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敘事學視域下的幻覺現實主義敘事策略探析

2015-11-22 10:19楚軍呂汀
當代文壇 2015年3期
關鍵詞:敘事策略

楚軍 呂汀

摘要:

20世紀90年代末文學敘事研究出現了認知轉向,研究重心更關注讀者的認知結構和閱讀認知過程?;糜X現實主義采用依賴幻覺反映現實的文學敘事策略。本文從認知敘事學的視野研討幻覺現實主義的文學敘事視角與讀者的認知圖式和讀者對文本的闡釋心理過程之間的互動關系。文章認為,將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與現實主義有機融合,將動物與人的認知圖式和認知敘事視角融入交談性對話場的認知敘事框架,不僅能達到文學敘事的陌生化審美效果,還能使敘事文本更具多義性、活潑性和可接受性,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敘事閱讀理解的認知體驗。

關鍵詞:認知敘事學;幻覺現實主義;敘事策略

認知敘事學的研究視野是敘事學與認知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研究視角,主要關注讀者對作品的闡釋與接受過程。目前,將認知敘事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應用于文學敘事研究是跨學科研究的一種趨勢。認知敘事結構、敘事視角和讀者的認知模式是認知敘事學領域里的主要研究話題。本文將從認知敘事學的研究視角探討幻覺現實主義的文學敘事策略與讀者的認知過程和讀者對文本的闡釋心理過程之間的互動關系問題。

一文學敘事研究的認知轉向

20世紀70年代,文學敘事研究開始關注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改變了結構主義敘事研究一直只關注文學文本結構及文本生產過程的慣例。到了80年代,文學敘事領域的研究出現了重視讀者接受的新趨勢,研究者們對文學敘事理解中所牽涉的讀者的認知結構及認知過程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所有這些前期研究基礎引起了90年代后半段文學敘事研究的認知轉向。David Herman于2003年編著的《敘事理論與認知科學》(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①在認知敘事學的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根據張萬敏的敘述,國外認知敘事學逐漸形成了以下幾種研究范式:赫爾曼的“故事邏輯”、弗盧德尼克的“自然”敘事學、雅恩的“窗口聚焦”和“花園路”、萊恩的“認知地圖”、紐寧的“認知方法與修辭方法的綜合”、鮑特魯西和迪克森的“心理敘事”等。②

認知敘事學到目前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發展,但在國內的相關介紹與研究還是21世紀初的事情。2004年,申丹發表的《敘事結構與認知過程認知敘事學評析》一文率先將認知敘事學引介到中國,對認知敘事學的定義、本質特征、研究對象和不同研究模式等作了開篇性的介紹。③隨后,唐偉勝比較分析了修辭敘事學和認知敘事學這兩個分支學科④;尚必武對“后經典敘事學”的提出語境、當代敘事理論的特征與走向等問題進行了介紹性探討⑤;熊沐清對認知詩學與認知敘事學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⑥;張學義和宋建福利用認知敘事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對偵探小說作了實證性分析⑦。國內有關認知敘事學的系統性和專題性研究,以及具體文學文本的認知敘事學解讀還有待進一步充實。

申丹指出,認知敘事學是語境主義敘事學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其注意力從文本轉向了讀者,有利于揭示讀者與文本在意義產生過程中的互動。按照Herman的說法,使故事成其為故事的是文本或話語中明確的提示與讀者和聽眾借以處理這些提示的認知草案的交互作用。⑧由此,從認知的視角探索文學敘事學的基本問題,將讀者的心理和認知納入研究視野,豐富了文學的研究內涵,也拓寬了文學的研究疆域,從而為文學敘事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二幻覺現實主義的文學敘事

幻覺現實主義(hallucinatory realism)是用來界定文學作品風格或作家創作風格的一個術語?;糜X現實主義和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 realism)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根據趙國月和高曉仙的介紹,魔幻現實主義(magical realism)最早在1925年被朗茲·羅(Franz Roh)用來形容德國新客觀主義畫家作品的風格,隨后被文學界用來形容拉美作家的作品風格⑨。屬于魔幻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具有較強的敘述力,可將可知的現實與不可預料和解釋的成分揉合在一起,夾雜著夢、傳奇故事或者神話的元素來反映和再現現實生活⑩。20世紀80年代初,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被譯為漢語介紹到中國,加大了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對中國當代作家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與幻覺現實主義都是為了更為深刻地揭露現實,但表現手法有所差異,前者用魔幻的手法來反映現實,強調通過具體的描寫營造一個虛幻的世界,而后者是通過現實的手法敘寫夢幻式的主題,通過幻覺營造一個現實的世界。

