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如何走進戲曲經典,從昆曲角度調查高校戲曲藝術教育

2016-02-25 10:25中國戲曲學院北京100073
戲劇之家 2016年1期
關鍵詞:引導策略高校教育昆曲

羅 媛(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 100073)

?

論如何走進戲曲經典,從昆曲角度調查高校戲曲藝術教育

羅 媛
(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 100073)

【摘 要】結合相關實踐調查結果整理判定,想要在高校推廣宣傳戲曲經典文化,必須同步激活學生靈活的理性、感性思考潛能,借助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播放代表性影視資料,令學生對于戲曲藝術產生全面性認知,這便是今后戲曲藝術教育的核心使命。因此,筆者的任務,主要是透過昆曲角度進行現階段我國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狀況的客觀調查驗證;同時,結合一切技術手段引導學生熱愛并有機傳承傳統戲曲藝術,最終為今后我國戲曲經典長遠化流傳,提供較為穩固的過渡支撐橋梁。

【關鍵詞】戲曲經典;昆曲;高校教育;藝術內涵;引導策略

隨著我國素質化教育方針的全面覆蓋落實,涉及高校戲曲藝術教育指導地位的問題開始引起社會的全方位關注,如今要做的,就是怎樣令大學生群體自主深入到戲曲藝術蘊含之中,令其在維持現代品格的基礎上,快速提升自身古典民族藝術修養。僅以昆曲為例,其對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藝術文化有著較高的傳承成就,當中文學、音樂、舞蹈等美感因素百般交接。尤其是現代大學生群體,完全有責任深入掌握此類底蘊深厚的藝術形式,竭盡全力進行昆曲藝術的弘揚與傳承。因此,為了避免限制年輕一代文化認同感的樹立結果,相關高校指導教師,必須針對既有教學指導方案加以改革調試,力求令昆曲等戲曲藝術教育成就得以有機展現。

一、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進行昆曲藝術教育中的挑戰困境論述

(一)大學生的昆曲藝術審美大眾和精英化對抗局勢過于深入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審美文化在空間上呈現多重類別,表現出大眾和精英審美文化的全面沖突跡象。所謂大眾審美文化,就是基層人民休閑、娛樂的專屬工具;相比之下,精英審美文化類活動,傾向于個中成員心靈陶冶和精神提高結果,有著此類素養的人畢竟不多。透過某類層面觀察界定,從明清傳承到現代的昆曲,便是精英文化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戲曲發揮作用的代表性產物,當中蘊藏著封建統治階級、明清文人墨客,以及近現代知識分子的思維要素,往往透過昆曲不同形式的唱詞、腔調、劇本內容和舞臺身段表現出來。想要令周邊觀賞人群更加細致地欣賞并感受到昆曲獨特的藝術魅力,并且能夠自覺地延伸到相關社會意識形態評判層面之上,就必須從思維靈活和素養較高的大學生群體入手,督促相關指導教師,借助最新技術設備吸引學生注意力,在今后的自主學習中形成較高的文化知識內涵和藝術綜合性鑒賞技能。

如今我國正處于信息、消費的繁盛時代,人們的視聽途徑多種多樣,同時衍生出對全社會時尚、經濟的推動浪潮,包括時裝、流行音樂、旅游觀光、汽車駕駛等文化產物,從根本上整改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生存發展體系,至此不同人員審美理念和社會景觀也存在較大差異現象。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人,長期身處此類復雜化生態文化環境之中,他們的審美傾向和以上時代文化特征緊密關聯,卻不可避免地形成和昆曲藝術審美教育的厭倦對抗局勢。

(二)大學生對于昆曲潛在的藝術元素程式不了解,學習中產生諸多不適感

中國傳統民族藝術,尤其是昆曲藝術,對于內部要素銜接程式規范要求極為嚴格,如戲曲中的人物造型、唱腔、化妝方式,以及角色的任何動作細節等,都不容許衍生任何偏差跡象,可以說,正是此類程式化凸顯的表演風格,才造就了昆曲藝術的理想美感效果。透過客觀層面觀察,昆曲可被劃分到形式美藝術行列之中,其利用各類形式要素加以自由組合,換取前所未有的美感效應。而人們在進行戲曲欣賞期間,經常出現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的模式。盡管說,部分戲迷對于昆曲的某些劇情、唱段等了若指掌,但還是如癡如醉地沉浸在藝術欣賞情境之中,這可以說和其感知體驗到富有程式美感效應的藝術元素,有著直接性關聯??墒谴髮W生長期接觸外國最流行的藝術文化,對于傳統昆曲藝術程式幾乎是一無所知,不理解演員一句話為何要唱如此之久,旋律為何不停旋繞,走路又為何如此奇怪,如若教師不能在合理時間內予以解釋指導,至此過后,大學生群體想要順利地透過以上表演規范體驗昆曲藝術的獨特魅力,便顯得更加困難了。

