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倔強與執著

2016-01-28 03:43周建新
滿族文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東北祖國作家

周建新

少不更事,對舒群最初的印象,僅僅是印象。

那時候,我還是高一的學生,讀了些許小說,也發表了點兒叫做小說的東西,就不知天高地厚了,犯了書生意氣的毛病,居然認為革命與文學屬于兩個概念。也難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讓新的文學樣式異彩紛呈,傳統與現代碰撞激蕩,理想與存在相互抵牾,我有些目不暇接了,完全摧毀了我以往有限的閱讀經驗,膚淺地感覺到文學只在當下,只有叛逆與反思。

二十歲之前,我正是從少年到青年的叛逆期,對文學的傳承也有著一種叛逆,讀時尚的歐美文學,關注的是各種文學期刊的現在進行時,尤其是每年一度的全國優秀中短篇獎。對那些當紅作家的簡介也很留意,尤其是作家的年齡,獲獎的作家大多三四十歲,幾乎沒有超過五十歲的。于是,頭腦中便產生一種概念,好像五十歲之后,作家的創造力就會日薄西山,多有名氣的作家也不會再產生什么扛鼎之作,不值得一讀了,好像自己永遠年輕,不會有現如今的五十歲。

這種膚淺認知,在不久后的一次閱讀中被徹底地粉碎了,原因就是舒群。

一九八一年,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評到了第五年。每一年,我都會買一本獲獎作品集,然后仔細研讀??吹绞嫒旱拿謺r,我很吃驚,像看到了古懂。在我的印象中,舒群與蕭軍、蕭紅屬于三十年代,是遙遠的東北作家群中的一員。受到所謂先鋒評論家的蠱惑,我的閱讀視野徜徉在海派與京派的作家間,從而也忽略了對那一代東北流亡作家的閱讀。

盡管那時舒群屬于中國作協的領導階層,可在官本位并不盛行的年代,評獎與職務并沒有多少關聯,農民作家與作協主席完全可以并駕齊驅。我是用年輕的眼睛閱讀《少年chen女》,盡管我從文字中閱讀出了一種歷經蒼桑的眼光,可那種睿智,靈動,依然讓我無法相信是位年近古稀作家的手筆。敏銳的現實生活思考,日記體的創作結構,從容老辣的而又不失靈動的敘述,還有抽絲剝繭般地對少年chen女疑問式探究的寫作技巧。這些,讓我豁然開朗,頓感姜還是老的辣。

那一階段,我醉心地研究和學習孫犁、王蒙、劉紹棠、汪曾祺,讀過《少年chen女》,我忽然有一種閱讀本土作家的沖動,畢竟舒群是從遼寧走出去的,我還缺乏對本土作家的學習與了解。孫犁寫白洋淀,劉紹棠寫大運河,汪曾祺寫蘇北,可作家怎樣寫東北,我卻一無所知。我身邊的作家,時任錦州文聯主席的李惠文指點我,不妨讀一讀《呼蘭河傳》《八月的鄉村》,還有《沒有祖國的孩子》。

惰性使我選擇了《沒有祖國的孩子》,因為前兩部是長篇小說,需要閱讀時間,舒群的這篇是個短篇。

于是,二十歲的我,與二十歲的舒群在文字里碰撞了。

認真地讀下來,我便為我的淺薄而羞愧了。我感覺到,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還是構思的精巧、語言的靈魂,不亞于都德的《最后一課》,尤其是把失去祖國的朝鮮孩子為著墨點,雖沒有描寫即將失去祖國的我們,強烈的藝術震撼力已經躍然紙上。

同樣都是寫孩子,年老的舒群讓我們記住了青春,年青的舒群讓我們記住了永恒。這兩篇作品一個是轟動三十年代文壇的代表之作,一個是八十年代再度迸發的收官之作,跨度達半個世紀。

今年(2015年)正值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我們有必要重溫《沒有祖國的孩子》,重溫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高峰,重溫這部“國防文學”的代表作。

應該說, 一九三四年舒群寫于獄中的這篇小說,選擇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切入角,以朝鮮、中國、蘇俄三個國家的文化為交融點,面對侵略者——日寇的不同心理變化,生動、形象地闡明“祖國”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小說語言洗練,敘述從容,細節精致,意境深遠,歷經半個世紀,藝術感染力依然不減,反倒成為一壇陳年老酒,醇厚綿長。那種零度的敘述方式,不動聲色的情節推動,對速度、力度、長度恰如其分的把握,至今還影響著我的創作。