本文贊同趙國月和高曉仙二人的觀點,莫言的文學敘事風格“應該定位為依賴幻覺反映現實的幻覺現實主義”的文學創作風格。盡管莫言曾受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但莫言沒有局限于魔幻現實主義,而是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創新,將中國的傳統敘事藝術和現代的現實主義融合起來,利用中國式的傳統藝術手法進行創作,通過描寫幻覺上的虛擬世界來揭露現實世界。莫言通過語言上的隱喻化讓讀者產生一種“迷蒙”、“恍惚”的幻覺來表達作者的一些看法及思想觀點,講述高密東北鄉的故事,進而映射并講述整個中國社會的傳統和現代。譬如,《豐乳肥臀》中被削下的一塊巴掌大的皮肉,像一只剝了皮的青蛙在地上跳躍。?!端氖慌凇返淖詈笠徽轮型ㄟ^描寫羅小通在屋頂發射了四十一枚炮彈追打老蘭的幻覺式魔幻化場景來發泄主人公內心積壓的仇怨等?!渡榔凇返牧垒喕貏t是一個完整的幻覺式魔幻化敘事的典范,生死輪回的民間傳說給莫言提供了幻覺現實主義敘事的原始框架。透過莫言及莫言作品中敘事者的幻覺現實主義的敘事視野來看世界,我們便會發現從前很難發現的一些東西,更能領會一個更為寬泛而自在的文學世界。

三幻覺現實主義陌生化審美的敘事策略

一般說來,敘事視角指敘事者采用誰作為聚焦人物來敘事,即從誰的眼光出發來說話。敘事視角一般分為內視角和外視角。內視角指的是敘述者采用故事內人物的眼光來敘事;外視角指的是故事外的敘述者用自己的旁觀眼光來敘事。內視角包括第三人稱固定性人物有限視角、第一人稱經歷性眼光以及處于故事中心位置的第一人稱見證人眼光。外視角包括第一人稱外視角與第三人稱外視角。而第一人稱外視角里又分為第一人稱回顧性眼光,以及處于故事邊緣位置的第一人稱見證人眼光。

如前所述,莫言的幻覺現實主義創作風格主要表現在創新性地應用中國傳統的敘事藝術,在《生死疲勞》中體現得尤為突出。莫言既將中國傳統小說的章回體與佛教的六道輪回融為一體,又用佛教六道輪回中的動物的視角、稚嫩孩童的眼光以及“我-你”對話場的敘事策略進行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給讀者帶來陌生化的閱讀審美效果。莫言在《生死疲勞》的敘事框架中,前面四個部分安排了兩個敘事主人公:一是藍解放,一是大頭兒藍千歲(包括西門鬧轉世投胎的西門驢、西門牛、西門豬、西門狗等),形成“我-你”對話場交談性敘事架構。對話場中的“我”不僅指故事中的敘事者,當然也隱射作者本人;對話場中的“你”既指敘事接受者,同時也隱射作品的讀者,邀讀者踏入敘事軌跡,融入故事之中,親臨經歷和感受故事人物中的悲歡離合。

(一)章回體與佛教六道輪回相融合的敘事策略

讀者在閱讀接受的認知過程中產生陌生化審美效果是莫言在長篇小說《生死疲勞》的整體敘事架構上的創新,即將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章回體與佛教中的六道輪回融為一體。從認知敘事學的角度看,這樣的創新敘事模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激活相應的敘事認知圖式(或稱認知草案),調整、修正和構建新的認知框架,才能經歷一種嶄新的敘事理解認知體驗。章回體起源于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以講述歷代興亡和戰爭等故事,像《西游記》、《西廂記》、《紅樓夢》等都屬于章回體作品。在莫言的《生死疲勞》中,除了最后一部分“結局與開端”外,前面四個部分共計五十三章,都采用了章回體結構,每章均有結構對稱的章回標題以提示概括章回內容的微型敘事結構,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微觀的敘事理解的認知圖式。

《生死疲勞》運用佛教的六道輪回敘事架構向讀者展現了從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五十年的鄉土歷史,描述了包括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在內的半個世紀的滄桑歲月。地主西門鬧被冤殺后投胎為驢,再經由牛、豬、狗、猴、大頭兒等六道輪回轉世,讀者也隨著文本中的敘事者經由六道輪回,以動物的認知敘事視角重新審視領略動物世界、人的世界以及人與動物的相互關系。

