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廣州都市文化的現代性想象——以梁鳳蓮小說為例

2016-04-13 10:44王玉屏惠州學院中文系廣東惠州516007
惠州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王玉屏(惠州學院 中文系,廣東 惠州 516007)

?

老廣州都市文化的現代性想象——以梁鳳蓮小說為例

王玉屏
(惠州學院中文系,廣東惠州516007)

摘要:移居地與故鄉的文化反差使得入粵外籍作家對廣州這座城市血脈根性的認知很難深入下去,而本土作家梁鳳蓮與廣州血脈相連的關系,以及梁鳳蓮對廣州無以言表的深情,使她在嶺南經驗的本土言說中獨占鰲頭。品味梁鳳蓮的廣州故事,處處可見對老廣州風物習俗和城市景觀的識名性描寫,一串串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碼構建起老廣州都市文化的現代性想象。

關鍵詞:都市文化;本土言說;識名描寫;廣州風情;梁鳳蓮

一、嶺南經驗與本土言說

廣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南越后,筑番禺城,開始了廣州建成歷史,此后歷經兩千多年的擴建,到清代基本定型。1921年,廣州市政廳成立,標志著廣州從傳統城市轉變為嚴格意義上的現代城市。廣州又是一座文化獨特的城市?!扒晟潭肌?、“食在廣州”、“花城”等稱謂描述了廣州與眾不同的城市文化。但是長期以來,廣州的文學表達一直比較薄弱。雖說電影《羊城暗哨》、《刑場上的婚禮》、大浪淘沙》將廣州設置為故事背景,但直接描寫城市形象的內容很少。歐陽山的《三家巷》、秦牧的《花城》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描寫廣州城市形象不可多得的佳作,文中別有風味的民俗場景如“迎春花市”頗能代表廣州的城市形象,可惜作品數量不多,文學中的廣州想象十分有限。改革開放之后,廣州的新型商業文化和生活消費方式對內地構成巨大影響力,一批以南國都市廣州為背景的影視劇如《公關小姐》、《外來妹》、商界》、《情滿珠江》應運而生,作品中出現的大款、打工、炒更、粵語歌等新鮮事物,讓廣州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可“問題是構成其形象的文化因子與廣州這座城市的聯系并不緊密,尤其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碼非常缺乏?!保?]43九十年代以來,廣州作家的文學創作相當活躍,在全國也有一定影響,年長一代的作家張欣、張梅不斷推出新作,年輕一代的作家魏微、黃詠梅頻頻沖擊當代文壇,她們的創作以廣州為題材,描摹了不少南國的旖旎風光。但與“京味”小說和“海派”小說相比較,文學作品中的廣州形象遠不及老北京和大上海那樣豐富清晰,那些只屬于廣州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碼如騎樓、西關大屋、長堤外灘、十三行等并沒有隨之傳播出去。

如今的廣州,已經完全打破過去由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雙峰對峙的傳統,是當下文化重鎮三足鼎立的中心城市之一。但在世人眼中,廣州的文學形象至今是模糊的,人們想象中的廣州與本土文化缺乏內在聯系。這究竟是為什么?莫言曾多次強調“小說家與故鄉的關系”,他說:“放眼世界文學史,大凡有獨特風格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一個文學共和國。這些文學共和國無一不是在它們的君主的真正的故鄉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保?]256那什么是作家的故鄉?莫言又說:“是指作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保?]257就拿九十年代的這些廣州女作家來說吧,基本上都不是廣州土生土長的,她們都是成年以后才來到廣州,“來自內地的童年經驗和成年經歷所形成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必定與嶺南有所差異,有所沖突,有所隔膜?!保?]356即便后來長期生活在廣州,但也很難走進和融入本土市民階層的生活芯子里,她們在情感上與廣州的本土文化是有隔膜的。正如莫言所說:“知青寫的農村,總透露出一種隱隱約約的旁觀者態度。這些小說缺少一種很難說清的東西(這絲毫不影響小說的藝術價值),其原因就是這些地方沒有作家的童年,沒有與你血肉相連的情感?!保?]258這些入粵外籍作家的情況也是如此。因為思想和文化的源頭不在廣州,這里只是她們的移居地,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故鄉,移居地與故鄉的文化反差使得她們對廣州這座城市血脈根性的認知很難深入下去。

