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利觀與精神的培養——對漢代士人社會流動途徑的考察

2016-03-14 17:47薛志清閻曉雪肖守庫李瑞杰
關鍵詞:途徑教育

薛志清,閻曉雪,肖守庫,李瑞杰

(河北北方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

功利觀與精神的培養
——對漢代士人社會流動途徑的考察

薛志清,閻曉雪,肖守庫,李瑞杰

(河北北方學院 法政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摘要:漢代私學的發達、儒術與仕途利祿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和為官途徑,為讀書人搭建起社會上行流動的橋梁。漢代史籍中更是不乏學子發奮攻讀堅持不懈直至功成名就的記載。出身的貧賤,家庭的困苦,亂世中的困厄以及年齡的大小都不能成為學子們懈怠和放棄讀書的借口,恰是對利祿的孜孜追求,培養和磨礪了他們的精神品格。

關鍵詞:社會流動;途徑;功利觀;漢代學風;教育

社會學理論中,社會流動“是人們具有的社會意義的、地位上的變化……尤其關注人們在獲取財富、權力和聲望等資源方面能力的變化”[1]153。依據不同階層的流動方向,分為垂直和水平兩種流動方式,垂直流動是個人或群體社會地位的變動,包括向上流動和向下流動兩種,向下流動是從較高階層進入較低階層的現象,反之為向上流動。水平流動則是同一社會階層內部社會地位的變化。社會結構的封閉與開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教育的普及、家庭背景以及社交網絡資源是制約社會流動的影響因素。相應地,在同一社會形態中,通過接受教育邁向仕途或以婚姻為媒介躋身望族名門便成為社會流動的兩種主要途徑。

社會流動既是社會現象,更是貫穿古今的歷史問題,成為社會學和歷史學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伴隨跨學科研究的異軍突起,歷史學界借鑒“社會流動”理論,對中國古代不同階段社會流動的研究取得了相當多成果①。前輩的著作和文章重在探討社會流動的表現和類型,對社會流動實現途徑的研究則注重漢代的察舉以及隋唐以后科舉制的確立和實行情況。無疑,與春秋戰國相較,漢代官學的發展、私學的昌盛以及察舉制的確立,提供了比先秦更有保障的求職途徑和謀取利祿的機會,使各階層社會流動的實現途徑日益規范和制度化。但是,在獲取功名這一思想驅使下,漢代社會呈現出的學習風氣、精神狀態以及功利感與精神養成之間的關系耐人深思。

一、前朝榜樣學優則仕

“在傳統社會,教育扮演著為仕途鋪路的作用”[1]156,是學業優秀者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和提升社會地位的主要途徑,這一點先秦史籍便有記載?!秴问洗呵铩ぷ饚煛份d: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曲,學于子墨子;索虜參,東方之巨狡也,學于禽滑離。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同書《博志》也載:

寧越,中牟之鄙人也,苦耕稼之勞,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學,三十歲則可以達矣?!睂幵皆唬骸罢堃允畾q。人將休,吾將徙,不敢休;人將臥,吾將不敢臥?!笔鍤q而周威公事之。

被稱為“盜”、“暴”和“巨猾”的子張、顏涿聚、高何、縣子石及索虜參等5人以及以“駔”(牲口交易的經紀人)為職業的段干木在面臨刑戮之災時,拜孔子、墨子、子夏和禽滑離為師而成為天下名士,受到王公大臣的禮遇;寧越,因不堪耕稼之勞苦而接受友人忠告,寒窗苦讀后贏得周威公的厚待。春秋末期,孔子倡導“學而優則仕”的培養目標,為學有專長“治于人”的“勞力者”走出困境成為“治人”的“勞心者”參與國家管理指點迷津,自此“學而優則仕”成為士人的人生目標和努力方向。

諸侯割據爭雄的戰國時期,經濟困頓卻飽讀詩書與滿腹經綸并持一家之言的士人們求取功名改變命運的欲望尤其強烈。商鞅因“少好刑名之學”任秦國的大良造;張儀精通權謀縱橫之術兩次為秦相;范睢和蔡澤也因滿腹韜略做了秦昭王的相國……讀書人可以成為政治家或思想家,為諸侯國指點江山出謀劃策;也可以成為奔走游說的軍事家和實踐家,運籌帷幄縱橫捭闔,穿梭于各諸侯國,完成“魚躍龍門”的華麗蛻變和攀登。李斯是戰國和秦初“士”階層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典范,他懷揣成就功名和擺脫卑賤與貧困的夢想,憑借所學從小吏到長史,從客卿到丞相,在輔佐秦王統一六國和建設國家的事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斗轉星移中命運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這些人的上行流動固然得益于當時人才流動的社會環境以及秦國求賢若渴和禮賢下士的國策,但目不識丁學無所長者是斷然沒有任何機會的!

