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文話”視域看古代文體的品評方式
——以七體為例

2016-03-16 08:17孫津華
關鍵詞:品評文體

孫津華

?

從“文話”視域看古代文體的品評方式
——以七體為例

孫津華

摘要:“文話”中包含許多關于古代文體的品評資料。七體是古代文體中的獨特樣式,“文話”從辨析文體名稱、追溯文體起源、思考文體立體、探究文體體制、概括文體演變、評價文體模擬、總結文體作用等方面,對七體進行了品評?!拔脑挕鳖愔髟谄吩u文體時的方式和角度,可為后人研究文體提供資料平臺和有益啟示。

關鍵詞:文話;文體;七體;品評

“文話”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體裁之一,是論述文章作法或評論作家作品的著作,與詩話、詞話、賦話性質基本相同?!拔脑挕笔俏覈恼轮畬W的重要資源,對文章創作與研討產生過重大作用和影響。王水照先生主編的《歷代文話》共收錄143種“文話”,為我國文章學的研究提供了翔實而又可靠的文獻資料?!稓v代文話》大致從“文道論”“文氣論”“文境論”“文體論”“文術論”“品評論”和“文運論”等方面來評文論事,其中“文體論”中有相當多關于某種文體的品評資料。

宋人倪思曾明確提出“文章以體制為先”[1]14,明人吳訥亦言“文辭以體制為先”[1]9。童慶炳先生說:“從文學傳統上看,中國是一個十分講究文體的國度?!盵2]8錢志熙先生亦說:“中國古代存在著豐富的文體學傳統?!盵3]這說明文體問題在中國古代文學傳統中歷來備受重視。因此,本文就以各種“文話”資料為主,兼及其他零星的文評資料,通過“七”這一古代特有的文體,總結古代文評家們在品評文體時的方式和角度。

一、辨析文體名稱

提到文體,首先應該是解釋文體名稱。只有名稱解釋清楚了,才能對文體的體制及其他方面了解得更加深入,此即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劉勰《文心雕龍》已經開了為文體辨名的先河。如其《雜文》中提到七體的命名:“枚乘摛艷,首制《七發》,腴辭云構,夸麗風駭。蓋七竅所發,發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盵4]254就用七竅嗜欲所發來解釋“七發”之名稱由來。清人孫梅也持此論:“一曰《七發》,始于枚乘,原本七情,故名《七發》?!盵5]4727但關于文章或者文體名稱的解釋,不同的文評家有不同的想法,《文選》注家李善就在《七發》下注解:“《七發》者,說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盵6]1559李善所解釋的名稱含義很簡單,直接以實數“七”為說,故名《七發》。此后,很多人都依附其說。明人徐師曾曰:“按七者,文章之一體也。詞雖八首,而問對凡七,故謂之七;則七者,問對之別名,而《楚詞》《七諫》之流也?!盵7]138清人何焯言:“枚叔《七發》,數千言之賦,讀者厭倦,裁而為七,移形換步,處處足以回易耳目。此枚叔所以獨為文章宗?!盵8]947說法貌似有別,實則繼承李善之說。至晚清,俞樾、王兆芳又有了新的解釋。俞樾《文章釋敘》曰:“古人之詞,少則曰一,多則曰九,半則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是以枚乘《七發》,至七而止,屈原《九歌》,至九而終。不然,《七發》何以不六,《九歌》何以不八乎?”[9]6255王兆芳亦說:“七者,陽數之逾五者也。古恒言,半曰五,小半曰三,大半曰七。設客主,為七章也。主于托物問答,諷諭歸道。源出《管子·七臣七主》篇,流有漢枚乘《七發》,其后演者甚多,《文選》列‘七’?!盵9]6315則是聯系數字在古代的特殊意義,以古人大半之數釋之。

以上解釋的七體命名之因,各有立場和角度,我們暫不深究諸說正確與否,僅各種解釋本身就提供給后人足夠的文獻資料,去探究文體命名的真正含義。而且,不同文評家的品評方式和角度又足以啟人心智。這些都體現了“文話”類著作的價值。

