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洛維夫人》中的精神掙扎與解脫

2016-03-07 09:02王利琳
河北開放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精神

王利琳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

《達洛維夫人》中的精神掙扎與解脫

王利琳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450015)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西方世界充斥著頹廢與沒落的氣息。戰后的歐洲社會舊秩序和舊宗法被徹底打破,人們精神空虛、性格扭曲,看不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大多數人選擇死亡(尤其是精神死亡)來解脫自我,逃避孤獨恐懼的精神掙扎?!哆_洛維夫人》描述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在痛苦與矛盾中掙扎并解脫自我的艱難歷程,指出戰爭在奪取人們性命的同時,還嚴重地摧毀其道德精神。

關鍵詞:《達洛維夫人》;精神;掙扎;解脫

《達洛維夫人》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發表于1925年的作品,是一部杰出地反映人們生活和精神的現代主義文學長篇意識流小說代表作。彼時一戰尚已結束,英國雖然戰勝,經濟實力卻被大大削弱,還喪失了其“世界銀行家”的地位,葬送了整整一代年輕人的美好前程;戰爭的陰影彌漫整個歐洲,久久不能散去。工業化、城市化、機械化改變了西方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戰爭則使得價值觀、世界觀、宗教信仰等受到更加強烈的沖擊,資本主義的價值體系和倫理體系受到嚴重的懷疑;歐洲社會岌岌可危的舊秩序和舊宗法已經被徹底打破;貪得無厭的物質追求取代了高尚的精神生活,人們生活在心靈的“荒原”里。敏感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們,及時地感知到了人們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感情方式正在發生的劇烈變化,并廣泛而深刻地將西方現代工業社會面臨的經濟危機、價值危機、信仰危機表現在文學作品中,警示大家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基本關系正在陷入脫節和扭曲,個人出現了普遍的疏離感、陌生感和孤獨感。[1]《達洛維夫人》正是這樣一部表現一戰以后危機意識和變革意識的上乘之作。

在《達洛維夫人》中,伍爾夫妙筆生花,描寫主人公達洛維夫人在一戰后倫敦一天的生活細節。上流社會中年貴婦達洛維夫人犧牲了體驗生活本質意義的權利,成長為一位左右逢源、光彩照人的政治社交能手和丈夫政治前程的賢內助。這天,她在為丈夫籌備晚宴,穿越在繁華的倫敦市,她的思緒卻像大本鐘的鐘聲一樣,漸漸擴散,穿梭在形形色色的人物里:自印度歸來的昔日情人彼得,少女時代的好友莎利,得了炮彈震蕩癥的戰爭幸存者史密斯,以及倫敦社交圈里的各式交情,引發了她對過往青春歲月的無限懷念和對老年將至的種種恐慌。她回憶起在鄉下與情人彼得一起度過的快樂青春,反思自己的婚姻,思考自己所謂的上流生活的社會意義,質問生命的意義,突然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正在“每天的腐敗、謊言、閑聊中逐漸失去”。與此同時,在倫敦的另一個角落,患有震后狂想癥的一戰退伍軍人賽普蒂默斯正在經受精神崩潰的煎熬,由于親眼目睹戰友埃文斯遇難而驚恐于戰爭的殘酷,以致惶惶不可終日直至精神崩潰而跳樓自殺。

