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樂之別及其對聲樂教學與演唱的啟示

2016-03-07 07:58陳澤黎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語言學歌唱聲樂

陳澤黎

?

聲、音、樂之別及其對聲樂教學與演唱的啟示

陳澤黎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順德 528333)

在物理學、語言學、哲學領域,聲、音之別客觀存在。在音樂領域,聲、音之別也客觀存在,尤其是在音樂領域的那些老祖宗那里,不僅存在聲、音之別,而且還存在聲、音、樂之別以及由這種差別所引起的歌唱要求的差別。近年來,“聲樂”只講“聲”而不講“樂”,不講心、意、情、德等其它,變成了單一的“聲”學,這是聲樂教學和演唱中出現的一種嚴重的偏失。心靈感悟、情感涌動、正心修身、遵循有聲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則等都是提升聲樂教學和演唱水平的著力點。

聲音樂之別;聲樂教學與演唱;啟示

關于聲、音、樂之別以及由這種差別所引起的歌唱要求之別的問題,尚未引起聲樂教學和演唱者的足夠重視。事實上,不僅在物理學、語言學、哲學領域,聲、音之別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在音樂領域聲、音之別也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音樂領域的那些老祖宗那里,不僅存在聲、音之別,而且還存在聲、音、樂之別以及由這種差別所引起的歌唱要求的差別。

一 物理學、語言學、哲學領域的聲、音之別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科學,包括力學、聲學、熱學等。[1]1449物理學的聲學認為,“聲”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物理現象,是一種波,是由發聲體的振動而產生的一種可以在彈性媒質中傳播的機械波。頻率高于20000赫茲的稱為超聲波,低于20赫茲的稱為次聲,在20—20000赫茲之間的稱為可聽聲。[2]604物理學的聲學只研究“聲”而不研究“音”,只有“聲”的概念而沒有“音”的概念,并把專門研究“聲”的學問稱為“聲學”而不稱為“聲音學”。物理學這種關于聲、音之別的認識,已成為現在一般的科學常識。

語言學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科,是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和發展規律的科學[1]1665,它關于聲、音之別的理論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聲無意,音有意。聲為什么無意呢?因為語言學上的聲仍是一種物理屬性的機械波,不具有語言意義。那么,音是什么呢?當人的內心有了某種想要表達的思想(即意)之后,就會通過聲將它表達出來,人要表達的這種意就是音。所以,《現代漢語詞典》和《辭?!吩诮忉屢魰r都把“音”解釋為“消息”。消息是什么?消息即意,所謂“佳音”即是一種有“好”的意義蘊涵其中的好的消息。聲則沒有“消息”的含義,有“佳音”但卻沒有“佳聲”。又因為只有人才能有語意,所以一般物體所發出的震動波只能叫聲而不能叫音,因此也就只能聽雨“聲”而不能聽雨“音”,只有人發出的聲才能叫音,而且人的聲也只有在被賦予了語意之后才能叫音,沒有音的聲就只能聞其聲而不能知其意。第二,音是多個聲的組合。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說:“單出曰聲,雜比曰音?!钡谌?,聲無情,音有情。聲帶振動所產生的聲是一種機械波,不帶有情感色彩,“聲情并茂”一詞事實上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聲、情的差別與對離。音有情,音是人內心想要表達的某種思想和所體悟的情感,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

另一方面,《現代漢語詞典》在解釋“聲”時將“聲”又解釋為“聲音”[1]1222,同時在解釋“音”時也將“音”解釋為“聲音”,[1]1622這說明在一定的程度上聲與音是通用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就常常把聲、音作為一個詞組來使用。但是,《現代漢語詞典》的這種解釋并不否定聲、音之別以及關于這種差別研究所帶來的嚴謹的學術意義。而且,即使是在將“聲音”作為詞組來使用的狀態下,人們也還須關注到聲與音兩個不同的方面,既要聞其聲,又要知其意。