廣州文學創作的本土言說既然不能由這些入粵外籍作家承擔,那么它的歷史責任必將更多地落在本土作家身上,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廣州終于出現了這樣一位作家,她就是梁鳳蓮。

梁鳳蓮于1963年出生在廣州老城荔灣區西灣路的一所老式大屋。這座民國初年的建筑,既有著西式房子的派頭,又有中式的實用和講究。屋主在新中國成立前做泡水館和五金生意,新中國成立后公私合營,賦閑在家,每周定時輪著去附近的幾家老字號茶樓喝早茶。老式大屋里還住著不同性情的好幾戶人家,各色人等雜處,在梁鳳蓮眼前展開了一幅幅老廣州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圖。童年時代的梁鳳蓮“天天被阿嬤早早地喚醒,天天被她帶到臨近的茶樓飯店飲早茶”[4]52,幾乎喝遍了廣州那些有名的茶樓,而父親和鄰人世伯的嘆茶更讓梁鳳蓮領悟到廣州茶文化的韻味悠長。上學后的梁鳳蓮,走在橫街窄巷的條麻石路上,不經意間竟在古老廣州的前世今生中穿行。象牙街的西式小洋樓,惠福路的婆娑榕樹,解放南路的大元茶樓,五仙觀的鳳凰木,三虎堂的涼茶鋪,四牌樓的小店家,是梁鳳蓮年少時熟悉的街景。一碗濃稠潤滑的靚湯,一道韻味悠長的香茗,一首悠揚婉轉的粵曲,陪伴著梁鳳蓮長大?;謴透呖贾?,梁鳳蓮就讀廣州的暨南大學,獲得文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供職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

應該是生于斯長于斯的緣故,梁鳳蓮對廣州擁有一份外籍入粵作家不曾有過的特殊情感。她說:“面對廣州的前世今生,內心里總有一些無法漠視的隱痛和焦慮”[3]7?!艾F代的生活氣息與多元化并存的形態,正覆蓋著生存的空間,新與舊的切換好像變得越來越沒有關聯,這座老城的舊照片一天天黯淡下去,記憶似乎也沒有用心著意地去留住時間漸逝的真相和背影?!保?]334“我要調動我愿望中的認識系統,來描繪我心目中的廣州,尤其是廣州的歷史?!保?]379“我衷心希望能用我的本土意識和血脈情緣來表述廣州?!保?]380“書寫廣州,就是找到那條回家的路”[4]164。面對廣州,梁鳳蓮總是流連忘返,縈回夢繞,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血肉相連、呼吸與共的虔誠之心。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廣州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但梁鳳蓮并沒有表現出太多的興奮,她看到了都市化進程中傳統文化的日漸衰落。作為一個本土作家,她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把記憶中的老廣州用文學的方式復現出來,“為廣州的以至嶺南的地域文學建立一種本土化的言說”[6]41。

二、識名描寫與都市文化

朱壽桐先生曾說:“一個城市的文化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想得到的首先是它的各處地名,各個景名,各條街巷名所代表的一長串歷史,一系列記憶,當這些地名、景名、街巷名被識名性地描寫出來的時候,其所代表的歷史與記憶自然就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人們不禁感到無比親切,而且也感受到其中必然包含的特定的文化韻味”[7]163,梁鳳蓮的小說正是如此。與入粵外地作家相比,梁鳳蓮的小說總讓人感覺到撲面而來的廣州本土風情,究其原因,與作者非常注意老廣州的識名性描寫有關。老廣州是梁鳳蓮的終身情結,梁鳳蓮是老廣州忠實的書寫者和傳達者。

