隨先生講課的課堂筆記完整地記錄保存下來并公之于眾;另外就是將戴君仁先生的吟誦錄音帶回祖國并傳播開來。葉嘉瑩先生堅信詩歌中的感發生命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磨損消逝,她對于詩教傳承的所作所為早已超越了個人利益的得失,而是希望古典詩詞這條活潑的生命之流能夠綿延不已,永不枯竭,潤澤萬世。

千年的“詩教”傳承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詩教所發揮的積極意義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當然,時代不同,詩教之地位和詩教所擔負之功能亦有不同。在提倡傳統文化復歸的當代社會,我們更有必要豐富詩教的內涵,發揚詩教的傳統。葉嘉瑩先生曾真誠地說道:“如果說我傳的是詩教,而且是廣義的詩教,要把中國詩歌里邊這一份崇高、美好的思想、感情、品格、修養傳下來,那我真的是有這樣的理想,我也真的是有這樣的意愿和感情的?!比缃?,葉嘉瑩先生寄希望于那一顆千年的蓮子已經孕育出了生命的根芽,我們的詩教傳統也必將承前繼起,煥發出勃勃生機。

(陸有富,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Blossom for Thousands of Years—Poetry Teaching Heritage of Ye Jiaying

Lu Youfu

Poetry teaching is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Poetry teaching obtains more momentum with social development.Ye Jiaying focuses on poetic response in poetry teaching,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oetry.She has devoted all her time and energy to the inheritance of poetry teaching,contributing greatly to the research,creation,popularization and teaching of poetry.Her greatest contribution includes the systematic elucidation of poetic values and intuitive poetry chanting in a scientific way.She advocates the traditional chanting enthusiastically,enriching the significance of poetry teaching.

Ye Jiaying;Poetry Teaching;Poetic Response;Inheritance

猜你喜歡
詩教葉嘉瑩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白噪音》中后現代聲景的死亡倫理思考
《掬水月在手》:紀錄片里的葉嘉瑩
淺談我國社會工作倫理風險管理機制的構建
倫理批評與文學倫理學
古典文化的傳燈人——葉嘉瑩
詩教為何與何為
“溫柔敦厚”與中國詩學
——《溫柔敦厚與中國詩學》前言(附目錄)
憂世要深,擇術要慎
葉嘉瑩:詩詞可使人心不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