二、創造條件發奮攻讀

漢代私學的興盛以及儒術與仕途利祿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和為官途徑,激勵更多人以飽滿的熱情學習和研究經學。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2]2 791,即使在妻子不堪貧苦的生活棄他而去時依舊初衷不改;匡衡為了讀書“鑿壁借光”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激勵著后輩少年。

這樣的事例在漢代史籍中俯首即是。兒寬“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一邊學習一邊辛勤勞作,讀書不輟,“帶經而鉏,休息而讀誦”[2]2 628;身陷囹圄的夏侯勝和黃霸,不論寒暑“講論不怠”[2]3 157;劉秀在建立東漢政權的東征西討南征北伐中仍舊“手不釋卷”[2]1 275;放羊娃路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為書”[2]2 367;11歲喪父,家境貧寒的邴原“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3]350-351;曹褒廢寢忘食,晝夜讀書不倦,“寢則懷抱筆札,行則誦習文書,當其念至,忘所之適”[4]1 202;因生活所迫,8歲便“為人牧豕”的承宮在一家私塾外“因就聽《經》,遂請留門下,為諸生拾薪執苦以免費”[3]944;家貧無書卻渴望讀書的王充以“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4]1 629;吳祐在喪父后,“常牧豕與長垣澤中,行吟經書”[4]2 099。出身卑微,環境艱難,但他們絞盡腦汁創造條件去讀書。家境貧困可以耕稼務農,如兒寬;“家貧,客耕東萊”,數百名生徒相隨,耕作讀書兩不誤[4]1 207如鄭玄;可以經商,如張楷以賣藥養活自己[4]1 243;可以養豬放羊,如公孫弘、路溫舒、承宮和吳祐;可以受人雇傭去打工,如上文提到的承宮“為諸生拾薪”,申屠蟠“家貧,傭為漆工”[4]1 751,公沙穆游太學時,“變服客傭,為祐賃舂”[4]2 100。

年齡大小都不妨礙發奮讀書,更不能作為不讀書的借口。年齡大者如公孫弘40多歲時“乃學《春秋》雜說”[2]2 613;主父偃“學長短縱橫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之言”[2]2 798;丙吉“本起獄法小吏,后學《詩》、《禮》,皆通大義”[2]3 145。年齡小者如東漢初的南陽宛人任延12歲時,“學于長安,明《詩》、《易》、《春秋》,顯名太學”[4]2 460-2 462。鄧禹在13歲時“能誦《詩》,受業長安”[4]599。也有少時不務正業頓悟之后的發奮,如“少時豪俠,斗雞走馬”的眭弘,“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4]3 153。許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在妻子苦口婆心的規勸后浪子回頭,“尋師遠學,遂以成名”[4]2 795。樂羊子在妻子斷杼激勵下決意外出游學“七年不反”[4]2 793。這一典故被選入現代中學語文教材以激勵后人,樂羊子妻也因此成為引導丈夫正確人生方向的典范。十幾歲的少年,四十余歲的中年,少年時頑劣至青壯年幡然醒悟的浪子都可以學有所成。

漢代學子求學的勤奮在出土的畫像磚也有體現。漢代畫像磚的出土為后人了解漢代生產生活、制度、風俗和思想觀念提供了直觀鮮活的資料,四川是畫像磚出土比較集中的地區。成都市郊和德陽縣出土的畫像磚《傳經講學》是蜀郡傳經講學的絕妙寫照,更是漢代學習風氣的高度濃縮。老師榻上講述,學生虔誠肅穆,畢恭畢敬的傾聽,即使蓄有胡須的老者也依然端坐講堂,凝神靜聽[5]99-100。文獻記載,董仲舒“三年不窺園”[2]2 495,何休“覃思不窺門,十有七年”[4]2 583,王充曾對董仲舒“三年不窺園”提出質疑,或許表達方式有些夸張,但其讀書的專注與忘我的確可見一斑。

充滿艱辛的成長環境,捉襟見肘的拮據生活,惡劣的生存條件都不足以影響學子讀書的堅定態度和熱情,教育為仕途鋪路的作用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業儒,作為上行流動的重要途徑,使受教育者向上流動的可能性相對增加。不論學子出身如何,只要學業優秀并為統治者所用,便可上升到令世人仰慕的社會階層,由學術精英和知識精英成為政治精英,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占據較高社會地位。受教育的程度與政治權利的分配、社會地位和財富的占有密切相關,有了知識,便有了權力和聲望,財富也會接踵而至。潦倒之人通過接受教育,覓得機會躋身官貴行列便高人一等。因此,“學而優則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對傳統四民社會結構的挑戰和破壞。當然,“十年寒窗苦讀”需要執著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和一定的經濟實力,作為社會流動的階梯和橋梁,業儒仕進的道路是漫長狹窄且充滿艱辛的。

