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濰坊市新常態下發展方式轉型研究(下)

2016-03-16 03:26劉建波張瑞業呂貴興
濰坊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發展

劉建波,張瑞業,呂貴興

(1.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2.濰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山東 濰坊 261061)

濰坊市新常態下發展方式轉型研究(下)

劉建波1,張瑞業2,呂貴興1

(1.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2.濰坊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山東 濰坊 261061)

當前,濰坊市轉變發展方式面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協調、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突出、體制機制制約等問題。面對新常態下的新環境、新機遇、新挑戰和新要求,必須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挖掘經濟增長潛力,培育經濟發展動力,厚植經濟發展優勢,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臺階。

發展方式;有效投資;現代產業

二、濰坊轉變發展方式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經濟總量較大,人均水平偏低

2014年濰坊常住人口924.72萬人,居全省第二。2014年全市實現GDP 4786.7億元,同比增長9.1%,分別高于全國、全省1.7和0.4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位居全省第四位。受龐大的人口基數的影響,人均水平位居全省中間位置。以2013年數據看,全市實現GDP 4421億元,位居全省第四位,人均GDP 47943元,位居全省12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6元,位居全省第八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3273元,位居全省第五位。經濟總量與人均水平形成鮮明對比。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差距顯著

2014年濰坊市GDP總量為4786.7億元,名列全省第四位,但人均GDP為51748元,在全省列第九位。從濰坊市各縣市區GDP總量和人均GDP來看,排名靠前的壽光、諸城兩市的GDP總量是排名靠后的安丘、臨朐兩縣市的近3倍,人均GDP也相差2倍多,縣域差距明顯。同時,濰坊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低于人均GDP的增長速度且有拉大的趨勢。

(三)經濟增長以投資拉動為主,投資與消費結構不協調

據資料統計,濰坊市“十二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率都在80%以上,依靠投資拉動經濟作用明顯。但在目前經濟下滑和市場前景不明朗的影響下,制造業投資意愿不強。加上政府和企業投資方式單一,投資能力明顯減弱。

(四)產業結構名義高度化取得明顯提升,實際高度化顯著不足

第一產業農業基礎尚不穩,農村社會保障還有待改善;第二產業雖然相對實力雄厚,但缺乏自主創新技術,仍屬粗放型的發展方式。產品結構以初加工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多數傳統工業行業存在產業配套體系不完善、加工層次偏低等問題;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還比較低。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和倉儲、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態占到了第三產業的近50%,而服務制造業發展需求的現代物流、航運、創意設計、信息服務、商務服務業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和順應擴大內需要求的休閑旅游、高端商貿等現代生活型服務業的發展明顯不足。

(五)研發轉化效率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現有各類研發機構與本地企業之間溝通合作不夠,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較長,難以及時就地轉化為生產力,目前許多企業產品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主要依賴進口,雖然高新技術產業具備了一定體量,但仍然還主要是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區和組裝區,處在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同時,企業研發投入不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率不高、授權專利的層次相對比較低,發明專利占比小、高層次人才短缺,工業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六)對外貿易產品層次較低,競爭力相對不足

總體上看,濰坊市對外貿易整體發展水平與省內外貿易強市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雖然濰坊市進出口貿易在體量增長上十分迅速,但濰坊市在外貿水平競爭力、結構競爭力、效益競爭力、發展競爭力和潛力競爭上與山東省內其他城市還存著一定的差距。一是出口產品結構仍以低端產品為主,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議價能力差,主要依靠價格競爭。二是利用外資缺乏大項目支撐,過于依賴現有企業增資,境外上市長期沒有進展。三是對外承包、外派勞務已連續兩年低速增長。

