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音青格利地區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上、下部旋回鈾成礦條件對比

2016-04-14 01:39孟睿張攀科
地球 2016年12期
關鍵詞:上亞隔水層亞段

■孟睿 張攀科

(核工業二0八大隊/地勘二處 內蒙古 包頭014010)

巴音青格利地區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上、下部旋回鈾成礦條件對比

■孟睿 張攀科

(核工業二0八大隊/地勘二處 內蒙古 包頭014010)

今年在巴音青格利地區發現找礦目的層直羅組下段共發育多個較為穩定的沉積旋回,下亞段發育兩個,上亞段發育兩個,其中上亞段的上部旋回是新的含礦巖層。上部旋回砂體二元結構明顯,其內發育河流相砂體,具穩定的“泥-砂-泥”地層結構,為鈾礦的富集沉淀提供了良好的空間;且沉積期古氣候溫曖潮濕,地層中富含有機質,后期古氣候炎熱干旱,有利于層間氧化帶的形成和發育。并在此旋回內發現了鈾礦化。本文通過對上部旋回砂體特征、環境特征等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并對上亞段下部旋回進行對比,證明此旋回具有良好的鈾成礦前景。

上亞段上部旋回砂體特征地球化學環境特征對比

1 直羅組上亞段上、下部旋回砂體特征

1.1 砂體平面特征

通過對巴音青格利區直羅組下段上亞段(J2z1-2)上、下旋回砂體特征的統計發現,直羅組下段上亞段砂體發育穩定,砂體厚度為30~60m,大致呈北西—南東向展布,砂體總體呈帶狀、席狀,相變較大,具有發育穩定、成巖固結程度低、孔隙性較好等特征。上亞段主要為辮狀河—曲流河沉積,局部有泛濫平原發育、“二元結構”明顯、砂泥互層頻繁出現等特點,砂體非均質性強。含鈾砂體多發育在厚度40-60m之間位置,分布于河道東側,砂體由厚變薄的變異部位。

1.2 砂體垂向特征

通過對B0-127號鉆孔橫、縱剖面圖的解析,得出上亞段下部旋回,巖性以綠色、灰色細砂巖、中砂巖為主,其次為粗砂巖。粗砂巖、中砂巖以泥質膠結為主,膠結疏松,細砂巖泥質含量較高,結構較疏松,砂巖中多含泥礫和細礫,碎屑間孔隙發育,砂體連通性、滲透性較好。

下部旋回砂體發育通透,厚度穩定50m左右,砂體內隔水巖層以透鏡體形式產出(只B0-15至Q51-28之間見到),厚度1m左右。隔水頂板由東至西厚度逐漸變厚,最厚15m左右,最薄處5m左右,隔水層厚度較大、穩定。隔水底板為直羅組下段上、下亞段分界泥巖、粉砂巖,底板至東向西連續,厚度穩定3m左右。

上部旋回巖性以綠色、灰色中砂巖為主,其次為細砂巖、粗砂巖。粗砂巖、中砂巖以泥質膠結為主,膠結疏松,細砂巖泥質含量較高,結構較疏松,砂體連通性、滲透性較好。上部旋回砂體發育通透,東西向砂體厚度較穩定20m左右,南北向砂體厚度變化較大,最薄處15m左右,最厚處30m左右。砂體內隔水層層數較多2-3處,厚度由北向南逐漸增大。隔水頂板變化較大,隔水層由北向南厚度逐漸減小,南部隔水層多為砂泥互層結構。隔水底板由東至西、由南向北厚度逐漸變厚。

1.3 砂體粒度特征

通過對本區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上、下部旋回砂巖的粒度分析,發現粒度累積概率曲線多為兩段式,以跳躍總體和懸浮總體為主,基本未見滾動總體,且懸浮總體含量較大,在40%-60%之間,反映了沉積時已具有一定的搬運距離。其中,跳躍總體含量分布在35% -60%,斜率分布在40°~60°之間;懸浮總體較為發育,含量在40%~60%之間,斜率分布在10°~30°之間。平均粒徑Mz分布在2~6.16φ,反映沉積物平均粒度為中砂-粉砂級別。綜合以上粒度參數特征,參考鉆孔B0-127上、下旋回采集分析的砂巖樣品薄片分析鑒定,認為區內直羅組上亞段上、下旋回均為典型河流沉積環境,具有較強的水動力條件。

