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研究

2016-03-28 15:13程敏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長治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武鄉淵源家訓

程敏(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學院,山西臨汾 041000)

?

山西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研究

程敏①作者程敏,系東良侯村前街程綱支二十三世孫女程敏。
(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摘要:武鄉程氏家族始祖程敏(程思德)為避元亂,從河南逃難于山西武鄉銅城(今信義村)。在其始祖程敏之后,信義程氏戶丁發育健旺,一姓傳舍,逐移漸離。從信義分支遷居全縣境內,布在七十多個村莊,其中便有東良侯村程氏家族。故武鄉程氏家族始于河南,東良侯村程氏家族則起源于武鄉信義。武鄉程氏家訓嚴明,名人輩出,特別是明清兩代。時至今日武鄉程氏家族已發育成為大家族,并分布在全國各地。因此本文以東良侯一村為中心,試圖探尋武鄉程氏家族不斷繁衍和發展的原因。

關鍵詞:武鄉;東良侯村;程氏家族;淵源;家訓

一、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狀況

(一)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的族源

武鄉縣程氏家族始祖程敏,元至正年間人,由河南省歸德府虞城縣逃難于山西武鄉銅城,即今信義村。據記載,“程于山右為望族,其先以避元亂,徒自中州,其始祖之支三,曰敏、曰思讓、曰思賢,其居亦三,曰武鄉之信義都、曰祁縣之東觀、曰太谷之西賈,其地相去以里計者百,其生齒繁衍各以丁計者千,其起家科貢有聞于時者,亦不乏人焉?!盵1]8“因元胡之亂,世祖敏攜別祖思賢、思讓自河南出避山右。敏祖居武鄉之信義都籍焉,讓祖居祁縣之東觀,賢祖居太谷之西賈,三地壤相接也?!盵2]10據故縣村程氏神布載:“武鄉程氏先祖程敏(程思德),于元至正癸巳年(1351年),因避元亂由河南省歸德府虞城縣逃難于山西,敏祖僑居武鄉之銅城,即今信義村。此后生齒日繁、甲弟科貢,接武而起,號稱山右望族?!盵3]程氏十一世孫程啟南追溯:“吾世為河南程氏,當元胡構患,徒晉者三,亦各散出三地,僑居信義者諱敏,于是乎奉為始祖”[4]14一世祖程敏二子,即程建中、程建庸。二世祖程建中三子,即程時舉、程可舉、程代舉;二世祖程建庸一子,即程德舉。三世祖程時舉三子,均因父選將出征未歸,程代舉、程可舉均無子;三世祖程得舉二子,即程鳳、程鶴。四世祖程鳳二子程玫、程琰,程玫遷居邯鄲,程琰無子;四世祖程鶴四子,即程廒、程原、程碧、程盛。武鄉縣程氏均為程鶴之裔,程廒、程原、程碧、程盛為武鄉縣程氏四大支祖。[5]20

從六世祖后,信義程氏家族戶丁發育漸旺,向信義村外武鄉縣的三個里甲繁衍,共三甲二十門。廒、碧二祖繁衍為上一甲八門,原祖繁衍為中一甲共分為七門,盛祖繁衍為下一甲共分五門②從程春虎修的《武鄉信義程氏家譜》(天馬出版有限公司)概括而知。。程氏族譜記載“自始祖而下至五世廒生未蕃猶可尺幅數數,六世之后漸衍漸蕃,須尋頭緒始可順數而逆推,因就廒原碧盛四兄弟中先敘大宗后,以次敘其小宗?!盵6]21也就是說從六世祖后,程氏家族開始壯大,并向各地村落遷移。

東良侯村,武鄉縣城西60華里處,故皋狼城北面,紅山腳下,歷史悠久。全村240戶,930人,2866畝耕地。地形為“金線掉葫蘆”,居民以程、郭二姓為主。[7]1125武鄉東良侯村前街的程氏由信義村的七世祖程雷、程響、程綱遷入,為四大支祖——盛祖之后,屬下一甲,[8]312居東良侯村后街程氏由信義村的九世祖程貫遷入,為四大支祖——原祖之后,屬中甲六門。[9]355