(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

目前濰坊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漸凸顯,對未來的經濟建設造成更嚴峻的資源環境壓力。一是總量減排壓力仍然巨大。在削減大幅新增量的同時,還要削減COD、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現有存量。二是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壓力巨大。全市23條重點河流27個監測斷面中,目前仍有40%為劣V類水質,現有的污染防治系統的不穩定性、脆弱性和不確定性導致環境質量超標現象時有發生。三是環境安全防控形勢嚴峻。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放射性物質、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等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將集中顯現,突發事故隱患日益加大,特別是化工類等高風險企業的大量聚集,在某種程度上使發生事故的誘因更加多樣和復雜,進一步增加了防范控制難度。四是污染防治任務更加繁重。五是環境保護基礎工作依然薄弱。全市缺乏強有力的統一環保監管機制,環境保護綜合協調能力不強。

(八)現有的體制機制對轉型發展產生一定制約

合理的價格體系尚未完全形成,政府過多干預導致市場的主體地位尚未完全獨立,現行的政績考核體系不科學,現行的財稅激勵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互聯網經濟在創造新職業、新工種和新崗位的同時,對傳統產業的沖擊也會產生新的失業群體。據預測,電子商務到2020年將可能導致商貿流通領域失去30%-50%的傳統就業崗位。

三、新常態下濰坊市發展方式轉型的對策

(一)強化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1.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一是繼續發揮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二是強化重大項目拉動作用,圍繞濰坊港口、濰日高速、濟青高鐵、機場遷建、水利建設、能源和魯遼陸海貨滾甩掛運輸通道等重大項目,拓展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在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三是尊重企業投資自主權,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資,通過新產品開發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實現經濟增長提質增效。四是繼續實施中小企業、小微企業成長工程,為其創造便利的融投資環境,積極輔助它們的創新活動,增強其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五是建議設立天使投資基金和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初創期和種子期創新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綜合性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六是注重用市場化手段高效配置建設項目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建立第三方投資效益評估機制,切實解決資源要素配置錯位、失序、低效問題,不斷提高投資效率。

2.推動消費結構轉型,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落實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各項措施,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著力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讓群眾“能”消費。要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醫療保險保障水平,讓群眾“敢”消費。要改善消費環境,積極推進消費品安全立法,大力發展通訊信息和電子商務,促進信息消費科技化、互聯網化,讓群眾“愿”消費。要圍繞“六大消費”工程(信息消費;綠色消費;住房消費;旅游消費、教育、文化、體育消費;老齡化需求的相關消費等),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進一步加大對第三產業和服務業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務型消費成本,提升消費層次,改善消費結構,為消費增長提供新的支撐。

3.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一是結合濰坊市制造業發展優勢,提升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分工的地位,提高高附加值產品以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重和國際競爭力。盡快推進從以低端產品為主向以中高端產品為主的轉變,加快推進加工貿易轉型,推進加工貿易由低端工序方面的代工為主轉向以自主設計、生產、研發、營銷為主,延伸產業鏈。二是加強出口品牌建設,建立健全出口品牌扶持體系,增強外貿企業爭創自主出口品牌的積極性。三是加快發展對外服務業,在不斷促進傳統行業對外貿易出口的同時,加快擴大金融、高新技術和信息服務等新興行業對外服務出口。四是進一步發揮進口技術在產業升級中的作用,鼓勵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積極優化進口貿易結構,擴大重大裝備和國內短缺的資源性產品進口,充分保障經濟發展的資源需求。

(二)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1.著力通過關鍵環節的突破,優化工業內部結構,在多層次發展中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一是對石化鹽化、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造紙包裝等傳統產業,要通過制度環境的塑造和政策支持,重點強化價值鏈高端環節,加大其價值鏈前端的自主創新和設計,要特別重視價值鏈后端的市場開拓創新,由單純生產或加工制造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服務等新的利潤來源環節延伸,促進傳統產業向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發展。二是對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快速增長的產業(如濰柴、歌爾、豪邁等龍頭企業),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是促使其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形成。一方面,通過政策支持和制度創新,催生出一批能夠站在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的企業,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強化市場分析、營銷、供應鏈管理和品牌培育,積極支持企業細分市場,建立營銷網絡,創新營銷模式,培育自主品牌,強化供應鏈管理,提升價值增長空間。三是通過提高研發、設計水平、營銷網絡建設和品牌培育,提升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分工層次。

