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型肉毒毒素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對病人上肢活動功能影響

2016-01-07 20:00吳永利楊雅敬
現代養生·下半月 2015年11期
關鍵詞:腦卒中

吳永利++楊雅敬

【摘要】目的:探析A型肉毒毒素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對病人上肢活動功能的影響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而觀察組則運用A型肉毒毒素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前,兩組的MAS和UEFT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AS和UEFT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運用A型肉毒毒素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病人進行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上肢活動功能,使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A型肉毒毒素;腦卒中;上肢痙攣;上肢活動功能

腦卒中是臨床上發病率較高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雖然腦卒中的死亡率明顯降低,但是患者預后依然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其中上肢痙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后遺癥,限制患者的上肢活動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A型肉毒毒素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對病人上肢活動功能的影響效果,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中20例為男性,15例為女性,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為(59.5±4.9)歲;觀察組中21例為男性,14例為女性,年齡56-75歲,平均年齡為(59.8±5.2)歲。兩組患者的合并癥、病情等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照組主要給予常規治療,即降低患者上肢的屈肌張力后,由專業治療師運用神經發育療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每次治療的時間控制在3 0min左右,2次,d,1個療程為14d。

1.2.2觀察組

觀察組則運用A型肉毒毒素治療,治療前,指導患者保持平躺姿勢,快速牽拉患肢的肘關節,增高肱二頭肌張力,運用無菌美藍在腹肌兩側中間標記注射點,一般數量為6-8個,運用生理鹽水2ml+lOOUA型肉毒毒素對患者進行肌內注射,控制好每個標記點的注射劑量,通常為12--16U左右,完成注射后,不能對注射處進行按壓,使患者盡量保持臥床休息狀態,1周1次。

1.3觀察指標

運用Carroll上肢功能實驗(UEFT)和Ashworth評分量表(MAS)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治療前,兩組的MAS和UEFT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AS和UEFT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上肢痙攣是腦卒中后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臨床上通常以對癥治療為主,尤其是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但是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A型肉毒毒素作為高分子蛋白的一種神經毒素,具有選擇性的作用特點,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前膜為其靶目標位置,神經毒素通常負責對神經介質進行傳輸,通過內切酶切斷肽鏈,無法對神經介質進行識別,喪失運輸神經介質的能力,對自發性量子式釋放和乙酰膽堿的刺激性進行抑制,神經傳導不能對肌肉接頭處產生作用,從而達到松弛肌肉的目的[2]。臨床研究資料表明,A型肉毒毒素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的作用過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與神經細胞上受體位點相結合;

(2)內化過程,即生物大分子順利進入細胞中;

(3)對神經介質乙酰膽堿的釋放進行抑制。有報道顯示,A型肉毒毒素治療廢用性肌肉萎縮和肌肉痙攣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并且被廣泛運用在頸肌痙攣、痙攣性斜視、瞼肌痙攣以及面肌痙攣等疾病的治療中。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MAS和EUFT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A型肉毒毒素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臨床上運用A型肉毒毒素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病人進行治療,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上肢活動功能,使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猜你喜歡
腦卒中
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與腦卒中類型及預后關系探討
“三位一體”急救模式對急性腦卒中救治和預后的影響
早期護理介入在腦卒中患者構音障礙訓練中的作用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腦卒中合并腦栓塞癥的預防及護理觀察
良肢位擺放結合中藥熏敷降低腦卒中患者肌張力的療效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