《西關小姐》這部2005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直接以廣州最負盛名的文化名片“西關小姐”為其書命名。略知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西關小姐”是舊時廣州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老話,如今成為透視老廣州都市文化現代性的重要標本。西關是廣州的舊城,因明清時地處城西門外而得名,是老廣州最繁華富庶的商貿中心。因為外來開明風氣的影響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西關,“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訓受到猛烈沖擊。一些出身富裕家庭的女子開始讀書識字,接受教育,有的在自己家的私塾讀書,有的進入專門的女子學校讀書,不少人還在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上學?!拔麝P小姐”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既有傳統的典雅風韻,又有現代的摩登時尚,代表著老廣州女性解放的先聲。梁鳳蓮的小說講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成長于西關、出身富裕人家、思想開放進步的西關小姐的故事。除此之外,小說還借助密集的地名、街名、景名、人名、物名的如實敘寫,使老廣州的文化韻味得到鮮明的凸顯。據不完全統計,《西關小姐》中出現的廣州地名不下五十個,其中有街道、河流、商廈、碼頭、酒樓、橋梁、公園、寺廟、教堂、戲院、書院等等,并且這些地名都是真實存在,經得起仔細核對,擁有悠久的歷史。

小說主人公若荷多次出入的“圣心大教堂”,至今還是廣州城的地標性建筑。這座建于1863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的花崗巖建筑,位于廣州市區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大教堂,被西方人譽為“遠東巴黎圣母院”。

若荷求學的“真光書院”,是廣州最早的教會學校,也是廣州最早的女子學校。1872年由美國長老會女傳教士那夏禮創辦,1917年改校名為私立真光女子中學,對于華南地區女子教育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一度改為廣州第二十二中學,1984年復名為廣州真光中學,校園內至今還保留著數座當年的建筑。

若荷第一次談生意的“陶陶居”,是廣州久負盛名的茶樓。這家營建于清光緒年間的食府,因其濃厚的文藝氛圍和優質的菜點傾倒無數文人墨客,魯迅、巴金、陳殘云、劉海粟等名人都曾到該店飲過茶,現如今是眾多廣州吃貨必探的百年老字號。

在《西關小姐》這部小說里,諸如此類的地名還有天字碼頭、華林寺、蓮香樓、沙面、西堤、海珠橋等數十個。當代作家馮驥才先生說:“任何一個城市,它獨有的歷史都是它的性格史和精神史。文字的歷史只能啟動想象,建筑的歷史才是摸得著的物證。它所有的空間都神奇地充滿著歷史留下的精神。而它本身又是各個城市獨具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審美方式,以及創造性與想象力的最生動的體現。一個城市不能被替代的個性內容都在它的形態中了”[8]8?!段麝P小姐》中這一個個綴滿了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的真實地名,所體現的正是老廣州獨特的文化韻味。

梁鳳蓮于2009年出版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東山大少》,將敘事目光聚焦于廣州另一處最有知名度的寶地東山”。這片位于廣州舊城東門外的地域,原本為山丘荒地和水塘禾田。1906年,美國傳教士購得東山崗一帶的大片荒地,陸續修建校舍、慈善堂、福音堂等教會設施。隨后,大批僑民和商界軍界政界人士紛至沓來,爭相置地,大興土木,修建別墅公館。一時間,清一色的西式花園洋房鱗次櫛比,東山漸成僑民新貴們的棲息地和廣州的權傾之地。民間流傳的“東山少爺”指的就是這些“有權有勢住東山”的人物,他們可以呼風喚雨、左右時勢。梁鳳蓮的《東山大少》把故事設置在這樣一個具有文化底氣的真實存在的空域,無疑能夠喚醒人們對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

翻開《東山大少》這部小說,隨處可見對廣州地名、人名、景名的列舉?!叭萍椅挥谖鞯绦麻_的馬路的地王,恰好在天字碼頭與西濠口碼頭的中間,毗鄰海珠大戲院,緊貼伍先生和梁先生打造的商業城,后面是圣心大教堂,輻射開去便是大片橫街窄巷店家工場的密集住宅商鋪,有經營旗幡畫像的大新街,有小五金加工集散地的濠畔街大德路一帶,有專營牙雕玉雕的象牙街以及小商品買賣興旺的四牌樓,人來人往異常熱鬧,不少商販藏富不露,而對口腹之樂的享受卻是從來不吝嗇?!保?]200短短不足二百字的一段文章,涉及的廣州地名有西堤、天字碼頭、西濠口碼頭、海珠大戲院、圣心大教堂、大新街、濠畔街、大德路、象牙街、四牌樓十個之多。經過仔細核對,每一處地名在廣州的新舊地圖上都能夠清晰地找到。如此密集的識名性描寫,把老廣州都市的文化韻味凸顯得有聲有色。

