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品茶的境界談中國古典茶文化

2016-03-31 03:29易宏軍西京學院陜西西安710123
福建茶葉 2016年6期
關鍵詞:我國

易宏軍(西京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

從品茶的境界談中國古典茶文化

易宏軍
(西京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3)

摘要: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從一開始將其當作藥材食用,到后來創造了深厚而豐富的茶文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國古代飲茶者,有著不盡相同的飲茶愛好和品茶境界。也正因如此,茶葉才逐漸脫離其本來的物質屬性,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古典茶文化。

關鍵詞:品茶境界;我國;古典茶文化

易宏軍(1954-),男,陜西洋縣人,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學與研究。

我國的古代飲茶者,認為品茶大致有三種境界,分別為“得味”、“得韻”以及“得道”。一言概之,得味是對茶葉物質屬性的認知層面,得韻是從茶葉中獲得精神滿足的層面,得道則是將其升華到人生哲理的層面。本文從中國人品茶的境界與中國古典茶文化這一角度試論一二。

1 從品茶的“得味”層面看古典茶文化

中國人雖然很早就發現了茶葉的價值,但最早則是將其當作“草藥”來食用,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普遍將其當作一種飲品來飲用,但仍是一種較為粗放的飲法。到了唐宋兩朝,人們才開始注重煎茶的方法以及茶葉、茶水和茶具的選擇,講究品茶之味?,F在,仍然有很多飲茶者,把茶葉的味道看作是最重要的。這種“得味”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古典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之路。

唐代陸羽在創作《茶經》之前,中國人把飲茶稱為“茗飲”,這一充滿古典色彩的稱謂,其實與今天相去甚遠。據記載,當時人們喝茶,與煮菜和煮湯類似,十分簡單直接,目的也僅僅是用來生津止渴,或者是用來下飯。而這種今人看來很是粗鄙的飲茶之法,也基本上只限于南方地區,對于這一點,北魏人楊銜在其《洛陽珈藍記》中有著詳盡的記載。當時的北方,以少數民族和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頗深的漢人居多,他們日常的飲茶,多為“酪漿”,也就是用牛羊奶做成的飲品。

唐宋以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繁榮,為人們追求精神文明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茶文化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從唐代開始,人們慢慢摒棄那種粗放式的飲茶方法,而改為更加精細和考究的煎茶。當時盛行的茶文化認為,飲茶先要經過“九難”。何謂“九難”?第一,是“造”,就是茶葉的采摘和制作方法,當時的飲茶者對何時采茶、何時烘焙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第二,是“別”,也就是鑒賞辨別之意,這個需要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用嘴嘗。第三,是“器”,也就是茶具,當時的飲茶者已經開始講究用鼎爐煎茶,與做飯之器分開。第四,是“火”,不能用那些含有油脂的木材,也不能用廚房之火。第五,是“水”,凡是湍急之水和不流動的水,一概不用,偏愛泉水、井水、江水。第六,是“炙”,這個講究的是茶餅在炙烤上面的工藝。第七,是“末”,是對茶餅碾末時形狀和顏色的要求。第八,是“煮”,也就是對煎茶時操作熟練與否、程序正確與否的要求。第九,是“飲”,也就是飲茶之法,不能時飲時不飲,而是要持之以恒,無論冬夏。從這“九難”中,我們可以看到唐朝人在追求茶葉味道上有著怎么樣的講究和規定,也能窺一斑而知全豹,對當時的古典茶文化有一個基礎性的認識。

如果說唐朝飲茶者對茶葉的講究還屬于較為“粗淺”的層面,那么宋朝飲茶者則讓“得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境界。宋代人飲茶,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片茶,也就是團茶和餅茶,另一類則是普通百姓飲用的散茶。宋代的團茶最為出名,較為名貴的團茶平民百姓是消受不起的,主要是王公貴族們飲用。講究采摘新抽出來的嫩芽尖,先是蒸一遍,再去掉外邊稍微大點的茶葉,只保留芽心中的一點點,再用上等的清泉水泡之。制成后,形狀奇特而美麗,仿佛有龍盤踞在上面,被人們稱為“龍團勝雪”。這種團茶非常昂貴,一般的老百姓連見都很難見到。除此之外,宋代的名貴團茶還有其它數十種之多,無論是形狀還是味道都各具特色,體現出了當時上層人士在飲茶時對“得味”的追求。

