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小震大災”的成因與對策探討

2015-12-15 01:33安徽省地震局汪丹丹王遠楊秀生
城市與減災 2015年6期
關鍵詞:小震防震減災

安徽省地震局 汪丹丹 王遠 楊秀生

安徽省“小震大災”的成因與對策探討

Study and discussion on “small earthquakes caused big disaster” in An’hui province

安徽省地震局 汪丹丹 王遠 楊秀生

安徽省,從地質構造上來說,位于華北斷塊區、下揚子斷塊區和秦嶺-大別山斷褶帶三個不同性質的地質構造單元的接壤地帶,郯廬斷裂帶斜貫全境,區內地震地質構造復雜,屬于中強地震活動區。有史料記載以來,安徽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3次,6級以上地震4次,最高震級達6 級,全省約有80%的國土面積屬于地震烈度Ⅵ度及以上地區。

近年來安徽省發生的幾起典型地震事件情況

肥東地震

2009年4月6日22時22分,安徽省肥東縣梁園鎮境內發生3.5級有感地震。震中區震感強烈,合肥地區普遍有感,巢湖、滁州、蕪湖、蚌埠、淮南、六安等地輕微有感,地震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和其他災情。但是,肥東地震卻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對地震的恐慌情緒以及地震謠言的散播,造成當地大批群眾不愿回家,普遍在戶外搭起簡易防震棚,面對此情此景,當時甚至有人說“如果不知情的話還以為是在震后的汶川呢”。

安慶地震

2011年1月19日12時07分,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發生4.8級地震(見圖1)。據民政部門統計,受災區主要集中在宜秀區、懷寧縣、桐城市、大觀區、開發區和樅陽縣等地,受災人口達3.7377萬人,其中緊急轉移安置6863人;損毀房屋8066戶1.81萬間,其中605戶的房屋已不可居??;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36億元,其中工礦業損失6763萬元,家庭財產損失11 379.5萬元;無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此次地震是安徽省32年來的最大地震,也是2005年九江-瑞昌地震以來華東陸地上的最大地震。地震發生時正值嚴冬并伴有降雪,災區的抗震救災和災后安置等工作異常艱難。

金寨震群

圖1 安慶地震烈度分布圖

自2014年8月23日以來,金寨縣關廟鄉附近連續發生多次小地震,其中6次3.0級以上地震,最高震級為2014年10月26日凌晨1時25分發生的3.4級地震。

此次地震序列持續時間長,由于震源淺,局部地區伴有明顯的地聲,震感強烈,給當地群眾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群眾搭建防震棚較為普遍,雖未造成民眾的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但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群眾生產生活。阜陽地震

2015年3月14日14時13分,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北緯33.0度、東經115.9度)發生4.3級地震(見圖2),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阜陽市城區約10千米,距合肥市約180千米。

圖2 阜陽地震烈度分布圖

阜陽市轄區及臨泉、太和、界首震感較為強烈,亳州、六安、淮南、合肥等地部分群眾有感。此次地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傷,約4.15萬人受災,房屋倒塌155間、嚴重受損4152間、一般受損6927間,無通信、供水、供電、交通設施受損。

在我國,6級以下的中小地震,往往造成比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俗稱“小震大災”現象。而近年來的安徽地區,5級以下地震也造成了人員傷亡和較大財產損失,是標準的“小震大災”!

造成小震大災的原因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小震大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不能不讓我們感到痛心、困惑,不能不引起我們警醒、反思。近年來,在經歷了這些地震之后,我們認真汲取了相關經驗教訓,認為造成安徽省小震大災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防震減災意識淡薄,應急避險能力不足

由于安徽省近年來沒有發生過破壞性地震,歷史上強震就很少,且距離遙遠,造成了一些干部群眾思想上麻痹大意,缺乏防震意識,對防震減災不以為然,疏于防范,防震減災工作說的多、做的慢,部署的多、落實的差,防震減災的思想基礎、工作基礎都還存在差距和不足。而當地群眾普遍思想認為“我們這里好像沒發生過地震”、“平原地區不可能發生地震”等,對地震災害的認識和防災減災知識幾乎為零。有的災區群眾在震前麻痹大意,疏于防范;震時慌不擇路,避震不當;震后聽信謠言,人心惶惶,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不足。

