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失智老人群體養老保障研究

2016-03-30 22:11趙敏彤
科技視界 2016年1期
關鍵詞:養老保障

趙敏彤

【摘 要】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老齡化問題的初顯到以驚人的速度形成“未富先老”的局面,我國失智老人的數量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長,成為人們密切關注的新的社會問題。失智老人群體因與其他老年群體比較而言存在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差異,需要更為專業和更全面的養老服務和保障體系。本文從我國失智老人的生活狀況出發,分析我國在失智老人養老方面的問題,并對于我國失智老人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提出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失智老人;養老保障;政策性建議

1 我國失智老人的生活現狀

本文中所指的失智老人主要是對阿爾斯海默癥患者和血管性老年癡呆患者的統稱。失智老人由于記憶功能、神經系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導致其認知功能下降,行為能力、表達能力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受到嚴重限制,常常導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軀體并發癥多?!笆е恰痹诨疾〕跗谕庠诒憩F為人際交往和社會功能的弱化,當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基本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和全身性癱瘓,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照顧和服務。這種精神和心理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退化,以及行為能力、表達能力的下降,導致失智老人的照料問題對于整個社會和個體家庭來說無論從精力上、身體上以及經濟上的付出都是沉重的負擔。

失智老人的生活現狀令人堪憂:其一,是生存性上,部分失智老人由于家庭不堪常年經濟上的巨大支出,選擇離開子女或者自殺行為,基本生存難以保障。其二,在生活質量上,很多失智老人僅僅能維持基本的生存條件,日常生活經常是“臟、亂、差”和照顧不周的狀態和環境,健康及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其三,在我國,每年有近萬人次的老人走失,這其中的大部分為失智老人,由于言語和行為能力的全部或部分缺失,很少有老人能再次找到回到自己的家庭。其四,由于人口結構的變遷,對于多子女家庭失智老人的養老問題經常會產生糾紛和矛盾,對于獨生子女家庭,缺少精力和經濟條件來對失智老人進行養老,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受到極大的挑戰。

2 失智老人群體養老的困境和問題

2.1 家庭結構的變遷導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難持續

計劃生育政策的“后遺癥”使撫養比已達3比1,“421”核心家庭數量激增、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照護核心力量女性人群外出就業都使家庭照護能力弱化。家庭平均子女數量的減少,勞動力人口比例的下降,甚至“失獨家庭”、“喪偶家庭”、“單身家庭”等新型家庭結構數量的增加,使得傳統配偶為主、子女為輔,其他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連接幫助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持續。面對傳統家庭成員分擔性養老能力的減弱,養老能力和需求的不對等關系,未來人們的壓力和負擔將越來越重,使得傳統養老模式受到嚴重的沖擊甚至難以持續。

2.2 失智老人機構養老的窘境

首先,我國養老服務機構資源嚴重不足,全國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僅15張,與發達國家的56張的平均水平相去甚遠,與發展中國家23張的平均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其次,失智老人和一般老人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有所差異,需要更專業更全面的照顧,失智老人的照顧是一個更為長期和艱巨的任務,因為對于失智老人來說幾乎不可能完全康復,只能長期住在機構直至死亡,這就造成床位的周轉率很低,更加劇了“一床難求”的局面。由此也產生了失智老人服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巨大矛盾。最后,在有限的養老機構資源的背景下,很多機構在考慮自身發展、經濟利益和床位周轉等因素下不愿主動接收失智老人。

2.3 政府對于失智老人的養老缺少政策傾斜

現有的養老照護政策沒有對失智老人的養老保障有任何的傾斜,政策制定者還沒有正確認識到失智老人的養老問題的嚴重性。決策者的不作為造成失智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缺乏全面及整體的規劃、機構資源和護理力量緊缺、缺乏關注癡呆服務的團體。在如此背景下,“為了安全,將老人鎖在家里”、“虐待”、“暴力”、“走失”、“為了照顧生病老人放棄工作”、“一床難求”等等失智老人照護問題,層出不窮。目前,這些問題還只是初現端倪,隨著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失智老人對于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影響將更大。面對當前失智老人養老問題的嚴峻形勢,我們要率先從戰略定位、政策傾斜、社會資源分配等多角度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

3 我國失智老人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建議

3.1 社區養老對失智老人家庭的特殊服務建設

首先,社區定期對失智老人的健康狀況、生存狀況進行登記評估,定期對失智老人給予體檢以及康復治療看護的醫學意見并及時與其家人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失智老人能夠獲得更專業、更全面的康復服務。其次,建推進社區“托老所”的發展,對于子女上班白天無暇照顧的老人進行集中的看護和照撫,這樣不僅能夠讓子女白天能夠安心工作,減輕子女的負擔,同時能夠豐富失智老人的生活,有利于緩解其病情的發展,和有效的康復,更能讓失智老人在晚間與子女團聚,有利于滿足失智老人對于親情的需求,也能發揮家庭養老的保障功能。

3.2 機構養老的社會化擴大和失智老人的接納

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激增和養老社會化的深入推進,機構養老會是未來世界失智老人養老保障的主流養老模。推進養老機構的社會化,讓其能完全從市場經濟的體制中剝離出來,回歸其普惠性、社會性的性質上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而不是以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為營業目的。與此同時,要加快機構養老的社會化建設,擴大養老機構的規模,并通過鼓勵政策,和法律法規增加養老機構對于失智老人的接納度,也通過對于機構的社會化和改造使其增加對失智老人的接納性和包容度。

3.3 國家對失智老人保障的政策支持

政府負責失智老人養老保障的政策導向。首先,在完善現有社會保障法基礎上,給予失智老人的養老保障以法律上的支持保障,使社會、社區、個人在其養老方面能做到有章可循。其次,在普惠型養老政策的實施過程下,兼顧并加速對于其中問題多,難度大的目標群體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失智老人的養老問題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3.4 失智老人從家庭養老-社區養老-社會化養老的體系建設

采用從家庭到社區到社會的漸進式養老但三種養老模式并沒有清晰的邊界,以一種為主要模式,其他方式為輔。家庭養老在一段時間內仍為主流,但因家庭內部的變化以及外部的沖擊需要社區進行幫助。當社區服務比較成熟完整之后,會漸漸取代家庭養老的方式,但是出于對情感的需要,家庭養老方式起到輔助和補充的模式。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變化,社會化的養老模式是失智老人養老方式的最終目標和歸宿。

【參考文獻】

[1]伊北.熟年:中國式養老困局[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

[2]陳喆,胡惠琴.老齡化社會建筑設計規劃:社會養老與社區養老[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3]趙斌,蔡志友.阿爾森海默癥[M].科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楊玉潔]

猜你喜歡
養老保障
淺析失地農民養老保障問題
禹城市城市化中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的探析
城市失獨老人養老保障問題分析
河北省阜平縣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
失地農戶養老保障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