由上可知,武鄉縣程氏家族始祖為元至正年間人,為避元亂由河南省歸德府虞城縣逃難于山西武鄉銅城,即今信義村,故東良侯村程氏家族源于武鄉信義村。

(二)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人口繁衍

1、武鄉東良侯村前街程氏的人口繁衍

武鄉東良侯村前街程氏程雷支。程雷為七世祖(以下世系均為武鄉程氏世系——作者注)。東良侯村程雷支的族譜中的七世至二十世的女兒沒有入譜。如估算其人口按生子數量和生女相同數量的統計方法(以下統計世系人口均用此法——作者注),估算程雷一支到了八世人口10人,九世12人,十世18人,十一世32人,十二世30人,十三世18人,十四世6人,十五世6人,十六世12人,十七世14人,十八世2人,十九世6人,二十世2人,二十一世4人。程雷支從二十二世開始,其女子均入了譜系,統計程雷支二十二世人口,男5人,女4人,共9人;二十三世男4人,女3人,共7人;二十四世男5人,女5人,共10人;二十五世男6人,女2人,共8人。[10]312程雷支九世中的程彥盈向上莊村發展,程雷支人數到了十一世時達到了高峰,達32人。程雷支十二世和十一世人數相當,人數沒有發展,原因是十一世的16個兒子中的9個兒子沒有子嗣。程雷支十三世人口大幅下降,降為18人,原因是十二世中的15個兒子中的10個兒子沒有子嗣。程雷支十四世人口降為6人,原因是十三世中的9個兒子只有2人有子嗣。程雷支十六世人口有所發展。程雷支十八世時開始分家,分立譜系,分為三門,遷入上莊村分為上莊一門,和上莊二門,程雷支在東良侯村僅剩程光居(官至大學士)一門,所以,人口外遷是程雷支十八世人口下降的最重要原因。二十五世已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男多女少,是人口計劃生育的結果。

東良侯村前街七世祖程綱無子。

東良侯村前街程響支八世2人,九世10人,十世16人,十一世34人,十二世76人,十三世90人,十四世82人,十五世122人,十六世164人,十七世186人,十八世44人,十九世空,二十世12人,①二十一世196人,二十二世306人。程響支從二十三世開始,其女子均入了譜系,統計程響支二十三世,男100人,女69人,共169人,二十四世男85人,女82人,共167人;二十五世男55人,女62人,117人;二十六世男16人,女6人,共22人。[11]354程響支人口繁衍較程雷支人口繁衍較旺,是程雷支人口的數倍。程響支人數持續遞增,到了二十二世時達到了高峰;程響支二十三世人口下降的原因是,該世人口大量外遷,分別外遷至山西的平遙、古臺、晉城等地,及四川省。二十六世人口急劇下降是人口計劃生育的結果。

2、武鄉東良侯村后街程氏的人口繁衍

武鄉東良侯村后街程氏程貫支。九世祖程貫由信義村遷入,為四大支原祖之后中甲六門。程貫支十世8人,十一世10人,十二世8人,十三世8人,十四世10人,十五世8人,十六世12人,十七世10人,十八世18人,十九世26人,二十世14人,二十一世8人,二十二世12人。程貫支從二十三世開始,其女子均入了譜系,統計程貫支二十三世,男6人,女9人,共15人;二十四世男5人,女4人,共9人;二十五世男6人,女6人,共12人;二十六世男6人,女5人,共11人。[12]355程貫支人口總數教少,人口增幅小,人數保持穩定,到了十九世達到了高峰。

從上述統計可知,東良侯村程氏家族人數自遷移后不斷變化,有時增幅較小,有時成倍增長,有時甚至呈下降趨勢。人口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外遷或計劃生育??傮w看,東良侯村的程氏人口自信義遷入后,人口數量不斷增長。

二、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的發展特點

(一)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人口地域分布特點

東良侯村位于東良鄉,在信義以北,據清《武鄉縣志》[13]記載,東良侯村是屬于信義約,信義約包括26個村莊,設5名鄉約。東良侯村與信義原來聯系較為緊密,受其影響深遠,而東良侯村程氏家族居住分為前街和后街,而前街和后街的程氏家族均由信義程氏遷入,居東良侯村前街程氏的七世祖程雷、程響、程綱由信義村遷入,屬四大支盛祖之后下一甲;居東良侯村后街程氏的九世祖程貫由信義村遷入,為四大支原祖之后中甲六門??梢?,東良侯村程氏的居街不同,其起源支系也不同,由不同支族遷入,成為其地家族的源起,并體現了各支系分別聚居的特點。