經濟社會發展與抗震設防工作的不均衡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口和社會財富正向城市集中,但是城市發展的同時并沒有都嚴格按照抗震設防的標準進行建設,而僅剩老弱人群及留守婦女、兒童所在的農村及城郊地區的安全往往被忽略,這些地區的災害易損性就越發突出。一旦地震等自然災害突然來襲,其造成的影響和損失將是十分嚴重的。所以這些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村、城郊地區,以及建設發展速度飛快但安全工程沒能跟上的城市就成為了防震減災工作中的“高風險區域”。

從安徽省的安慶、六安和阜陽等地地震后受災的情況來看,受損嚴重的大多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新建房屋沒有采取符合要求的抗震措施的也有一定程度的開裂,結構受損。這其中包括了建筑物選址不合理、設計不科學、各種抗震措施不到位以及城鎮建筑老舊社區、棚戶區房屋抗震性能較差,隱患多,人口密集等典型問題。

再者,近年來的這些地震雖然沒有引發次生災害,但也存在一些易發次生災害風險隱患,如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水庫、輸油氣管線等重點工程設施,以及化工廠、學校、醫院等敏感區域,一旦發生次生災害,后果不堪設想。

防震減災基礎建設工作仍有欠缺

房屋建設不規范。(1)選址不合理。選址時未避開抗震不利地段,如:容易發生滑坡、山崩、滾石的地段,軟硬不均的土層和容易發生砂土液化的地段,河道的邊緣以及老河道、老水塘等軟弱地基。(2)設計不科學。大量農村房屋存在承重墻不落地的情況(俗稱大頭房),地震時容易倒塌;臨街臨路的底層框架房屋,未經過專業的設計,屬于抗震不利的結構。(3)抗震措施不到位。農民新建房屋時,盡管有的通過設置構造柱和圈梁來提

高抗震性能,配建鋼筋也不少,但是由于沒有專業的指導,往往設置不盡合理,不能起到應有效果。例如:只設圈梁不設構造柱,雖設了構造柱但未伸到屋頂,圈梁和構造柱與磚墻、樓板之間未進行有效的拉接等。(4)非結構構件與主體結構沒有牢固的連接。例如:女兒墻、煙囪、陽臺和檐口上的裝飾瓶(俗稱“羅馬柱”)等,地震時極易墜落傷人。

受限于地方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安徽省目前僅在合肥、銅陵、滁州和六安等部分地區開展了地震區劃和活斷層探測相關工作,未全面鋪開。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不到位

目前,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情況和地震發生規律的認知還十分有限,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還不能準確預報破壞性地震,現階段只能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臨震預報,大多數地震還不能預報出來。所以,要想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對地震預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必須要加強地震科普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廣大群眾對地震謠言、誤傳的識別和抵制能力,切實提高大家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同時可以大大減少地震或無震損失。

考慮到地震宣傳的特殊性,多年來我國尤其是安徽地區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都是按照“審慎、穩妥”的原則、以重點時間節點的街頭廣場宣傳、學校和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科普講座為主的形式開展的,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和作用。

近年來,安徽省內每當發生有感地震,都會給震中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百姓造成心理恐慌,震后都會暴露出不少普通百姓對地震常識缺乏基本的了解,對地震謠言和謠傳缺乏基本的辨別能力。

現在,我們將這些年的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回過頭再進行審視的時候,不難發現我們在宣傳的時間上沒能從固定的時間節點拓展到全年不間斷,覆蓋的人群有限;在宣傳的內容上一般以書籍、手冊、折頁等較少的載體形式展現,會發現有照抄書本、晦澀難懂的地方,重點不突出,知識過于抽象化,無法操作,較少涉及本地化內容,不吸引人;在宣傳的形式上創新不多,多以街頭廣場的擺攤咨詢、發放資料,專家進機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開展科普講座、指導應急疏散演練為主,缺乏與普通百姓互動環節;在宣傳的力量和平臺上多以地