當然,令我最難以忘懷的還是對人物命運的把握。小說的主人公果里,是一個父親被日寇殺害,逃到中國的朝鮮孩子,通過同在哈爾濱中東鐵路子弟學校讀書的朝、中、蘇三個國家孩子的友誼交往,蘇聯孩子果里沙,因為身后有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強大祖國,無憂慮,極活潑,開始他瞧不起沉悶寡言的朝鮮孩子。而果里由朝鮮逃到中國為的是不再過媽媽所說的“豬的生活”,孰料“九·一八”事變,日寇鐵蹄蹂躪東北人民,朝鮮男孩果里,不甘心,不屈服,在他被迫去為日寇當勞工、受盡折磨時,他竟用一把切面包的尖刀刺進一個魔鬼的胸腔。這不僅反映了朝鮮族人民的硬骨頭性格,也展現出東北人民和一切被壓迫民族的不屈奴役的反抗精神。通過果里的經歷,使作者“我”這個中國孩子也深刻認識到了“祖國”的力量。深記蘇聯女教師的話——“將來要在你們的國土上插起你祖國的旗,這是你們的責任?!?/p>

為了這份責任,為了在祖國的土地上“插上祖國的旗”,年輕的舒群投入了抗日救亡運動。如魯迅所說,舒群是“用筆和舌將淪為異族的奴隸之苦,告訴大家”?!稕]有祖國的孩子》是他的發韌之作,從此,他的救亡文學一發不可收拾。

當然,這種責任與舒群的經歷密不可分。

舒群的經歷,讓我曾經顛覆過來的觀念重新顛覆回來,重新審視革命文學之后,我又有了新的認知和發現。舒群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命運多舛,卻始終堅韌不拔。如果一一道來,恐怕是一部書也寫不盡,區區五、六千字,無法概括舒群,只能片段似的回憶他生命歷程中的節點,窺斑見豹,以便清晰他的性格與追求。

片段一:生于斯。

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日,黑龍江省阿城縣一個滿族鑲黃旗家庭,誕生了一個黝黑的小男孩,充滿歡樂的李家,在生得三個女孩之后,終于迎來了一個男孩的降生,為這個貧寒的家庭帶來了希望與對未來的憧憬,這個名叫李春陽的男孩,就是后來叫李書堂的舒群。

片段二:求學。

七歲,深受滿族民間文學影響的舒群,一上學就表現出了超常的文學天賦,古典詩詞、現代故事倒背如流,聽來的快板與順口溜一轉身就能表演給自己的家人與同學,立刻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endprint

即使如此,一年后,只因家里無錢做校服,卻被學校以有礙校容為名逐出了校園。倔強的性格,在年少的舒群身上已經鮮明地體現了出來,因為窮困受歧視,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沒有因為校服讓父母和年邁的祖母為難,堅決地炒了學校的魷魚。

不久,李家遷至珠河的一面坡鎮,珠河第二小學讀書不要求必須穿校服,舒群便入學于此。冬天很快就來了。因為沒錢買棉鞋,他的腳嚴重凍傷,潰爛化膿,休養了一年多,方得以繼續上學。十三歲小學畢業,實際上他只念了三年半,但依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語文老師喜歡他,認為他將來一定是個人才,給他起了個新名字,李旭陽,寓意他的人生像旭日東升。

片段三:啟蒙。

十四歲,舒群以第八名的成績考入了哈爾濱一中,被編入俄語班??杉依锾F,繳不起學雜費,只讀了一個半月,他就被取消了學籍。家里的貧困,讓他從小就學會了擔當,每天清早赤腳上山砍柴,爬遍一面坡的山山嶺嶺,擔著柴送到街市時,手腳被刺得鮮血淋漓,可數著手中賺下的幾文錢,他還是很高興,畢竟能夠補貼家用了。

有人心疼他,送他到鎮里的一家扎彩鋪當學徒,為喪家扎制金童玉女和各種牲畜,活計雖累,舒群干得挺歡,他把各種扎活當成藝術,勞動本身就是創造審美。他原想在這里長期做下去,可是,老板卻刁鉆狠毒,總是找茬打人,克扣工錢。舒群犯了倔脾氣,替大家抱打不平,最后他只好結束了學徒生涯,重新回到山里砍柴。

那個叫果里的朝鮮孩子,就是他上山砍柴時結識的。果里的父親因抗日而犧牲,流亡到了中國,也就是后來他《沒有祖國的孩子》的真實原型。果里為舒群引見了蘇俄教師周云謝克列娃,也就是《沒有祖國的孩子》原型女先生蘇多瓦。在蘇俄女教師的斡旋下,舒群進了中東鐵路蘇聯子弟第十一中學讀書。在這里,他接觸了俄羅斯文學、共產主義思想,形成了他最初的世界觀。

此后,舒群雖因不是俄籍學生,被趕出了學校,卻碾轉著又讀了兩所中學,至十七歲初中畢業時,他已經遍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接觸到各種新思想,并一度就讀于哈爾濱東北商船學校,深受馮仲云等一批共產黨員的影響,開始在進步報刊上發表作品,并與蕭軍、羅烽結成文友。

