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中禪

2015-12-15 08:48
凈土慢生活 2015年5期
關鍵詞:自性勞作禪宗

任繼愈先生說:“禪宗思想的中國化,首先在于它從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上中國化?!?/p>

禪宗的開創者和精神導師慧能以砍柴為生的勞動者身份進入文化領域。因此,他改造印度佛教、創立中國禪宗時,對農的文化內涵就有一種既完整簡易又深切透徹的理解。農的入世情懷、自力生活、自立品格、注重經驗等對禪產生了根本的作用,構成了中國禪特有的文化品格。

中國禪宗的禪是指破除無名煩惱之后的心地妙用,也就是智慧本身。因此,在禪中,若悟得自性亦不立戒定慧。石頭、洪州門下倡見性成佛,不再提戒法。后來連禪定也不要了。禪的智慧成了自我在精神上的徹底超脫,是人性在自我體驗中的充分實現。

自性起源于農的自立,回歸于農的生活。自性的獲得使禪師們成了頂天立地的無畏真人。他們焚書毀經、呵佛罵祖、甚至以極端的形式體現獲得自性后的無畏與自尊。由此而產生的精神力量使他們克服一切困難,更加精謹地以慈悲的道德原則為本,崇善止惡,以將自己和一切眾生從苦難中拯救出來為己任,走向廣闊的世俗生活。

禪的日常生命即是去生活,去發現新天地,去創造自己的規范。中國禪在行住坐臥動靜語默中著力,直下無住,見自本性,活潑潑地觸處都是禪。?禪宗不立文字和簡易法門中重經驗、體驗、事實的特征最終根源于農的思維方式的影響,這構成了中國禪宗最具民族風格的一部分。

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印度來華僧人都保持了乞食傳統。當時人們稱比丘為“乞士”。西晉時惠帝就在洛陽造興圣寺供養百僧。

對這種乞食和供養制度,中國人不理解:“僧侶不參加勞動,卻仍然要百姓供養,其合理性在哪里?”

中國人的勞動果實來之不易。他們十分珍惜自己的勞動,反對不勞而獲。因此,在理論上,隨著中國禪宗對自性的高揚,把它當作不假外求,自我主宰的光明心體,而自性的大機大用、發明流行必然要在行動上體現出來。這就是勞動對禪的根本意義。

如果說惠能以前的修禪與勞作相結合,禪師們還只是認識到勞作對修行者的身心有益而把勞作納入修行的話,那么惠能及門下則直接把禪修納入甚至等同于勞作了?;菽芊磳θ魏螌ΧU的理智探討和經典崇拜,他認為人生的解脫從根本上講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惠能不遠千里從廣東赴黃海求法之前,甚至當他還沒有聽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他已經悟道了。而使他悟道的是他十幾年砍柴賣柴的艱苦生活。那顆不滯外物,空諸所有,悄然獨立的光明心靈,不經過長期艱苦的勞動磨練從而形成獨立的人格是不可能具有的。

因此惠能從自己的實踐和理論上確立了勞作對于禪的決定意義,這既是對弘忍的發展,也是農文化對佛教的徹底改造和根本發展。?惠能門人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在禪行中把生產勞動、日常生活的意義發展到極致?!段鍩魰酚涊d了很多禪師和弟子們一起勞動的例子。鋤草、推車、種田、耕地、擔水、拾柴、洗濯、筑寺、建橋、鋪路、植樹,都是僧眾們常干的活,弟子們請百丈禪師為他們說法。百丈讓他們到田里勞作完后再說法。弟子們勞作完后請師傅開講,百丈一言不發,只將兩臂輕輕向和尚們張開。這意味著什么呢?“禪沒有什么可說的,一切都很清楚。當你吃飯、洗身并在田地里種植糧食或蔬菜時,你已經在做著這個世界所需要做的事情?!睂τ谝粋€孜孜探救宇宙和人生之繼并亟待得到開導的僧徒來說,那忘懷一切,沉浸于事物內在生命中的勞動,把人的自我人格和人性提高到了至善至美之境,使他進入一種發現自性、體驗自性的狀態之中。這即是悟。

百丈的座右銘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袄仙诰痤^邊上為大眾說法,大眾亦共同于攫頭邊生活?!痹谶@里農禪真正地融為了一體。?農禪并作使僧侶們由于接觸事物而心靈保持健全、活躍,由于改造事物而高揚自性,并由此養成了勤勞、樸實、節儉,實際的品格和對人生、事業嚴肅虔敬的精神。

“農”給予了禪宗肯定現實人生、積極入世的思想基礎,給予了它以覺悟自性為核心的思想內容,給予了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獨特思維方式,最終在農禪并作的行為、實踐中融為一體,禪的品格在根本上就具有了與農的品格內在相通的一致性。農,構成了中國禪不同于印度禪、日本禪的文化品格。

——文章摘選自 · 楊金洲 · 《農——中國禪的文化品格》endprint

猜你喜歡
自性勞作禪宗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
禪宗軟件
辛勤勞作 吉祥人家
如何讀《壇經》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作
春暖勞作花相伴
《愚公移山》和醫學“禪宗”
酷暑勞作易受傷 “高溫權利”需了解
六祖《壇經》開示語新解
張九齡與禪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