一、達洛維夫人的精神掙扎

年過半百還依舊風韻迷人的達洛維夫人,具有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特征——以家庭為中心,為丈夫清潔家具、烹煮食物、生兒育女,是家里的“天使”,沒有經濟地位和物質財產,像私人物品一樣任由丈夫擺布控制。自從嫁給議員丈夫理查德·達洛維以后,她每天過著上層人的生活:組織宴會,參加宴會;依附于丈夫,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讀回憶錄,與虛偽勢利的闊太太們瞎聊,慵懶地打發時間??墒沁@種看似富足實則空虛的生活并沒有讓她快樂起來,她時常想起曾經居住過的伯爾頓鄉下莊園。伯爾頓莊園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她推開窗便可以呼吸清新甜美的空氣,盡享愜意的海灘,最重要的是,那里有她和情人彼得的共同回憶。遺憾的是,她和彼得對于生活的不同理解,加之物質欲望的膨脹和想過上層生活的虛榮心,促使她拋棄了與她心心相印的情人彼得,嫁給了務實、平庸、穩重的國會議員理查德·達洛維。與達洛維夫人的識時務不同,彼得把愛情當成人生追求的全部,處處表現出“愛情至上”的貴族浪漫主義;批評達洛維夫人天生具有平庸的氣質,是一個地道的家庭主婦(她為此還曾經在閨房里哭得一塌糊涂)。[2]當他們時隔三十多年再相會時,對于彼得過去的習慣動作和只言片語她仍然銘記于心;她始終記得彼得的眼睛,彼得的小刀,彼得的微笑,甚至彼得的壞脾氣。[3]盡管昔日的戀情已經蕩然無存,并且出于強烈的自尊心,她一直在向彼得展示自己過得多么幸福,但是達洛維夫人內心有一個堅定的聲音在吶喊:只有彼得才能夠喚起她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無限激情。

達洛維夫人和丈夫的婚姻是有名無實的。他們更像兩個互相利用,搭伙過活的陌生人。在婚姻里,她迷茫,找不到自我,布魯頓女士只邀請丈夫而不邀請她所帶來的震驚,使她慌張、顫抖。她害怕匆匆的時光,害怕生命的枯萎,突然間感到自己萎縮衰老了,生命被越切越薄,只剩下可憐的時光。她生活的核心是閣樓上一個空虛的房間,她躺在那干凈窄小的床上看《回憶錄》,讀關于莫斯科大撤退的描述,直至深夜。丈夫達洛維正好借口太太睡眠質量不好需要病休而干脆決定夫妻分居;也以她不懂時事政治為由而心安理得地撇下太太,獨自去參加布魯頓女士的午宴。達洛維夫人雖然糾結丈夫對于自己并沒有多少愛情,但作為一個飽受道德約束的傳統女人,她甘心屈從于丈夫的冷落,甚至不遺余力地為丈夫操辦政治宴會,為丈夫的仕途鋪路。家庭地位的缺失感以及對關愛的渴望竟然讓達洛維夫人對女人產生了某種感覺,比如說她和薩利·西頓的那種關系,她堅信不管怎么說,難道不也是愛嗎?對于薩利,達洛維夫人是很羨慕的,羨慕她身上那種放縱的氣質,什么都能說,什么都能做,而這種氣質在英國女人身上是很稀罕的。在生活中倍感失落的達洛維夫人跟其他無聊的上層社會太太們一樣,只好以舉辦無聊的宴會來打發無聊的時間。對克拉麗莎而言,舉辦宴會是“一種奉獻,去聯合,去創造”。[4]

達洛維夫人正踱過維多利亞大街的當時,大本鐘敲響了。先是提示音,音色悅耳;再是報時聲,勢如破竹。渾宏的聲浪逐漸幻化在大氣中,消失了。聽到大本鐘敲響時,她想到了什么呢?“蕓蕓眾生皆傻癡!”——達洛維夫人心里冒出來這么一句。達洛維夫人對于她所生存的社會,是沒有多少激情和希望的。參加宴會、籌辦宴會、為丈夫的政治前途費盡心機,與庸俗的太太們瞎聊,這種機械而無趣的生活,給她帶來的不是物質欲望的富足,而是精神生活的逐漸虛無。達洛維夫人對于現實生活是相當悲觀絕望的。當她凝視一幅荷蘭畫作的時候,她在質疑:她如今時不時地披著的這幅軀體,以及它擁有的種種功能好像都不存在了——完全不存在了。她有一種怪異的感覺,以為自己無影無形、無人能見、無人所知;如今再也不用結婚,再也不用生養孩子,要做的只是這樣驚奇又極莊重地與其他人一起往前走,沿邦德街上走。她甚至覺得在世上熬過哪怕一天都是極其危險的。