(二)以動物的視角敘事

從接受美學來講,選擇動物視角來觀察世界并進行寓言性敘事可以讓讀者在進行文本閱讀過程中得到耳目一新的閱讀審美體驗,在古老的傳說與童話中尤為突出。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場》(Animal Farm,1945)即是以動物作為敘事主角的政治寓言式敘事的范例。莫言在《生死疲勞》中十分巧妙地將人的靈魂安置在動物體內,當動物體內西門鬧的記憶開啟時,便能聽懂人話,能識陰陽兩界,種種強烈的人的情感和心理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當動物體內的動物本能占主導時,便以動物的認知模式開口敘事,以動物的視角冷眼觀看人世間所發生的一切,平靜客觀地敘述所見所聞所感。這種獨特的動物體內人和動物形成的互補性的敘事視角,開啟了新奇的文學敘事形態和認知敘事模式,也給讀者帶來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

第一、驢的敘事視角

被冤殺的地主西門鬧遭閻羅王欺瞞轉世為驢之后,為更好地以驢的眼光進行描述,作者莫言為西門驢設計了超驢的本領,“……我的眼睛獲得了比西門鬧的眼睛廣闊許多的視野,我的眼睛還能看到我屁股后面的東西?!庇纱?,一方面,西門驢可以以第一人稱回顧性的外視角眼光,通過動物驢的認知敘事方式,依據一頭驢的認知框架進行敘事,向藍解放(及讀者)回憶了西門鬧生前的為人處世和勞作習慣。讀者通過驢的眼光,獲得了被冤殺的地主西門鬧生前的認知圖像:為人正直、受人尊重、與人為善,雖然家境富裕,還堅持勞作、勤儉持家,甚至“寒冬臘月……去撿狗屎”。

另一方面,當西門鬧的靈魂在驢的體內占據主導時,處于敘事中心,又可以以第一人稱經歷性內視角,將讀者直接引入“我(西門驢中西門鬧的靈魂)”經歷事件時的內心世界,在閻羅殿前焦灼火熱地向閻羅王大呼冤枉,發泄憤懣與怨氣:“我不服,我冤枉……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或者當講述自己作為驢所經歷的事情時,向讀者展現一個不同于人類眼中的、看上去挺陌生、實際上存在卻往往被人忽略的有關驢的動物世界。尤其令人難忘的是對西門驢與自己心愛的母驢夜半幽會的描述讓讀者能夠領略認知西門驢與花花驢的戀愛圖式:主人公西門驢隨自己愛驢的濃烈氣味飛奔而去,追到靜靜的小河邊,與自己的愛驢側目相望、含情脈脈,雙雙墜入深深的愛河:“我,一頭純粹的、純潔的公驢……與我驢的童貞,一起給你……我最親的花花驢……”

第二、豬的敘事視角

莫言為了讓西門豬能更加順暢自如地觀察人間世事、敘述豬世界所發生的奇聞異事,給西門豬賦予了一些奇異功能,諸如可以夜晚出游、輕松爬樹、翻越圍欄、聽懂人的語言等等。這種新奇的、以豬的認知圖式展示人的世界,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全面認識人類自身的獨特視角。一方面,奇異的西門豬可以以旁觀者的外視角,以豬的本能與眼光,“懸臥在杏樹杈上”,處于故事邊緣的觀察位置,目擊見證了“文革”后期“大養其豬”現場會上的高官宏論,見識了那個瘋狂年代人們的異常言行,具有很強的反諷意味,深深地刻印在讀者的認知圖式中,也向讀者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人類、審視自我的機會,從而為讀者營造了一個熟悉而陌生的世界,達到了陌生化審美效果:“每一頭豬,都是一顆射向帝修反反動堡壘的炮彈……”讓見多識廣的西門豬覺得玩味無窮,甚至聯想到電影中的鏡頭,想象到把自己從炮筒中發射出去的那種暈暈乎乎、顫顫悠悠的感覺,而且還幽默風趣地調侃“而如果是頭肥豬,突然降落到帝修反的碉堡里,還不把那些壞蛋樂死?”