聲、音之別在哲學領域也是客觀存在的。哲學強調辯證思維,強調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不同事物的區別和聯系?!兜赖陆洝范抡f:“音聲相和”,這一觀點既反映了音與聲的區別,又反映了音與聲的聯系?!兜赖陆洝匪氖徽掠终f“大音希聲”,這一觀點依然反映了聲與音的差別及其二者的對立與統一?!按笠粝B暋钡挠^點還與現代漢語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觀點一致,大的音(意)不需要太多的聲來表達,桃李即使不言也能下自成蹊。

二 音樂領域的聲、音、樂之別及其歌唱的語言屬性

在音樂領域,什么是聲?首先,它與物理學、語言學的聲不一樣,它是一種具有歌唱特征的聲,是樂聲。它的研究范疇也與物理學、語言學不同,不是使用赫茲、聲母、韻母等概念,而是使用美聲、民族、通俗等概念。其次,它與物理學、語言學的聲又一樣,仍是一種由聲帶振動而產生的物理屬性的機械波。

在音樂領域,什么是音?首先,它與語言學的音不一樣,語言學的音是用說話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而音樂領域的音則是用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其次,音樂領域的音與語言學的音又一樣,仍是意、仍是多個聲的呼應、仍是情。

具體說來,在音樂領域,音從何來?音、聲的關系怎樣呢?其一,音是意,從心而來。音樂領域的音是心受感動后而產生的意,“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之使然”[3]168。其二,音是多個聲的呼應,由多個聲的組合與協調來表達?!案杏谖锒鴦?,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3]168。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后就產生一些意義感悟,但這些意義感悟是在人的內心世界里的,不說出來就沒人知道,而要想把它說出來就需要借助于聲,即“形于聲”,聲是音的外化、外殼,音是聲的意義、內核。表達人們內心多樣的感悟,就產生出了多個的聲,多個的聲前后呼應就是輕重相別、長短相襯、高低相分、馳緩相宜的曲調即音?!讹L俗通義·聲音》說:“聲者,宮、商、角、徵、羽也?!编嵭f:“宮商角徵羽雜比曰音,單出曰聲?!逼淙?,音是情感,從情而來?!扒閯佑谥?,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3]168。情感在內心涌動,所以就借助聲來表達,聲將人們的情感表達成安以樂、怨以怒、哀以思等不同的文義,就是音,音有情,聲無情。由此也可見,由聲變成音有三種方式:一是給聲附加語意,含有語意的聲即為音;二是“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三是“聲成文,謂之音”。

關于音樂領域的音、聲之別,有三個非常容易產生的疑問需要指出來:第一,音高、音程等概念,究竟是指“音”還是指“聲”的問題。從表面上看,這些概念都是講音的,而其實它們卻都是講聲的。音高即聲帶振動頻率的赫茲數,音程即兩個聲之間的音高關系,音準即聲帶振動頻率的準確性,音域即聲帶振動的最低頻率到最高頻率之間的寬度??梢?,音高、音程等概念,實際上應是聲高、聲程等概念。第二,《樂記》為什么把有的樂器所發出的聲也稱為音的問題。前面講到,只有人所發出的聲在被賦予了語意后才能叫做音,那為什么《樂記》又說:“鞉、鼓、椌、楬、壎、篪,此六者,德音之音也”呢?[3]171要回答這一問題,答案可以在《樂記》中關于“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3]171的說法及其與此類似的其他的一些說法中找到。因為絲聲悲傷,悲傷則使人立廉立志,“悲傷”就是一種語意,在絲聲中加進了悲傷的語意,這就是音。而鞉、鼓、椌、楬、壎、篪六種樂器所發出的聲都接近于類似悲傷的人的某種情緒,有意在其中,所以就可以把鞉、鼓、椌、楬、壎、篪六種樂器所發出的聲也稱為音,其實這只是用人的音作一個類比,說明有的樂器所發出的聲與人的音很相似。第三,聲是否有情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學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贊同“聲無哀樂”論[4],也有人主張“聲有哀樂”論[5]。

