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分析與趨同性探討

2016-03-16 20:00程松濤
改革與開放 2016年24期
關鍵詞:文明空間生態

程松濤

關于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分析與趨同性探討

程松濤

伴隨著城市化生產進程的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構建中一項重要的產業。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基礎。沒有生態建設中對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其他產業就不能邁出穩固的步伐。然而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過程中,在空間結構上存在著一些差異性,本文針對其中存在的價值、意義、問題以及趨同性進行探究。

生態文明;空間差異;趨同性;環保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粗放型”增長特點十分突出。經濟發展和生態污染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黨的十八大以后,環境保護問題已然成為我國治國戰略中的一項重要策略,并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布局中。伴隨著城市化生產進程的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國家實力構建中一項重要的產業。

一、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中的價值

顧名思義,生態文明建設指的是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構成的一種持續繁榮、全面發展、可持續循環的產業建設。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直接體現出人們對自然的保護程度。

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各項事業的發展基礎。從整體上說,生態文明建設包含了經濟、政治、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對平衡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生態文明發展水平,首先要避免經濟發展過快過熱對生態環境的和諧穩定產生不利的影響。其次,要將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基礎上,使水、煤炭、天然氣等稀缺資源的使用更加低碳高效。

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空間的三個層次

從整體上說,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自然生態、經濟生態與社會生態,而在其中產生的空間層次上,也體現出一定的特點。

1.自然生態空間

自然生態空間指的是人民群眾在經濟建設中有計劃地遵循自然規律并保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的和諧是人類社會組織建設活動的基礎。自然生態空間一旦遭受破壞,勢必致使我國經濟環境、社會環境產生動蕩。這一論點,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得到了英國歷史學博士湯恩比的認同。他指出,對于現代社會的危機來說,現代人應該采取的立場歸根到底取決于大自然的立場。盡管為了生存所需求=,人們需要在大自然中獲得資源,但是獲取這種饋贈的分量必須要符合自然生態的科學發展。

2.經濟生態空間

經濟生態空間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學習、生產活動中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消費生產的經濟結構。經濟生態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和諧發展。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格局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在全球經濟系統的發展格局中處于變革階段。在經濟生態空間的結構上,戰略性科學技術經濟成為生態空間的結構核心。2012年國務院發布《“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型產業規劃》,對全國333個地級行政區進行了全新的經濟產業規劃。對其中292個地級行政區規劃了戰略科學技術經濟產業,占經濟總比重的87.7%,初步實現了中央和地方產業結構的相互締結。

3.社會生態空間

社會生態空間指的是人民群眾在自然生態空間、經濟生態空間的積淀下,所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人”及后代子孫之間形成的和諧生態系統。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社會生態空間的主題從歷史的“專制”和“封建”過渡到了“民主”和“科學”。人類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了社會生態空間的結構優化,但是,相應產生的社會問題也開始增多?!案脑熳匀弧钡囊庾R形態仍然影響著社會的空間的優化結構。自然界的生態容忍力和社會生態空間產生了矛盾,生態自凈能力的弱化也使社會生態空間出現負面影響。

三、淺議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水平的空間差異與趨同性

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建成以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為代表的生態海洋產業。以湖南、吉林、江西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創意產業。以吉林、遼寧為代表的生態東北旅游產業,以安徽為代表的生態公共安全產業。在不同的差異對比中,也存在著幾個相同之處。筆者主要從國土結構的優化、資源能源低碳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制度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1.國土結構的優化

盡管我國生態環境素有“地大物博”之稱,但是物產資源豐富性的優勢在無休止地開發下終有一天會消失殆盡。土地結構是我國生態文明發展中的重要基石,沒有土地,談不上生產和發展。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上,并不是每一平方國土都適宜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利用。近年來,國務院印發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限制了片面追求GDP的土地開發。在生態國土結構上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域,按照空間的內在格局,劃分出了以“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為紐帶的三大格局,并建立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格局,明確了“兩屏三帶”的生態安全格局,從而構建起了一個能源、礦產和土地相互融合的發展格局,進一步完善了我國國土開發結構,規范了資源開采秩序。

2.資源能源低碳利用

近些年來,我國在資源、能源的創新投入不斷提高。新興企業中,集約型高新技術產業呈現上升趨勢。從發展趨勢上看,我國將優勢產業作為龍頭,以特色園區建設作為抓手,深入推進生態文明評價的具體標準。在資源利用能力評估中,也拓展出GDP能源消耗、城市回收水源率、清潔能源使用率、工業污水處理效率、固體廢棄物集中處理、噪聲達標覆蓋率等多項指標。逐步完善生態預警機制,在農業資源上,規范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比例、集中式飲用水的衛生合格率,特別是在生態保障系統構建中,增加環保投資所占的GDP比重以及對科技進步貢獻率、城鎮勞動保險覆蓋率的考察,增加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程度。

3.生態環境保護

從國家統計部門公布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中,筆者運用動態因子分析算法,規劃出了我國31個省份的生態文明發展空間格局。其中,各省份的分值分布在-0.36-0.84之間。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動態格局綜合分值在0.43至-0.18之間。數據分析顯示,我國生態文明發展中以廣東省的發展水平最為突出,以西藏地區的發展水平為最低。同時整體生態發展水平在地理環境、季節氣候的影響下,呈現出了由沿海向內陸逐步遞減的發展格局。中央財政對國家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的20個省市設定財政增收,支持資金達1100億人民幣。截止到2015年,有超過60個以上的生態環境區域得到了改善,特別是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開展監測,并及時發布監測數據,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4.生態文明制度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黨和中央在促進生態文明發展的規章制度上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稅收等政策,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環境消耗,將經濟過快發展中的代價降到最低。2010年9月8日,國務院審議并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等節能環保的七項產業。根據已經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謀求新發展和新途徑?!堆h經濟促進法》為生態文明發展建設提供了質量保證。截至“十二五規劃”初期,國家已經頒布了1494項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將生態文明建設從哲學概念轉化為經濟戰略要務。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中,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向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多的挑戰。立足當前生態文明工作發展現狀,筆者發現,從探究生態文明建設歷史經驗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從新古典資源配置理論、馬克思經濟學中進行稀缺資源的優化配置等相關內容,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最大能效。還可以根據經濟活動、資源設備等方面,加強對空間時間性、地理性、活動性等空間要素分析。促使生態建設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持續發展的理念融會貫通,使我國各項產業發展邁出穩固的步伐。

[1]王玉慶.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之道[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1).

[2]陳學明.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如何走出兩難境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09).

[3]余建輝,劉燕娜,石德金,林偉明.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的驅動機制探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09

2016年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立省路徑協同發展研究”]

猜你喜歡
文明空間生態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創享空間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對不文明說“不”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