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醫學三字經》的英譯談起

2016-03-11 14:53
環球中醫藥 2016年6期
關鍵詞:歌訣歸化英譯

王 娜

從《醫學三字經》的英譯談起

王娜

以《醫學三字經》為代表的中醫歌訣是中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醫歌訣英譯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應該引起中醫譯者的重視,本文以目的論為基礎,通過對《醫學三字經》中的一些英譯例子分析,從《醫學三字經》的可譯性與翻譯策略兩個方面進行探討,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在翻譯標準多樣性的前提下,《醫學三字經》是完全可譯的;二,《醫學三字經》的翻譯需要多種翻譯策略的配合,這些策略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

《醫學三字經》; 目的論; 可譯性; 翻譯策略

近日,拜讀天津外國語大學趙彥春教授《三字經》英譯版本,不禁想到自晚清Robert Morrison第一次英譯《三字經》開始,《三字經》英譯已有百年歷史與數個版本,這為更好的傳播中國國學文化奠定了基礎。而《醫學三字經》,作為中醫啟蒙四小經典,在中醫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中國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卻無一譯本,習近平主席曾把中醫藥比喻為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而北京中醫藥大學張其成教授也認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是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先行者。對于《醫學三字經》這一中醫經典歌訣英譯的缺失,不能不說是中醫文化對外交流過程中的一種遺憾?!夺t學三字經》形式簡潔,卻濃縮了大量的信息;其語言朗朗上口,充滿韻律,利于背誦,是中醫英譯的好素材。

1 《醫學三字經》的可譯性探討

《醫學三字經》是否可譯,以及應該采取何種翻譯策略,筆者試從翻譯《醫學三字經》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目的論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目的法則”。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通常情況下,“目的”指的是譯文的交際目的,即“譯文在譯入語社會文化語境中對譯入語讀者產生的交際功能”[1]。因此,譯者應在給定的翻譯語境中明確其特定目的,并根據這一目的來決定采用何種翻譯方法。

由目的論可看出,翻譯目的的多樣性決定了翻譯標準的多樣性,而翻譯標準的多樣性又擴大了各種作品可譯性的范圍。就《醫學三字經》而言,原作的創作目的是通過簡潔明快的文體幫助讀者記憶中醫知識。而翻譯目的則可能有多種,首先,譯者可能會追求原作的等效作用,試圖在翻譯中達到功能的對等,使國外留學生或是對中醫懷有濃厚興趣的西方讀者也可以通過更有趣的方式對中醫知識進行記憶背誦。另一方面,將《醫學三字經》這種特有文體介紹給西方讀者,使其了解中醫知識傳承的這一重要媒介也可能成為翻譯目的。此外,譯者翻譯目的還有可能是為了單純介紹《醫學三字經》這一作品中蘊含的豐富的中醫文化知識。因此,不同的翻譯目的為譯者制定了不同的翻譯標準,在不同的目的下,《醫學三字經》英譯都有或多或少的翻譯局限性或者說是不可譯性,然而,從整體的角度來看,《醫學三字經》的不可譯性在不同翻譯目的下被一一瓦解。如第二目的下的語言簡潔性標準決定了《醫學三字經》翻譯在這一標準下的局限性,然而這一不可譯性在第三種目的下是不存在的。而且這些不可譯性也不是絕對的,它還與讀者的審美趣味、譯者與讀者的多層次等多項因素有關。

2 《醫學三字經》的翻譯策略探討

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韻化的材料更易與人的記憶過程合拍,產生共振或共鳴,提高記憶力[2]。對于追求功能對等的譯者而言,如何在《醫學三字經》英譯中保持能夠幫助記憶的因素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因此,韻文形式的保持是《醫學三字經》功能對等翻譯的第一要求。而對于目的為將中醫三字經這種特殊文體現象介紹給西方讀者的譯者們來說,除了韻律方面,他們還需要保持句式的簡潔性和整齊,進行文體形式上的異化,使譯文文體盡量做到與原文靠近。如在翻譯古代啟蒙讀物《三字經》時,天津外國語大學趙彥春教授兼顧到了音、形、意三方面,采用了以三詞譯三字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方法在《醫學三字經》英譯中也可以借用。為了達到不同的翻譯目的,中醫歌訣譯者需將歌訣內容先消化,再以這些內容為基礎,以押韻的原則,進行自己的再創造。而在這一過程中就會使用到不同的翻譯方法,如“三化”法,以及歸化和異化等。