(二)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歷代職業狀況及特點

居東良侯村前街程雷一支程氏總人口達206人,十八世程光居為大學士,其中官員2人,軍人2人,職工2人,商人2人,學生6人,其余務農。此支系人口較少,以務農為主。響、綱分支,響無子,故只統計綱祖狀況,綱祖分支,總人口約1815人,其中文官一人,生員十人,義官1,把總4人,監生2人,職工6人,軍人5人,教師5人,干部17人,工人21人,醫生1人,學生62人,兒童2人,其余全是農民。[14]740此支程氏家族由于人口眾多,職業也較為豐富,但仍然以務農的農民為主。越往后程氏家族的職業越豐富,而農民人數不斷減少。

居東良侯村后街程貫一支總人口達199人,只有4名是學生,其余全是農民。[15]745

通過對東良侯村前街后街程氏在籍人口的職業統計發現,從信義程氏遷入到今天的程氏家族在武鄉仍然以務農為主,且世代為農。但是,到了后面繁衍的程氏家族人口職業變的復雜多樣,不單單是以農業人口為主,也出現了少量的官員、知識分子、工人等,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程氏人口在減少,而且職業變的不再單一。在人口基數大的綱祖分支我們會發現,職業狀況較為豐富。而相對人口較少的雷祖和貫祖分支,職業狀況較為單一。也就是說人口眾多的分支,職業狀況較為復雜,而人口較為少的分支,職業狀況較為單一。

三、武鄉縣東良侯村程氏家族信仰

武鄉縣東良侯村家族信仰,是其村程氏家族禮儀家風的體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德行善

程氏家族積德行善,樂此不疲,事跡舉不勝舉,反映了程氏家族樂善好施的美德。程氏始祖程敏來到銅城(今信義),勤奮努力,別開生面,在大門上鐫刻了“信義”二字,表示程家講誠信有禮義,圖旺氣,吉星高照,人財兩旺。從此,其子孫后代分門別戶后都效仿此法,繼承祖訓。年長日久,其他別姓都看到程家發旺,也在大門上鐫刻“信義”二字,表示吉祥?!靶帕x”二字演變成了全村家家戶戶的吉祥物,從元朝一直沿用明朝。[16]746

明正統四年,全國遭荒,寸草不收,餓殍遍野?;实巯掠?,政府張貼告示,征糧救災。程氏五世祖程碧看了告示后,慷慨應示,獻糧三千石救災。后皇帝下圣旨,在皇宮召見了程碧。程碧被敕封義士“五谷神”,賞“半朝鑾架”,賜御筆“義民”匾額,下旨在故里建“義民坊”。[17]747經族眾商議,為感謝皇恩,紀念程碧豐功偉績,決定將門匾上的“信義”二字命名為村名,即信義村,取代銅城。

(二)清正廉潔

程氏的清廉,表現在既不貪財,也不貪官位。程啟南系信義村程氏原祖之中一甲五門十一世,字開之,號鳳庵,該性剛果,多大略。公元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當授襄陽推官上任時,正值當地礦稅繁重,宮廷又派太監常來搜刮民財,民不聊生。程啟南為民做主,峻言推之,人民深受其益,與羊叔子①同建一祠,以作紀念,可見程啟南在人民中的影響。后魏忠賢當道,程啟南被免,程啟南大罵奸孽不休,顯示了他剛正烈強的氣節。公元1628年,莊烈帝即位,改元崇禎,被魏忠賢迫害的程啟南復職,任通政司通政,后升任工部左侍郎,堪稱守職。后崇禎帝又重用宦官太監張異總理戶、工兩部,凌駕尚書之上,大有重蹈覆轍之勢。所以連疏求退,旨準告官還鄉。程啟南,歷事四朝,工作三十年,官任十余職,為民立功多次,文才學博,著有《易宗圣錄》、《陰符解》、《集賢錄》等著。

返鄉后,他絕意仕途,杜門謝客。其子程嘉績,進士,典籍員外郎,其孫程康莊,拔貢,曾任鎮江通判,是明代著名作家、詩人,受到大文學家王士禎的賞識。

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十月卒,享年八十九歲,葬于信義村南岑,1653年(清順治十年)于信義村建大司空祠,祀工部尚書程啟南。[18]733