1.4 砂體巖石地球環境特征

上亞段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形態變化較大,東西向展布長度大于50km。在東部縱127-縱0位置,氧化帶前鋒線受砂體展布等因素影響,過渡帶寬度逐漸變窄,寬度為3~10km,說明了工作區的砂體非均質性較強,對鈾的富集沉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直羅組下段上亞段古層間氧化帶前鋒線附近均發現鈾礦化信息,礦體走向與層間氧化帶前鋒線走向基本一致,說明直羅組下段上亞段砂體中發育鈾礦化受古層間氧化帶控礦。并且在過渡帶的東側,發現了鈾礦體,經初步工作現已達到大型鈾礦床的規模。

上部旋回發育的層間氧化帶前鋒線呈東、西分部的兩個幾字形,展布長度30km左右。東段與北段砂體多已被完全氧化,西段與南段過渡帶分布范圍較為廣闊。目前鈾礦體主要受東段發育的古層間氧化帶控制,西段古氧化帶暫未發現鈾礦體。

直羅組上亞段上部旋回古氧化砂巖厚度由北東向南西逐漸減小。古氧化砂巖同樣位于上部旋回砂體的上部,已發現鈾礦化形態為似層狀,鈾成礦受北西向發育的氧化帶控制。含礦砂巖為灰色中砂巖、粗砂巖,其內見有機質、黃鐵礦等還原介質。

2 結論

2.1 相同

通過對巴音青格利地段直羅組下段上亞段上、下旋回砂體對比,砂體呈帶狀、席狀,相變較大局部有泛濫平原發育“二元結構”明顯、砂泥互層等特點。

已發現鈾礦體均產于砂體厚度變異部位,砂體非均質性強,對鈾的富集沉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砂體均具有發育穩定、成巖固結程度低、孔隙性較好等特征。

通過對鉆孔B0-127橫、縱剖面解析,上亞段上、下旋回之間隔水層由北至南厚度逐漸變薄,最厚15m左右,最薄處5m左右,隔水層厚度較大、穩定。

2.2 不同

上亞段上、下旋回砂體砂體特征相近但略有不同,上部旋回砂體厚度較薄,粒度較細,砂體內隔水層層數較多、厚度較大,過渡帶較窄等,由此得出上、下旋回為不同時期沉積形成。上部旋回為下部旋回沉積完成后又一新河道沉積形成。

上部旋回鈾礦體規模受砂體規模的影響,小于下部旋回。但上部旋回具有良好的鈾成礦條件,可作為本區次級找礦目的層位。

推測本區下部旋回已沉積砂體受上部旋回沉積時河道下切作用,上、下旋回間隔水層被剝蝕完,從而也解釋了大營鈾礦床上亞段鈾礦體多層性。

注:本文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地勘費項目(編號201602)的資注。

[1]姜在興,2003.,沉積學,7~259.

[2]李思田、焦養泉,2004,沉積盆地分析基礎與應用,13~211

[3]韓效忠,張字龍,姚春玲,李西得,李勝祥,苗愛生,楊建新.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砂巖型鈾成礦模式研究.礦床地質,2008,27(3):415-422

[4]李思田,解習農,王華,焦養泉等援沉積盆地分析基礎與應用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朱筱敏層序地層學原理及應用援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年

[6]張珂等,《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新構造運動及其與砂巖型鈾礦化關系》,內部資料2005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12-82-1

孟睿(1986~),男,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資源勘查。張攀科(1990~),女,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資源勘查。

猜你喜歡
上亞隔水層亞段
KL油田沙三下亞段混合沉積特征及演化
西藏阿里結則茶卡湖西隔水層的賦存狀態及滲透性研究
搭上亞投行的“末班車”等
歧口凹陷西南緣沙一下亞段碳酸鹽巖沉積模式
濟陽坳陷古近系二級層序界面厘定及其石油地質意義
義馬東部礦區含水層與隔水層地質條件分析
錦州20-2N構造東營組二下亞段濁積體系特征研究
東營凹陷西部沙四上亞段超壓成因及增壓模式
潛江凹陷潛四下亞段油氣運聚特征
濟陽坳陷橋東油田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