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李士懋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2016-03-11 14:53扈有芹李玉昌
環球中醫藥 2016年6期
關鍵詞:證治仲景內經

扈有芹 李玉昌

·李士懋紀念專題·

國醫大師李士懋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扈有芹李玉昌

李士懋教授精研《傷寒論》,對《傷寒論》提出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觀點領會深刻。認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對《內經》“謹守病機”的疾病治療觀的具體實踐;是仲景提出的辨證論治總的指導原則;應用在疾病治療過程的始終。

李士懋; 傷寒論;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傷寒論》創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其揭示的辨證思維方法和用方的靈巧思路,兩千年來一直指導著臨床。李士懋教授在精研《傷寒論》《金匱要略》和《內經》的基礎上,創立了以脈診為核心的平脈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李士懋教授對《傷寒論》有自己獨到的體會,提出了許多非常獨特的見解。仲景在《傷寒論》太陽篇中言及桂枝湯“壞病”時謂:“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崩钍宽淌谡J為此即辨證論治的大法,是中醫臨床思維的靈魂和核心特色,是對《內經》提出的治病要“謹守病機”的完美發揮,體現了對疾病治療的動態原則。也就是在疾病的過程中,脈象不斷地動態變化,反映了病機的變化,治療方法隨之變動。

1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仲景提出的辨證論治總的指導原則

仲景創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近兩千年來,這一理論體系一直卓有成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臨床。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核心是證,仲景辨證,雖也四診合參,但起決定作用的指征是脈,因此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的指導原則,也就是辨證論治的總綱。

仲景何以提出觀其脈證的理論呢?《傷寒論序》引述文獻中有《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秲冉洝贰峨y經》尚存,其他已亡軼。仲景吸收了前人對脈學的成就,尤其撰用《平脈辨證》一書,對仲景《傷寒雜病論十六卷》的形成有深遠影響。由《平脈辨證》一書的書名可知,此書必是據脈以辨證之書。

《傷寒論》每篇的題目皆為“辨某病脈證并治”。這個題目的設立,蘊含著深刻的內涵。辨證論治的目的是明確“證”,進而依證立法、處方。而證的確立,是依脈而定,所以仲景提“脈證并治”,脈在證之上,就是平脈辨證。

仲景說“觀其脈證”,未說觀其色證、觀其舌證、觀其形證等,而獨曰觀其脈證,是以脈辨證、定證。這充分說明,仲景所創立的辨證論治體系,是以脈診為中心,是憑脈辨證,這是仲景辨證論治體系的精髓??v觀《傷寒論》全書,處處都體現了這一精神,這就是以脈為中心的憑脈辨證法[1]34-35。

2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內經》動態觀在疾病治療上的具體體現

《內經》提出了天地萬物在不斷地運動變化,人的生理活動也在不斷延續與變化的觀點,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曰:“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薄俺蓴∫蟹鮿?,動而不已,則變作矣。有期乎?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鄙党鋈?,是生物體的運動形式,而生長化收藏是對生物的變化發展階段的概括,生長壯老已是指生命體的變化發展過程。無論是人還是物,它的運動變化都是永恒的,如果運動變化停止了,生命活動也就不存在了。運動變化不僅是生理的常態,任何疾病都不會靜止不變,疾病的證也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因此《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治病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

那么,如何“謹守病機”?《傷寒論》就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仲景提出了辨證論治的大法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疾病的不斷運動變化,如何把握呢?當然要辨其證,證明確了,方能立法、處方??墒亲C如何確立呢?當然要四診合參。雖云四診合參,但仲景著重點出的是“觀其脈證”,把脈放在證的上面,這就突出了脈的重要性,是以脈定證,亦即“平脈辨證”,這是貫穿《傷寒論》全書的精神。

如風寒客于肌表,出現太陽表實證,即麻黃湯證,脈陰陽俱緊。如何知道疾病的證變化沒變化呢?《傷寒論》第4條:“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贝丝梢钥闯?,疾病傳變不傳變,診斷的標準在脈。再如第36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碧柌魅肷訇?,脈浮細加之嗜臥、胸滿脅痛,才可用小柴胡湯,如脈浮仍在表,與麻黃湯。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贝蠛钩龊?,表解未解?傷陰還是傷陽?有沒有入里化熱?這些如何知曉?《傷寒論》說,以脈定證,此條脈洪大,傳入陽明,故與白虎加人參湯??梢哉f,《傷寒論》以脈定證比比皆是,是《內經》疾病動態治療觀的具體應用。

3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應用在疾病治療過程的始終

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用一個方子治療疾病取得了好的療效,但是再接著用此方卻無效,甚至病情加重了,這是為什么?是否應該“效不更方”?李士懋教授[2]指出,疾病的性質、病位、程度、病勢是不斷變化的,這其中,有量變、也有質變。而把握疾病的變化,應按照《內經》提出的原則:“謹守病機?!倍C的把握關鍵在脈,以脈定性、定位、定量、定勢,這四定,歸結起來就是證。脈未變,證亦未變,故法不變,方不變。而所謂的“守方”并不等同于“效不更方”,守方是指在病機未變的前提下,無論病情有沒有變化都要“守方”。如岳美中先生說:“至于慢性病的治療,不但有方,還需要有守”,“一些慢性病,都是由漸而來,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顯露的量變而到達質變,則其消失也需要經過量變達到質變?!钡降鬃C變還是沒變,如何判定?李士懋教授[1]66提出的“脈未變,證亦未變,故法不變,方不變”是守方的依據。同時李士懋教授提出“效亦更方,不效亦有守方”。當疾病的治療取得療效時,脈變化了,證也就發生了變化,治療隨之而變,此即“效亦更方”,當疾病治療無效時,而脈沒有發生變化,證也就未變,疾病的本質未變,治則、治法、方藥也就不變,此即“不效亦有守方”,守方變方的關鍵在脈,即《傷寒論》所講“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一觀點貫穿于疾病治療的始終。

4 結語

李士懋教授精研《傷寒論》《內經》,以《內經》解釋《傷寒論》,以《傷寒論》為《內經》作注腳,融《傷寒論》《內經》理論為一體,指導臨床實踐,提煉出平脈辨證思辨體系?!秱摗匪浴坝^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是平脈辨證思辨體系的理論基礎,也是《內經》“謹守病機”理論的發揮運用,而李士懋教授的平脈辨證思辨理論,正是對《傷寒論》《內經》理論的最好實踐。

[1] 李士懋,田淑宵.溯本求源平脈辨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4-35,66.

[2] 李士懋,田淑宵.李士懋田淑宵醫學全集(上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51.

(本文編輯:蒲曉田)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6.012

061001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科(扈有芹);河北省肅寧縣中醫院專家門診(李玉昌)

扈有芹(1970-),女,碩士,主任中醫師。研究方向:中醫內科學。E-mail:czhusanniang@163.com

2015-11-10)

猜你喜歡
證治仲景內經
《內經》之“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新解
關于《內經》“七損八益”研究的思考
《理虛元鑒》勞嗽證治芻議
《傷寒論》暑病證治規律研究
仲景痹證藥對略談
慢性泄瀉證治體會
《內經》治未病與亞健康的干預
從傷寒六經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臨床應用
論《內經》肝為罷極之本及其現代應用
仲景五臟溫法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