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鼻淵”及其異文考論*

2016-01-31 06:20朱鵬舉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 2016年9期
關鍵詞:鼻淵異文黃帝內經

朱鵬舉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內經教研室,沈陽 110847)

《黃帝內經》“鼻淵”及其異文考論*

朱鵬舉

(遼寧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內經教研室,沈陽 110847)

從避諱這一中國古代社會常見的文化現象出發,結合相關文獻,對《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鼻淵”及其異文加以考察,并得出如下結論,古本《素問》本作“鼻淵”,而“鼻淟”、“鼻洞”、“鼻泓”等異文皆是避唐高祖李淵名諱的產物,其中“鼻淟”是“鼻淵”的異形詞,音義與“鼻淵”無別,“鼻洞”、“鼻泓”則是采用近義詞替換的方法產生的異文。

《素問》;鼻淵;鼻淟;鼻洞;鼻泓;避諱

《黃帝內經》中有“鼻淵”之名,見于《素問·氣厥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1]”

1 “鼻淵”之異文

考諸文獻,此“鼻淵”的異文至少有“鼻淟”、“鼻洞”、“鼻泓”3種。其中,“鼻淟”出自《黃帝內經太素·卷二十六·寒熱相移》“膽移熱于腦,則辛煩鼻淟,鼻淟者,濁涕下不止,傳為衄瞑目,故得之厥氣”[2];“鼻洞”見于《千金要方·卷六上·目病》“夫鼻洞,鼻洞者,濁下不止,傳為鼽瞢、瞑目,故得之氣厥”[3],亦見于宋臣為《針灸甲乙經·卷十二·足太陽陽明手少陽脈動發目病》“鼻淵”一詞所作“一作洞”之注語[4];“鼻泓”在現存文獻中雖最早見于南宋周密所著《志雅堂雜鈔》,“范元長云,北方醫書有《宣明論》,內有鼻泓一方用涼藥者”[5],但更早的文獻則可追蹤至金·劉完素的《黃帝素問宣明論方》。

以上異文中,與《太素》、《千金要方》、《宣明論方》相關者,范行準先生皆曾提及,只是范氏所謂“周密所見《宣明論方》,引作‘鼻泓’”[6],與事實略有出入,似可確信是記憶之誤。

此外范行準還認為,《靈樞·憂恚無言》的“鼻洞”也是“鼻淵”的異文[6]。然該篇有“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的記載,與《素問·氣厥論》不但文字表述迥異,且鼻洞與鼻淵患者之涕有濁與不濁之分,二病病機有“頏顙不開,分氣失”與“膽移熱于腦”之異,故可知此“鼻洞”非“鼻淵”之異文。

2 異文之間的關系

2.1 前賢論說

最早論及“鼻淵”與“鼻淟”關系的是日人丹波元堅:“鼻淵,《太素》作‘鼻淟’,楊曰:‘淟,他典反,濁垢也?!瘓园?鼻淟之名,與證相協。然蓋是避唐太祖(系‘高祖’之誤—引者注)諱而所改也(《太素》‘淵掖’作‘泉掖’、‘清泠淵’作‘清泠泉’,是其證)。[7]”據其所論,可知其認為“鼻淟”是因避李淵名諱而改。

然而或許是因為以“淵”諱作“泉”來論證“淟”為“淵”諱的力度不夠,丹波氏之說并未得到學者的認可。如大約與丹波元堅同時代的喜村多直寬、森立之皆對其說提出質疑,前者謂“‘淵’字避諱改為‘泉’,見《廿二史札記》。若是避諱則當為‘鼻泉’,不可作‘鼻淟’”,而后者則說“‘鼻淵’《千金》作‘鼻洞’,《太素》作‘鼻淟’,其名義了然。惟‘鼻淵’之義未明,因考‘鼻淟’自是古名”[8],均認為“鼻淟”方是古醫經原貌。至于“鼻洞”、“鼻淵”等異文出現的原因,二人皆無一字論及。

其后,范行準亦持“鼻淟”為原貌說,認為“淟”取“淟涊”、“垢濁”之義,而“鼻淵”“鼻洞”“鼻泓”三者“俱無義,并形近而誤”[6]。然平心而論,“淵”、“洞”、“泓”、“淟”四者字形不但難稱相近,甚至可謂是相去甚遠,而“鼻淵”“鼻洞”“鼻泓”亦非“俱無義”(說詳后文),故此說頗難服人。

