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內在邏輯及當代價值

2016-03-19 09:18王芳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哲學觀人性論

王芳

(1.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88)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內在邏輯及當代價值

王芳

(1.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江蘇泰州225300;2.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2488)

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共十一條,內容言簡意賅,結構嚴密。人性論、實踐觀、哲學觀是馬克思在《提綱》中所要表達的三個主要領域。正確的實踐觀是建構科學人性論的基礎,科學人性論是確立正確的實踐觀的前提,在實踐觀和人性論辯證統一的基礎上建構了嶄新的對人類終極關懷的新哲學觀。中國當前的社會治理應以科學的人性論、實踐觀、哲學觀為指導,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提綱》;實踐觀;人性論;哲學觀

被譽為 “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奠基性文獻,是馬克思系統構建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起始和標志?!短峋V》一書共十一條,內容言簡意賅,結構嚴密。人性論、實踐觀、哲學觀是馬克思在《提綱》中所要表達的三個主要領域。馬克思通過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舊唯物主義的“破”,確立了在人性論和哲學觀這兩個領域共同促成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實踐觀為核心的新世界觀。正確的實踐觀是建構科學人性論的基礎,科學人性論是樹立正確的實踐觀的前提,在實踐觀和人性論辯證統一的基礎上建構了嶄新的對人類終極關懷的哲學觀。概括起來,《提綱》中第一、二、三、八條論述的是以實踐為核心的新世界觀的部分;第四、六、七條是人性論部分;第五、九、十、十一條是哲學觀部分。下面我們就對這些內容逐一進行分析。

一、唯物論世界觀的確立和論證

(一)世界的本質是實踐

《提綱》中,馬克思是通過批判以往哲學的主要缺陷,勾畫出了實踐唯物主義的嶄新哲學圖景。作為全篇總論的第一條,馬克思是從主客體關系上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本質。世界到底是什么?這一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不然。人類思想史上的許多思想家甚至找不到正確切入這一問題的角度?!皬那暗囊磺形ㄎ镏髁x——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保?]18世紀以前以及16世紀以后的哲學家都無法駕馭世界觀的問題。以伽利略——笛卡爾——培根——牛頓為線索的與近代科學認識論相倚的思想家們把世界理解為一個與人這一歷史主體的精神、價值等等無關的純客觀的實體,在世界觀上向了形而上學的維度。18世紀以后,從盧梭——康德——赫爾德——費希特——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思想線索中,立足于資產階級人文主義的思想坐標,無力挖掘出人在世界中的真實歸屬,大多數從人的精神這一單面維度去審視世界的本質?!八?,結果竟是這樣,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發展了,但只是抽象地發展了,因為唯心主義當然是不知道真正現實的、感性的活動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保?]馬克思指出,處理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主客體的關系問題。簡言之,以往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哲學家在主客體關系上偏執一端,或歸結為主體,或歸結為客體。唯心主義的實踐是精神的,舊唯物主義忽視實踐,即使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也貶低實踐,把實踐理解為猶太人的卑污的商業活動。

馬克思的世界觀也經歷過思想的磨難。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缺陷在他身上也曾體現過。受“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的影響,1843年以前,馬克思心中的世界是一個以“思想客體”為主體的世界。1843年至1845年間,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思想影響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談到的關于世界的科學還不是真正的科學,根本原因是馬克思此時對人與外界客體的關系的理解還不具備一個正確的立足點。

而《提綱》中馬克思的思想轉折是巨大的,他首次提出了實踐的世界觀思維方法,這標志著找到了解開困擾思想的疙瘩的鑰匙。世界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類的社會歷史既不是精神發展的歷史,也不是事物客體的機械運動的歷史,但不是人類的精神、價值以及客觀對象的拋棄,而是通過實踐把主體和客體兩方面相統一的過程。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這必然通過生產關系的革命來完成。在世界觀維度上的實踐的立足點為馬克思得出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正是在這理論的維度上,實踐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義。