《樂記》不僅論述了聲、音之別,而且還十分重視這種差別在音樂理論研究和歌唱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第一,“審聲”是“知音”的前提,“審聲以知音”[3]168。第二,對于不能辨識聲的人來說,也就無法與他討論音的問題,“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3]168。第三,只知道聲而不知道音的人,那就與只會發聲的動物一樣,只是一般的普通人了?!爸暥恢粽?,禽獸是也”[3]168。

《樂記》在論述了聲、音之別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論述了音、樂之別,闡明了樂的來源、產生進程以及構成要素等問題。其一,把知音視為知樂的前提,“審音以知樂”,“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3]168。其二,指出樂是從音、舞而來的?!氨纫舳鴺分?,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3]168。既然樂是從音、舞而來的,而音又是從心、意、情而來的并用聲來表達的,所以樂的產生有一個由音(心、意、情)開始,到聲,再到舞,最后到樂的過程。其三,指出樂的本質屬性就是德,這是樂與聲、音、舞很不相同的地方,聲有正聲、奸聲之分,音、舞也有德、淫之異,而樂則是聲、音、舞在道德上的升華?!皹氛?,通倫理者也”[3]168,“樂者,所以象德也”[3]169,“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樂終而德尊”[3]170,“凡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3]169-170,“德音之謂樂”[3]170。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說音樂可以陶冶性情,但一定要注意的是,只有高尚的音樂才可以陶冶性情,而媚俗低俗淫態的音樂就絕對不會陶冶性情。

可見,音樂領域關于聲、音、樂之別的理論是對物理學、語言學、哲學關于聲音之別的科學理論的運用、延伸和豐富。通過對聲、音之別的研究,認識了并找到了樂的構成要素[音(心、意、情)、聲、舞、德]的各自獨立性及其相互聯系。聽音樂,就是不僅要聽其聲,又要聽其心、意、情、德,“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3]171。

聲、音、樂之別是我國音樂的傳統,這種傳統依然為今天的許多學者所秉承。有人認為,關于“物—心—聲—音—樂”之間的邏輯關系需要探討三方面的問題,一是物與心的關系,二是聲、音、樂的區別和關系,三是兩方面的關系,由此才能對知聲、知音和知樂有準確的了解。[6]還有人認為,聲、音、樂、響是用以表示聲音的一組同義詞,但它們同中有異。聲是自然的聲音通過人的聽覺器官感知到的聽覺效應;音則是由人的內心感悟獲得發之于口(或其他樂器)的音響;樂的本義是指各種樂器和樂音的總稱。聲與音的區別在于,音有節奏、音調,而聲沒有。只有發自內心而又成文(有節奏)的聲,才能稱為音。[7]

聲、音是樂的兩個基本構成要素,在樂中,聲、音就表現為歌唱,而歌唱又是人們言說心聲、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其實質是一種有聲語言。歌唱的語言屬性早有定論,《樂記》說:“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172。其實這也是關于“什么是歌唱”的最早的回答。歌唱的這種語言屬性,決定了樂聲(人的聲)和樂音的表達又必須遵循有聲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則。

三 聲、音、樂之別在聲樂教學與演唱中的意義與要求

從以上可見,聲樂中有兩個基本的對立統一關系:一是聲、音、樂的對立統一;二是意、情、德的對立統一。在具體的聲樂教學或者演唱練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聲、音、樂或者意、情、德各要素之間的前后之分(即先練什么,再練什么),但一定不會有各要素之間的有無之分(即哪個要素可以要,哪個要素可以不要)。

聲樂的教與學都強調聲,這是必然的,但僅僅強調聲又是遠遠不夠的,忽視對聲之外的其它要素(意、情、德等)的研究,就一定唱不好歌,就有可能出現歌唱而不達意的問題,如有口無心、有聲無意、有聲無情、錯聲錯情錯意、歌隆而德失等。這些問題,正是在當前我國聲樂教學和演唱中普遍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問題,“聲樂”只講“聲”而不講“樂”,不講心、意、情、德等其它,變成了單一的“聲”學,所唱之歌毫無意境可言。由“聲樂”變成“聲”學,不能不說是聲樂教學和演唱中出現的一種偏失,尤其是在一些急功近利、急于一夜成名者或者所謂的“技術派”的聲樂教學者和演唱者的身上,這種偏失在日益加重,音樂的“移風易俗”[3]169、“生民之道,樂為大焉”[3]170等文化功能在日益減弱,其語言功能也在日益變得混亂。

