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創業型人才培養策略芻議

2016-04-13 10:44宋靈芝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惠州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培養策略

宋靈芝(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

應用型本科創業型人才培養策略芻議

宋靈芝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631)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創業型人才成為時代對應用型本科新的需求。當前國內已有四種典型的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被認為是應用型本科培養創業型人才的最佳模式,該模式主要通過政產學一體化合作表現的。針對國內政校企合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政府缺位比較明顯這一現狀,對政校企三大主體在合作中的決策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創業型人才;培養策略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上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國務院也相繼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指出應用型本科院校不僅要繼續肩負培養服務于一線的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歷史重任,還應著力于培養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創業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創新創業型人才。眾所周知,應用型本科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其主要載體在于加強實踐性教學。目前國內已有四種典型的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第一種是“專業+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做法是將創業教育完全獨立出來,形成創業教育。這種模式具備科學的知識結構,以公共課和選修課的方式開設。第二種是將“創業教育融入專業”;第三種是“專業創業教育”模式,通過結合專業進行創業技能訓練或創業實踐;第四種是“理論+實踐的創業教育”模式,采用理論和創業實踐一體化的培養路徑。[1]經過多名專家與學者的研究與論證,第四種理論+實踐的創業教育”模式比較適合應用型本科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該模式通過政產學一體化進行合作,來服務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本文主要從政產學合作的視角,對三大主體在合作中的決策進行探析。

一、應用型本科院校主體實施策略

眾所周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過程的側重點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高職院校相比是沒有優勢的。在辦學歷史、文化積淀、教育資源、科研水平,生源綜合素質等方面又不及國家重點扶持的老牌大學。但應用型本科院??梢匝赜靡延腥瞬排囵B注重實用技能的傳統,使培養出來的應用型人才不僅掌握理論基礎知識,還兼備嫻熟的操作技能,與老牌研究型大學真正實現“錯位經營”,從而在創業和政產學等合作中充分發揮著高職院校和老牌大學難以比擬的優勢。抓住當前我國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發展機遇,樹立以創業型人才培養為基礎的新目標,結合已有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經驗,改革傳統觀念、完善創業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加強與企業間的溝通與聯系,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戰略方向,培養能夠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創新創業型人才。

(一)重樹創業教育觀念,重視高校創業教育

創業教育觀念落后是當前許多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主要表現在學校管理和師生兩個層面。一是學校管理層對創業教育不夠重視,只是將其視為就業教育的一種途徑或方式,對創業教育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就業教育、參與創業計劃大賽的層面上,把創業教育與就業教育混為一談。部分高校雖重視創業教育卻又存在“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簡單地把創業人數、成效作為衡量創業教育質量的一個標尺;二是師生層面上,不少師生都誤解了創業教育的真正內涵,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找到好的工作,無須開展創業教育,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創業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所以當前的應用型本科亟須摒棄這些傳統的缺乏前瞻性的觀念,在制定學校長遠發展規劃中,將創業教育擺在戰略發展的核心地位,多角度、全方位去評價創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真正重視高校的創業教育[2]。

(二)構建系統創業課程,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創業教育課程在創業型人才培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大學生創業理論知識及創業實踐能力的來源。當前許多高校的創業課程存在理論課程比重過大、課程缺乏彈性、教學方式老套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高校應構建系統的創業課程、創新教學方法,有意識地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創業實踐。課程方面首先要完善創業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要兼顧理論和實踐兩大方面,注重創業知識與創業實踐能力的結合。適當縮小創業專業必修課和公共必修課的比重,擴大創業公共選修課和創業專業選修課的比重,增加課程的彈性,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創業課程,有利于激發他們創業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方面應該創新教學方法,課堂上除了運用傳統的理論和方法教學外,還可以通過案例和單獨項目的方式進行講授,還可以講座的方式開設,課后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進行單獨輔導等。另一方面,從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規格出發,積極倡導開展以“第二課堂”為平臺的素質拓展計劃。鼓勵學生課后進行創業學習活動,并通過“第二課堂”為平臺的素質拓展計劃,對學生課外發生的創業學習活動進行系統化和規范化,將第二課堂和第一課堂進行結合,課內與課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有利于創業型人才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很多學校在這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同類本科中溫州大學通過這種方式就取得一定成績,該校的第二課堂通過開展各類創新創業競賽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就達到了“以賽促學”的效果,早在2009年,該校的學生在這些大賽中取得的成績在全國同類型院校名列前茅。香港、澳門地區的大學還有為創業教育舉辦企業家論壇和創業論壇、進行營銷模擬等以培養學生綜合創業素質,也達到了較好的創業人才培養效果[3]。