(二)實踐和認識關系的科學論證

《提綱》第一條在確立實踐的新世界觀后,并未到此停止,而是緊跟在第二條中談到實踐和認識的關系,指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叭说乃季S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指思維的內容與思維反映的對象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思維能否反映客觀對象,這是人的認識能力與認識的方法途徑問題;二是思維內容是否符合客觀對象,這是檢驗認識的標準問題。這兩個互相聯系而又不完全相同的問題,在中外哲學史上一直爭論不休。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都把人的思維的客觀真理看作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沒有看到這其實是實踐問題。唯心主義否認真理的客觀性,認為明晰的思想或公理及真理,根本否認思維內容與反映對象的一致性。費爾巴哈承認外部世界的客觀存在,承認人能正確反映外部世界的規律性,但對于通過什么方法和途徑認識外部世界,如何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問題,其回答也是錯誤的。他認為大家一致的認識就是真理,“只有別人跟我一致的地方,才是真理;一致是真理的第一象征”。費爾巴哈在真理及檢驗的標準問題上,也有明顯的直觀性和形而上學性。馬克思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保?]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因為,在純主觀范圍內或純客觀范圍內,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都是無法得到證明的。實踐是聯系主客觀的橋梁,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特點,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因而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證明思維的“現實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所謂“現實性和力量”,是指真理性認識通過實踐轉換為改造現實的物質力量,把理論變成現實;“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個哲學術語,仍然是說思維的“真理性”,“現實性和力量”。不可知論者康德認為人只能認識現象,這是人的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的“此岸世界”,人們無能力認識事物的本質即“自在之物”,那是人的認識無法達到“彼岸世界”。馬克思借用“此岸性”的意思是指,在實踐的基礎上,人們能通過現象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規律的認識?,F實的世界是可以認識的,都屬于能達到的“此岸世界”。馬克思進而指出:“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驗哲學”的問題?!保?]經驗哲學是歐洲中世紀教會學院中的基督教哲學,它用煩瑣的形式主義的抽象思維方法去論證基督教教義,后來人們就把引經據典、咬文嚼字、鉆牛角尖的習氣叫經院哲學或煩瑣哲學。馬克思認為,離開社會實踐去爭論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是爭論不清的,是學究式的做法。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在理解第二條時要避免從單純認識論的角度去理解馬克思的實踐觀點。馬克思的認識論和歷史觀是統一在一起的,這一點本身就是馬克思實踐觀點所強調的一個方面。這段話中的“真理性”這個概念并不僅僅是指一般認識論上的真理與謬誤的區分,主要是認識論與歷史觀相結合的角度對一種思維或理論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被證明是有力量的,用馬克思《提綱》中術語就是“此岸性”,它就是在實踐的維度上具有真理性。也即說從認識論與歷史觀相結合的角度將使得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實踐觀點的理論內涵及其思想史意義。在康德那里,認識論與歷史觀是脫節的;在黑格爾那里,盡管認識論與歷史觀是統一的,但是黑格爾理解的認識論、歷史觀的主體是唯心主義的精神。只有馬克思才真正開創了真理認識問題上的新領域。這也是馬克思實踐的觀點在思想史上的 “拓荒”性作用之所在。

(三)實踐是解決人與環境矛盾的最現實的中介

馬克思把實踐觀內涵更深入地推進到人與外界環境的相互關系上。在《提綱》的第三條中,馬克思指出:“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保?]形而上學的思維特性決定了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只會在人與外部環境之間尋找單方面的決定關系。比如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者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19世紀的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以及德國的費爾巴哈,都是“環境決定論者”。他們認為,社會環境特別是法律和教育,決定人的精神面貌。這種環境決定論較之英雄史觀和宿命論,無疑是具有意義的,但是卻陷入了循環論證的怪圈:即完善的法律和良好的教育的實現,取決于好的立法者和教育者,而好的立法者和教育者只有在好的法律和教育環境中才能成長起來。為了走出這一怪圈,愛爾維修等人只要求助于天才人物,認為只有天才人物的理性才最終層次上決定了環境和教育。這樣,他們最終陷入了唯心史觀的窠臼而不能自拔。

在《提綱》的第三條中,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保?]人和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是環境創造人,人通過實踐,使得外部環境內化為自我,主體的能力和本質力量得到提高和確證;另一方面,人也創造環境,通過實踐使人的本質力量外化和客體化,賦予對象以主體的性質。人們在實踐中完成了環境的改變和和人的改造這同一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的統一。因此,實踐的過程具有革命的性質,歷史的維度在它的不斷創造新的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新的方式上得以展開。