另一方面,當西門豬體內人性減弱動物本能占據主導時,處于故事中心,西門豬作為故事主要人物及敘事焦點,以第一人稱內視角敘述自己的英雄事跡,諸如西門豬追月成王、人豬大戰等奇豬本事,給讀者以幻覺化的如夢般的審美體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門豬以第一人稱經歷性內視角描述自己營救落冰兒童,讓讀者以豬的認知框架,見識了一個英雄豬奮不顧身、見義勇為的事跡。當西門豬看見河面冰層坼裂,玩興正濃的小孩們落入冰河,它勇敢地跳入河水,用嘴叼住孩子們的衣服,一個一個地拖上冰面,西門豬自己卻因為體力不支、鼻孔進水墜入水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西門豬轉世的歷程。

第三、狗的敘事視角

一方面,西門狗在處于故事中心時,常以第一人稱經歷性內視角敘述作為動物狗所經歷的事情。譬如,作為高密縣狗協會會長的西門狗領導群狗在高密縣城天花廣場“人模狗樣”地開起了圓月大會,讓讀者從狗的認知視角了解這種荒誕場景。如此隱喻化夢幻般的敘事策略寄寓了作者對20世紀90年代某些社會風尚的深刻反諷:群狗在月光下的歡歌笑語、開懷暢飲,人的影子卻在大地上浮現出來,這一隱喻或許正是作者莫言所要創作的意圖:動物不過是人的假面。

另一方面,西門狗在處于故事邊緣時,被賦予了靈敏的嗅覺(“我掌握著這縣城的二十萬種氣味”)、聽覺和敏銳的視覺,通過狗的認知圖式,以第一人稱見證者、旁觀者的外視角觀察、敘述周邊發生的有關人的事情。比如,西門狗能“尋著(龐春苗)那根如同綠豆粉絲一樣的氣味線”嗅出時任副縣長的藍解放的新歡情人,還能靈敏地嗅出一位女縣委書記的打扮與氣派,“這氣味與新出廠的人民幣的氣味、法國香水的氣味、高級時裝的氣味、名貴首飾的氣味混雜在了一起”。

(三)以稚嫩孩童的眼光敘事

利用稚嫩孩童的眼光來敘事描寫成人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同樣能給讀者帶來陌生化閱讀審美效果。莫言代表作《生死疲勞》中曾用孩童藍解放從一個次要人物的身份,以第一人稱見證人、旁觀者的外視角進行敘事,以一個稚嫩孩童的眼光敘述他對成人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比如,藍解放以一個小孩的認知視角描述了親爹藍臉堅持單干的決心:在長達近15年(1967-1981)的時間里,藍解放親爹藍臉的那一畝六分地一直夾在人民公社的集體土地的正中央,猶如“肉中刺、眼中釘”,甚至在重新上任作支部書記的洪泰岳打算除掉最后一個單干戶的時候,每次都被藍解放的親爹那句“把我吊到大杏樹吧”頂了回去。這就在讀者的認知圖式中呈現出一個質樸、倔強、堅守自己土地的農民形象,體現出了一個全國唯一單干戶要誓死守住自己那份自耕地的純樸而堅強的意志,體現出一個靠土地為生的農民對土地的依戀與執著。

此外,孩童藍解放還以小孩看熱鬧的冷眼旁觀的第一人稱外視角描述“文革”時期的游斗場景,“在大樹上,居高臨下,目睹了事件的全部過程,看清楚了每一個細節”,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莫言使用“我看到了……我聽到了……我嗅到了……我感受到了……我聯想到了……我始終不渝地認為……”這樣的排比并列的語言結構,讀者便通過一個農村小孩的認知圖式去體驗一個孩童對“文革”街上游斗的所見所聞、所嗅所感、所想所思,并構建出猶如親臨“文革”游斗場面的認知圖像:視覺上大雁墜落和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貪婪的、痛苦的、猙獰的);聽覺上震耳欲聾的高音喇叭和嘈雜狂喜的噪音;嗅覺上血腥酸臭的氣味;也讓讀者感受到寒冷的氣流、悶熱的氣浪,聯想到傳說中的武斗與戰爭,等等。

(四)以作者自嘲方式敘事

作者在《生死疲勞》中采用動物與人相結合的視角進行敘事,在前三部中設置被冤死的西門鬧轉世為“驢、牛、豬”三種適于農村農耕、食用動物敘述以高密東北鄉為縮影的中國農村大地上發生的土地改革、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等歷史,將西門鬧轉世為被人們寵養的“狗”和在街上戲耍供人們觀賞的“猴”而進入縣城城市,敘述改革開放給城市生活帶來的變化。

以作者自嘲的方式進行敘事也是莫言《生死疲勞》中的一大敘事特色。為增強小說敘事的真實性與可信度,調整小說相對沉悶的敘事氛圍,彌補大頭兒藍千歲(以及西門驢、西門豬、西門狗等)和藍解放的一些敘事漏洞與敘事盲點,《生死疲勞》前面四部中的敘事中經常跳出一個“莫言”或“莫言那小子”(前四部五十三章共544頁中有121頁出現了“莫言”字樣275次),以諷刺挖苦的語氣插科打諢,引用、評價“莫言”所謂的《黑驢記》、《苦膽記》、《養豬記》、《撐桿跳月》、《復仇記》、《太歲》等作品,并有意無意地引導大頭兒藍千歲和藍解放兩位主要敘事者以及作者本人的敘事路徑,增添了小說的多義性、活潑性,不斷地激活了讀者的閱讀認知圖式,大大提高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從而增強了小說的接受程度。