明、清的茶文化就與今天差不多了,與唐宋的團茶餅茶不同,多用一些今人常見的散條形狀的茶葉。同時也摒棄之前的煎茶煮茶之法,改用開水沖泡,與今天無異。在清代文人的筆記中曾把沸水沖茶法稱為“開千古飲茶之宗”。而這兩朝所形成的茶葉種類,也基本奠定了我們今天的茶葉格局:綠茶、紅茶、花茶、烏龍茶、白茶、緊壓茶。

“水為茶之母”,水對茶味有著十分重要的決定作用,古代人在飲茶時對水的選擇也是古典茶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在古人看來,喝茶時選擇什么樣的水,以及什么地方的水,都是很關鍵的。中國古人把飲茶之水分為三等,一等是山泉水,二等是江水,三等是井水。并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質,把中國各地的水分為二十等,其中湖北之水為第一等,山西之水為最下等。綜合分析唐宋兩朝以來古人在選水上的講究,可以看到,古人對飲茶之水的標準概括起來大致就是水質和水味,水質要求清、活、輕,水味則要求甘甜和清冽。

2 從品茶的“得韻”層面看古典茶文化

隨著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古人飲茶者也不再局限于“得味”的境界了,而是更進一步,開始注重飲茶的環境、背景音樂、飲茶對象和品茶形式了,追求一種韻味和氛圍,這一點興起于唐宋,一直延續至今。

首先談談古人對品茶環境的講究。從唐宋開始,很多飲茶者特別是那些文人,開始把飲茶當成一種藝術,茶是大自然的產物,包含了天地精華,所以他們往往會追求那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有唐一代,國風豪爽奔放,飲茶者也往往會寄情于山水,喜歡在青山綠水中,在竹林松樹下,在清風山泉畔,一邊飲茶,一邊感受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茶文化與之融為一體,從而忘記塵世的喧囂,讓內心變得純凈而深沉。到了宋代,隨著斗茶的興起,人們除了喜歡在大自然中飲茶外,也熱衷于在茶肆和私人庭院內品茶,茶肆多為熱鬧之所,這反映出宋代市井文化的繁榮。而庭院大多特意被建造得曲徑通幽,奇花異草裝扮其中,極具格調。

到了明清兩代,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和聚集,飲茶者大多選擇裝潢講究的室內,注重茶桌、椅子、茶具和所掛字畫的選擇,熱衷于營造出一種高雅溫馨、窗明幾凈的室內飲茶環境。古人飲茶多為與朋友共飲,無論是唐宋飲茶者,還是明清飲茶者,大凡有了好茶,或是來了興致,都會呼朋喚友,擇一幽靜高雅之處,與朋友一邊飲茶,一邊作詩詠歌,或是談古論今,一方面能促進朋友之間的友誼,另一方面更能以此來達到“得韻”的目的。

古人品茶“得韻”,離不開背景音樂的烘托。在不同的飲茶環境里,配上不同的音樂,一是能夠顯示出飲茶者的品位高低,二是能夠感染飲茶者的心境,讓他們感受到茶之韻,并對茶葉的味道產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影響,讓他們更好地享受飲茶之趣。好的背景音樂,首先能夠隨著品茶的過程,進行節奏上的快慢變化,以及音調上的高低起伏。其次還能根據不同的飲茶者、不同的飲茶環境、不同的茶葉種類,選擇最合適最搭配的音樂。譬如,古人喜歡在山水之間品味綠茶,配以古箏、笛子等絲竹樂器,這樣能營造出一種淡然忘我、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在品紅茶時,古人便偏愛一些舒緩動聽能體現出堅韌性格的音樂,如一些用二胡拉唱的曲子,因為紅茶的茶性為溫和醇厚,極具寬容博大之精神,與我們民族的性格十分類似,聽這樣的曲子品紅茶,能夠讓飲茶者內心平靜,氣定神閑。

