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問題”有效性探析
——《肖邦故園》課例分析

2016-02-11 08:40鄭可菜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16年36期
關鍵詞:故園肖邦故居

鄭可菜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溫州 325014)

“主問題”有效性探析
——《肖邦故園》課例分析

鄭可菜

(浙江省溫州中學,浙江溫州 325014)

主問題是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性閱讀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有助于從文本的一個“點”切入引導學生鑒賞文本的要義從而把握全文。評判“主問題”設計的優劣、有效與否,唯一的標準是學生學的成效。

主問題;課例分析;《肖邦故園》

“語言教材無非是例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等論斷指向教材不是高高在上的權威,要求教師不能只是小心翼翼地匍匐、蜷縮在教材的話語光環里,教學需要質疑和否定、創意和創造?;谶@樣的理念,“主問題”概念的提出以及相關探討方興未艾,成為構建有效課堂的重要載體。然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容易出現種種無法真正體現教學設計理念的現象:“主問題”隨性、隨意設置;“小問題”瑣碎、低效;“主問題”無法引領“小問題”甚至“被“小問題”淹沒而主客顛倒;等等。

近日,筆者在溫州市“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大講臺”活動中聽了一位教師執教《肖邦故園》一課,引發了對主問題設置、引導及其解決等的一些思考。

一、何為“主問題”?

文本的解讀,是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感悟的過程。文本的教學,則是以文本為承載,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從教學內容上看,《肖邦故園》主要圍繞著“故園—人—音樂”之間的關系展開,其中包含著兩個層面:一是故園與人的關系,闡述故園因人而恒常;二是音樂與“故園”的關系,闡述故園因為肖邦以及肖邦的音樂而永恒,闡明音樂因“故園”而不朽,這里的“故園”已不再是實在的故園,而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故居”也不再是具體的小屋,而是一種無形的、抽象的、連接波蘭民族凝聚力的符號?!爸鲉栴}”的核心在于教師對文本的創新應用,即在教學中抓住關鍵,拈精取要。主問題往往是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整體性閱讀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問題,有助于從文本的一個“點”切入引導學生鑒賞文本的要義從而把握全文。

《肖邦故園》整堂課以“主問題”貫穿始終,問題設計有梯度和高度:

一、自主研習:“肖邦故居是怎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流。

二、合作研習:“肖邦故園有何獨特的美?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有何聯系?”引領學生再一次感受課文。

三、深度研習:由趙麗宏的《寂靜的獨語》引出“肖邦的音樂是不是獨語”,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肖邦故園》屬“祖國土”專題,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研習,結合自己的體驗與認識,進一步了解祖國的文化內涵,認識祖國對個體的意義以及自身對國家應承擔的責任,激發愛國之情。這個內容是深刻的,也是抽象的。備課的時候,教師對這個點理解到什么程度決定著課堂走向什么樣的深度。執教老師以三個主問題來架構整個課堂教學,整個課堂指向明確,線性推進,毫無旁逸斜出之感——在肖邦故園和肖邦音樂的關系中理解體悟肖邦的文化意義和情感內涵。

主問題的設計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有效性問題。從課堂教學形態來看,這三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對教《肖邦故園》這樣一篇“長文”來說,有了內在的牽引力,而且每一個問題都能架構起課堂上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塊”,使學生在牽動全篇課文的提問下作深層次思考。

二、如何設計“主問題”?

教師提出的第一個主問題如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3段,思考:在作者的筆下,肖邦故居是怎樣的地方?(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語句來分析)

問題刻意區分了“故園”與“故居”二字,是執教老師的匠心所在。課文題目是“肖邦故園”,“故園”不同于“故居”,它是指“故鄉”“故國”,跟“家園”“精神家園”緊密相連,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坝懈星槔首x”讓學生直入文本,抓住“故居”與“故園”的區別,直奔主題意蘊的探討。

筆者不由得為這樣的教學設計喝彩,教材的處理顯示出教師的素養根基:有敏銳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力,甚至有敢于離“經”叛“道”的膽魄……無論設計怎樣的“主問題”,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怎樣引領學生更快捷、更深入地進入文本,為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

遺憾的是,在這堂課中,執教老師在四位學生發言后,引導學生閱讀茨威格《世間最美的墳墓》中關于描寫托爾斯泰墳墓的一段文字,將教學重心放在了肖邦故居的“美在樸素”上,偏離了從“故居”到“故園”的教學路線。如果教學中抓住“故居—故園”這個點,結合課文第2段最后一句和第3段,逐層揭示“肖邦故居—肖邦故園—波蘭的故園—歐洲、世界的故園”的內涵及其聯系,或許,課堂會呈現出另一番情致。

文本為教學之本,挖掘文本中的語言細節進行品味鑒賞,讓學生學會閱讀、獲得語文閱讀和分析能力,這是語文課之為語文課的根本?!爸鲉栴}”的推進必須以文本語言、學生理解層次為依托,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品析文字,揣摩內涵,從而得出自己的閱讀體驗。請看如下教學片段實錄:

師 你認為肖邦的音樂是寂靜的獨語嗎?