對于上層社會,達洛維夫人有一種永遠的疏離感,她親自舉辦的宴會上,云集了上流社會的太太們,她們閑聊八卦,大呼小叫,表面上風光十足,實際上她們內心極度空虛、寂寞。就如女仆露西在會客室所感嘆的一樣,精致的椅套,奢華的窗簾,琳瑯滿目的杯盤碗盞,對于賓客來說,沒有絲毫意義;沒有人會去在乎是來一個首相大人,還是來幾個首相大人,或者是來的別人。賓客們來參加宴會的目的,無外乎就是消磨時間,排解空虛寂寞,或者是拉攏政治人脈,亦或傳播小道消息,甚至在心里互相猜忌,互相蔑視。在這種推杯換盞的背后,很少有人會去想人生的價值,去思考我們是誰、活著的意義。戰爭,動搖了傳統的價值觀念,讓人與人之間變得生疏孤立;同時大量的勞動力被調到戰場,財政支出巨大的軍費開支,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由此而產生的焦慮感使大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發生了劇烈的改變,物質欲望膨脹、金錢主義至上的觀念顛覆了傳統的社會價值。

二、賽普蒂默斯的精神掙扎

理想主義青年賽普蒂默斯決定參戰,本來是懷著最簡單的愿望:保衛孕育了莎士比亞戲劇的英國和他愛的伊莎貝爾·波爾小姐。無論這個理由對他來說多么美好多么個人化,他最終只能像眾多參戰青年一樣被利用,成為戰爭的炮灰。戰后的賽普蒂默斯也頹變成了這副模樣:三十歲上下,臉色蒼白,鷹鉤鼻子,棕色鞋子,破爛外套,褐色的眼珠子透出的誠惶誠恐足以使陌生人也跟著感到惴惴不安。從戰場歸來的賽普蒂默斯因為戰功顯赫而得到提升,由于親自目睹戰友埃文斯遇難,他時時被負罪感所困擾,患上了嚴重的“彈震癥”,導致精神崩潰,頭腦里整天揮之不去的是關于死亡的冥想?!皬椪鸢Y”害得他對于周圍的任何響聲都會惶恐不安,任何響聲都會被他臆想成戰場上呼來嘯去的炸彈聲,把他驚得坐立不安。

一位政要的車子在大街上爆了胎,引起一陣擁堵。汽車遮簾上的樹狀圖形著實叫賽普蒂默斯感到恐懼,使他覺得就像某種即將浮現的恐怖事物,轉眼就會噴出火焰,他感到世界在搖晃顫抖,似乎就要熊熊燃燒起來。他經常在公園的椅子上胡思亂想,意識在現實與幻覺之間游蕩徘徊。他感到樹葉在呼喚他,樹枝在回應他。他認為人類不該砍樹,并由此想到人類不應該互相殘殺,必須改變這個世界??硺渑c殺人風馬牛不相及,但兩者之間的聯系似乎又在情理之中。此刻,賽普蒂默斯仿佛聽到了一只麻雀在對面的柵欄上叫他的名字,而柵欄后面那堆白色的東西則讓他聯想起戰友埃文斯的尸體。[5]賽普蒂默斯一心沉迷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每天自言自語,說著莫名其妙而又殘酷無情的話,自顧自地臆想與戰死的埃文斯交談,與鳥類交談,與非人類進行精神交流。突然跑來的一只狗,也會讓他受到驚嚇,恐懼感倍增,覺得狗正在變成人,進而思索自己能看出狗變人是因為熱浪的緣故,而熱浪將會化解自己的遺體,最后只剩下一根根神經。[6]