二、追溯文體起源

文體的起源也一直是文評家們關注的焦點。早在西晉時,摯虞就曾寫過《文章流別論》,雖然已經散佚不全,但從《藝文類聚》等類書中僅留的只言片語,還是能看到其對文體源流的重視。摯虞之后,很多文評家亦是如此。上舉李善《七發》注,除了對文體命名之因進行了分析,還追溯了文體的起源:“猶《楚詞》《七諫》之流”。當然,把七體起源追溯到《七諫》,現在看來肯定有誤,從產生時間上看,《七發》要早于《七諫》,其不可能受到《七諫》的影響,而且語言形式差別也很大。但是,李善當時能夠有意識地去追溯某個文體的起源,在文體發展史上是值得肯定的。清初劉熙載在《藝概·賦概》中說:“枚乘《七發》出于宋玉《招魂》。枚之秀韻不及宋,而雄節殆于過之?!盵10]92劉師培在《論文雜記》中亦說:“《七發》,始于枚乘,蓋楚辭《九歌》《九辯》之流亞也?!盵11]113其說雖與李善有別,都仍是從《楚辭》的角度來為《七發》循流探源的。除了楚辭,也有將七體溯源至其他篇章的。明人謝榛曾引趙王枕易之說:“《七》法來自《鬼谷子·七鉗》*《鬼谷子》中沒有《七箝》,當為《飛箝》之誤。之篇?!盵12]27其實是從《七發》一文利用心理變化的規律進行開導啟發這一點來說的?!讹w鉗》對于駕馭人心,分析透徹,它利用人性的弱點以達到游說的目的,《七發》在這一點上與之相類。清人章學誠亦云:“孟子問齊王之大欲,歷舉輕暖肥甘,聲音采色,《七林》之所啟也;而或以為創之枚乘,忘其祖矣?!盵13]62他認為七體肇始于《孟子》,具體說來就是《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事”章中一段話。上述諸例雖然對七體起源理解有異,但都追溯到了具體的篇章。

“文話”在追溯文體起源時,除了指實為某篇,還有從更大范圍入手者,如明人王世貞認為:“枚生《七發》,其原、玉之變乎?”[14]104他并未把七體源頭追溯至某一篇章,而是把《七發》與屈原、宋玉等楚辭家聯系了起來。文體的來源,并非那么單一,所以文評家對文體的探源,有時也較為復雜,上文例證中,劉師培把《七發》溯源于《九歌》《九辯》,但他在《文說·耀采篇》中又認為“蘇張之詞,下開《七發》”[15],將七體與先秦縱橫家聯系起來。這并不能表明劉師培之說前后矛盾,實在是與古代文體來源的多元化和復雜性分不開的。

由上可知,歷代的“文話”著作中,在評論文體時,追溯文體起源是其常見的一個角度,有時直接追溯到某一篇甚至某一段話,有時僅指明大體范圍。雖然每人觀點不一,但都不是憑空而言,各有自己的立場和角度,這些材料比比皆是,無疑可為我們研究后世某個文體的起源提供文獻平臺和有益啟示。

三、思考文體立體

“文話”類著作在論及文體時,除了常見的追本溯源,有時還會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如去思考某個文體是否成立,是否有立體的必要。關于七體的立體,自從《文選》列“七”而后,明之前,并沒有太多的質疑之聲,只有《文苑英華》將“七”歸入“雜文問答”類,并沒有單獨列“七”。但到了明清,就出現了不少質疑之聲。如明人賀復征認為:“《文選》以七為一體固非,前說以七入解,亦欠妥?!盵16]435所以他在《文章辨體匯選》中把《七發》《七啟》歸入了“設”類,不再為“七”在其繁復的一百三十七類中設立一席之地。清人章學誠也對七體立體進行了思考:“《七林》之文,皆設問也。今以枚生發問有七而遂標為‘七’,則《九歌》《九章》《九辯》亦可標為‘九’乎?《難蜀父老》亦設問也。今以篇題為難,而別為難體,則《客難》當與同編,而《解嘲》當別為嘲體,《賓戲》當別為戲體矣?!盵13]81-82運用演繹之法,力證七體立體的不合適與不合理。清人來裕恂亦說:“七為辭體,隸于設問,烏得專立七體?”[17]8699