廣州是一座有著革命歷史的城市。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是國民政府政治活動的舞臺和大本營?!稏|山大少》對于北伐誓師、黃埔建軍、省港罷工、廣州起義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做了如實地描寫,還以紀實的筆調記錄了廣州西堤騎樓、愛群大廈、新亞酒店、中山圖書館和中山紀念堂等重要建筑和場館的修建,仿佛帶領讀者完成了一次穿越歷史的旅行。

總而言之,老廣州有名的街巷如文昌路、恩寧路、寶華路、象牙街、新河浦路、恤孤院路、高第街、文德路、上下九、十三行、沙面、西堤、長堤,有名的食府如陶陶居、蓮香樓、惠如樓、菜根香、三元酒家、文園、南園、西園,有名的寺廟如圣心大教堂、五仙觀、東山浸信會堂、六榕寺,在梁鳳蓮的小說中基本上都被寫到過。正是這一個個真實地名的如實敘寫和實際呈現,使得老廣州獨特的文化韻味得以渲染。

三、風物習俗與廣州風情

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使得廣州的風土人情明顯不同于中國其他的一些大都市。對于廣州而言,一個“食”,一個“商”,濃縮了這座城市獨特的地域色彩。

俗話說“食在廣州”,此話一點不假。廣州地處嶺南,偏居一隅,長期以來遠離政治權力中心,廣州的世道由來已久多半是在意眼下的日子,廣州人不把家國情懷掛在嘴上,卻把吃吃喝喝當作最要緊的營生。一煲老湯,一餐飯菜,一杯好茶,一種年宵點心的口腹之樂,在廣州人看來,并不是平淡無奇的,“而是有了一種人生特殊的價值,有了一種文化的審美,甚或有了一種精神的內容”[4]68。哪怕是在兵荒馬亂或者物資匱乏的年代,廣州人也忘不了吃吃喝喝,他們更注重眼前,關心的是當下的日子。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吃喝在廣州人心目中是感嘆生活最好的途徑。梁鳳蓮的小說把廣州人對吃的熱愛表現得淋漓盡致?!稏|山大少》中的商界大佬葉其昌聊起吃來如數家珍,他不僅對廣州老字號的招牌名菜了然于心,說起家鄉?;~塘、殺豬宰牛的趣味更是興致勃勃;留學英美的科技精英伍子鑒喜歡大排檔吃海鮮的無拘無束,在他看來,“吃是一件真性情流露的事情,沒什么害羞的。吃實在是對生命的感恩和享受?!保?]151西關出生東山長大的富家子劉冕更是把吃和人生、文化聯系在一起,他說:“吃并不是什么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俗事,吃里有很多和人生融會在一起的真相。何況是美食,里面就有文化,粵菜點心的講究里,其實就和那些高頭大章講的哲學有關聯?!保?]200出賣體力的馬車夫說起廣州的吃也是條條是道,“夏天納涼吃夜宵,有涼粉、馬蹄粉、井水泡西瓜泡沙葛,秋天可吃田螺炒花生,冬天最有口福的自然是艇仔粥沙河粉”[3]90。