戰爭給賽普蒂默斯帶來的罪惡感和恐懼感無法消除,時刻折磨著他,使他找不到生活方向和人生價值。戰爭讓軍人互相殘殺,摧毀生命,破滅希望,最終造成惡果——妻子失去丈夫,孩子失去父親,母親失去兒子,城市被夷為平地,房屋被毀為碎磚爛瓦,良田毀于一旦,物資匱乏,食不果腹,人心惶惶,社會混亂。賽普蒂默斯作為戰勝國的一名軍人,并沒有絲毫的榮譽感,反而被戰爭后遺癥折磨得痛不欲生。戰爭同時也摧毀了賽普蒂默斯的家庭,他雖然結了婚,但他和妻子蕾西婭沒法作任何交流,家庭對他來說毫無意義。盡管妻子全面配合醫生,伺候他,照顧他,帶他出去散步,并總是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多注意快樂的事物,但他對妻子的存在視而不見,也不盡丈夫的責任,同樣也理解不到來自妻子的家庭關愛。醫生的治療拯救不了賽普蒂默斯的靈魂,他的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對整天精神崩潰的丈夫,蕾西婭漸漸地失去了耐心,失去了生活的熱情,她是多么盼望丈夫立刻死去啊。戰爭造成的畸形心理和由此帶來的創傷感把賽普蒂默斯的無意識精神力量提高到了“社會角色”的地位,[7]詐病和怯懦之后,死亡(尤其是精神死亡)則成了他最有效的療傷方式。賽普蒂默斯最終拒絕醫生的治療,跳樓了;他把對社會的絕望留給了別人,滿懷希望地去擁抱死亡。對賽普蒂默斯來說,死亡才是希望的開始,才是精神的解脫,才是自我的重生。

三、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的自我解脫

伍爾夫將以倫敦大本鐘為標志的物理時間貫穿《達洛維夫人》整部書,并成功地跨越了時間界限,巧妙地將物理時間和人物心理時間上的一天交織結合,使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兩人的意識流交替重疊。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在文中并沒有直接的生活交集,伍爾夫設置了兩條平行發展的敘事線索,一條表現達洛維夫人,一條表現賽普蒂默斯,糅合物理時間和心理時間,再結合外在的空間層次把他們連接起來,讓賽普蒂默斯作為思想替身,使達洛維夫人的形象完滿起來。達洛維夫人屬于看似精神健全的上層階級,而賽普蒂默斯則屬于精神殘缺的平民階層,作者通過時間和空間的跨越、意識的交替重疊,讓這兩個形象在作品中互為補充、互相映襯。

在小說中,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生活在同一時間流中,并且同時受到物理時間的影響和沖擊。他們的聯系不僅建立在作品的主題和象征意義上,而且也建立在一種特殊的時間關系上。將這兩個性格不同、經歷不一且互不相干的人物連在一起的事實上就是飄蕩在倫敦上空的不同聲音:洪亮的鐘聲、車輪的爆胎聲、為太妃糖公司做廣告的飛機轟鳴聲。在伍爾夫筆下,每一次的聲音響起,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的意識都會傾瀉而出,看似“雜亂無章”的自由聯想卻打破了時間格局,從多元的視角塑造出了他們相互映襯和互補的內心世界。

對達洛維夫人來說,鐘聲意味著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消失。鐘聲使她百感交集、感慨萬端。經過時間的洗刷和歲月的風化,在歲月的落葉之下,她傷感不已,惘然若失,具有一種莫名的惆悵與悲哀?!八偢械侥呐禄钜惶煲彩欠浅7浅NkU的?!辩姅[的滴答聲仿佛每時每刻都在向她發出警告。在時光的催促下,她痛苦地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正在逐漸消逝,死亡已經迫近。她甚至覺得“要是現在去死,那該是最幸福的事了”。同樣,賽普蒂默斯的精神世界與達洛維夫人有高度的共通性。他想早日結束生命、擁抱死亡。大本鐘洪亮的聲浪常常觸動賽普蒂默斯的神經,引起他對那場可怕的戰爭和遇難戰友的回憶。時間在賽普蒂默斯的意識中具有一種神秘的色彩,它既包含了他過去在戰場上駭人聽聞的經歷,又不時折射出他現在的混亂意識。[8]賽普蒂默斯死亡的決心隨著大本鐘的敲響而一步步地強化。