震部門的單打獨斗為主,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區的數量仍較少,且分布不均,欠發達地區缺乏相關軟、硬件配套。

防震減災科技水平相對落后

地震預測能力仍在攻堅之中,地震預警工程還處于初步的建設階段,預警技術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檢驗。

對于安徽這種少震、小震地區,一旦發生有感地震之后,各級政府和震區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震后趨勢,但在短時間內給出有感地震之后精準的震情趨勢判定困難很大,時間的緊迫性和地震三要素的準確性給地震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議與思考

這種小震大災的現象,不僅在安徽省存在,在全國范圍內乃至其他國家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根據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的溫飽等生理需求之后,才會關注更高一個層次的安全需求。這樣看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地震頻發且災害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小震大災現象實質上也是一種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的一個必然階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需要得到充分滿足之后,安全方面的需求才會被提上日程。因此,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地震災害以及防震減災工作的特點,有以下幾點感想與建議與大家分享。

提高對防震減災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

防震減災工作其實是一項民生工程,堅持并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是堅持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是中國這樣一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的基本國情的需要;是提高人民抗御地震災害能力,減輕災害損失的需要。加大防震減災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力度,提升實效

隨著“六進”活動的實施,地震科普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但覆蓋面仍然不夠。我們需要建設更多、更優質的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學校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區,以點帶面,促進地震科普向全社會滲透,并適時增加鐵路、公交、車站、公園等作為地震科普實地新陣營,增加網絡、媒體作為地震科普虛擬新陣地,多管齊下,為科普宣傳注入生機和活力,提高公眾參與的興趣,擴大參與面,讓公眾獲得知識,使地震科普取得實效。

加強抗震設防相關工作的監管

地震作為自然災害之首,其造成的巨大災害損失絕大多數是因為由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和建筑物損毀或倒塌所導致,并非地震本身直接造成的。近年來安徽地區所發生的小震大災現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所引起,我們的現狀是,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未能全覆蓋,農村民居抗震能力依然十分薄弱。面對問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地震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部門應通力配合做好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實加強農房抗震設防管理,按照抗震技術規范,認真落實抗震設防要求。二是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在重點地區開展地震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小區劃工作,認真落實新建、改擴建工程抗震設防強制性標準,深入開展人員密集場所、病險工程抗震性能鑒定排查和整改。三是按照“六有”(有預案、有隊伍、有物資儲備裝備、有應急通信技術系統、有避難場所、有演練)標準,加強地震應急準備工作。四是認真落實震情監視方案,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

加強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廣度、深度與力度

防震減災科普宣傳作為現階段提升民眾科學應對地震災害素養、有效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的有效手段,我們應首先做好頂層設計,并建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和協調下,各級地震部門下大氣力把工作做扎實。

從宣傳輻射的角度,要努力推進地震科普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家庭”的六進活動,充分利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學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和應急避難場所等平臺,更多的聯合科技、教育等其他單位和部門,發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地多開展各類更能吸引人的綜合性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從宣傳內容的角度,應下更多功夫在宣傳內容上,要有針對性,重點突出,將地震基礎知識的內容簡潔化、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并結合重大地震事件和社會熱點,將相關知識本地化,把地震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的知識通過多圖少字的形式具體化、可操作化。

從宣傳形式的角度,不能千篇一律,要迎合社會發展和民眾的需求,不斷創新形式,除傳統的宣傳用書籍、手冊、折頁、展板等資料外,多設計、制作一些內容新穎、畫面精美的掛圖、動漫視頻、實用品等,將防震減災科普知識自然的融入其中,以科普講座、應急演練、參觀體驗、夏令營活動、有獎問答、游戲互動形式寓教于樂,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豐富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宣傳手段。

猜你喜歡
小震防震減災
華南內陸5級以上地震前小震活動增強分析
云南小江地區小震震源機制及構造應力場研究
防震演練
防災減災 共迎豐收之季
單導線防震錘復位裝置方案設計
跟蹤導練(五)3
家庭防震
安慶新城吾悅廣場A/B塔樓結構設計
首爾七成房子不防震
國務委員、國家減災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災減災日”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