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回回”民族的文化認同

2016-02-04 21:14李明明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中國民族博覽 2016年1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民族

李明明(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

論“回回”民族的文化認同

李明明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摘要】本文以“‘回回’民族的文化認同”為主題,探討其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對于自身、對于漢民族以及伊斯蘭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望對這一民族的發展歷程的研究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回回”民族;文化認同;伊斯蘭文化;漢民族文化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以及歷史學家的分析,回回民族的先民最早來到中國是在唐代,唐代與宋代相關文獻中所描繪的“蕃客”一詞,指的就是古代從中亞西亞、阿拉伯國家來中國經商的回回穆斯林。在元代,由蒙古人所統治的區域,平民被劃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其中回回民族在這一時期從屬于色目人行列,僅次于蒙古人的社會地位,甚至很多回回人在元朝中央政府中擔任要職。而在明朝,鑒于明政府對伊斯蘭教在一定程度上的開明政策(如敕詔修建清真寺并制定清真寺的阿訇管理制度),使回回民族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也恰恰是在這一時期,民族政策的寬容最終導致了回回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而在這一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其不斷處于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對伊斯蘭文化的認同以及對漢民族、中國文化的認同的遷移過程中。也恰恰是這種文化意識的變化與覺醒,促使了其民族共同體的誕生。

一、文化表述上的民族自我認同

克利福德·格爾茲(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釋》(奠定其當代人類學地位的巨制)一書中曾表示,其與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德國著名社會學家)擁有同樣的觀點,都認為“人是懸掛在由他們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因此在其觀念體系當中,認為對于文化的探知與分析,并非是一種探索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索意義的闡釋性科學。格爾茲(Clifford Geertz,后現代人類學家)以“深度描寫”和“地方性知識”為旗幟,站在“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的立場上,倡導一種文化的主體性與個性,以“在解釋之上的理解”為目標,給當代人類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想體系。鑒于此,要想真正了解回回民族的發展歷程,就需要先理解其文化,探索其文化發展脈絡之中的特征和規律,并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出符合其民族特點和社會心理的解釋。著名的穆斯林作家張承志先生近年來所闡釋的關于“文化主體”的“自我闡釋”的論點,與格爾茲在《文化的解釋》一書中所提及的論點有相似之處,這種不謀而合恰恰反映了后現代對文化“地方性”和差異性的強調,以及對現代意識中的全球化、統一性的反思與反動。

二、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認同

唐代的李彥升(本大食人),是中國回回歷史上的第一位進士。其于唐至五代后周(907—960)時期僑居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并有了很高的學識。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盧鈞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其曾經任嶺南的節度使期間,熟知廣州蕃坊波斯人、大食人的情況,正是由于他的推薦,擁有極高儒學造詣的大食人李彥升考中了唐朝的進士。眾所周知,在唐代考取進士需要通五經、明時務,換言之,如果李彥升不是對中華文化擁有相當深厚的造詣,是不可能取得這一結果的。陳垣先生在他所撰《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中,將李彥升列為“西域人華化先導”;周敦頤論李詞,說他以“清疏之筆,下開北宋人體格,這是很有見地的話”。在唐代,亞洲各國來唐朝學習的人數眾多, 為了體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盛唐風度,唐王朝把科舉制度運用在了外國留學生身上,專門為留學生設立了“賓貢科”,賓貢及第即中進士。李參加過“賓貢科”考試,各種記載都說“有詩名,預賓貢焉”,“賓貢李”,李屬“賓貢登第”。

回族詩人丁鶴年生于元統三年(1335),卒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 ,終年90歲。一生處元明朝代更迭之時,他年屆33歲而入明代。丁鶴年博覽經史,精于算術、方藥之學,著有《海巢集》《丁孝子詩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生于泉州的李贄(1527—1602),是明代后期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評論家。元明時期,泉州對外貿易,商業發達,而李贄的先輩,歷代從事海上貿易。李贄的著述,主要有《焚書》六卷、《續焚書》五卷,這是理論性的著作,反映了李贄的哲學思想、社會思想、史學思想和文學批評,是李贄的代表作?!恫貢肥敲鞔郧暗臍v史人物傳論;《續藏書》是明以后的傳記。兩部書反映他的歷史觀點。李贄繼承泰州學派思想,反對“以孔子是非為是非”,否認把孔子言論作為是非的標準,但他沒有對孔子采取一筆抹殺的態度,而是明辨是非,分別對待;他反對道學家的虛偽,揭露他們“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雅儒,行若狗彘”。李贄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但是我們也不可忽略伊斯蘭教對李贄幼年的影響,從他死前所立遺言,所細致講述的葬式為伊斯蘭教葬式并追求死后靈魂的清潔來看,李贄打骨子里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這種信仰始于其幼年。它給予李贄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潔癖與好潔的心理;二是反對偶像崇拜。李贄后半生學三教之學卻不拘于某一教,喜歡凈心、童心等,都可看出這兩個方面影響的影子。

通過以上提到的這些回族的代表人物,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文化對回回民族精神世界的熏陶是悠久而深遠的。到了近代,由于時局的變化,回族的知識分子也勇敢地站在了風口浪尖之上?!皭蹏=獭边@一口號是回族在面臨中華被外族蹂躪的情境下喊出的,回族作為中國56個民族之一,有責任、有義務在祖國被列強侵占日甚的情況下站出來和中國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外御其辱”,歷史證明,回族也正是這樣做的。這個時期的回族也是人才輩出,馬堅、納忠、納訓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不但翻譯了很多的阿拉伯書籍,為中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積極地投身于“愛國救亡”運動中。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候,回族這一民族共同體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他們對于祖國的認同和覺醒可以說達到了空前的地步——各種社團組織的成立,比如“中國回族救國協會”、“回族俱進會”等;各種報刊的出版發行,比如《月華》《晨熹》《清真鐸報》等,他們一邊以報刊作為口舌搖旗吶喊,一邊組織社團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以實際行動來捍衛中國領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回族的抗戰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如前文所言,回回民族的自我認同是先于對中華的認同的,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國的眾多民族中,基本都是先認同于自己所在的族群共同體,繼而由所在族群認同升華為對祖國的感情集體認同,這一點上,回族和其他兄弟民族是一樣的。

三、對伊斯蘭文化的認同

上一部分總結的是回族對于中國和中華文化的認同,而這個民族對于自己所信奉的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伊斯蘭文化的認同,則從回民出生環境——作為家庭的穆斯林就已經開始了。從回民的“誕生禮”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出生的嬰兒在7日之內,必須由阿訇到家里給嬰兒取經名,命名后由阿訇念清真言,先誦《古蘭經》首章,再分別在嬰兒的右耳、左耳旁低念一次“邦克”與“戈麥”,等等。與此同時,“宗教儀式是以一個系統為基礎的特定組合的充滿象征的程序化和規范化的行為,其中不僅滲透著參與者對神圣的尊重、崇敬和敬畏等情感,而且承載著特定的使命或實現特定的目的”。

總結全文不難發現,對于“回回”民族而言,“回回”二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是寓意著一種對于自我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認同,這是這種認同賦予了“回回”民族更多的含義,也促使其在對漢民族文化不斷吸收、對伊斯蘭文化不斷承繼的過程中,實現民族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孫俊萍.試論回族文化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J].寧夏社會科學,2009,1.

[2]喇秉德.論回回民族特征[J].回族研究,2000,2.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民族
我們的民族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傳承 民族 文化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