花店外面車輪爆胎的巨響,引起一陣流言,從邦德街到牛津街甚至到阿特金森香水店都在傳言,都在討論車里面到底坐的哪位重要人物:是威爾斯王子嗎?是王后?或許是首相?究竟是誰的臉?達洛維夫人的反應跟大街上的普通人沒有兩樣。同時,賽普蒂默斯和他的意大利籍妻子蕾西婭也在不遠的現場,聽到了車輪的聲音。賽普蒂默斯與普通大眾反應截然不同,這聲巨響使他聯想起鞭子發出的聲音:“生活已經舉起了皮鞭,它將落向何處?”他覺得世界正在晃動與顫抖,好像突然要噴出火焰。在水泄不通的街道上,爆胎引起的寸步難行,致使他臆想是自己堵住了道路,臆想人們都在注視他,指著他。

除了聲音引起的意識流交替共通外,伍爾夫還引領讀者從婚姻家庭的角度去體會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的思想感情,探討精神存亡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理造成的影響。

達洛維夫人的社會地位和安逸生活是以犧牲個人的尊嚴和愛情為代價的,沒有愛情的婚姻給她帶來了困惑和痛苦。達洛維夫人身上有深深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的烙印,她溫順屈服,甘心做丈夫的附屬品。為了過上流社會的生活,她委屈地熬著日子,一生中完全遵循上流社會的道德規范。在社會機制的規約下,她跟其他大多數女人一樣,沒有獨立的經濟,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只是依附于男人而生存。公共領域的大門不對她們開放,她們唯一的出路就是邁向狹小的婚姻之門。她們的生活局限在家庭小圈子,成為“家庭天使”。盡管她常?;叵肽切┡c昔日情人彼得在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但經濟依附和物欲熏心,以及對上流社會奢華生活的仰慕,使她拋棄了真正的愛人。盡管議員丈夫對自己沒有感情,可這種有名無實的婚姻,卻實實在在地給她帶來了物質保障,所以達洛維夫人仍然甘心委身于她。這種空虛寂寞的婚姻生活,讓她痛苦,看不到生活的意義,對人生感到絕望,找不到精神依托。

同樣,婚姻也沒有給賽普蒂默斯帶來心靈慰藉。為了從“彈震癥”中解脫出來,他想到了用婚姻來作為避難所。他欺騙并引誘蕾西婭和他結了婚,婚后卻對她不聞不問。當蕾西婭告訴他,菲爾默太太的女兒就快生了,并暗示丈夫她不想到老還膝下無子,甚至婚后頭一次流了眼淚的時候,賽普蒂默斯迫不及待地逃避了。他裝模作樣地雙手抱頭、犯病,然后妻子扶他上床,請醫生來給他檢查。賽普蒂默斯真真切切地聽到了妻子的哭聲,可是他沒有任何想法要去幫助她完成生養的夢想,他只是感覺自己又在地獄里墜落了一層。他的病理檢查結果正常,讓他再沒什么借口可以詐病了。妻子深沉、絕望地流淚那一刻,他為自己的人性判了死刑——感覺麻木。他的罪惡感,每天清晨都會抬頭,朝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他為埃文斯的死負罪,也為自己欺騙引誘這個自己不愛的妻子負罪。蕾西婭成了他婚姻里可憐的受害者,他的瘋瘋癲癲讓她的生活充滿了無盡折磨和痛苦,而她的家人還以為她攀上高枝當鳳凰,過著幸福的生活呢。沒有獨立的經濟,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蕾西婭跟達洛維夫人一樣,掙脫不了痛苦婚姻的桎梏,只能在心里盼著賽普蒂默斯能夠早點死去。

在精神崩潰邊緣掙扎的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都被孤獨感和恐懼感所困擾,都常常想到死亡,都想到人死后靈魂就能解脫了。面對現實,他們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達洛維夫人選擇了屈服于現實,但是精神已經死亡;賽普蒂默斯選擇了身體死亡,徹底解脫自己。就在達洛維夫人舉行政治晚宴的時候,賽普蒂默斯跳樓了。賽普蒂默斯的死訊在達洛維夫人的心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賽普蒂默斯的自殺,幫助她重新認識了自己,啟示她認識了個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她意識到,賽普蒂默斯的自殺是為了維護人格的尊嚴。賽普蒂默斯的死,其實也是達洛維夫人的精神死亡和靈魂洗禮。他結束了痛苦不堪的現實生活,到死亡之路上去尋找他的希望。整部作品里,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并沒有直接見面,伍爾夫通過意識流的交叉寫法,讓達洛維夫人的心靈通過賽普蒂默斯的死得到了極大的解脫。所以,在聽到賽普蒂默斯死訊的時候,她很釋然,很解脫。她的精神也已經隨著賽普蒂默斯的自殺而終結并解脫了。