2.強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先進制造業方面,圍繞產業鏈優化升級,引進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以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促進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融合發展,全力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拓展船舶、汽車、機床等機械裝備產業鏈條,辦好重點產業園區,促進制造業結構和水平實現重大變化,以期繼續提升“濰坊制造”,大力強化“濰坊創造”;要抓住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特點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加快實現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研究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完善傳統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品創新、綠色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建立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內外制造基地,加快打造對外競爭新優勢,推動更多高附加值的“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中國設計”、“中國標準”到國際市場競爭,促進產能合作,實現產品升級、服務升級、出口升級、產業升級。推動“中國制造2025”宏偉目標的實現。在服務業發展方面,加快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積極發展生活型服務業,實施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

3.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加大有效投入,積極開拓多樣化的招商引資渠道。要堅持把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作為經濟發展和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切實抓好一大批事關全局、帶動力強的產業集聚式的大平臺,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大產業,實施一批事關長遠、經濟支撐力強的大項目,做強做大一批具有行業龍頭地位、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大企業,切實增強我市經濟的發展后勁和抗風險能力。

4.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的機遇,結合農業發展的條件和基礎,大膽探索、率先突破,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經營方式共同發展,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要通過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和農產品加工,完善對農服務和農產品流通與營銷;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要提高工業對現代農業的支持能力,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發展農村合作組織和農工商聯合體;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完善企業和農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

5.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立足于我市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建設發展所需的重大項目為基礎,以駕馭核心要害技術為切入點,以增強高端人才培養引進為支撐力,著重把新能源行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信息產業、新醫藥產業、環保產業、海洋科技開發和文化創意產業等放在首要發展位置。要根據不同產業的獨特的發展優勢制定各自適宜的發展戰略、實施計劃和配套支持政策,突破新興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依托技術創新和創業創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與此同時,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培養和開發政策,鼓勵人才引進。成立保障優秀人才引進的專項資金,把引進的重心放在高端人才和高層次創新人才上,加大高端人才引進的力度,擴大優秀人才引進的規模。

(三)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全面提高駐濰高校的教育質量,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夯實創新驅動的人才基礎。利用駐濰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培養本土創新型人才的能力,為濰坊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建立政府、高校(包括科研院所)、企業等多部門的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探索多部門合作的具體模式、體制和機制問題,明確政府、企業和高校應該承擔的發展高等教育的責權利,形成互利互惠、相互合作的動力機制和組織機構,圍繞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創建科技合作平臺,提高協同創新水平。

2.大力推動高層次人才隊伍,創造有利于高端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出臺高端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管理辦法,完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的人才使用機制,統籌推進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按照各類人才的需求規律優化人才配置,為各類人才創造發揮才能、增進才能的機會。進一步加強領軍人物、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管理和支持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盡快形成骨干科研人才和科研輔助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的合理結構,提高前沿創新能力。

3.搭建各類創新平臺,提高自主創新核心能力。建立企業主導的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平臺,以市場為導向,確立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和市場決定性作用,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繼續發揮好現有省級以上院士工作站等平臺作用,充分利用院士的科研優勢,圍繞產業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前沿技術,開展重點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研發和成果轉化,促進其研究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的現實生產力;搭建良好的創業平臺,鼓勵支持各部門、駐濰各高校、境內外專業機構創辦領辦孵化器,探索推行孵化器公司化運營、專業化服務模式;加強校企共建研發中心建設。為解決中小企業缺乏技術創新資源的問題,建議校企共建研發中心。

4.完善創新投入機制,加大對高科技產業、高新技術的扶持力度,加快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完善以企業投入和政府財政支出為主渠道的全社會多渠道科技投入格局,把創新、產業和財政、金融深度融合,對企業參與科技研發活動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等多種形式的支持和鼓勵,為科技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軟環境,最大限度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

5.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托“互聯網+”搭建創業創新服務平臺,為創業創新企業的利用提供便利化措施;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建議設立“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基金”、“創投引導基金”,發揮政府財稅政策作用,對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創業大學”的優勢,進一步打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四)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加快推動城鄉統籌、區域統籌和經濟社會統籌發展

