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變遷視域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結構類型的建構與發展模式的探討①
——以內蒙古自治區塔布賽村為個案分析

2015-12-01 11:51武玉峰葛偉呂金龍王文春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當代體育科技 2015年35期
關鍵詞:場域村落建構

武玉峰 葛偉 呂金龍 王文春(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社會變遷視域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結構類型的建構與發展模式的探討①
——以內蒙古自治區塔布賽村為個案分析

武玉峰 葛偉 呂金龍 王文春
(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隨著社會變遷速度的加快,“中國傳統村落”和“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發展方向成了一個迫切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該課題以塔布賽村為個案探索“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結構類型的建構和發展模式。結論為:建構完整科學的場域環境、引導正確的體育理性,保護傳統村落慣習和創新多元的發展模式。

社會變遷 中國傳統村落 結構類型 發展模式

人類社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實體,社會變遷是其發展有力的“杠桿”。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發布更是我國黨與政府“一號文件”連續12年聚焦“三農”。由此可以看出黨和政策對“三農”問題的關注,但必須認識到的是目前農村社會的變遷有向“城鎮化”和“城市化”方向發展的大趨勢,傳統的原始村落正加速的消逝,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布相關通知公示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下簡稱“名錄”),隨之在2013年和2014年第二批和第三批名錄也得以公布,截至目前為止全國共有2 555個村落被列入了名錄之中,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共有24個列入其中,2012年12月31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制訂專門規劃,啟動專項工程,加大力度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地域元素的傳統村落和民居?!边@也充分表明了社會變遷中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要意義。該課題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中國傳統村落”之一塔布賽村的體育結構為案例進行分析,從而透視“中國傳統村落”農民體育生活方式的變遷與發展。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塔布賽村位于大青山的南麓,距離政府所在地——察素齊鎮25公里。塔布賽村現總戶數558戶,總人口2318人,村占地面積400萬平方米[1]。塔布賽村的文物建筑烏蘭夫故居建筑群規模宏大,是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塔布賽村的廟會和孟氏家譜是非物質文化保護項目,其中廟會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在該村舉行,孟氏家譜傳承至今約有200年歷史。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學方法

黃漢升在《體育科學研究方法》一書中也指出“對現狀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過觀察與調查,它還需要對與現狀有關的種種文獻做出分析”[2]。文獻學方法為該課題建立了知識框架和理論基礎。

1.2.2田野調查方法

田野調查法是來源于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論。田野調查法屬于定性研究,是“直接觀察法”具體的實踐與應用,該方法為該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事實性的材料。

1.2.3口述史方法

口述史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在一定范圍和意義上能夠起到證史補史的作用。課題成員將運用口述使方法獲得的資料經過篩選、比照、分析和辨偽,從而獲得其無可替代的實際價值。

2 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結構的特征

籠統的表述農村體育,就遇到一個難以把握的連續變化的對象,導致現在不少研究難以獲得一致的認識[3],“中國傳統村落”體育在實質上是農村體育的一部分,要對“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結構類型進行建構則必須提出針對性的建構模式,莫麗霞在《村落視角的性別偏好研究:場域與理性和慣習的建構機制》中提出的“場域與理性和慣習的建構機制”理論從實質上彌補了對人類行為單純的從某一個側面解釋的缺憾[4]。該課題基于該理論將對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從場域、理性和慣習進行分析。

2.1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場域環境

任何人在社會中的生活空間都是有限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受其場域環境的限制與影響,反之,場域環境的改變也影響著處于該場域環境的事物。村落是村落體育發展所在的空間,村落體育則是村落孕育的具體事物,村落這一場域環境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村落體育的發展。

2.1.1“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一般特征

村落建設一直處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薄弱環節,體育事業也不是現階段村落建設的主要內容,所以其發展仍處于更加薄弱的環節,村落體育特征也多為共性問題。通過對塔布賽村的調查,發現了一些目前“中國傳統村落”體育所面臨的共性特征,主要現狀為體育機構處于缺失狀態;體育體制也處于空白階段;村落中無直接負責體育的相關領導;體育工作的組織與開展同樣處于無責任人的狀態;村集體經費緊張;對于體育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缺乏專門性的體育活動場地;體育文化站點與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缺乏;“三農”政策下體育設施的建設集中在全民健身路徑上,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從上可以看出,村落體育管理機制的欠缺、經費的嚴重不足、專業體育人才匱乏和體育政策實施實效性差是“中國傳統村落”共同所面對的。

2.1.2“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差異性

目前,全國的2 555個“中國傳統村落”中在體育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入選為“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往往都擁有著各自獨特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些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著許多與體育活動相關的文化遺產,因此,因各村落承載著的文化遺產不同和呈現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只是季節性和儀式性活動中才進行,而有些則已經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成為了當地旅游業的一部分,活動時間也較長些。在調查的塔布賽村其體育活動往往集中在農歷正月和傳統廟會時節,其他時間進行的就相對較少,但就內蒙古其他“中國傳統村落”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達慕而言,其活動范圍較廣,時間也較長。