三、利祿吸引孜孜以求

曾經的貧寒和卑賤之人在刻苦攻讀后,多被舉薦任以官職。上文提到遭受侮辱卻矢志不移的吳祐后來“以光祿四行遷膠東相”[4]2 099;年少時斗雞走馬的眭弘“以明經為議郎,至符節令”[4]3 153;牧豬娃公孫弘“起徒步,數年至丞相”[2]2 775,是漢代首位無爵拜相之人。這些是激勵時人發奮讀書的風向標。東海人匡衡世代為農,后以儒學顯名,歷任博士、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和御史大夫等要職,直至丞相并封侯[2]3 331,“家世多為博士者”,成為當地世族。世代以種田為業的東海蘭陵人蕭望之“終成著名經師”,“家至吏二千石者六七人”[2]3 289-3 291,成為關中的顯赫世族。廣川名儒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2]2 525。韋賢“號稱鄒魯大儒”,父子相繼以明經而位至丞相。平當“以明經為博士”[2]3 048。前文提到的曾因家貧“傭為漆工”的申屠蟠曾被朝廷征為博士[4]1 751。貧寒儒生以明經躍居高位,大姓豪族子弟習經而為名門望族世代顯赫,這一現象成為學子讀書的目的和動機所在。

班固指出,自武帝立五經博士,“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各經枝葉蕃滋,涌現出大批勤奮學子的原因在于“蓋祿利之路然也”[2]3 620,他認為利祿的吸引是西漢士人發奮讀書的推動力和吸引力?!逗鬂h書》也云:“懷祿以圖存者,士子之恒情?!盵4]1 512表明在漢代人的觀念中提高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地位的主要方式是讀書,讀書的目的是獲得“祿利”,對祿利的追求是“士子之恒情”。夏侯勝在給諸生授課時說:“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盵2]3 159鄒魯一帶有諺語:“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盵2]3 107這里曾是儒學發祥地,是一個異常重禮樂的地方,西漢建立之初叔孫通曾來此地征召儒生,兩名儒生以叔孫通“面諛得以親貴”[6]2 722而置禮樂于不顧為由拒絕前往。百余年后,竟因韋賢與韋玄成父子因明經位至丞相而公然承認讀書與富貴的關系,其他地方的觀念更可想而知。在漢代士大夫的墓室和壁畫上也會見到:大樹下,有人張弓射猴,有人射雀、鵲②?!叭?、鵲”與“爵”音近,“猴”與“侯”同音,取既富且貴之意,這同樣是漢代人熱衷高官厚祿的反映。精通經術意味著對政治、經濟財富的獲得和占有更多權力機會的增加,躋身仕途便意味著社會其他階層的認可和仰慕以及聲望和財富的累積。對功名的熱衷成為漢代學子勤奮苦讀的動力。但拋開對功名利祿的追求,學子們寒窗苦讀精進學術,長途跋涉拜訪名師,也拓寬了其獲取知識的機會和渠道,利于文化知識的溝通和交流。

“教育是向上流動的推動器?!盵1]156接受教育且成績優異者可以提高社會地位,改變在社會分層中的固有身份劃分,對下層形成巨大的吸引和強烈的刺激,促使出身貧寒的下層之士以此為途徑上行流動,良性循環往復,便意味著整個家族社會地位的提升。如此,接受教育便成為下層通往上層社會的橋梁。流動型和進取型的社會中精神品質的養成至關重要,恒定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觀必不可少,應該讓社會成員時刻感覺到希望所在,并為之不懈努力。從該意義講,功利的目標便于培養社會成員的奮斗精神和刻苦品質。

注釋:

①馮爾康《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劉澤華、汪茂河及王蘭仲著《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許倬云《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以1595篇譜牒序跋所涉家族為案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②邢義田《漢代畫像中的“射爵射侯圖”》,載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七十一本第一份,又見《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第5期。

參考文獻:

[1]王思斌.社會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劉志遠,余德章,劉文生.四川漢代畫像磚與漢代社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6]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責任編輯治丹丹)

The Outlook on Rank and Wealth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pirit—A Study of Ways of the Social Flow of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XUE Zhi-qing,YAN Xiao-xue,XIAO Shou-ku,LI Rui-jie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Hebei North Univeic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bstract:In Han Dynasty,the education mode of combining Confucianism and official career and rank and wealth builds up a bridge of social upward flow for scholars.There are historical records in Han dynasty of many students pursuing success and winning recognition.The humble origin,the poverty of the family,the distress in troubled times and the age——all these cannot become the excuse for giving up studies.It is the pursuit of fame and wealth that cultivates and fosters their spiritual character.

Key words:social flow;way;the outlook on rank and wealth;the style of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K 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62X(2016)01-0027-04

作者簡介:薛志清(1972-),女,河北赤城人,河北北方學院法政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5LS026);河北北方學院博士基金課題

收稿日期:20150902

網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60106.1532.00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6-01-06 15:32

猜你喜歡
途徑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構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徑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多種途徑理解集合語言
減少運算量的途徑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醫?;稹翱沙掷m”的三條途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