片段四:革命。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舒群全家又搬遷至哈爾濱,幾乎淪為乞丐,靠年邁的父親在街頭擺煙攤為生。年滿十八歲的舒群,每月六十元的翻譯工作是全家最大的一筆收入??墒?,他卻憤然棄筆從戎,參加了哈爾濱抗日義勇軍。

一九三二年三月,經同學陳世卿介紹,加入了第三國際,成為一個中國情報站的組織者,年底被任命為第三國際洮南情報站長,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搜集日軍火力分布和軍事設施情報。九月,因工作出色,舒群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以《五月畫報》分銷處為掩護,團結塞克、蕭紅、蕭軍、羅烽、白朗等一批左翼文學青年,創作一批抗日文學。此時,他自己的創作也漸入佳境,以黑人為筆名,在報刊上發表有影響的進步文學作品。哈爾濱洪災,他和大家一起營救陷入困頓中的蕭紅,將自己做情報工作的活動經費省下來,本來是要給在洪災后討飯的母親,可是,他慷慨解囊全部支助蕭紅、蕭軍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跋涉》。他給蕭軍、蕭紅講述磐石游擊隊的抗日故事,為他們后來創作《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事實上,年輕的舒群,已經成了初具雛形的東北作家群的思想引導者與組織者。

一九三四年初,哈爾濱陷入到更加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日偽軍到處抓人,滿洲省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的破壞,舒群與組織失去了聯系,同時他的身份也暴露了。深夜,他只在家中的院子里丟下一封便函,便匆匆離開哈爾濱,奔赴青島。剛安頓下來,便去信約來蕭軍、蕭紅夫婦。在青島的半年時間,蕭軍、蕭紅分別完成了《八月的鄉村》《生死場》。是年秋,青島地下黨組織由于叛徒告密,遭到嚴重破壞。在國民黨藍衣社的一次大搜捕中,舒群和革命黨人倪家兄妹均未能幸免。由于敵人未掌握他的真實身份和在哈爾濱的活動情況,及至年底,他被釋放了。在獄中,他寫下了中篇小說《沒有祖國的孩子》。

青島,成為東北流亡作家名著的誕生地。

第二年春,幾經周折,舒群來到上海,與眾多東北流亡作家一起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并于年底恢復了黨的組織關系。一九三六年《文學大眾》第一期發表《沒有祖國的孩子》時,用的筆名就是舒群,為“舒解群眾苦難”之意。從此,舒群的名字伴隨他終生。

片段五:八路軍。

一九三七年上?!鞍艘蝗笔伦兒?,黨組織將上海革命文化人組成兩隊撤退。舒群開始隨一隊前往重慶,后因工作需要,改與二隊周揚、艾思奇等人前往延安。路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時,又受林伯渠委派,赴山西前線,在八路軍司令部給朱德總司令擔任秘書。他還以總部隨軍記者的身份,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同周立波、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一起進行戰地采訪。他撰寫的《寫在太線上》《記史沫特萊》《記賀子珍》等十六篇作品陸續發表,并于一九三八年六月由上海出版了戰地叢書第六冊《西線隨征記》一書。

一九三八年二月,舒群去武漢,與丁玲共同創辦《戰地》文藝刊物。七八月間,從武漢撤至桂林時,他受桂林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李克農的派遣,為駐七星巖的朝鮮義勇隊做聯絡工作,并幫助他們演出了金昌滿編寫的話劇《朝鮮的女兒》。直到一九四0年,黨組織才正式派他回到革命圣地延安。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舒群擔任《解放日報》文藝副刊主編。在此期間,他與我黨我軍的主要領導同志有著廣泛接觸,參與并協助毛澤東同志籌備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這一時期,舒群與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多次接觸,得以當面聆聽教誨,為他事后完成《毛澤東故事》積累了第一手資料。

片段六:回東北。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后,黨中央為了開展東北的文藝工作,組織了一個以延安“魯藝”為主的幾十人的挺進東北文藝工作團,舒群任團長。十一月二日,歷經兩個月的跋涉舒群一行才抵達沈陽。他們又徒步跋涉,歷時月余,過黃河,越長城,從南滿到北滿,接收日偽文化機構,開辟東北革命文藝工作根據地?;氐介焺e十二年的故鄉,舒群感慨萬分。在一九四六年初的《東北日報》上,他以題為《歸來人》的文章表達了當時的心情。endprint

回到故鄉以后,他曾擔任中共東北局宣傳部文委副主任,領導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制片廠———東北電影制片廠并任廠長,并先后擔任過東北大學副校長和東北文聯副主席等職。