(四)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八條中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這包含三個意思:第一,社會起源于勞動,勞動把人從動物界提升出來。第二,勞動既是社會產生和存在的基礎,又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第三,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它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及其發展變化,所以離開最基本的實踐即生產勞動,就無從認識和把握整個社會及其歷史。社會實踐是社會存在的動態表現,而社會存在則是社會實踐的靜態凝結。社會實踐同社會存在一樣,決定著社會意識?!胺彩前牙碚搶е律衩刂髁x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保?]黑格爾理論的神秘之處在于把精神的觀念作為解釋一切的觀念,最終走向神秘主義。而費爾巴哈的理論也是神秘的,作為根源的神秘東西是“類”。所謂“精神”無非是人們在物質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屬于意識形態的東西,而“類”則不過是人的普遍力量(生產力、生產關系)的一種純粹空洞抽象的思辨表達而已。只有在馬克思這里,無論是“類”還是“精神”,只要把它放入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就一點也不神秘。但是,我們更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克思所謂的理論的神秘之處同時還包含這一層意思,即特定的社會實踐會產生對特定理論的要求,或者,任何一種已經產生的理論都可以在現實的實踐中找到其存在的根據。

二、基于實踐觀基礎上的科學人性論的正確闡明

(一)基于批判宗教的人性論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在《提綱》中的第四條中,馬克思通過一方面批判了費爾巴哈人性論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對自己的以實踐為基礎的人性論作了正面的闡明。費爾巴哈的人性論是以哲學人本主義為思想基礎,在他看來,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觀存在。當人們在現實世界中無法領悟到人的本質時,“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于人的本質?!保?]對于宗教,費爾巴哈超越了以往的思想家,他不再把宗教理解為無知和愚昧的產物,而是看到宗教產生的世俗基礎,而且在此基礎上的人性論是“愛的宗教”。但是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在指出了宗教異化的世俗基礎之后,“主要的事情還沒有做哪?!边@個“主要事情”就是指從實踐關系的角度對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學的分析。要消滅宗教的創造條件,“對于這個世界基礎本身首先應當在自身中,從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實踐中使之革命化。實踐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決定了異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論上受到批判,并在實踐中受到革命改造’?!保?]通過實踐,人在改造外部對象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活動方式,從而體現了人作為主體的價值的不斷實現。從這里看出,馬克思的實踐觀點是直接通向共產主義的結論的。共產主義是人類主體價值的真正實現,而歷史的意義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

(二)科學界定人的本質

馬克思在第六條中批判了費爾巴哈的人性論思想。費爾巴哈不懂得從社會現實中理解人的本質,必然產生如下錯誤。第一,孤立地抽象地看到人的本質,暴露了唯物主義和歷史主義的矛盾?!捌查_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10]費爾巴哈撇開一定的社會實踐和歷史進程來理解人,認為人皆有友誼、愛之類的感情。同時他也又把宗教看作是一種基于情欲之愛的相互需要的關系,把諸如宗教意識這一唯心主義的因素看成了歷史主體,于是宗教與人的感情就成了一個東西。這是假定人們都是彼此孤立的、單個的、超歷史“人類個體”中抽象出來的“共同性”。當費爾巴哈堅持唯物主義時,他就把人看作是一種直觀的感性存在,一種從自身的出發的自在存在時,這樣的人顯然是在社會歷史之外的。第二,從自然屬性去理解人的本質,暴露了人道主義的思維原則與感性直觀的認識原則之間的矛盾。費爾巴哈認為人區別與動物不僅在于人才有意識,還在于人有“類”的意識,這種“類”的本質就是費爾巴哈所說的理性、意志、心,純粹是從自然的生物學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質。當費爾巴哈堅持唯物主義時,承認私有制下人是以物質利益為軸心的“類”中,在“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性”中才可能真正自由地運用他的人道主義思維方法。第三,暴露了理論和實踐的矛盾。費爾巴哈也努力地使自己的理論起到批判現實的作用,只要把這些處在孤獨之中的個人組成一個符合人的本質的“類”作用就行了。