《生死疲勞》中的第五部“結局與開端”不再是藍解放與大頭兒藍千歲的對話性敘事模式,而是通過他們的朋友“莫言”以第一人稱旁觀者的外視角進行介紹性敘事。這個“莫言”以外視角眼光,交代性地敘述了龐春苗之死,向各位讀者續上了小說中眾多人物的最終歸宿:服刑中的龐抗美(曾任縣委書記)在獄中自殺;西門歡在廣場上耍猴戲時被惡棍亂刀刺死;藍開放因為不能娶自己心儀的龐鳳凰(與藍開放自己有同一個祖母)而開槍自殺;西門鬧第五次投胎轉世為猴;龐鳳凰因生大頭兒失血過多沒了性命;西門寶鳳與夢中戀人常天紅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藍解放與初戀情人黃互助終成眷屬。

“莫言”最后向各位讀者圓上了六道輪回之圓,為映射西門鬧的六道輪回(“人—驢—?!i—狗—猴—大頭兒”),小說最后一句話同小說開篇第一句一致,完成了一個敘事圓的回歸,敘事起點與敘事終點相匯合,由此激發起了讀者去細讀品味小說敘事文本,思索探尋這個動態性輪回式的敘事圖式的濃厚興致。

結語

本文在闡釋文學敘事研究的認知轉向、簡要介紹幻覺現實主義的文學敘事的基礎上,以莫言的幻覺現實主義代表作《生死疲勞》為例,較為詳細深入地從認知敘事學的視野研討了幻覺現實主義的敘事策略和不同的敘事視角,包括傳統章回體與佛教六道輪回有機結合的小說敘事架構、動物與人對話性互補敘事策略以及作者自嘲式敘事風格等。在閱讀文學文本的過程中,讀者的神經不自覺地受到小說的認知敘事線路地牽引,不停地調整和修正自己閱讀理解的認知圖式,自然而然地完成自己的審美歷程并經歷不同尋常的審美體驗。

注釋:

①David Herman, Narrat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 CSLI Punlications, 2003.

②張萬敏:認知敘事學的引進與文學研究的新拓展,《思想戰線》2011第3期。

③⑧申丹:《敘事結構與認知過程—認知敘事學評析》,《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第9期。

④唐偉勝:《閱讀效果還是心理表征—修辭敘事學與認知敘事學的分歧與聯系》,《外國文學》2008年第4期。

⑤尚必武:《敘事學研究的新發展—戴維·赫爾曼訪談錄》,《外國文學》2009年第5期。

⑥熊沐清:《故事與認知—簡論認知詩學的文學功用觀》,《外國語文》2009年第1期。

⑦張學義、宋建福:《偵探小說的非線性認知敘事范式》,《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 年第2期。

⑨趙國月、高曉仙:《翻譯辨析:“Hallucinatory Realism”與“魔幻現實主義”》,《中國翻譯》2013年第3期。

⑩Drabble Margaret,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629.

莫言:《豐乳肥臀》,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頁。

莫言:《四十一炮》,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354-374頁。

南帆:《魔幻與現實的寓言》,《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1期。

高培華:《〈生死疲勞〉的敘事藝術和文體特征》,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5-6頁,第44頁,2008年。

萬雪平、鄒姣蓮:《向土地與生命致敬—淺談莫言小說〈生死疲勞〉的敘事視角》,《景德鎮高專學報》,2003第2期。

莫言:《生死疲勞》,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頁,第11頁,第4頁,第52頁,第247頁,第251頁,第252頁,第428頁,第450頁,第449頁,第188頁,第145頁,第145頁。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3年一般項目“基于平行語料庫的認知敘事學視域下的莫言作品漢英版本比較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3BYY037)

實習編輯劉小波

猜你喜歡
敘事策略
徐浩峰武俠電影的美學風格與敘事策略
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敘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達莉小說《班迪》的女性敘事策略
淺談魯迅先生《故事新編》的敘事策略
論美國動畫電影中的非主流創作
略論多重人格電影的敘事策略
講好中國故事的幾個路徑創新
電影《逃離德黑蘭》的敘事研究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