一九五0年,舒群奔赴抗美援朝的戰場,在三十九軍一一六師師部工作。其間,他撰寫了長篇小說《第三戰役》,可惜書稿未發表并在后來的“文革”中隨作者遭浩劫而遺失。一九五一年,舒群擔任中國文聯副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秘書長。

一九五二年,舒群轉入冶金戰線,再赴東北,為我國冶金戰線恢復生產、發展建設做出貢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這一代人》、《在廠史以外》等反映冶金戰線精神風貌的小說,還創作了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崔毅》和《我的女教師》等多個短篇小說。

片段幾乎等于碎片,追憶的只不過是舒群生命歷程的大致輪廓,投身革命,奔赴延安,與當時的每一個愛國的熱血青年,都具有相似性。片段無法還原舒群倔強與執著的革命信念。真正革命者的性格,還在于革命勝利后,在誤解與委屈中,是否仍然堅持著革命的初衷。

很難想象,一個身體羸弱的人,面臨三次被打倒,依然堅強與執著地堅守信仰,如果內心不強大,為人不坦蕩,誰承受得住錯誤的批判,誰能走出人生的逆境?

天有不測風云,一九五五年開始了反“胡風反黨集團”運動,舒群受到牽連,被下放到鞍鋼深入生活去了。雖說是被冤枉了,但他卻坦然接受,正好借此機會深入到生活的第一線,與煉鋼工人日夜生活在一起,充滿激情地創作完成了長篇小說《這一代人》,并在一九五八年《收獲》第一期上發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同工人結合的女知識分子,塑造得形象鮮明,刻畫得力透紙背。

一九五八年厄運又一次降臨,舒群被誣蔑為“反黨分子”。通知他的人不忍心將壞消息告訴他,請他到家里吃飯。耿直、豪爽又機敏的舒群,看到滿桌豐盛的飯菜,立刻意識到了什么,他坦率地說,請我來不單是為喝酒吧?有話直說。當他聽到已被開除黨籍時,瞪圓了火辣辣兩眼,抓起酒杯一飲而盡,接著一杯又一杯地自斟自飲,額頭的汗珠匯同眼淚刷刷而下。他是最堅定的共產主義者,怎能忍受被開除黨籍的羞辱。他連連喝下八九杯酒,撲通一聲趴到桌上,如雷鳴般號啕大哭起來。

從此之后,他在家里放個小盒子,每月按時將黨費放在那里。這位為祖國的獨立和解放舍生忘死的老黨員,仍然按照黨的要求,履行自己的義務,直至平反之日。

“文革”期間,舒群的遭遇更是雪上加霜,被一直下放在本溪的農村和礦山,即便如此,他依然堅持創作,毛澤東故事之一的《棗園之宴》初稿就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一九七八年十月,舒群得到徹底的平反,先后任本溪市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職,雖說不久后即病魔纏身,卻并未影響他第三次創作高峰的到來,其中就包括他晚年的代表作《少年chen女》。他積累、創作幾十年的《毛澤東故事》共七十多萬字的文稿,在慘遭浩劫后,硬是憑追憶重新補寫了出來。他對毛澤東的崇敬,絲毫沒有因為自己的三次被打倒而消減,反倒如陳年老酒,越釀越香。他是個講人格的人,越老越能體會出毛澤東的人格魅力。

時間對舒群來說,是越來越寶貴了。就在他的第三部長篇《鄉曲》即將問世的時候,一九八九年八月二日,舒群因病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六歲。

我沒有這個福份,像遼寧和本溪的許多作家那樣,親聆聽到舒群的教誨。然而,在舒群去世的二十年后,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的耳朵里卻依然灌滿了舒群的名字,東北作家群的靈魂人物,延安文藝工作的組織者,東北解放區文藝的領導者等等。即使跌入命運的低谷,被下放到最底層,舒群依然是本溪一大批文學愛好者的良師益友,受益于他的本溪作家,至今仍對他交口稱贊。

幸運的是,我與舒群的兒子,原《民族文學》副主編李霄明成為朋友。有其父必有其子,我從霄明的身上看到了舒群的影子。有人說,霄明極像父親,黑著臉,板著面孔,常瞪著黑亮亮的眼睛瞅你,貌似特別嚴肅,可他心里卻似一團火,熱情講義氣、重友情。幾乎每年,霄明都會回到本溪,看望那些對他父親生前有過幫助的人。

舒群前在他的文集自序中說:在生時,作品以作家的命運而命運,而在死后,作家卻以作品的命運為命運,或各有各的命運。后人鐵面,歷史無私。

信然。

〔責任編輯 ?宋長江〕endprint

猜你喜歡
東北祖國作家
作家談寫作
Make ’Em Laugh
祖國祖國我愛您
每到冬天,東北就變成了“凍”北
作家阿丙和他的靈感
意聊
對祖國唱出愛
大東北的春節
我和我的“作家夢”
大作家們二十幾歲在做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