馬克思認為 “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1]這是唯物史觀對人的本質的經典論述。我們可以從三方面理解:首先,人的本質是個體性和個體超越性的辯證統一。人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在這一問題上,要反對兩種傾向,一是完全脫離個人的傾向。社會關系中的個人這一觀念不是對個人的排斥。如果沒有個人,所謂的社會關系也就成了一個抽象物,它也就不可能再存在于實踐的活動中。二是完全脫離社會的傾向。費爾巴哈的理論教訓已經提示我們,缺乏歷史內涵的個人必然完全被排除在實踐的活動之中。其次,人的本質是現實性和潛在超越性的辯證統一。任何一個個人都處于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基于實踐基礎上的社會關系是處在一個不斷的發展過程之中的,并且發展的根源還直接來自于它本身。人的本質中必然有超越現實性的一面。人的本質這兩個層面在實踐的視域內其實都是有現實性的,而不單單是現實性的特征才具有現實性。理解“在其現實性”上這一定語上,并沒有放棄對現實的超越性的思想層面。正是由人的本質的現實決定性和潛在超越性共同構成了人的本質的真正現實性。再次,人的本質具有恒定性和變動性的辯證統一。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的、僵死的。社會關系的一方面具有恒定性,這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的基礎,另一方面它具有變動性,這是社會得以發展,歷史得以延續的基礎。歷史的價值與意義也正是從人的本質這種恒定性和變動性體現出來。

三、確立基于科學的世界觀和人性論上的新哲學觀

馬克思撰寫《提綱》的最終目的絕不是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性論就此為止,科學的世界觀和人性論的提出只是為提出與以往舊的哲學觀徹底決裂的新的哲學觀。馬克思確立新的哲學觀訴諸以下途徑:

(一)從哲學方法論的角度闡明新哲學特點

馬克思說:“費爾巴哈不滿意抽象的思維而喜歡直觀;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實踐的、人類感性的活動?!保?2]抽象的思維、感性的直觀、感性的活動這三個重要的概念分別代表了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哲學方法的特點及相互之間的根本區別。黑格爾的哲學是訴諸于抽象的思維、絕對的精神的運動的。在黑格爾看來,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只是一種現象,精神是事物的真正的本質,運動構成了歷史的意義。作為客體的事物在精神這一歷史(哲學)主體面前只有一個有待否定環節。黑格爾以抽象為核心的哲學方法論形成了唯心主義的辯證法思想。費爾巴哈反叛黑格爾哲學,提出了感性直觀的哲學方法。他消除了勞動實踐創造人的思想,把對宗教的批判理解為現實批判的核心,未伸向現實世界的本質。而馬克思在哲學方法論上的革命性表現在他的實踐論,克服了抽象思維方法的唯心主義特性,又克服了感性直觀方法的形而上學特性,同時又吸收了其各自思想中的合理之處。

(二)闡明新舊唯物主義不同的立足點

立于實踐觀點,馬克思在第九條中指出新舊哲學的立足點根本不同,“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 ‘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边@里面包含兩層意思:第一,階級立場不同。理論的階級立場決定了理論本身的整體風貌。舊唯物主義立足于“市民社會”的直觀,即把作為利益關系的總和的社會,看成純粹私人根據個人動機不受約束地追求私利的領域?!笆忻裆鐣辈皇且粋€由許多個人純粹自然地聯系起來的共同體,而是由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種關系所組成的社會有機體。它肯定人的物質欲望和合理性,肯定人的享樂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合理性,認為這是“普遍的人性”。舊唯物主義從所謂“普遍的人性”出發,以它為基礎,用關于個人功利的觀點說明結成政治社會的必要,始終是與資產階級的利益緊密相聯的。新的唯物主義立足點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而不是像舊唯物主義那樣“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保?3]現實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所創造的人類社會,是超越了資本主義之后的那種社會形態,即共產主義社會。新唯物主義則始終站在“人類利益”之上,代表全人類的無產階級的利益。第二,新舊唯物主義的在人性問題上的不同立場。舊唯物主義必然會把“市民社會”所理解的人視為真正的人,然而,事實上,“市民社會”只是人類實踐活動中的一個階段,把人局限在這樣的一個階段來理解,實際上是脫離人的實踐活動來談人的一種方法,這樣的人必然是抽象的。只有新唯物主義才能在人的本質問題上得出完全科學的結論,新唯物主義與實踐的人性論在本質上是相一致的。