四、結語

伍爾夫在《達洛維夫人》中有意安排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在倫敦街頭紛亂的意識活動來揭示一個同時由神志清醒和精神失常的人所觀察的世界,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人們心中的惶惑、焦慮、恐懼和渴求,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大戰結束后五年間英國社會的變遷,如戰爭的影響、傳統觀念的衰敗、社會差別的緩和、社會氣氛的寬松、海外殖民統治的動搖,表達了一戰后現代西方人的異化感與末日感。伍爾夫徹底擯棄了傳統小說的開局模式,不是先向讀者介紹作品的時間、地點、人物和場景,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進入人物的精神世界,直接展示主人公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的感思及心理的原生態。在《達洛維夫人》中,伍爾夫運用第三人稱間接獨白的寫作技法,把事實與夢幻、現實與回憶巧妙地交織在一起,在表現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意識流動、展示他們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時,打破了時空界限,用心理時間滲透過去、現在和未來,將達洛維夫人和賽普蒂默斯既主觀又隨意并跳躍的精神世界進行立體交叉,在心理架構層面共通起來,將前者的身份意識缺失和后者在精神上的自我掙扎統一在一幅巨大的生活畫面里。賽普蒂默斯跳樓了,他的死亡意味著精神的新生,這一跳,不僅僅從身心上解脫了他自己,同時也解脫了在痛苦和矛盾中迷失與掙扎的達洛維夫人,讓她在自我身份缺失的孤獨恐懼感中得到心靈的救贖?!哆_洛維夫人》在展示伍爾夫高超寫作技法的同時,還對戰爭的殘酷性進行了血淚控訴——戰爭無情地奪取人類性命,嚴重地扭曲人類社會價值觀,摧毀人類道德信仰,使其迷失生活方向,找不到正確積極的自我,找不到心靈出路和精神寄托。

參考文獻:

[1]袁可嘉.歐美現代派文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38-40.

[2]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M].姜向明,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6-99.

[3]李茂秀.人生:掙扎與妥協之間——論伍爾夫《達洛維夫人》[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113-121.

[4]李榮睿.故事與話語的斷裂——從第三人稱敘述者看《達洛維夫人》的生命與死亡主題[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10):62-70.

[5]李維屏.英美現代主義文學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206-210.

[6]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太太[M].谷啟楠,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6-11.

[7]阿姆斯特朗.現代主義:一部文化史[M].孫生茂,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34.

[8]李維屏,戴鴻斌.什么是現代主義文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81-82.

Mental Puzzling and Relief in Modernist FictionMrs.Dalloway

WANGLilin

(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ialManagement,Zhengzhou,Henan450015,China)

Abstract: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Western society was shrouded by decadence and degeneracy. Survivors were puzzled by the broken social stability and morality, perplexed by the after-war desperation and despair, not seeing the value of their existence. Most people chose death (especially spiritual death) to reliease themselves and escape the mental struggle of fear and loneliness. Mrs. Dalloway depicts the painful course of Dalloway and Septimus in the struggle of misery and contradiction on the way to free themselves, denouncing that war not only captures people’s lives, but also seriously destroys their moral spirit.

Key words:Mrs. Dalloway; mentality; struggle; relief

中圖分類號:I561.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9X(2016)01-0045-05

作者簡介:王利琳(1980-),女,四川內江人,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7

猜你喜歡
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精神燦爛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以釘釘子的精神打好環保持久戰
拿出精神
無需提醒的自覺 勇于擔當的自信——“五老”精神贊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讀懂踐行“五老”精神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