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環境中的“粉絲團”演變

2016-02-28 09:12秦洋洋張逾月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10期
關鍵詞:粉絲團自媒體

秦洋洋 張逾月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

自媒體環境中的“粉絲團”演變

秦洋洋張逾月

(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重慶400700)

摘要:粉絲是某人或某事物的支持者與喜愛者,粉絲團即是一群粉絲組成的群體。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粉絲團出現,并活躍在網絡空間以及各大明星見面會現場,儼然成為一個組織健全、結構完善的組織群體,并代表了一類社會文化。然而,粉絲到“粉絲團”的發展并不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過程,這和近年來大行其道的自媒體不無關系。文章從探究自媒體環境中“粉絲團”的結構特征出發,探討粉絲群體立足于社交網絡的歸屬與維系,并對這一群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索。

關鍵詞:“粉絲團”;自媒體;歸屬與維系

一、依托自媒體環境建立起來的“粉絲團”

區別于“他媒體”和“平臺媒體”,自媒體具有門檻低、即時、交互性強的特點,在自媒體平臺上,普羅大眾可以隨時、隨地分享信息。Web2.0時代,用戶可以自主搜索信息,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生產者、發出者和傳播者。一群志同道合的粉絲成為偶像的微博信息的首批獲取者,粉絲又將此信息轉發擴散,自媒體的傳播模式是核心——邊緣擴散的“圈式”傳播模式。根據六度分隔理論原則,最多通過六個人,兩個陌生人即可建立聯系,粉絲數量在此過程中具備呈爆炸性增長的可能。另外,自媒體本身也是大眾傳播的新形成產品,它具有大眾傳播的部分特征,自媒體門檻低,受眾可以自主生成傳播內容的優勢更大程度地“解放”了粉絲表達的欲望,為粉絲聚合抱團提供了基礎。在此過程中,每個粉絲用戶都成為信息傳播的“節點”。正如美國學者保羅·萊文森所說,人在網上發布信息的時候,自己也變成了互聯網的內容,也成為關注和被關注以及信息節點互動的環節。在節點傳播的過程中,作為“節點”的人不斷賦予傳播內容更多的內涵,并不斷發展新的“節點”,自媒體節點傳播的特征進一步促進了“粉絲團”規模的擴張和發展。

在“粉絲團”中,有嚴格規范的等級制度和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入門限制,如在QQ群中,管理員、群主等扮演了團體領頭人的角色,有權利決定是否吸納新的成員進來或者剔除舊成員;在論壇中,版主有權利置頂“精華帖”;在“粉絲團”的App中,也只有較具號召力的粉絲的聲音才能引起群體的共鳴,而質疑或者挑釁性的言論將使得個人被疏離甚至受到懲罰。對偶像的了解程度、所投入的時間精力等成為“入門”必答題,也成為對偶像或對群體忠誠度的衡量標準。無論粉絲是否承認,粉絲極力尋求的自由空間實際是一個具有明顯階級性的組織。

二、立身于自媒體網絡的歸屬與維系

足不出戶的少女可以為遠在大洋彼岸的明星的生活變故而落淚,原本遠隔千里的陌生人因為一個共同的明星聚集在同一個微博、論壇等網絡平臺上發聲,甚至在線下也形成了群體。這些十幾年前絕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聯網時代真正成為現實,這也正印證了麥克盧漢關于“地球村”的預言。

自媒體為粉絲建構了一個新的想象共同體,在自媒體平臺中,粉絲可以隨意聊天,抒發情感表達對偶像的喜愛并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無疑,當個體的價值隸屬于一個更大的價值系統并得到它的承認和重視時,人將產生一種榮譽感。這些共同話題成為“粉絲團”得以維系的動力,在此過程中,個體對此共同體產生了一定的歸屬感。在這中間,偶像的工作生活動向成為維系群體發展的力量,粉絲之間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一旦群體遭遇“外侵”或者受到威脅,群體成員會團結一致,群集而攻之。例如,2014年發生在西安校園里的暴力事件,起因只是因為她們互相支持不同的韓國偶像。這是個體成員維護偶像,對群體具有歸屬感的表征,但這其間存在的邏輯悖論卻是引人深思的。

三、粉絲團:作為生產者的反抗與迷茫

正如曼紐爾·卡斯特所言,在網絡社會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互動成為可能,媒體不再具有強制性,受眾具有了空前的自由,一切神圣還原為世俗。網絡空間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交流的平臺,這為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打破藩籬和全體受眾掌握話語權創造了機會。但在粉絲的世界中,所崇拜的偶像是一個具有超級魅力、無限美好形象、完美無瑕人格的“神”一般的人物,粉絲們不停地追星,對偶像的行為維護、支持,以他的目標為生活的動力,這一過程是粉絲主動造“神”的過程,造“神’的人沉醉于尋找美好事物的建構之中。打破“神壇”之后又主動造“神”,這一過程與初衷是完全相違背的,但這一過程也并非是受眾完全積極主動進行的,這其中處處滲透著媒介參與的影子,具有鮮明的組織化、階級化的特征,而這恰恰是自媒體背景下的受眾最初所堅決反抗的。

受眾到底是在被媒介所營造的意識形態收編,還是對其進行反抗?;蛟S這一問題并不能夠用簡單的是與否來回答,筆者認為通過觀察研究“粉絲團”的形成特征及機制,了解其成員的聚合成因,是對該問題進行探索的要意所在。信仰的缺失以及信仰追求意識的淡薄,現代社會生活中情感維系的易碎性在自媒體時代尤其明顯,這促使“粉絲團”成員在另外一個虛擬平臺聚合,尋找認同感,這是技術為人所利用、延伸人的感官功能所發揮的作用,但在此虛擬平臺上建立起來的情感是否可長久維系,人到底是通過征服媒介有所收獲還是被媒介“愚弄”,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代玉梅.自媒體的傳播學解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 (5):21-22.

[2] 劉立榮.“粉絲”受眾研究——以“超女粉絲”為例[D].天津師范大學,2007.

[3] 亨利?詹金斯(英).“干點正事吧!”——粉絲、盜獵者、游牧民[A].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9-32.

[4] 蔣建國.網絡族群:自我認同、身份區隔與亞文化傳播[J].南京社會科學,2013,22(2):19-20.

[5] 胡疆鋒,陸道夫.抵抗風格收編——英國伯明翰學派亞文化理論關鍵詞讀[J].南京社會科學,2006,15(4):28-29.

[6] 尹淑云.中國網絡政治粉絲研究——以微博“學習粉絲團”為個案[D].華中師范大學,2014.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340-01

猜你喜歡
粉絲團自媒體
沖擊國會山,讓特朗普“粉絲團”再登風口浪尖
朝鮮“粉絲團”在西方
自媒體時代慕課對民辦院校高等化學教學的意義與影響
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
“全民記者團”:濟南電視臺與“百姓記者”的“握手”實踐
他們認為朝鮮是理想社會朝鮮“粉絲團”在西方
新媒體背景下我國政治粉絲的話語表達分析——以“什錦八寶飯”和“學習粉絲團”為例
大眾文摘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實現“內容突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