(三)亮明哲學的使命:不是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任何哲學在社會實踐中都起著作用,因為哲學總是適應一定的實踐而產生的,又為一定的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服務?!罢軐W的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導”,這對任何哲學都是普遍適用的。但是舊哲學,無論是舊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輕視物質實踐的作用,把實踐排斥在哲學體系之外,那它們只能給自己提出解釋世界的任務,而不可能提出用實踐去改造世界的主張。第一,他們沒能真正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務。要改造世界,必須具備一個思想前提即科學地分析社會的基本結構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過去的哲學由于沒有看到現實基于實踐關系的改變,只是把思想關系的改變視為理論的核心,這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真正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務。在馬克思看來,把改造世界的事業積極歸結為大腦的批判活動的觀點是錯誤的,“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是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钡诙?,他們沒有找到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過去的哲學家們囿于階級局限性,不可能發現無產階級這一改造世界的現實力量,因此,他們所能做的至多也只是對現實世界的思想上的改造。也就是說,新哲學把與無產階級利益直接相連的革命性視為核心特征之一。實際上,點出了唯物主義的科學性與黨性、世界觀與方法論之間的辯證關系問題,而且是基于實踐基礎上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第三,我們要避免對之作僵化的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并不否認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只是認為,這種認識和解釋只能在改造世界中實現,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在馬克思那里,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統一的。如果不能對世界作出正確的解釋,那就不能真正地改變世界,如不以改變世界為理論目標,那么,要想正確地解釋世界也是不可能。

四、《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國家治理的理論價值

(一)科學的人性觀是國家治理的核心

馬克思人性觀的核心內容及其所蘊含的深層邏輯,為國家治理提供了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當前,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思路。社會轉型期,全球化、信息化、市場經濟等嚴重沖擊著中國人的思想意識,許多民眾的人生觀帶有官本位主義、功利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色彩。這幾種人生觀的立足點都是個人私利或自然欲望,是費爾巴哈抽象人性論的現實反映,違背了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論述,不利于中國人整體精神世界的提升,更不利于中國夢的實現。當前,我們要真正“以人為本”,既要重視個體的價值,更要重視集體主義,用集體利益引導和保障個人利益,協調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沖突關系,這樣才是現代文明的精神旨歸。

(二)立足于實踐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方法

當前,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國各民族人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并發展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各項事業在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道路上不斷向前推進,呈現出蓬勃向上的大好局面。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相結合,妥善地解決各種矛盾和民生問題,才能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夢。

(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不斷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實踐證明,中國夢的實現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作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階段一直用馬克思的哲學觀去解決中國問題,不斷創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并運用到實踐中,才不斷推進中國各項事業不斷向前推進。今后,我們要繼續深入實踐,不斷創新和發展、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建立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并更好地發揮哲學改造世界的功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2][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8,499,499,509.

[5][6][7][8][9][10][11][12][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社,1995:509,500,501,501,501,504,504,504,73.

The Inner Logic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of“O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Wang Fang
(Marx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Taizhou College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Taizhou Jiangsu 225300)

Marx’s“O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consists of a total of 11 chapters,and these chapters are concise in content and cohesive in structure.In the article,Marx focused on three main aspects namely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view of practice,and view of philosophy.Correct view of practice is fundament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of human nature,whereas scientific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the premis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ct view of practice.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philosophical view on the human ultimate concern is based on dialectical unity of practice view and human nature construction.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China’s current social governanc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human nature theory,view of practice and new view of philosophy.

“Outline”;view of practice;theory human nature;new view of philosophy

A12

A

1671-5101(2016)03-0117-06

2016-03-01

王芳(1977-),女,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當代意識形態建設研究。

(責任編輯:丁忠甫)(責任編輯:王泓)

猜你喜歡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哲學觀人性論
社會科學戰線(2022年2期)2022-03-16
荀子法哲學的人性論基礎
馬克思實踐概念的超越之維——從與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觀的比較談起
實踐:馬克思的新哲學觀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哲學闡釋邏輯
試論康德哲學觀對柏拉圖哲學觀的超越
“馬克思的哲學觀”研究的幾個前提性問題
淺談《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實踐意義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