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問題 創設情境

2016-03-04 02:26福建周寧縣實驗小學355400陳清泉
小學教學參考 2016年5期
關鍵詞:條形統計表統計圖

福建周寧縣實驗小學(355400)陳清泉

?

立足問題創設情境

福建周寧縣實驗小學(355400)陳清泉

[摘要]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問題情境的主體是問題,載體是情境,沒有問題的情境,無法滿足學生數學學習的要求;沒有情境的問題,不適應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關鍵詞]問題情境數學有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仔細觀察各種版本的教材,多按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結構進行編排,可見“問題情境”在課改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讓創設情境中的問題更好地推動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使學習更加務實有效呢?

一、問題要能引向數學實質

在教學中,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應是數學情境,提出的問題應建立在數學情境的基礎之上,使問題、情境、數學三者緊密結合,缺一不可。判斷一個問題情境的好壞、高效與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其所創設的數學問題是否指向數學實質。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可能性”時,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摸球游戲:有三個口袋,①號口袋有2個紅球,②號口袋有2個黃球,③號口袋有1個紅球和1個黃球,如果分別從三個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結果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后得出:從①號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結果一定是紅球;從②號口袋任意摸出一個球,結果不可能是紅球;從③號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結果有可能是紅球,也有可能是黃球。在這個情境中,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確定性”與“隨機性”現象的區別。因此,情境中的問題旨在將學生引向這兩種現象,去發現它們的特點。接著,我再讓學生小組合作,從③號口袋(1個紅球和1個黃球)里任意摸出一個球,記錄球的顏色后放回,一共摸10次。學生摸球后,我提問:“袋中紅球與黃球數量相同,為什么摸球的結果卻不同呢?”這次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每一次摸球都是隨機性的,最后統計的結果也是隨機性的。因此情境中的問題不是考察哪種球摸到的次數多少,而是讓學生體驗摸球活動中“每次摸到的有可能是紅球,也有可能是黃球”這種隨機性現象的不確定性。隨機性現象和確定性現象是對立的關系,通過情境中的問題,將學生引入這種矛盾關系中,感受它們的特點,凸顯隨機現象的本質,有助于學生理解隨機現象。

這種以本質為主,輔以形式的方法,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本質。

二、問題要能發揮導向作用

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既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又能夠指導思維更深層次的發展,它應該成為統領整節數學課教學活動的靈魂,為整節課的教學發揮導向作用。

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我這樣創設情境:(1)出示課前對本班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及其相應的人數的調查記錄單;(2)根據調查數據引出課題;(3)提問:統計表和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教材把統計表和統計圖編排在一起教學,體現了數據有多種呈現方式,而這節課的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在之后的教學中,我按照“調查記錄——簡單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線索,創設問題并組織學生討論:從統計表里能知道些什么?從條形統計圖里能知道些什么?一張完整的統計表由哪幾部分組成?一幅完整的條形統計圖由哪幾部分組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學生在觀察、操作與思考中,主動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體會了它們在呈現數據時的作用和價值?!敖y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各有什么特點?”成了整節課的核心問題,對整節課的教學起到了統領全局、發揮導向的作用。學生對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認識、制作、分析都是在這個問題的導向下展開的。

在情境創設中,教師要努力讓一個問題成為學生學習、思考的主軸,對它的思考、分析成為駕馭整節課思維的靈魂。

三、問題要能引發數學思考

數學思考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四大目標之一,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核心。根據這一目標要求,學生在面臨各種問題時要能夠自覺地應用數學的知識、方法、思想去發現其中蘊藏的數學現象和數學規律。因此,問題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前提,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啟發性,誘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

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用字母表示數”時,我通過擺小棒創設直觀情境:擺1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擺2個三角形要用幾根小棒?擺3個、4個呢?你發現了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擺幾個三角形所需的小棒的根數嗎?學生根據擺2個、3個、4個……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數,分別是2×3、3×3、4×3……即擺幾個三角形需要“幾個3”根小棒。學生很容易從這些式子類推出擺a個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數是a×3。在這個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寫出擺2個、3個、4個……三角形所需小棒的根數并不難,但要從這些具體的三角形個數中概括出三角形個數與小棒根數的關系,則需要經歷一個抽象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讓學生經歷分析、類比、猜想、驗證等思維變化,從而理解如何用字母表示數,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提高了學生分析數學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并有效地滲透了符號化的思想。

四、問題要能扣緊認知特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課程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生活習慣、認知水平等,選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能夠理解的背景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讓新舊知識間建立起聯系的橋梁,推進學生建構知識的進程。

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公頃的認識”時,由于學生在三年級下冊已經學習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適宜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不方便,需要用到較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在教學時,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情境: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面積單位。(1)一塊橡皮的一個面的面積大約是15();(2)一張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24();(3)一個教室地面的面積大約是50();(4)周寧一中新校區的面積大約是6()。當學生在為用什么面積單位來表示周寧一中新校區的面積而感到困惑時,我拋出問題:用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來表示周寧一中新校區面積合適嗎?學生們爭論不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正因為這個問題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出發,學生在分析、比較中感受到原有面積單位的局限性,體會到要學習更大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我通過“1公頃究竟有多大呢?”這個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的興趣。我結合“邊長100米的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學校操場、校園、縣體育場、河濱公園等學生熟悉的場所的面積”“28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正方形面積的100倍約是1公頃的活動”“公頃與之前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比較”等活動,使學生對面積單位形成新的認知。這種以問題為誘導,聯系實際,結合直觀活動體驗的形式,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熟悉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問題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好的問題情境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而情境中好的問題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它是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應立足問題,創設情境。

(責編李琪琦)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05-043

猜你喜歡
條形統計表統計圖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各式各樣的復式條形統計圖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條形鐵皮自動折邊機構設計
各式各樣的條形統計圖
上榜派出所統計表
神奇的統計表
某沿海電廠全封閉條形煤場和圓形煤場的技術和經濟性比較
如何選擇統計圖
與統計圖有關的判斷和說理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