2.1“三化”翻譯策略

許淵沖先生在詩歌翻譯中曾提出過“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譯三原則和“深化,淺化,等化”三種翻譯技巧[3],這對于中醫歌訣翻譯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三化的翻譯技巧可通過加詞、換詞、移詞、減詞等方法實現。例如許淵沖先生在翻譯李商隱的“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時,為了譯出原文中隱含的“思”(“絲”與“思”同音)的意思,對譯文進行了深化,增加了“from love-sick heart”,將其譯為“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4]如此一來,西方讀者也可以更加理解原作拿春蠶來比喻相思的意圖。而在翻譯中醫歌訣時,“三化”法,特別是深化也是最為常用的方法。

如《醫學三字經》的首篇《醫學源流》中寫道:“醫之始,本歧黃,素問作,靈樞詳?!边@一內容,很好理解,意思是岐伯與黃帝在內經中的對話奠定了中醫文化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素問》被創作出來,而后是更為詳細的《靈樞》。對這四句話筆者進行了簡單的試譯: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Qibo and Yellow emperor's talk nurture,

then plain questions were completed,

with spiritual pivot more complicated.

Note:Qibo and Yellow emperor's talks refer to their conversation in the famous works“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whichiscommonlyregardedasthe cornerst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在這一例子中,筆者就使用了深化的翻譯技巧。因為中醫歌訣語言簡潔凝練,濃縮了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是表面的,有些信息則是隱形的,沒有在原文中顯現,如“醫之始,本岐黃”一句中的“醫”就不能單純的翻譯為“medicine”,因為它指的是起源于黃帝內經的中醫文化,所以應將其深化為“Chinese medical culture”。而“本岐黃”的說法也相當模糊,實際上應該是岐伯與黃帝在內經中的交談內容奠定了中醫文化基礎,因此將此句深化為Qibo and yellow emperor's talk nurture。

再如《醫學三字經》的《中風》一章中有這樣四句,“火氣痰,三子備;不為中,名為類”。意思是金元時期的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分別認為火盛、氣虛、痰多是引起中風的三大原因,而為了把這些與風邪引起的中風相區別,后人稱之為類中風。筆者試譯為:

Three experts declare,

Phlegm,Qi and fire,

whose disorder arouse,

Stroke-like disease.

Note:Three medical experts refer to Liu He-jian,Li Donghuan,Zhu Dan-xi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who respectively regarded excessive fire,deficient Qi and too much Phlegm as the reason to result in Strokes.In order to differentiate with those strokes caused by wind evil,the later generation called them stroke-like disease.

在這一例子中,筆者也對原文進行了“深化”和“淺化”的處理。如“不為中,名為類”兩句意思相近,于是筆者將其淺化,省略了“這種病不是中風”的內容,只是指出“這種病名是類中風”:即“stroke-like disease”,而另一方面,原文中的火、氣、痰指的是火盛、氣虛、痰多這三種導致類中風的病因,如果只是將其譯成phlegm,Qi and fire,就會引起讀者的不解,因此,筆者對其進行了深化,在下一句加上了 whose disorder arouse來說明是這三方面的異常導致了疾病。這樣的解釋比原文更容易為西方讀者所接受。

2.2歸化與異化翻譯策略

除了三化翻譯技巧,歸化與異化的翻譯方法也經常在中醫翻譯中被使用。歸化與異化是譯者常用的兩種翻譯策略。歸化是指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而異化是讓譯者盡可能不打攪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遷就源語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源語表達方式。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與異化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絕對的歸化與異化都是不存在的,如在第二個例子中,筆者對文體的翻譯采用了異化的策略,以三詞譯三字,在“形”上試圖保持中醫歌訣原貌,而在這個基礎上,還要兼顧到譯文的可讀性。目的論三原則中的連貫性原則指出譯文必須符合語內連貫的標準,即譯文具有可接受性[5],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入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因此,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筆者又對原文的“火,氣,痰”進行了深化,使內容更加完整,這也是對原文的一種歸化。