(三)武鄉程氏家族家訓格言

程氏家族歷來家教嚴謹,不論大小長幼,要以節義仁慈儉樸傳家,不論貧富貴賤,要以詩書禮樂為教。教育子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誠信做人,決不做偷、貪、淫、侈、惰、忤的敗家子。[19]723

清順治年間,奉旨于信義村建程氏祠堂,按朝規氏族祠堂均以黑門、黑柱,不準立旗桿、建牌樓、掛錐、座獅。信義程氏祠堂別論,是因御書“義民”、敕賜義士五谷神程碧;御書“天下廉吏第一”工部尚書程啟南,所以程氏祠堂建筑可以紅門,紅柱,立旗桿、建牌樓、掛錐、座獅,別具一格。但于1945年毀于日軍。[20]720

在信義程氏家族的影響下,武鄉程氏繼續發展,繼承程氏祖訓,秉承先祖的遺志。在“信義”二字的照耀下,明清兩代程氏文官武將、名人志士輩出達三百三十六人,信義程氏名揚天下。[21]725武鄉程氏家族從始祖程敏開始,歷經數代人的艱苦創業,成為山右望族。更有五世祖程碧被封為“五谷神”。十一世祖程啟南被封為“天下第一廉吏”。

武鄉程氏家族成為望族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第一,先祖的勤勞勇敢為其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先祖敏,因其勤勞在信義成家,武鄉程氏家族在其基礎上不斷繁衍發展。第二,嚴明的家訓是其發展的精神支柱。程氏家族的優良家風,今天仍然值得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明)吳宗達:《山右武鄉信義程氏族譜序》[G],明萬歷年間,轉見程春虎:《武鄉程氏家譜》,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2](明)鄭繼之:《武鄉信義程氏族譜序》[G],明萬歷乙卯年春,轉見程春虎:《武鄉程氏家譜》,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3]程春虎(程氏二十三世孫):《武鄉信義程氏之始及其發育》[J],《老干部工作》2001年第2期.

[4](明)程啟南(程氏十一世孫):《武鄉信義程氏家譜序》[G],明萬歷年間,轉見程春虎:《武鄉程氏家譜》,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5]程春虎:《居信義村程氏宗譜》,《武鄉程氏家譜》[M],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6]孫文成(程氏十八世孫):《序編武鄉信義家譜》[G],道光十四年秋,轉見程春虎:《武鄉程氏家譜》,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7][14][15][16][17][18][19][20][21]程春虎:《武鄉程氏家譜》[M],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8][10][11]程春虎:《居東良侯村前街程氏宗譜》[G],《武鄉程氏家譜》,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9][12]程春虎:《居東良侯村后街程氏宗譜》[G],《武鄉程氏家譜》,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

[13]史傳遠等編纂:《武鄉縣志》,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責任編輯王建華)

Study of Cheng’s Family in Donglianhou,Wuxingmshanxi

Cheng Min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Tourism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Shanxi 041000)

Abstract:In order to flee from calamity in Yuan dynasty, Chengmin (Cheng side), the ancestor of Cheng's family in Wuxiang county,moved from Henan province to Tongcheng ,Wuxiang county ,Shanxi province,which is called Xinyi village now.After Chengmin ,the number of his descendents was growing quickly, who moved from Xinyi village to more than seventy villages and Donglianghou village Cheng's family was one of them. Therefore,Wuxiang Cheng's family originated from Henan province and Donglianghou village Cheng's family derived from Xinyi village in Wuxiang county. Wuxiang Cheng's family was well regulated, so there were many celebrities in the family, especially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Nowadays, Wuxiang Cheng's family has developed into a big family and the family members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us, taking Donglianghou villag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tudy the reasons of the prosperity of Wuxiang Cheng's family.

Key words:Wuxiang county;Dong LiangHou village;origin of Cheng's family;family motto

作者簡介:程敏(1992—)女,山西太原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5

中圖分類號:K8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014(2016)01-0027-04

猜你喜歡
武鄉淵源家訓
舌尖上的武鄉 記憶中的美味
張載家訓不只是橫渠四句
傳統家訓里的廉政觀
西夏“城主”及其淵源考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情系太行革命老區 武鄉磚壁紅色之旅
三坊七巷 名人家風家訓館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兩岸淵源 1929年產量超過1000萬瓶
新媒體背景下武鄉頂燈舞的發展途徑*
家訓伴我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