要糾正以上聲樂教學和演唱中的種種錯誤認知,就必須把握聲、音、樂的差別及其對聲樂教學和演唱提出的基本要求。聲,要求我們要練好聲;音、樂,則要求我們要注重心、意、情、德等歌唱要素并遵循有聲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則。

第一,要歌唱,就必須要有心靈的感悟,全身心地投入。無感而歌,那就是無魂之歌。有的教學者和歌唱者,不重視對生活的體驗和歌詞意義的理解,歌聲雖大,但卻無魂。

第二,要歌唱,就必須要有情感的涌動,理解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有的歌唱者,嘴上唱,但內心卻沒有情感。無情而歌,那就是無神之歌。

第三,要唱歌,就必須正心,重視德性的修養,理解作品的德性。淫邪之心,必是淫邪之聲,奸人就唱不好正氣歌。只有重視身心修養,才能唱好歌。在創作過程中,如果忽視音樂的德性,其作品也必將走向低速、庸俗、媚俗,如《赤裸裸》、《偷心》、《獨自去偷歡》、《餓狼的傳說》及“因為明天我將成為別人的新娘,讓我最后一次想你”(歌曲《心雨》的一句歌詞)等反人倫、反理性、反常態、反審美的歌名和歌詞等,[8]這些作品,必然會引來人們的批評甚至為人們所唾棄。

第四,歌唱作為一種有聲語言,就必須遵循有聲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則,正確地、準確地表情達意。例如,歌唱雖然需要展示語言上的個性,但無論如何,怪聲怪調、尖喊鬼叫、吐詞含混是不符合有聲語言表達的一般規則的,更不能以怪聲怪調、尖喊鬼叫為美,它已經失去了語言美感的基本屬性和要求,只會引起人們聽覺上的痛苦。又如,《滾滾長江東逝水》一歌,其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非歌唱狀態下來讀這句話,它的語詞結構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強調的是往事如煙。但是許多演唱者在演唱這一句歌詞時,卻將“笑”與“談”頓開,其結果語詞結構變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就完全違背了詞作者的本意和人們語言表達的常理。再如,《保衛黃河》一歌,由于它要表現在敵強我弱狀態下游擊健兒在青紗帳里、在萬山叢中與敵人打游擊戰、速決戰的緊張戰斗場景,所以作者提出的演唱這首歌的語言和情感的基本要求是“輕快、有力”,唯有如此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現,但有的演唱者卻用粗重的歌喉和強烈的共鳴來演唱,結果是:沒了戰場的緊張氣氛,沒了機智和勇敢,有的全是不會隱蔽自我、盲目將自我暴露于敵人面前的傻氣。

縱觀上述可見,加強對聲、音、樂的差別以及由這種差別所引起的歌唱要求的差別的研究,對于提升聲樂教學和演唱水平來說意義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3]許嘉璐,梅季.文白對照十三經:禮記[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4]李艷紅,劉雪松.為音樂而音樂——讀嵇康的《聲無哀樂論》[J].北京社會科學,2013,(4):163.

[5]楊艷香.聲有哀樂:論音樂的“情感”——以嵇康《聲無哀樂論》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8):139.

[6]宋瑾.從知聲、知音到知樂[J].福建藝術,2005,(2):18.

[7]覃覓.聲、音、樂、響辨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79.

[8]李建軍,陳平,劉美紅.論中國近現代音樂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4):19.

(責任編校:王晚霞)

J616

A

1673-2219(2016)01-0174-03

2015-11-20

2012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文化強省視域下廣東省藝術院校大學生藝德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12WYXM0039)。

陳澤黎(1990-),男,湖南東安人,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

猜你喜歡
語言學歌唱聲樂
體認社會語言學芻議
為你而歌唱
《復制性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實踐》評介
為你歌唱
《神經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視角下的二語習得》述評
關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歌唱十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