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2016-02-22 08:51朱麗娟
科技視界 2016年4期
關鍵詞:會計政策資產減值盈余管理

朱麗娟

【摘 要】會計核算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給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相關的信息,尤其是對于債權人和股東(包括潛在投資人)來說,他們需要及時了解公司的經營狀況。為了能提供更加準確的財務信息,企業會結合自身情況選擇相適應的會計政策。然而資產減值會計政策給職業經理人授予了很大的主觀判斷空間,這就使得上市公司通常會利用該政策的靈活性來操縱盈余,掩蓋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本文將根據國內盈余管理的現狀淺析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會計政策;資產減值;盈余管理

0 前言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資本市場不斷完善的今天,企業依然需要時時應對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同時在處理復雜多變的經濟業務時,為了更加準確地為外界提供財務信息,企業就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應的會計處理方法來對公司業務進行核算。會計政策的選擇和實施是否規范,關系到會計信息質量的高低,更關系到宏觀經濟的良性發展。

根據公允價值計量相關會計準則,為了更加嚴謹地確認當期收益,企業應當選擇最能體現自身真實價值的會計政策來進行核算。然而,由于道德風險的存在,為了達到操控利潤、欺瞞投資者的目的,經營者就有可能利用會計政策賦予的主觀判斷權力來決定資產減值的計提條件和具體計提比例。也正是因為會計政策實施的靈活性,資產減值政策往往淪為上市公司操縱盈余的工具,與其公允反映企業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初衷背道而馳。

1 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相關研究回顧

1.1 國外相關研究

西方學者對企業利用資產減值來進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比國內提早了十余年,大部分研究均表明上市公司的確發生過此類行為,即都傾向于利用資產減值來進行盈余管理。

Zucca和Campbell(1992)把67家公司作為樣本,統計了樣本1978年至1983年間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次數。其中,77次減值中就有45次是在利潤低于企業預期值時被確認的。同時,該行為被統計發現絕大多數是在第四季度被確認的,更加印證了企業在進行盈余管理。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統計發現,在對外公布的財務報告中,小額虧損的企業數量遠遠小于小額盈利的企業數量,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規律,報告利潤下降的企業數量也遠小于報告利潤增長的企業,企業存在盈余管理行為。

1.2 國內相關研究

相比之下,國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該行為的動機上,初步證實了利用資產減值會計政策來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對于上市公司來說確實具有扭虧、避免ST以及成功實施配股的作用。

任凌玉(2006)把1999年至2002年間虧損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經過統計發現,虧損的企業在虧損當年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數額要大于有盈余往年計提的數額。趙春光(2006)對所有在A股上市的公司進行考察,采用2002年至2004年之間的數據,他的結論為:計提減值準備之前有盈余的企業會采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方式來降低利潤;集體減值準備之前虧損的企業則會通過轉回往年計提的減值準備來提升利潤、避免虧損。沈烈、張西萍(2007)深入研究了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的關系,把理論與實務做了一個清晰的劃分,根據新會計準則全面調查了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新特征。

2 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概述

2.1 資產減值的概念

企業在對資產進行投資時,其納入報表的賬面價值與公司經營者預期可收回的金額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在經營環境紛繁復雜的今天,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影響著未來現金的流入量。當某個項目資產所能給企業帶來的價值低于其投資時納入報表的賬面價值時,該資產就發生了減值。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里,商品的價格是由其自身的價值以及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在有效的市場里,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企業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來衡量企業資產是否有減值跡象,從而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資產減值會計的實質就是在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對資產進行更為嚴謹的計價。

2.2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公司經營者為了達到一定目的(避免ST、扭虧以及平滑利潤等),在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運用會計準則里的條款,使公司的利潤達到預期的水平。由于年度財務報告主要是提供給外界信息需求者作決策之用,那么不真實的財務信息勢必會導致使用者(主要為債權人和股東)做出錯誤的判斷。由此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主體是公司經營者,但是該行為和盈余造假又是不一樣的,即盈余造假是指記載了虛構的交易或者事項,而盈余管理是基于真實的投資與交易之上的。