二、新時期背景下在高校布置拓展昆曲藝術教育傳承活動的必要性研究

(一)大學生內心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整體上還是較為強烈的

自從青春版《牡丹亭》在我國各高校巡回演出之后,每到謝幕階段,周邊觀賞的大學生都會急著拍手稱贊。他們之所以內心如此激動,是因為他們潛意識里有著對傳統民族藝術的一種永恒渴望情感,幾乎完全被中國式的美感元素所全面震撼。單純結合文化角度審視,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藝術元素,在劇場中會產生極為強烈的震撼作用,使得原本在大學生內心過于晦暗的民族美學感知態度,得以重見光明,民族驕傲感至此全面復蘇。實際上昆曲藝術在我國經歷了由盛到衰的過程,加上西方自由文化藝術的不斷沖擊,使得處于時代頂端的年輕群體,習慣了觀賞西方的芭蕾舞、交響樂,以及莎士比亞的戲劇,同時更存在對自身民族文化坐標歸屬的質疑情感。而自從昆曲藝術成功步入高校教育機制之中,有關內部廣大學生掩藏已久的一種民族文化記憶,開始被全面喚醒。

(二)昆曲劇目內容和現代大學生實際生活、內心狀況產生一定的共鳴

結合于丹、易中天經典現代解讀引起的國學熱研究,將經典藝術細致地融入到現實生活環境之中,不單單是進行外部推廣宣傳,實質上是進行個體成員最真實的內心情感呼喚。大學生平常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情感,在其接受昆曲藝術教育和欣賞的環節中,自然地和特殊人物際遇相互融合,隨之怦然心動,這便是此類年輕群體在懵懂中一直無法真切了解的元素。如果一類藝術作品,能夠借助其特有的演繹形式,將情感自然地釋放出來,那么任何人都會因為此類震撼結果而備受感動。如若想盡快令昆曲藝術和現代大學生實際生活、內心思維模式,產生有機共鳴效果,那么平常的文化理念滲透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畢竟人性,不管對于我國古往今來的任何人文環境,都是比較適用的。

三、在高校順利落實昆曲藝術教育事務的引導策略內容解析

自從我國實施對外改革開放政策后,加上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發達,涉及西方各類藝術文化元素,開始直接對我國傳統民族藝術和社會文化體系,造成深度沖擊,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人,永遠走在時尚潮流前沿,其中對于藝術欣賞和審美的選擇結果眾多,途徑更是五花八門,這便為今后我國昆曲藝術的推廣和有機傳承,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危機。盡管說現階段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進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更設置了戲曲藝術教育交流平臺,但是大學生群體因為其特有的身心特征,從事任何活動的熱情都是極為短暫的。如若后續教育工作處理不夠妥當,即便是昆曲學習的初始階段賦予學生怎樣的美好印象,最終也會在他們步入社會后被日漸淡忘。在此類現實背景下,筆者開始針對現代化高校昆曲藝術教育策略,提出以下改革指導性建議:

(一)和專業劇團建立并維持長期系統化昆曲藝術教育傳承的合作關系

盡管說長期以來,我國各類高校都相繼開展了昆曲專業劇團組織活動,但還是存在一部分高校,因為內部社團和相關機構合作意愿不強,使得相關專業劇團難以成功介入,最終呈現出昆曲校園推廣活動的被動與從事游擊戰的局面。也就是說,長此以往,大學生可能在本科階段中唯獨能夠有一兩次的昆曲教育普及事務碰觸機會,特殊情況下會一次都沒有。由此看來,專業昆曲劇團和高校之間,有必要盡快制定出長期且系統化的藝術普及合作計劃。

(二)組織科學的藝術宣傳普及活動,力求貼近大學生生活并引起其情感共鳴

結合筆者以往的調查結果論證,發現目前我國高校存在大部分學生,對于昆曲藝術感知程度不高,并且強烈希望教師在布置此類藝術教育宣傳事務的過程中,能夠盡量貼合他們的實際生活,確保今后欣賞相關曲目過后,能夠適當引起自身情感上的共鳴效果。因此,高校在引進昆劇團并開展相關藝術推廣事務期間,應該主張在維系昆曲獨特藝術特性的基礎上,添加更多的現代元素,避免和大學生實際生活規則過度偏離,盡量激活其內心的民族藝術榮譽感,從而真正地,令昆曲成為現代大學生熟悉、熱衷的藝術感知和素質完善工具。