除了重視吃,廣州人還特別會吃。比如“粵菜”,在中國的八大菜系中,名氣最大,不少海外人士認為粵菜就是中國的代表菜系。而粵菜又以廣州菜為主要代表,用料廣博,選材精細,制作講究,品種多樣,口味清淡鮮美,食之堪稱人生一大享受。至于飲茶,雖然不能確切地知道廣州人喝茶的歷史,但“得閑飲茶”絕對是廣州人的一種標志和符號。廣州人親朋聚首禮儀往返,籌措辦事商討定奪,都喜歡選擇在茶樓食肆進行。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廣州人飲茶還要配以點心,制作講究,品種豐富,恐怕稱得上全國之冠。而一碗老火靚湯更是把廣州人對飲食的用心涵蓋無遺。在廣州,煲湯是主婦的必修課。地道的廣州人沒有不喜歡喝湯的,不管在家用餐,還是酒樓吃飯,第一道菜必定是老火湯。四季不同,煲湯的食材也不一樣,夏天排骨煲扁豆降火,冬天花旗參煲雞御寒。梁鳳蓮的小說對粵菜、飲茶、煲湯等嶺南獨特的飲食文化進行了濃墨重彩地描寫?!稏|山大少》借葉財主之口向讀者介紹了廣式茶點的制作方法。首先“制作茶點的主要配料茶湯來自于沖滌后的茶水,精品綠茶一般不用過濾,而烏龍、紅茶、普洱等暖胃的茶汁則大多要過濾”[3]101,然后“用泡出的茶湯混合別的食材做成各種點心”[3]101。接下來具體介紹了各式茶點的不同制作,比如“珍珠爽”,“其中的糯米用普洱茶泡了三個小時,粒粒晶瑩剔透,中間包上冬菇、瘦肉、臘腸作餡,細咬一口,充分吸收了茶味的糯米香滑細軟,別有風味”[3]101。又如“龍珠香麻卷”,“用糯米皮包著瘦弱、蝦仁、胡蘿卜等餡料卷成日字形,掃上蛋黃、芝麻和龍珠花茶葉,在油鍋中炸至金黃色而成,茶葉鑲嵌在外皮上,讓人唇齒留香?!保?]101還有“荔紅步步高”、“茶皇四喜餃”、“單樅番薯餅”、“觀音茶燒麥”、“龍井煎粉果”等各式名堂講究的點心,“都是本身的餡料外,又摻雜著淡淡的茶香,口感誘人,賣相又讓人垂涎?!比~財主對茶點的津津樂道,體現的正是廣州茶文化的重要內容。

廣州是一個具有悠久商業傳統的城市。早在漢代,廣州已是著名的九大都會之一。唐末戰亂,海上絲綢之路崛起,廣州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交流的主要商道。乾隆年間,清政府關閉江、浙、閩三大海關,獨留粵海關一口通商,廣州外貿一枝獨秀,廣州更是升級為“天子南庫”,天下第一港市。清末至民國時期,廣州開風氣之先,大力引進華僑和外國資本開辦洋行和銀行,商業與外貿的發展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廣州人的商業意識很濃,商貿活動成為廣州人非常重要的一種生活方式,也賦予廣州人言商重商的獨特傳統。身為本土作家,梁鳳蓮深知廣州作為著名商都的文化底氣,為此,專門創作了長篇小說《東山大少》來為粵商樹傳立碑。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于商業發展的需要,廣州騎樓迎來了全面大發展。1912年,廣州市政府在頒發的《取締建筑章程及施行細則》中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屋鋪,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8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之用?!痹谡闹鲗苿酉?,廣州商家審時度勢,根據本地氣候特點,把西洋元素和傳統風格結合起來,在臨江的長堤和西關的上下九一帶,興建大批商住合一的騎樓建筑,繼而帶來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廣州商業城市的獨特文化。梁鳳蓮的《東山大少》以近乎紀實的筆調書寫了廣州騎樓的建設以及由此帶來的商業繁榮,表現了廣州商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獨特風情。

廣州又是一個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的城市。早在南朝蕭梁年間,印度高僧達摩抵達廣州,在今上下九一帶泊舟登岸,結草為庵,弘傳佛法。大唐初年,著名的伊斯蘭傳教士宛葛素抵達廣州,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座清真寺懷圣寺。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別在明末和清初傳入廣州,尤其是乾隆朝的一口通商,使廣州成為夷人入華的唯一港市,也成為西方傳教士廣傳福音之首岸。民國二三十年代,廣州的宣教活動極其興盛,短短三十余年間,廣州的基督堂數量由早先的九間猛增至六十二堂。[9]322梁鳳蓮的小說對基督教文化在廣州的傳播和影響進行了描寫?!稏|山大少》中李嬤嬤一家住在廣州的南海鄉下,自打洋教傳來,李嬤嬤的雙親就像中了魔似的篤信上帝,家業也不要,都捐給了教會。李嬤嬤本人則被牧師帶到廣州寺貝通津的東山浸信會堂,一生未嫁,終身侍奉上帝?!段麝P小姐》中的若荷出生在傳統的中國家庭,父親是綢緞莊的老板,接受的竟然是教會學校的教育,并且與圣心大教堂的傳教士鮑斯基結下了一生的友誼。李嬤嬤一家的經歷和若荷對基督教文化的接受,從一個側面折射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基督教對廣州普通老百姓的影響。