所有這些質疑,自有其道理。文評家大都是從七體的實際布局入手思考,既然都設為問答,實為問對之體,沒必要為“七”單獨立類,并進而如章學誠那樣反思,以篇題為體是否合適。這種深入思考比評論文體的其他方面更有價值,因為這是從根本上反思文體。如果文體本不必立,那么評論其他,豈不有“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之嫌??梢?,古代的“文話”在評論文體時,既會從常見角度立論評說,也會從深入層面思考探析,為當今的文體評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四、探究文體體制

評論文體時,“文話”類著作還會探究總結相關文體的結構體制。元人郝經在論及七體時說:“《禮記》《論語》集圣賢問對之言,類以‘問’名篇,如《憲問》《曾子問》《哀公問》《問喪》《服問》,皆記錄之文也,未特命篇為文。至屈平作《天問》,宋玉作《對楚王問》,始特以為文。其后枚乘為《七發》,曹植為《七啟》,皆其制也?!盵18]66就把《七發》《七啟》等七體文章的體制與“圣賢問對之言”的作品聯系到了一起,并以此來解釋七體“對問”體格式的由來。與此類似的還有明人賀復征,他在《文章辨體匯選》中先引吳訥之言“解者,亦以講釋解剝為義,其與說亦無大相遠也”[1]43,然后進一步解釋:“一說,解者,釋猶豫也,必設為問對,以極其情,則諷誦之間而猶豫自釋矣。其義蓋始于《七發》等篇,《文選》乃遂以七為體,非知言也?!盵16]435就把《七發》等七體文章的體制與“釋猶豫”“極其情”的“解”“說”類文體聯系起來,這仍是與其“設為問對”的布局謀篇之體制分不開的。

除從結構上總結體制特點之外,“文話”還從語言上對文體體制進行探究。明人謝榛曾引空同子言:“枚氏《七發》,非必于七也,文渙而成七。后之作者無七,而必于七。然皆俳語也?!盵12]60近人林紓亦言:“枚叔《七發》、子建《七啟》、景陽《七命》,昭明悉以‘七’目之。其實即為駢文,未可云賦?!盵19]6533都是從用語角度來總結七體類似于駢文的體制特點。

可見,“文話”從結構布局、語言形式等角度來探究和總結相關文體的體制特點,為我們研究某種文體的結構和體制提供了資料平臺和有益啟示。

五、概括文體演變

概括文體演變,是大多數“文話”著作在評論文體時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凸顯文評家水平的一個良好平臺。如七體的演變情況,歷來文評家都頗為關注。如西晉傅玄曾作《七謨序》:“昔枚乘作《七發》,而屬文之士若傅毅、劉廣世、崔骃、李尤、桓麟、崔琦、劉梁、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紛焉?!簟镀咭馈分哭]一致,《七辨》之纏綿精巧,《七啟》之奔逸壯麗,《七釋》之情密閑理,亦近代之所希也?!盵20]2657就把七體作品的源流演變描述得非常細致,同時也評論了各篇的特點和優劣,實為一篇七體演變簡史。

說到概括文體的演變,自然不能不提劉勰的《文心雕龍》。其對大多數文體都能追本溯源,對七體亦如此?!白浴镀甙l》以下,作者繼踵?!^其大抵所歸,莫不高談宮館,壯語畋獵,窮瑰奇之服饌,極蠱媚之聲色;甘意搖骨體,艷詞動魂識。雖始之以淫侈,而終之以居正;然諷一勸百,勢不自反。子云所謂先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者也。唯《七厲》敘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群,而意實卓爾矣?!盵4]255-256就對七體的代表作品,或總結內容,或點評風格,或提示作用,可謂相當全面。