(三)完善教師用人機制,建設“雙師雙能”隊伍

師資隊伍是創業型人才培養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高水平師資的缺乏也是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高校創業教育方面的師資力量非常薄弱,真正受過創業教育的教師微乎其微,大多主要由經管類的專業教師或負責指導學生就業的教師擔任[4]。他們不具備系統的創業教育理論知識,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和創業實踐經驗,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嚴重欠缺。所以當前我國必須加快“雙師雙能”師資隊伍的建設步伐。首先人才引進上,避免“唯學歷是瞻、唯職稱是瞻”,應將教師的實踐經驗、科研創新實踐成果作為主要考核標準。學校領導應主動走進企業,積極邀請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企業家作為客座教授,向學生介紹創業的成功經驗和當前市場的最新動態,同時對授課較好的企業家頒發相應的榮譽證書,甚至授予客座教授等稱謂。人才培養上,有計劃組織創業教師出國進修,去創業教育開展成功的高校進行學習交流,還可以通過創新群體、工作室等形式搭建學??蒲袆撔缕脚_,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提供條件。人才激勵上,建立一套符合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教師激勵機制,在考核教師教學成果和評定職稱時,擴大教師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分值比重,為創業教育的開展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廣大教師積極投身創業教育[4]。

(四)促進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平臺

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不僅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載體,也是溝通高校與社會的載體。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尤為重要。應用型本科一方面要在校內建立創業教學實踐基地,引導廣大教師和學生投入創業教育,結合地方產業優化升級及新增產業的發展特點,對創業師生中具有潛力和價值的項目提供物質與技術支持,努力使其轉換成技術產品為地方發展服務。還應整合校內資源,為師生創業打造一個平臺,以供他們進行創業技能培訓、創業項目研究及創業活動開展。另一方面,高校要積極拓展校外創業實踐基地,為創業教育師生進行創業訓練和實習提供實踐平臺,使學生擁有到企業一線學習鍛煉的機會。我國一些發達地區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做得相對較好,如溫州大學、浙江工商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其中溫州大學的學校創業孵化園基地,還與校內的學生創業工作室、學院創業中心一起形成了遞進式創業平臺。該平臺組合中第一級是學生創業工作室,由學生以專業為依托自愿建立;第二級是學院開辦的大學生創業中心,第三級也就是學校層面的校內大學生創業教學實踐平臺[5]。學校在校內建立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有助于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靈感也得到激發,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創新,將有限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促進了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值得其他同類高校借鑒。

二、企業協同實施策略

政產學相結合不僅有利于創業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應用型本科院校盡快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幫助生產企業縮短研發過程,開發適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企業要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就要加強產學研的合作深度。當前我國80%的科研力量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企業要充分利用這樣的智力資源,加強與應用型高校的緊密合作,利用資源優勢增強自身的競爭力。由于知識技術文化的地域性特點,距離的遠近將直接影響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多數企業應加強與所在區域內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合作,主動參與科研,充分享受科研成果,利用合作基地平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一)找準對口合作院校,提供實踐教學平臺

企業應根據自身的技術發展需要,與專業優勢對口的高校建立科研實訓基地。通過對創業型人才培養,解決企業技術瓶頸,取得技術上的突破。產學合作是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徑,一種形式是將學校辦進工廠。即校企雙方根據學生的專業、創業教育計劃和創業技能的掌握要求,安排學生到相關的企業環節中進行實踐學習。另一種形式可以將企業辦進校園。學校提供場地,企業將生產設備、技術人員等資源引入學校,學校將實訓基地與學校設備、師資進行整合,按企業化要求組織生產和科研,結合生產并按學校要求開展教學[1]。學校依托專業平臺提供科研成果和人才,提供學生圍繞企業產品研發或技術創新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廣東惠州學院的服裝系堅持多年校企合作辦學,與香港旭日集團建立長效的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合作企業為學校提供充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學校為企業提供培訓場地,按企業要求組織生產和科研,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6]該系部培養的應用服裝類人才備受市場青睞,該系在2011年還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