1.完善區域統籌發展總體戰略。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城市主體功能區戰略結合起來,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利用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發揮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縣域差距和城鄉差距,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依托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山東半島“藍黃”發展戰略,提高跨區域的規劃協調,提高區域之間協調發展能力。

2.制訂主體功能區發展戰略。編制科學合理的與本縣市區相適應的縣域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專項規劃,做到有序開發、高效開發、協同開發和可持續開發,不斷增強資源開發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制度化水平。要明確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開發重點,完善區域管理政策,因“區”制宜,創新發展模式。注重發展總部經濟等新型城市經濟業態,提升大城市功能和對周邊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圍繞建設海洋經濟目標,完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推動沿海產業帶建設和沿海地區加快發展,促進濱海區的大開放、大開發、大建設。著力發展新興海洋產業、臨港大工業、海洋服務業尤其是港口物流業,加快形成具有濰坊特色的海洋經濟核心競爭力。遵循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落實好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不斷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

(五)創新對外經濟開放格局,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

1.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出口商品國際競爭能力,更加注重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提高企業國際競爭能力,更加注重從國際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轉變;提高國際定價和議價能力,更加注重從價格接受者向價格制定者轉變。

2.拓展對外貿易新空間。要大力優化外貿結構,堅持以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通過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要在保持主要進出口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市場,尤其是非洲市場和東南亞市場,實現對外貿易國別結構的多元化。要著眼于提高一般貿易國際競爭力,加快發展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的跨國經營企業,增強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要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積極推進加工貿易升級和轉型,促進加工貿易由簡單加工制造向設計、研發、銷售以及服務拓展,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和增值鏈。

3.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繼續加強吸引外資的力度,放寬外資進入,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積極引導外資投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生態環保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加強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的深度合作,使得外商直接投資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財務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在濰坊設立研發機構,提升外資企業的技術外溢效應。

4.跟進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要抓住國際市場深度調整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等重大機遇,推動我市優勢企業“走出去”,推動骨干企業和優勢產能向境外轉移,鼓勵我市有條件的企業抓住境外優質資產價格低落的有利時機,瞄準一些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全球營銷網絡、研發能力較強的企業,加快境外并購、股權置換、重組聯合,培育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及國際知名品牌。盡快出臺服務業境外投資的扶持措施和戰略規劃,著力培養國際化的服務人才、高素質科技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

(六)堅持綠色發展,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努力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生產和消費體系。大力提倡低碳消費理念和低碳消費方式,動員全社會參與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構建基于全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的循環經濟體系,建立“投入——產出——投入”性的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在生產領域實現綠色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在農業領域加快推進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銜接循環化、廢物處理資源化,構建循環型農業體系。在服務業領域,加快傳統服務業轉型,大力發展新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2.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以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對能源消耗較大的重點行業(如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金屬、造紙等)執行更加嚴格的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極限,繼續推進結構減排,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發展,加大對傳統工業行業落后產能的淘汰力度;積極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狀況的治理,通過跨區域的水域環境聯動保護,海洋環境保護與流域污染防治有效銜接,以流域為控制單元,建立流域環境綜合管理模式,實現重點流域的水質改善;進一步加強對耕地、城市用地和工礦用地的土壤質量監控,加強對重金屬污染的監控,深入推進土壤污染治理修復,實施土壤修復工程,實現土壤質量的根本性改善;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基礎性環節,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建設“綠色濰坊”;進一步加強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大力推進重點領域的資源循環利用和資源綜合利用,繼續搞好循環經濟型企業、園區、社區和城市創建。

3.構建現代化的環境治理體系。全面落實貫徹新《環境保護法》,切實強化各級政府的環境責任,嚴格執法,加大對違法企業的查處力度;創新環境區域協同治理機制,積極鼓勵跨區域開展聯合協同治理,簽訂跨區域治理合作協議,搭建協同治理平臺;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激勵的多元共治環境治理體系。