要之,對于“鼻淵”及其異文之間的關系,雖有丹波元堅、喜村多直寬、森立之、范行準等中日前輩學者加以考察,但時至今日學界仍未能對這一問題達成共識,頗能代表現代學者研究水平的《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仍像蕭延平一樣,僅云“《素問》、《甲乙經》‘淟’作‘淵’”而未下斷語[2],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反映著這一現實。

考慮到避諱是中國古代社會常見的一種文化現象,而《黃帝內經太素》成書約在唐初,故筆者認為丹波元堅的避諱說已接近歷史真實,只是其對“淟”字的認識不夠準確,影響了其結論的可信度。在下文中,筆者將嘗試沿著避諱說的思路對這一問題加以探討。

2.2 “鼻淵”為古貌,“鼻淟”“鼻洞”“鼻泓”是避諱的產物

《素問·氣厥論》王冰注云:“涕下不止,如彼水泉,故曰鼻淵也。[1]”此病以“濁涕下不止”為主癥,而“涕下不止”頗似水泉之不竭,王冰說“鼻淵”之名即由此而來,顯然是可以成立的。

雖然“鼻淵”一名甚為形象,但自唐朝始直至五代結束(五代時期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皆“遵奉唐廟”[9]),人們均需避高祖李淵名諱,不便直書“渕”、“淵”、“淵”、“囦”等時人心目中的正體“淵”字[10-11],故一定會加以改易。按照這一思路來審視“鼻淟”、“鼻洞”、“鼻泓”與“鼻淵”之間的關系,則不難理解為何會出現這些異文。

2.2.1 鼻淟 如上文所述,丹波元堅、喜多村直寬、森立之、范行準等前輩學者無不認為“鼻淟”之“淟”為垢濁之義,這也是楊上善的理解。然此解雖貌似合理,實則可商,因“淟涊”乃疊韻聯綿詞,義為垢濁,而此類詞語是不可逐字加以訓釋的。錢超塵、李云先生說“古籍中多‘淟涊’連用,垢濁之義與下文‘濁涕下不止’不合”[12],即是此故。因以“垢濁”釋“淟”不盡合理,故曰“疑‘淟’為 訛”,“為‘洫’之俗體,亦作‘溢’”,“‘溢’與‘濁涕下不止’正合”[12]。然而疑“淟”為“洫”終究缺少證據,且無助于解釋“鼻淵”乃至“鼻洞”、“鼻泓”等異文出現的原因,故此說亦不可奉為定論。

實則此處之“淟”并非“淟淰”之“淟”,而是唐人為避李淵名諱新造的一個異體字,音義與“淵”字無別,此有五代時期僧人可洪所撰《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相關記載可證??珊榈挠栣尡砻?,唐代僧人寫經時用于避諱“淵”的異體字甚為夥頤,而“淟”則是其中常用的一種寫法,此字讀音為“烏玄反”,但常被誤讀為“他殄反”、“他典反”[9-10]。由此可知,楊注“他典切,垢濁也”之誤在當時亦非罕見。

在仁和寺本《黃帝內經太素》中,《內經》原文中的“淵”字寫作“渆”形,楊氏注語則以“泉”代“淵”[13-14]。從“渆”、“淟”、“泉”等用法,可知唐人在抄寫醫經時具體的避諱方法有二,或改易字形,或以近義詞替換。而這兩種方法的使用又有明顯區別,那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對于經典中的原文改易字形,而在注疏之時則以近義詞相代。清楚了這一點,則又可知將“鼻淵”寫作“鼻淟”并非始于楊氏,否則也絕不會以“他典切,濁垢也”來解釋這一本當讀作“淵”的“淟”字。

2.2.2 鼻洞 宋臣曾經稱引的別本《甲乙經》中的“鼻洞”,亦當是“鼻淵”一詞避諱的產物,只是這絕非皇甫謐著作的舊貌,因生活在魏晉時期的皇甫謐是不會避李淵名諱的??梢韵胍?,在唐人筆下《甲乙經》中“鼻淵”的“淵”字避諱方法并不盡同,宋臣??痹摃鴷r所據底本定是易于識別的“淵”字的某種寫法,而所用校本中則有以“鼻洞”代“鼻淵”者,故為我們留下了“一作洞”的校語。至于《千金要方》的“鼻洞”,似可確信出自該書作者孫思邈之手,因其雖生于隋開皇年間,但《千金要方》的著成則在唐代,自然是需要避諱的。