至明清,文學到了大發展和大總結時期,其時的“文話”著作總結概括文體源流演變的內容,不勝枚舉。如張所望在《閱耕余錄》“七體”條說:“枚乘《七發》,體出獨創。后來擬作云起,如傅毅《七激》、劉廣世《七興》、崔骃《七依》、李尤《七疑》、桓麟《七說》(劉淵林《蜀都賦注》又作桓譚)、崔琦《七蠲》、劉梁《七舉》、馬融《七厲》、張衡《七辨》、曹植《七啟》、徐干《七喻》、王粲《七釋》、張協《七命》、陸機《七征》、湛方生《七歡》、傅玄《七謨》、宋顏延之《七繹》、齊竟陸王作《賓僚七要》、梁蕭子范作《七誘》,俱載《藝文類聚》內?!镀邊枴贰镀咧儭分勾嫫淠?。又有《七枝》,不詳何人所作。按《古文苑》酈炎遺令曰:‘吾二十七而作《七平》?!帧段倪x注》有左思《七牧》,劉劭《七華》,其文皆不傳也。唐以后作者不能詳及。吾邑石英中子珍有《七宣》,奇文郁起,曹張之亞,惜其坐事見法,不甚著耳?!镀咭恕吩讵z中作?!盵21]卷3雖然沒有點評文章優劣,但其盡力搜羅各代的七體作品,只言片語,文章注釋亦不放過,為我們全方位搜集相關作品提供了資料平臺。

綜上,“文話”類著作在概括文體演變時,多是在詳細敘述或者搜羅歷代作品的基礎上,先追溯文體首創之作,然后再進行內容點評或者優劣評價。上舉每一段文體演變的文字,均可作一文體簡史看,這無疑為我們了解和掌握某一文體的源流演變提供了詳細的史料和有益的借鑒。

六、評價文體模擬

古代文學史上,同類文體之間的因襲模擬歷來都不可避免。關于模擬的爭論和思考一直以來也是“文話”著作的關注焦點。一般情況下,文評家對陳陳相因、屋下架屋的模擬之作詬病不已。具體到七體,更是如此。如唐人劉知幾在《史通》中就說:“枚乘首唱《七發》,加以《七章》《七辯》。音辭雖異,旨趣皆同。此乃讀者所厭聞,老生之恒說也?!盵22]87-88就對《七發》之后的擬作頗有微詞。宋人葉夢得亦說:“枚乘始作《七發》,其后遂有《七啟》《七攄》等,后世始集之為《七林》,文章至此,安得不衰乎?”[23]卷上明確把文章衰落的原因歸之于毫無新意的模擬和因襲。宋人洪邁亦持同樣的觀點:“枚乘作《七發》,創意造端,麗旨腴詞,上薄《騷》些。蓋文章領袖,故為可喜。其后繼之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骃《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七命》之類,規仿太切,了無新意。傅玄又集之以為《七林》,使人讀未終篇,往往棄諸幾格?!盵24]90對開創之作贊美有加,對后世的模擬之作則批判至甚。

對模擬之作詬病和批判,原因無非是其“規仿太切,了無新意”。那么針對出現在文體中的創新之作,文評家則如獲至寶,不吝贊美。如洪邁在批判了七體的模擬之作后,又說:“柳子厚《晉問》,乃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新機杼,激越清壯,漢、晉之閑,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盵24]90明人吳納又續而論之:“竊嘗考對偶句語,《六經》所不廢。七體雖尚駢儷,然辭意變化,與全篇四六不同。自柳子后,作者未聞。迨元袁伯長之《七觀》,洪武宋、王二老之《志釋》《文訓》,其富麗固無讓于前人,至其論議,又豈《七發》之可比焉!”[1]48就對“別立新機杼”,模仿七體體制的后世優秀作品大加贊美,甚至認為其高于首創之作。這無疑是文評家認為這些作品除去了屋下架屋、東施效顰的弊病,雖是擬作,但翻出新意,也值得肯定和贊美。