2.2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理性和慣習

人的理性和慣習受所處社會結構(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的限制,所以理性與慣習是在特定場域內所形成的,并跟隨場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2.2.1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理性

“中國傳統村落”中村落居民體育的理性是經濟與非經濟、傳承與變遷共同交織下產生的,在不同歷史階段,各因素影響的比重也各不相同,傳統農耕時期非經濟和傳承因素是影響村落村民體育理性的主因;社會快速變遷時期,則經濟和變遷因素是村落村民體育理性的主因。在塔布賽村的調查中明顯感受到村民們更加關注當選“中國傳統村落”是否能為其帶來經濟價值同時是否應該改變現有村落環境從而更加符合這一名稱,村落村民無法感知現有村落文化的實際價值。

2.2.2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慣習

“中國傳統村落”中村落居民體育的慣習通過村落悠久的歷史得以積淀下來并成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在保持和促進村落體育活動發展上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如塔布賽村的正月和廟會時節的體育活動這是村民們一年中必須進行的,在其它“中國傳統村落”中也有相似的狀況,而且慣習的力量對村落體育的影響更加持久。

3 社會變遷下“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建構與發展模式

3.1建構完整科學的場域環境

加快農村整體建設力度,提高農村整體的公共服務與管理水平;實現農村體育發展責任制,加強建設成果監督;促進村落體育運行機制建設,實現財政投入公開透明,??顚S?;提高“三農”政策實施的靈活性和實效性,結合村落發展需要針對性的進行扶持;加強基層專業體育人才隊伍的培養,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體育人才下鄉入村的活動;營造良好的傳統村落保護氛圍,提高傳統村落保護的意識;打造傳統村落保護成果交流平臺,促進村落保護的科學性。

3.2引導正確的體育理性,保護傳統村落慣習

加大對保護傳統村落意義與價值的宣傳工作,提高村民的思想覺悟,發掘傳統村落潛在的巨大價值,使村民自覺維護生存環境,從而促進傳統村落的良好保護與發展;積極引導村民進行健身活動,開展適宜的體育活動,改變村民原有的對體育的認識,明確體育對促進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加大對傳統村落原有慣習的保護,對于面臨消逝的良好傳統慣習要加強建設與引導,培養相關傳統活動的傳承人,積極組織相關活動,在傳統風俗活動的組織中拓展相關民俗體育文化活動,帶動整體體育活動的開展。

3.3創新多元的發展模式

“中國傳統村落”蘊藏著潛在的旅游資源,但其發展模式不能急于定位在旅游產業上,應結合村落實際狀況和未來發展方向從而確定最終發展模式,實現多元的“中國傳統村落”發展模式,從而也促進和帶動多元“中國傳統村落”體育的發展模式。具體有以下幾種發展模式可以參考與借鑒:第一,“源生型”發展模式。立足村落原有的生態環境和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衍生出屬于該村落所特有的發展模式或文化特色體系,使居民生活與居民,文化與村落形成一個整體,和諧發展。如:依托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特色村”,發展具有特色的第一產業而依托獨特自然風貌或特色的體育文化娛樂活動的則發展“特色旅游村”或“特色項目村”。第二,“組合型”發展模式。與村落附近的其他村落或城鎮形成各自的特色,但又可以形成一個特色帶,共同組合發展。第三,“依托型”發展模式。依托大的場域環境,發展適合于整體場域環境的村落模式,在大的場域環境中謀求發展。第四,“保存型”發展模式。對于發展處于“原始”階段,發展條件仍不具備的村落,應以“保存型”的模式進行發展,不可急于開發,從而造成對傳統村落的無法彌補的損失。

[1]內蒙古住房與城鄉建設網[EB/OL].http://www.nmgjsw.gov. cn/.

[2]黃漢升.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羅湘林.農村體育的結構類型與發展模式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3):17-26.

[4]莫麗霞.村落視角的性別偏好研究:場域與理性和慣習的建構機制[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

[5]中國傳統村落網[EB/OL].http://ctv.wodtech.com/.

[6]李向平,魏楊波.口述史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ports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 Tabusaicun——Taking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a bu sai Village as a Case Study

Wu Yufeng Ge Wei Lv Jinlong Wang Wench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Inner Mongol Normal University,Huhehaote Neimenggu,010022,China)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social change,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and"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face and solve the problem.In this paper Tabusaicun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case studies"Chinese of traditional village sports structure type.Conclusion:Construction of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field environment,guide the correct rational sports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bitus and multivariat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model.

Social change;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tructure type;Development model

G80-32

A

2095-2813(2015)12(b)-018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5.188

①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CXJJS14044。

武玉峰(1989—),男,漢,河南焦作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葛偉(1989—),男,漢,遼寧大連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呂金龍(1988—),男,漢,河南焦作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王文春(1990—),女,漢,內蒙古巴彥淖爾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猜你喜歡
場域村落建構
論相對獨立的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之建構
新文科建設探義——兼論學科場域的間性功能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場域視野下的射藝場建筑文化探析
油畫《村落》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劉曉玲:突破學校德育的場域困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