2.3 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的關系

會計準則是政府部門為規范市場、規范企業行為而制定的,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當局的行為,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體:企業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會計準則制定部門站在保護投資者、規范市場的角度。根據有效市場假說,由于信息不對稱,掌握更多有利信息的一方通常會獲得更多的利益。由于企業管理當局比外界更加了解自身的狀況,那么他們進行盈余管理來獲取更多利益便成為可能,而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則代表了廣大投資者的利益。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發展關乎到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者利用資產減值來進行盈余管理,而相關政府部門制定準則來規范企業計提減值準備的行為。由此可見,資產減值會計政策與盈余管理之間,會計準則制定部門與企業之間存在著相互博弈的關系。

3 可以通過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原因

3.1 會計政策存在很大的主觀性

由于不同行業之間資產耗損情況差別較大,為了向利益相關者提供更加真實可靠的會計信息,我國的會計準則在評估資產價值部分給予了企業很大的自主性。然而,生產經營環境是否發生了變化,公司是否正確掌握了最新資訊,基本都是由公司經營者來判斷,不能避免地會帶有很大的主觀色彩,外部利益相關者更加沒有渠道來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這樣經營者就有可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粉飾公司業績來獲得更多融資,或者為了扭虧、收益平滑等目的變更會計政策。

3.2 會計準則的靈活性大

政府部門制定會計準則具有概括性,不同行業的企業在經營環境、資產價值評估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不可能制定出適合所有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也就是說,準則的規范作用并沒法具體到生產經營中的每一個細節。針對具體的交易和事項,會計準則允許公司管理當局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來對經營活動進行計量。例如存貨的發出計價方式有:先進先出法、移動平均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期末存貨計價方式有歷史成本法以及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法;在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時,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成本法和權益法之間選擇;在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也有多種方式可以選擇:直線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因此,會計準則的靈活運用程度給人為操縱利潤帶來了方便。

3.3 監管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夠

為保護來自社會各界投資者的利益,政府勢必對企業的計量活動進行監督。但是目前我國各監管部門的權利存在重疊現象,職責劃分不明確,這就導致在出現問題時各部門相互推諉,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公司利用資產減值政策進行盈余管理的手法都相對隱蔽,這又使得監管部門在實施監督職責時困難重重。并且,我國對待此種行為基本上采用的是行政處罰,賠償力度小,這就造成即便發現企業存在違規行為,但是處罰并不能對違規企業產生有效的威懾力。

3.4 注冊會計師的職能未能充分發揮

在對企業進行審計時,注冊會計師勢必要保持自身獨立性,向外界投資者提供最公正、真實的審計報告。然而就目前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現狀來看,數量多、規模小造成了市場供過于求,這就使得有的會計師事務所在爭奪客戶時難免會做出有損投資者的行為,降低審計質量。

4 結語

會計政策的選擇與變更不僅僅只是公司自身的行為,從微觀角度來看,它關乎到債權人、股東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宏觀角度來看,它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但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新會計準則的不斷出臺,監督及處罰相關法規的不斷健全,作者有理由相信我國的會計政策變更制度會使企業更加真實、公允地反映其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更加有效地服務于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丁美超.淺議資產減值會計政策與盈余管理的關系[J].經濟研究導刊,2014(4).

[2]吳虹雁,占智琰.企業資產減值政策選擇經濟動機研究——基于新準則頒布后資本市場的經驗數據[C].2010(07).

[3]岳琴,鄭華麗.資產減值準備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分析[J].學術交流,2011(6).

[4]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論《資產減值》準則的政策涵義[J].會計研究,2006(3).

[5]沈烈,張西萍.新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7(2).

[責任編輯:王楠]

猜你喜歡
會計政策資產減值盈余管理
新準則下境外子公司合并報表編制的研究
會計政策與會計方法選擇對會計職業責任的影響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新會計準則的制定
資產減值新舊會計準則比較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