因為毗鄰港澳,又是歷史上的開埠城市,廣州地區有很多親戚朋友散落在海外,電話不通的年頭,仍有頻繁的書信往來。梁鳳蓮讀小學的時候就常替父親給香港和海外的親友寫信,“告訴他們廣州雞零狗碎的生活、家人的情形,告訴他們我家人的思念和想法?!保?]146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陸的物質生活非常匱乏,但香港的經濟開始起步,家里有港澳關系猶如開了一扇南風窗,嫁得港客更是脫貧致富的捷徑,被人看作是很風光很幸運的事情。梁鳳蓮的《巷孌》用平實的筆調,展現了當時廣州的市井生活畫卷。小說中的珍姨沒有固定工作,因為嫁的是港客,雖說聚少離多,老公也只是地盤工,但在物質非常缺乏的年頭,老公不時從香港寄錢回來,珍姨比大多數靠著工資過日子的人家要暢快滋潤得多,空閑的時候,常常會拉上街坊,帶著兒子,滿廣州游走,去品嘗那些老字號舊招牌的茶樓飯店。小說中的細媽雖說嫁的不是港客,但家里常有親戚港客走動,大包小包的衣服食物帶回來,日子過得自然也很寬裕,得閑總與丈夫出去嘆茶。行事不檢點名聲差的阿愛因為嫁給了港客,不僅掙回了面子,被人羨慕,而且有人供養不用上班,衣食無憂比一般人都過得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廣州這座城市與港澳的關系比中國其他任何城市都要密切,梁鳳蓮的小說展示了廣州地區特有的這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習俗。

四、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大量人才入粵,“新移民寫作”已經構成廣東文壇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是,這些來自外地的移民作家,優勢在于故鄉與移居地的文化反差必將使他們帶著另一個地方的記憶和基因,從文化上給廣州的生活提供某種參照,從而借一方水土崛起于文壇。劣勢其實也在于此,當他們以新客家身份移民南粵商業古都,故鄉與移居地的文化反差(比如語言的隔膜)又使得他們難以完全進入廣州本土市民階層的生活。因此,“新移民寫作”的創作資源要么跟故鄉有關,要么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商品經濟大潮中的當下廣州。至于老廣州乃至嶺南經驗的本土言說一直比較欠缺。梁鳳蓮與廣州血脈相連的關系,以及梁鳳蓮對廣州無以言表的深情,已經使她在嶺南經驗的本土言說中獨占鰲頭,衷心期待梁鳳蓮的廣州本土文學創作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袁瑾.媒介景觀與城市文化—廣州城市形象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43.

[2]莫言.我的高密[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3]梁鳳蓮.東山大少[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9.

[4]梁鳳蓮.情語或者諾言[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2.

[5]梁鳳蓮.西關小姐[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6]梁鳳蓮.相遇或者錯過[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1:41.

[7]朱壽桐.論現代都市文學的期詣指數與識名現象—兼論上海作為都市空域的文學意義[J].社會科學輯刊,2009(3):158 - 164.

[8]馮驥才.手下留情—現代都市文化的憂患[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

[9]田飛,李果.尋城記·廣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322.

【責任編輯:趙佳麗】

M odern Imagination of Guangzhou M etropolitan Culture——Taking Liang Fenglian's Novels as an Example

WANG Yu-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trast between the resettlement destination and hometown makes it difficult for immigrating writers to Guangdong to go deep cognitively into the blood root of Guangzhou City. Liang Fenglian, a local writer of Guangzhou, with her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and her deep affection of the city, holds the palm of Lingnan-experienced local speech. Tasting her Guangzhou story, customs of old Guangzhou and identification descriptions of urban landscape can be seen anywhere, a string of cultural symbols with geographical features constructing the modern imagina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culture of old Guangzhou.

Key words:metropolitan culture; local speech; identification description; Cantonese style;Liang Feng lian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 5934(2016)01 - 0052 - 05

作者簡介:王玉屏(1966 -),女,湖南邵東人,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與都市文化。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學科共建項目(GD11XZW01)

收稿日期:2015 - 10 - 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