(二)把握校園資源優勢,挖掘多重隱形資源

高校圖書館每年都會購進一批學科尖端的資料來充實原有的文獻資源,擁有社會上其他組織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些文獻大多具備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能為企業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提供理論支持。校內有些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會,也多囊括了創新創業等科技領域的最新動態,能為企業今后的發展和規劃提供指導,企業應深入挖掘這些資源,將其開發利用并運用到企業的運作中來。很多大學都有校友會,特別是著名大學,這是吸引企業的地方,通過這個組織地方企業可以和更多的企業進行溝通交流乃至進行聯盟。學校也應可利用這個平臺,從中挑選對口企業進行合作辦學,國外一些有名的大學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如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等。國內的一些“985”、“211”類工程院校也做得不錯,應用型本科院??梢孕Х逻@些成功案例,深入挖掘校內這些隱形資源。另外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近幾年微信等網絡溝通工具的開發普及,企業、高校都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與其他院?;蚴瞧髽I進行溝通交流,靈活準確把握行業領域最新發展動態。

(三)積極承擔區域責任,爭取政府政策支持

經濟的發展有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社會的穩定。這是政府的需要,所以企業必須了解并盡可能地滿足,從而獲得地方政府政策和資源方面的支持。一方面,企業要積極承擔區域社會責任,構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動的大學創業教育機制。通過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主動參與政府針對校企合作的政策性引導,適度增加校企合作中的建設投資,主動配合高校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計劃,提供企業內的技術專家對其進行跟蹤輔導,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而獲得政府在創業型人才培養方面給予的政策和資源方面的支持。另外,政府的優惠政策大多會向口碑較好的企業傾斜,所以企業要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不斷優化管理、通過創新科技產品來保持持續贏利和高投資的回報率,以此來吸引政府。同時善于發現符合握有資源的政府部門自身利益的商機,拉線聯絡,資源組合,并使其高速增長[7]。

(四)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適度期望校企合作

目前政產學的合作方式通常以聯合開發、成果轉讓、人才合作等方式進行,很多合作僅是為了完成一個項目,一旦項目結束合作也隨之結束了。那么如何建立校企長效合作的機制,是至關重要的。當校企雙方進行長久的合作,很多成效會慢慢地凸顯出來。企業可以依據行業的發展趨勢通過合作向高校提出課題,依托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幫助企業進行科學研究并制定解決方案,通過雙方的評估后進行下一步的計劃實施。這種模式能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同時不斷發展企業行業技術,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科研成果在業界保持競爭優勢。值得提出的是,企業不能過高地期望高校能為企業帶來豐厚利潤或技術革命性的提升,由于高校主要探討理論知識,擅長科學研究,實踐環節相對薄弱,有些環節的產品開發、工藝開發都不是他們所擅長的,且應用型本科是屬于教學型大學,主要負責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一線應用型人才,科研能力本身相對薄弱,因而企業要對校企合作保持一種適度期望,否則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雙方也難以建立長效穩定的合作機制。

三、政府主導策略

發展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協同支持,尤其是發揮主導作用的政府的支持。審視當前的政產學一體化合作現狀,政府職能缺位,校企合作表面化這一問題比較明顯。作為具有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功能的政府,應該在創業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扮演好調整與協調的角色,使校企合作制度化,保證學校、企業相互支援,共同受益,通過統一規劃、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促使校企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秩序。這方面發達國家已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早期的校企合作基本都屬于政府驅動型,典型的有德國的“雙元制”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模式等,這些模式中政府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借鑒[8]。

(一)成立校企合作機構,統一規劃校企合作

地方政府應積極引導成立具有權威性的校企合作辦公室,合作辦公室由教育及社會其他領域的部門聯合組成,負責指導校企合作的整體事宜。合作辦公室還應結合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對本市級區域內校企合作現狀、企業的人才需求情況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創業型人才培養等合作資源現狀開展全面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和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來制定本轄區的校企合作統一規劃。同時制訂并出臺相關配套實施細則及績效考核辦法,對區域內的相關企業和高校進行統籌規劃,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形成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我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位于地方,主要培養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但這些院校大部分沒有結合地方特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培養的人才很多不能滿足地方市場需求。其中政府職能缺位是產生這一結果的一大原因,沒有為高校地方人才培養特別是校企合作提供宏觀的指導和規劃,導致高校自身定位不準確,發展比較盲目,企業合作積極性不高,培養出來人才的實踐能力、感知市場靈活度的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都比較欠缺。