另外,由于古代文人大多喜愛一些清靜幽雅的品茗環境,所以他們在品茶時也多愛選擇那些清雅深沉的音樂,與茶葉和環境相得益彰,無論是在室外還是在室內,都能讓人在品茶時達到一種清風明月、高山幽蘭的意境,十分切合這些文人的精神追求。同時,佛教也給品茶“得韻”賦予了不一樣感受,給中國古典茶文化增添了重要的內容。我國古代的僧人在飲茶時,注重“禪茶一味”,把飲茶當做了修行,看作是一種領悟禪學的過程。因此,他們多用一些平和高雅、清澈動聽的梵音來當做飲茶的背景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佛教的品茗音樂也逐漸被大眾所喜愛,成為很多飲茶者得飲茶之韻不可或缺的內容。

3 從品茶的“得道”層面看古典茶文化

從最早把茶當作一種藥物,到將其當成飲品,再到總結提煉出深厚的茶文化,歷經了以上三種發展階段后,茶葉在中國終于達到了它的最高境界:與我們的傳統思想和儒家、道家、佛教等文化碰撞融合,上升到了修行和哲學的范疇。

首先談談古典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茶產于天地之間,出于山水之中,具有自然樸實雅致的特點,與我國道教和佛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十分相切。這也就導致古代的飲茶者在品茗時,十分注重人和自然的相存相依,無論是在飲茶環境、飲茶之水、茶具和音樂的選擇,還是在對世間萬物的態度上都是如此。比如說古典茶文化給我國的建筑、藝術、文學、語言等各個領域都烙下了深刻的印記。

這種“天人合一”的古典茶文化,對飲茶者的性格也有著很強的塑造作用。很多古人在飲茶時,會努力達到“無欲無求”和“除去塵念”的境界,把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摒棄心里那來自凡世的種種念頭,讓內心變得深沉而平和,達到“虛靜空靈”的層次,用另外一種視角,去看世間萬事,去洞悉古往今來,從而剝去凡世萬事的外衣,露出它的本來面目。

其次談一談古典茶文化中“中庸和諧”的哲學思想。這種思想與道教所追求的境界略有不同,它秉持著一種適度、恰當、不過分的信條和標準。在煎茶時,注重溫度和口感時的火候;在敬茶時,注重禮節和教養;在飲茶時,注重感恩和謙遜;在選擇環境上,注重樸素和儉樸。凡此種種,都體現出了這種思想所包含的適度和節制。這種思想不光體現在茶事活動中,更是通過茶葉這種載體感染到了飲茶者的生活上。比方說,很多文人雅士會通過茶事活動,來凸顯自己儉樸高潔的生活態度,修煉淳樸淡雅的品德和人格。又比如說,用茶來充當“禮節”的載體。魏晉南北朝之時,古人便開始把茶葉當作祭奠先人的重要物品,從唐宋開始,古人更是把茶葉當作結婚不可或缺的“媒人”。無論是受聘、訂婚、結婚還是同房,隨處可見茶葉的影子。一言概之,這種古典茶文化中孕育的“得道”思想,不僅是那些文人墨客和高士們的個人追求,更是滲透到了我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讓人們在無意識中,便將其當做一種調節社會秩序、規范人際往來的“大道”。

參考文獻

[1]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2]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M].光明日報出版社.

[3]李申.簡明儒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劉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觀[M].齊魯書社,2000.

[5]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猜你喜歡
我國
國內水處理機械設備的演變研究
如何推進我國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律化
中國資本市場的原理與運行規律
智能網絡電視機頂盒對我國廣播電視產業發展的影響
論我國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我國經濟發展品牌戰略研究
計量經濟模型下的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消費定量研究
關于我國計算機教育MOOC發展的思考
探究我國國際結算和貿易的融資產品創新
建立統一的城鄉用地市場的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