可見,“文話”類著作,對文學史上的模擬之作大多持否定態度,這主要源于文評家對文體的創新要求,這也是合乎文體發展演變規律的。一種文體僅靠毫無新意的因襲和模擬,注定是死路一條。想要發展下去,就必須出奇制勝,獨立機杼。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文評家對有所創新的作品那么重視和不吝贊美了。值得肯定的是,文評家并沒有對所有的模擬之作全盤否定,而是用辯證眼光去分析作品,評價優劣,這對我們現在如何看待和分析模擬之作,也頗有啟發。

七、總結文體作用

曹丕曾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極言文章之重要作用。文評家評文,也經常通過品評小文以見出“文”之大用。如宋人史堯弼就曾說:“又如枚乘作《七發》,傅毅作《七激》,張衡作《七辨》,崔骃作《七依》,曹植作《七啟》,張華作《七命》,唐興作者尤多?;蛘咭源瞬軈^區之文,冀其有致身之階,果其然耶,請折衷為之說?!盵25]卷4就認為文章應該具有“致身之階”的作用。又認為枚乘作《七發》及其后世的七體擬作,皆是依仿《楚辭》:“是皆不能自用其才,而乃甘為憂憤怨刺之言以譏諷于時?!盵25]卷4說明文章除了有“致身之階”的作用外,還具有“發憤”和“譏世”之用。

綜上所述,“文話”類著作在評論文體時,可從以上多個角度入手。但由于文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文評家還會從其他角度立論,此不一一贅述?!拔脑挕鳖愔鞯膬r值在于它提供了足夠多的資料供我們借鑒和篩選,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雖然不必盡信,但大都言之有據,會激發我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但要注意的是,“文話”類著作中遞相引用的重復內容隨處可見,存在著陳陳相因、轉相抄襲的現象,我們在利用時一定要注意分辨??傊?,“文話”類著作對古代文體的品評方式和角度,可為后人研究文體提供資料平臺和有益啟示,值得我們多加關注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吳訥.文章辨體序說[M].于北山,校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2]童慶炳.文體與文體的創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3]錢志熙.論中國古代的文體學傳統:兼論古代文學文體研究的對象與方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92-99.

[4]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5]孫梅.四六叢話[M]//歷代文話:第5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蕭統.文選[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

[8]何焯.義門讀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7.

[9]王兆芳.文章釋[M]∥歷代文話:第7冊.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0]劉熙載.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劉師培.論文雜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12]謝榛.四溟詩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13]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M].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14]王世貞.藝苑卮言校注[M].羅仲鼎,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2.

[15]劉師培.文說[M]∥劉申叔先生遺書:第20冊.寧武南氏校印,1934.

[16]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02-1410冊.

[17]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M]//歷代文話:第9冊.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18]郝經.續后漢書[M]∥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85冊.

[19]林紓.文微[M]∥歷代文話:第7冊.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0]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6.

[21]張所望.閱耕余錄[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1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22]劉知幾.史通通釋[M].浦起龍,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3]葉夢得.避暑錄話[M]∥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6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24]洪邁.容齋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5.

[25]史堯弼.蓮峰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16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責任編輯范富安)

文章編號:1006-2920(2016)03-0089-05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3.017

作者簡介:孫津華,文學博士,河南教育學院文學院副教授(鄭州 450046)。

基金項目:2009年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明清小說與大學生德育價值取向研究”(2009-JKGHAG-0830)。

猜你喜歡
品評文體
談國畫品評中的“神品”“逸品”之別
論中國文體發生與早期發展的途徑
第八次全國優良食味粳稻品評結果報告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輕松掌握“冷門”文體
文從字順,緊扣文體
色相、心相與舞臺造型——民國京劇批評中的“扮相”品評
讓學生在個性體驗中學習數學
若干教研文體與其相關對象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