(二)給予創業政策支持,多元渠道籌集資金

政府應簡化創業企業有關的行政工商手續,并對創業企業資金、稅收、咨詢、場所、環境,組織機構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和保障。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和經費支持,還應推出具體的諸如減免稅收、創業援助、創業貸款、社會保障,學生見習崗位等方面的政策。多渠道幫助企業進行融資,由于學生創業最先遇見的難題就是融資,僅靠高校建立的創業基金是不夠的,這需要各級政府設立大學生創業配套專項資金加以扶持。通過借鑒多國經驗,發現主要有三種途徑來提供政策支持:一是由政府協調銀行對符合標準的創業企業給予低息或者無息貸款。二是信用貸款,就是由學校為選出的大學生創業之星以及向社會推薦的優秀大學畢業生做信用擔保,進行社會融資。三是由政府組織設立科技創業園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場所,政府在科技園內提供一站式的工商、稅務服務,同時為創業企業提供價格優惠的創業場地,降低學生創業門檻[9]。

(三)完善創業法律法規,加強相關執法力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創新創業教育愈發受到國家的重視,然而當前我國有關創業領域的政策法規非常欠缺,有很多環節存在不少漏洞,有待政府進一步完善。如創業領域的制度保障、商標交易、激發創新活力、反不正當競爭等領域的制度。在創業過程中,創新知識產權保護也是創業者經常會遇到的一個問題,我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在這一方面還很不足,有的甚至還是空白,政府今后要著力對這些領域進行完善。在執行知識產權保護法的過程中,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執行力度,從而更好地保障創新人才和創業企業的權益。同時給予行業協會、創新人才社團、企業等組織維權和監督的權利,充分發揮這些組織機構的協調、監督、維權的職能[10]。另一方面,構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開展得比較早,有關創業教育的法律法規也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我國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可以效仿發達國家創業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制定出符合國際慣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更好地促進我國高校特別是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10]。

四、結語

培養大批高質量創業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也是新時代賦予應用型本科院校新的使命。實現這一使命,政產學合作是最佳路徑選擇,在政府宏觀調控的前提下,政校企一體化辦學,三者緊密結合,相互配合、合理分工,在不影響各自正常運作的基礎上,構建合作平臺,完成創業型人才培養。該模式中政府、企業和學校三者都是獨立的主體,都有各自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三者相互促進、各自發展、共同達成合作共贏。值得提出的是,合作中政府的要保持適度參與度,不能對校企合作統得過緊,使得學校和企業不能充分行使應有的權利,又不能統得過松,導致出現校企合作管理混亂、責任分工不均衡的后果。文章主要針對當前政產學合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給出了一些建議,這些建議對我國同類應用型本科高校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創業型教育工作在我國的開展也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曾爾雷.高校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1(6):26 - 29.

[2]吳婷.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業型人才培養路徑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28 - 29.

[3]黃兆信,曾爾雷.高校創業教育的重心轉變—以溫州大學為例[J].教育研究,2011(10):101 - 104.

[4]陳澤芳.浙江三所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啟示—赴溫州、義烏的考察報告[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1(5):11 - 16.

[5]馮方盛.高校創業教育實踐園的構建—以溫州大學為例[J].教育評論,2009(5):117 - 119.

[6]劉小紅.地方本科院校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比較—以惠州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為例[J].紡織服裝教育,2014(4):300 - 303.

[7]許強.如何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J].職業時空,2013(10):63 - 68.

[8]矯愛玲.借鑒國際經驗,發揮我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3 - 46.

[9]陳浩,董穎.略論“政產學”協同培養人才的機制和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67 - 71.

[10]徐堅成.優化創業型創新人才發展環境的對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119 - 122.

【責任編輯:趙佳麗】

On Cultivation Strategy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 at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SONG Ling-zh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a’s econom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and technology applicable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new demand of the era. There have been four typical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modes in our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the“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mode is considered the best one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t achieves by the 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As some obvious problems exist in the cooperation, such as utilitarianism and formalization, this paper giv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entrepreneurial talent; cultiva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 5934(2016)01 - 0120 - 05

作者簡介:宋靈芝(1990 -),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收稿日期:2015 - 11 - 05

猜你喜歡
應用型本科培養策略
崗位、證書、課程“三位一體”教學方案設計改革研究
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模塊化教學改革探究
應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建設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應用型本科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建設之必要性探討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淺議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策略
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
高中體育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
巧設任務,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