2.3注釋

在上面兩例中,筆者都進行了注釋,因為《醫學三字經》語言簡潔,內涵豐富,即使對中國人來說,要想看懂,也必須要借助于白話文注解。因此,要想讓譯入語讀者真正的接受《醫學三字經》,讀懂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這個基礎上,西方讀者才有可能對其誦讀和賞析。注釋可以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對原文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說明,這一點與白話文注解效果一致,另一方面則可以對英譯過程中產生的文化缺失進行補償,闡釋翻譯理論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受到文化、時代、語言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原文與譯文遭受某種缺失,為了彌補這種缺失,就要進行“補償”。例如在翻譯“岐黃”時,如果筆者為了保持簡潔的需要,選擇了音譯,就會打破了原文與譯文之間的意義平衡,因為“岐黃”二字對于中國人來說是耳熟能詳的,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它指的是岐伯和黃帝,但大體上都能明白這個詞與中醫有關,所以常常會用到“岐黃之術”這樣的詞,然而當把它音譯以后,這個詞就失去了它在源語文化中的含義,成為了一個單純的符號。斯坦納認為“恢復原文與譯文之間在形式和意義等方面的平衡是譯者的道德”[6],因此注釋就成為了一種補償手段,來達到這種平衡。

3 總結

以上對于《醫學三字經》的英譯討論只是筆者笨拙的嘗試,一方面是為了說明《醫學三字經》這類中醫歌謠的可譯性。辜正坤在《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中寫到:“翻譯的多功能性導致了翻譯具體標準的多元化?!保?]而翻譯標準的多樣化使可譯性問題變得更加簡單。絕對意義上不可譯的作品已經不存在了。所謂的“不可譯”都是指在某種翻譯標準下的翻譯局限性。例如在詩歌翻譯上,許多中外翻譯家都認為詩歌是不可譯的,然而龐德、許淵沖等偉大的翻譯家都在詩歌翻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實際上詩歌的“不可譯”指的是功能完全對等標準下的詩歌翻譯的局限性,在詩歌翻譯過程中,如果嘗試使音、形、意在譯文中達到完美的對等,無疑是水中撈月,天上摘星。詩歌英譯是個再創作的過程,強調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歌訣也是一樣。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對于中醫歌訣英譯的問題,絕不是通過簡單的討論—應該深化還是淺化,歸化還是異化可以解決的,它需要各種策略的配合來完成翻譯中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的目的。目的論指出,譯者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各種能力,采用不同策略來解決翻譯中的各種困難,以便達到自己的翻譯目的。因此對于翻譯中的具體問題,譯者應該具體分析,而解決問題的準繩就取決于譯者的翻譯目的以及譯文的可讀性。中醫歌訣英譯是一塊新的領域,既充滿機遇,又充滿挑戰,而筆者旨在拋磚引玉,喚起中醫譯者對中醫文化瑰寶的信心和重視,開啟對中醫歌訣英譯探險的奇妙之旅。

[1] Vemeer Hans.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74.

[2] 孫云峰.芻議歌訣對記憶的正效應[J].解剖學雜志,1997,20(2):203-204.

[3]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70-80.

[4] 許淵沖.唐詩三百首(中英文對照)[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347.

[5] 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29.

[6] Steiner G.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312-319.

[7] 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395-401.

(本文編輯:董歷華)

H315.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6.034

2015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2015k028);陜西中醫藥大學資助項目(14XJRW-03)

712046 咸陽,陜西中醫藥大學外語學院

王娜(1981-),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醫翻譯。E-mail:woshinishang2008@sina.com

2015-10-16)

猜你喜歡
歌訣歸化英譯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測大角歸化法歸化值的兩種計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要目英譯
要目英譯
歸化(雙語加油站)
歸化,切勿只盯著一時之需
少林拳法二十講
小九九的由來
歌訣作伴助寫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