[學生討論]

生 不是寂靜的獨語。課文中說“他們去聽肖邦的音樂,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祖國文化的偉大,同時也為了證明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是無法窒息的。因為肖邦的音樂里表達出強烈的熱愛國家的感情,而且大家都能感受到。肖邦的音樂喚起大家對祖國文化的熱愛和崇敬,所以不是寂靜的獨語。

師 你剛才說到“窒息”一詞,為什么是“窒息”,波蘭這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

執教老師用“主問題”架構課堂,再由“主問題”來引導“小問題”,又在此處通過“小問題”的解決而破解“主問題”。由“窒息”而引至波蘭備受磨難的歷史和深沉的文化,恰是主問題“肖邦音樂的特點”所著力要解決的。

當然,在緊抓文本語言中,執教老師這堂課也出現了“主問題”和“小問題”的脫節?!爸鲉栴}”無法引領“小問題”,“小問題”沒有引導到“主問題”的框架下。比如:在解讀肖邦故居的獨特美時,教師敏銳地抓住了“一縷鄉音”,把“一縷”換成“一股”讓學生體會不同效果。學生雖能體會“一縷”表示雖然時斷時續、若有若無卻表現了濃濃的鄉愁與故園情這個特點,但教學最終卻沒有指向主問題“肖邦故居是怎樣的地方”。此處,關鍵是要讓學生在看似平淡無奇的景物中逐步體驗文本營造的由人及事、由景及物、由故園到故國精神的意境。

請看如下教學片段實錄:

師 你認為他的故園有什么樣的特點?

生1 沒有招搖的俏麗,在它的四季里是何等樸素、淡雅,又是何等持久、深沉。

生2 它的一年四季的美都得細心去觀察。(讀段落7)

師 讀完之后的感受怎樣?

生2 肖邦故園是自然的、樸素的、毫無修飾的。

生3 “這瘠薄的土地,這平原小道和麥草覆蓋的屋頂,跟肖邦音樂所賜予我們的無限財富和充分享受又會有何共同之處呢?”從這里看出肖邦故園是貧瘠的,與樸素沒什么兩樣,但是這種樸素卻孕育了肖邦的音樂。

生4蔚藍的色調表達的是悠遠而深邃、寧靜而安詳的自然之景,與肖邦的音樂相關的。

本文對鍘草機刀片采用局部氣體滲碳、淬火回火工藝進行強化處理。為了探索合適的滲碳層厚度與自磨刃效果的關系,初步選擇 0.3,0.6,0.9mm3個滲碳層厚度進行試驗。理論上講,滲碳層太薄,刃部磨損快,體現不出自磨刃的效果。切割時飼料草層的體積將被壓縮成原體積的 2/3,完成切割后,切下的草段與未切下的草層膨脹或回彈[6], 滲層太厚會出現較多的崩刃并且不易形成鋒利的刃。

師 蔚藍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生4 寧靜、悠遠。

生5 “我們恰好能在肖邦的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這平原的歌聲——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這兒時之國畫面的作品,我們都能發現一縷鄉音?!闭f明故園的美麗景色是肖邦音樂創作的不竭源泉。

生6 肖邦的生活經歷是他音樂創作的靈感,這一組馬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凈化了,跟鄉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所做的,更多地是引領學生走入肖邦的精神世界,真真切切地去感受這種深摯的愛國情懷。這樣的教學始終緊扣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感受和認識,從學生體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了“閱讀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理念。由此,我們也可以更好地體會李海林提出的“教的目標主要不在‘懂’而在‘會’,‘教’內容也就不應該是‘認知’,而應該是‘體驗’”的基本教學形態。

《浙江普遍高中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指出,這一板塊的散文都是比較典型的朗讀材料,教學中應該將朗讀貫穿在文本的研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揣摩朗讀的輕重緩急來把握文本的思想內容,并在朗讀中把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恰當地表達出來。以此對照,執教老師的課堂教學不僅要求全體讀1~3段,而且注重加強學生初步的閱讀感受與文本思想感情的聯系,比如“讀完之后的感受怎樣”“蔚藍色給你什么樣的感覺”讓學生沿著自我體驗走進肖邦的音樂,直抵文本的情感深處。

三、“主問題”何為?

我們評判“主問題”設計的優劣、有效與否,唯一的標準就是學生學的成效。

學生的學習成效由何而來?學生以個體經驗(經歷和體驗)為基礎,以自己的視界、自己的認識思維來創建“現實”,學習過程是積極主動建構、創生的過程。解釋學所謂“前見”(解釋主體在理解對象之前已經存在于頭腦中的意識結構)就是最好的例證,沒有個體經驗的認同,任何被個體的智慧拒之門外的知識體系都是盲目的。所以,更確切地說,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學情”。

《肖邦故園》一課以學生的體驗來建構課堂的一切教學活動。課堂開始時播放的肖邦的《波蘭圓舞曲》,恰到好處地導入課堂,既簡介了作者,又設置了詩意的情境,為“寂靜的獨語”作了鋪墊,使學生對肖邦音樂有了由淺入深的領悟。至課堂“合作研習”“深度研習”時,從學生積極的發言、有思考力的表達中,我們可以判斷學生的“學”是有成效的。

因而,教師在“主問題”的設計時是否首先關注學生,是否已尊重學生的內在需要,是否已考慮到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是否“適宜”“合理”“正確”,是否能得到他們經驗的體認,是衡量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主問題”設置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

(責任編輯:方龍云)

猜你喜歡
故園肖邦故居
“鋼琴詩人”肖邦
衛立煌故居
論肖邦《第二敘事曲》(Op.38)的敘事、形式與風格
嫦娥的思念
遙憐故園菊花開
李軼賢
肖邦
魂兮歸來返故居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肖邦故園,在誰的心里——我對《肖邦故園》教學的一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