(三)盡快將昆曲藝術合理地融入到高校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之中

高等院校內部的昆曲相關課程,基本上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首先,便是開設研究生專屬的曲學方向研究課程;其次,則是為全校學生設置的公共選修類課程。相比之下,后者課程形式普及性程度更高一些。但實際上,在昆曲公共選修課布置期間,往往依照指導教師的興趣和時間加以安排,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講,缺少一定的系統、穩定特性,尤其對于今后昆曲藝術的普及工作來講,更是帶來諸多限制。因此,將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素質化教育課程體系之中,之后實施合理、系統化的調試引導方案,對于昆曲在高校學生中的普及教育,絕對是十分有利的。

(四)透過多重途徑強化高校昆曲的藝術教育實踐能效

第一,其必須竭盡全力地引起國家對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重視。就是說,相關教育機構,必須快速地將昆曲文化視為我國傳統藝術傳承的一類核心組成單元,提升對其的認知水平;同時,高校還應在響應國家素質化教育方針的基礎上,自覺地進行藝術課程原有形式改造,將昆曲藝術作為必修課程,并在日常教育事務中得以系統化覆蓋落實。

第二,高校必須全面關注昆曲藝術課程設置和教學實效。將戲曲藝術轉變成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課程,并長期進行單獨授課。當然,為了全面保障昆曲藝術的實際教學質量,部分經濟實力較強的院校,可以定期聘請專業戲曲藝術家,步入課堂之中講授心得并直接授課。

第三,教師要運用最新技術手段激活學生對于昆曲課程的學習興致。想要順利提升昆曲藝術教育實效,必要途徑便是進行學生個體感知興致提升,此類工程較為深入復雜。教師有必要自然地將知識學習和戲曲欣賞融合在一起,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最佳表演作品,督促學生由淺入深地從中汲取知識養分,和教師合作順利地營造出和諧有趣的戲曲學習氛圍,為其今后的戲曲藝術學習應用技能提升,做足充分的過渡準備工作。

第四,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戲曲藝術涵蓋了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戲曲藝術教育的目的除了要傳承發展中國戲曲文化外,關鍵還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欣賞,培養學生感受、理解、鑒賞戲曲美的能力。

第五,校園昆曲藝術表演和交流社

團的組織建設。在高校校園內進行昆曲藝術表演和交流社團建設,一般需要經過相關院系或是機構審核確認,之后以學生社團形式存在,結合學校自身狀況進行不同活動經費籌措,大多數情況之下將由學?;蚴巧鐖F收取的會費予以支付。至于校園昆曲藝術交流社團的一切活動形式,都是由內部參與的學生進行定期組織的,如學習、欣賞和表演昆曲等方式,社團同時更肩負著昆曲成功介入高校的策劃和組織職責。歸結來講,此類社團可以說是銜接大學生群體和昆曲藝術表演活動的樞紐,不管對于專業學習曲學,或是其余對昆曲藝術保留感知興趣的學生來講,昆曲社團的存在,都為其今后更好地接觸并實踐學習昆曲,提供了較為穩固的支持平臺。

需要加以強調的是,昆曲藝術教育欣賞等活動在高校校園內布置和宣傳的第一大困境,便是相關活動的經費支持。據了解,一場適當規模的藝術普及和表演項目,需要動員的劇團人數至少為60人,而當中產生的演出、人工、交通等費用,加在一起也將達到五六千元左右,不管對于劇團或是高校來講,都是一筆較高的費用,因此在進行昆曲藝術進校園活動布置期間,專項基金設置顯得十分必要。

四、結語

綜上所述,昆曲作為我國傳統戲劇表現形式,當中蘊藏著我國幾千年來豐富的民族文化精髓,在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背景下,將昆曲快速地融入到高校校園之中,并轉化成為一類重要的課程內容,對于全面推廣傳承中華傳統藝術,提升大學生群體審美技能、凈化高校校園文化交流環境、抵制鄙俗商業文化侵擾等,都發揮著至高無上的支持功效。而在高校全面有效地實施戲曲藝術教育,通過戲曲藝術對高校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也是教育改革和素質教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曹南山.蘇州在校大學生對昆曲接受現狀的調查與研究[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0(03):77-92.

[2]田韶東.昆曲上聲字的字聲特征與腔格研究[J].美育學刊,2011,15(03):78-94.

[3]王平.地方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探索和實踐——以安慶師范學院黃梅戲藝術教育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5(04):103-118.

[4]傅謹.昆曲的文化身份[J].福建藝術,2011,12(03):144-160.

[5]俞為民.昆曲的現代性發展之可能性研究[J].文化藝術研究,2011,18(01):117-126.

羅 媛(1988-),女,漢族,湖南省益陽市,中國戲曲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戲曲作曲。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13-03

猜你喜歡
引導策略高校教育昆曲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高校設計教育網絡平臺的服務系統設計研究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策略
捕捉靈動話題,催生日記寫作
補園和昆曲
文人之進退與百年昆曲之傳承
愛在昆曲里,化成一片舊時月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