考《說文·水部》,“淵”之本義為“回水”,“洞”之本義為“疾流”,其間頗有相通之處,即河水疾流之處易于產生回旋狀的水面,或許唐人以“洞”作為“淵”的避諱字與此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內經》中尚有“鼻洞”一病,即前文曾加引述的“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失也”。鼻淵以“濁涕下不止”為主癥,鼻洞以“涕出不收”為主癥,二者癥狀堪稱高度近似,或許受此影響唐代醫家才以“鼻洞”代“鼻淵”。這當是“鼻淵”諱作“鼻洞”的另一重要因緣。

2.2.3 鼻泓 “鼻泓”的出處可追蹤至《宣明論方》,已述于前。此書寫成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上距五代結束(公元960年)僅212年,距李唐覆亡之時(公元907年)亦不過265年,故劉氏當有機會見到遺存有唐或五代時人避李淵名諱痕跡的古本《素問》。據此而論,雖“鼻泓”最早出現的時間已難確考,但其為避諱的產物仍可斷言。

考“淵”、“泓”二字皆有深水之義。鼻淵患者雖濁涕不止,但醫者卻難以發現涕存何處,這或許會使人產生患者之濁涕猶如一潭深水而其底難測的印象,故抄寫《素問》的唐或五代時期的醫家選擇了以“泓”代“淵”,如此看來以“鼻泓”命名本病亦甚貼切。

在傳世本《宣明論方》中并無“鼻泓”一詞,但其關于“鼻淵”的記載不但明言“出自《素問·氣厥論》”,而“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濁涕不止,如涌泉,不滲而下,久不已,衄血為患”的具體論說更是由經文與王冰主語糅雜而成,所創防風湯以清熱養陰之品為主,兼用疏風之藥,確屬范元長所謂“用涼藥者”,故筆者疑此“鼻淵”是由“鼻泓”回改而來。

3 結論

通過上文的具體分析可以確信,“鼻淵”方是古醫經的原貌,而“鼻淟”、“鼻洞”、“鼻泓”皆是避李淵名諱的產物,其中“鼻淟”用的是改易字形之法,音義與“鼻淵”無別,而“鼻洞”、“鼻泓”則在不同程度上與“鼻淵”之義有相通之處,用的是近義詞替換之法。只有如此理解,我們才可以比較圓滿地解釋這些異文產生的原因,將這些詞語融會貫通。

[1]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78.

[2]李克光,鄭孝昌.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57-858.

[3]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104.

[4]皇甫謐.針灸甲乙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150.

[5]周密.志雅堂雜鈔[M].北京:中華書局,1991:28.

[6]范行準.中國醫學史略[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 86.

[7](日)丹波元堅.素問紹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104.

[8](日)森立之.素問考注(附四時經考注)(下冊)[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64-65.

[9] 竇永懷.敦煌文獻避諱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11-12.

[10]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中華大藏經(第五十九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568.

[11]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錄·中華大藏經(第六十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106.

[12]錢超塵,李云.黃帝內經太素新校正[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563.

[13]張燦玾.黃帝內經文獻研究[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5:336.

[14]李克光,鄭孝昌.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96.

R276.1

A

1006-3250(2016) 09-1148-02

2016-03-26

遼寧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知識宣傳普及項目-《黃帝內經》疾病命名文化研究

朱鵬舉(1980-),男,河南通許人,副教授,醫學博士,從事《黃帝內經》多學科理論與中醫學術史研究。

猜你喜歡
鼻淵異文黃帝內經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談《紅樓夢》第三十四回的一處異文——讀紅零札
分析自擬辛夷鼻炎湯治療鼻淵的臨床療效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鄭日新教授經驗方配合針灸治療肺經風熱型鼻淵的臨床效果
安大簡《詩經·召南·小星》異文考辨
李白詩歌異文淺談
羅定《龍龕道場銘》碑異文考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