(七)著力抓民生改善,提高和諧發展能力

1.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積極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把擴大社會就業、提高就業質量作為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著力點,充分發揮創業對就業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為新的就業增長極,積極打造“萬眾創業”型社會;逐步完善政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參與的勞資糾紛調處機制,強化維護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正當權益的法治手段,積極探索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新途徑,千方百計化解各種矛盾,保持社會穩定。

2.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安全網。搞好社會保障制度自身的頂層設計,著力解決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跨地區、跨險種轉移接續的問題,積極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整合;以社會救助為保底層、社會保險為主體層,積極構建以企業(職業)年金等補充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為補充層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突出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和救助功能;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合理引導住房需求,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

3.加快公共交通、環境衛生、健康教育、老年服務等民生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城市快速路、鄉村斷頭路建設,更好地方便人們的出行;完善城市供水設施,確保供水安全;協調推進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及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文化、旅游、體育、社會福利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統籌規劃老年服務設施和服務機構,培育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構建“10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和“5分鐘急救圈”。完善市、縣、鎮(街)、村(社區)四級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4.守住底線,確保安全發展。要健全對恐怖犯罪、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防控,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和糾紛,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治安環境;要深入貫徹落實新《安全生產法》,建立嚴格安全責任體系,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立安全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化解機制,全面加強應急能力建設;要確保食品安全。深入推進“食安濰坊”品牌引領行動,爭創國家食品安全城市;著力解決社會反映強烈的環境污染問題,加大執法打擊力度,提升生態安全保障水平;要加大對非法集資的打擊力度,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強化地方金融監管力度,加快地方立法,堅決打擊惡意逃廢債的行為;金融機構要強化金融風險防范和化解工作,降低不良資產率,決不能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八)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建立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

1.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明確政府的權限與責任,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行政管理,實現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提高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能力;研究推進功能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實現管理重心下移;深化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建設一支專業、高效、為民、廉潔的公務員隊伍;深化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和核準事項,規范審批程序,大力推行網上審批;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優化政務流程,建立更加規范有序、公開透明、務實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2.積極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的體制機制創新。要進一步放開公共服務市場準入,改革創新公共服務機制和方式,積極推進由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要按照“量力而行、先易后難、穩步推進”的原則,從人民群眾最基本、最迫切、最急需的社會服務需求出發,推出一批政府“采購目錄清單”,將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公共文化、公共教育服務、體育等服務納入政府采購范圍,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3.深入推動現代農業綜合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優化鎮村建設用地布局;抓好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權益,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制度和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對非經營性資產,重點探索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中統一運營管理的有效機制,更好地服務農民群眾;對經營性資產,重點明晰產權歸屬,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將集體資產量化到人,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推進農村產權交易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扎實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重點加強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推進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加強聯合社層級間的聯合合作;創新聯合社治理結構;探索聯合社社企分開的途徑等。創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規范發展的有效途徑,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

4.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拓寬地方財源、增強地方財力,為發展方式轉型提供強力財政支撐;探索建立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配置機制;多舉措完善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長效機制。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鼓勵自主創新的風險投資機制,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加快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使金融產品真正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推動互聯網產業和金融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金融新業態、新模式,形成金融業發展新優勢。

5.推動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營造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良好社會環境。推動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素質提升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良性互動。推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規范發展社會組織,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快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公立醫院管理新模式,鼓勵發展民辦醫院。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完善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說明:本文數據來自省、市統計年鑒和部門調研,截止到2014年。部分指標采集不到2014年數據分別采用2013年的統計數據。)

[1]濰坊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濰坊調查隊,濰坊市統計學會。濰坊市統計年鑒:2010-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2015.

[2]李儉國,肖磊.創新驅動與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當代經濟研究,2015,(8).

[3]徐永德.新常態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制度因素和路徑研究[J].探索,2014,(5).

責任編輯:王玲玲

F120.3;F127

A

1671-4288(2016)03-0001-07

2016-01-12

濰坊市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濰坊市新常態下發展方式轉型研究”(項目編號:濰社科學術委[2015]2號)

劉建波(1963-),男,山東昌樂人,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經濟學。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