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除教育過度的關鍵是去功利化
——訪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奇勇

2016-04-14 02:10陳寶泉
教育家 2016年1期
關鍵詞:過度學校教育

文/本刊記者 陳寶泉

?

破除教育過度的關鍵是去功利化
——訪貴州省教育廳副廳長李奇勇

文/本刊記者陳寶泉

開欄語:關注教育改革進程,分享教育管理智慧。從本期起,本刊將開設“廳局長面對面”欄目,特派出記者奔赴各地與廳局長面對面交流,用對話記錄各地教育管理與改革的實踐進程。本著“凝聚智慧,分享成果”的欄目宗旨,努力為廣大讀者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歡迎大家關注。

提振教育的前提是客觀認識、分析教育現狀。很多“老教育”難于走出自己認識上的老套路, “只緣身在此山中”太久??陀^地看待、分析教育事業,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觀察,思考。就這一話題,貴州省教育廳李奇勇副廳長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記者:讀過李副廳長的一些文章、訪談錄。你對教育的現狀分析很有見解,觀點獨特。

李奇勇:我是從教育以外的行業來的,雖然大學畢業后也教過幾年書,但不是在中小學,到了貴州才開始接觸基礎教育。我去過不少鄉鎮,全省88個縣都跑過了。之后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了提升教育,貴州各地黨委、政府,付出了不少,有不少地方真的是勒緊了腰帶搞教育,但是一排隊,很多指標排名仍然很靠后。我們不是不努力呀,為什么還是翻不過身來?

記者:因為教育上很多硬指標和物質條件有關。

李奇勇:我轉行到教育時間不是很久,所以我也許跟別的同事看法不一樣。教育行業有其特殊性,喊的和做的不一致。社會上都在說學生課業負擔重、擇校不合理、應試教育害人,同事、朋友私下也是這么議論。但是各地、學校都在做,在搞應試教育。你要是不做了,家長不答應。這是明顯的悖論。

我思考的結果是,錯在本源。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方面太過時了。比如教育常喊的一些口號,“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都是上個時代的意識。在知識、文化不普及,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掃盲的階段,勸學、動員群眾送孩子上學時你可以這么講。那時知識代表倫理、代表文化、代表科學,有知識才能改變農村的落后狀態,讀書確實能改變底層民眾的命運?,F在教育普及了,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各種知識、信息層出不窮,有人統計說網絡上每秒鐘產生300萬條信息?,F在的知識有好也有壞,有真也有假,所以我們對低齡孩子要做一些屏蔽,還怎么能再重復“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呢?既然知識這么好,這么寶貴,那應該是多多益善,為什么還要減負呢?

記者:這個穴位點得很準。我覺得應該提倡“業績改變命運,奉獻提升社會”。我們不能過分功利地看待教育,片面講哪門課有用、哪門課沒用。但是這么久了,學校教育把孩子、老師、家長都累得夠嗆,國民素質卻沒得到相應的提升。很多人不懂得做人,不會做事,不擅長合作,社會誠信差甚至無秩序,確實應該反思。

李奇勇:基礎教育存在著四個過度。一是內容過度。中小學的課程內容越來越多。初中向高中蔓延,高中加進大學的內容。翻開高中課本,已經涉及原來本科的內容。二是功能過度。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應該承擔哪些功能,不應承擔哪些功能。在培養下一代的總體目標下,哪些功能是學校要承擔的,哪些功能應該是家長要承擔的,哪些功能是社會要承擔的。比如,現在大學在統計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按此思路我反問一下,上大學就是為了就業嗎?那么大學豈不是成了職業學校?

記者:我在言論里曾經提過,畢節五個留守兒童悶死在垃圾箱里,撤了當地校長的職,實在是沒有道理。事后有人調查,孩子們的父母都嚴重超生,生下孩子不盡父母之責,以打工名義遠遁他鄉。出現“留守兒童”,首先是父母不盡職,《未成年人保護法》失效。這跟校長有什么關系呢?

李奇勇:不僅撤了校長,還撤了個局長?,F在一聽說哪個留守兒童怎么了,就緊張得不得了。

三是政府的辦學責任過度?,F在只要是在校學生出了問題,甚至像您剛才說的,哪怕當地是學齡兒童出了問題,在不在學校都要問責學校,問責政府教育部門。另外,政府辦學責任過度,沒有給民辦教育留下發展空間。我曾率隊去東部發達地區考察,想學習一些民辦教育的經驗,卻找不到多少像樣的民辦學校?!安徊铄X的”東部政府在該建學校的地方都建了公辦學校。這就是說,在教育領域,政府教育部門既是辦學者、又是管理者,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在教育的供求關系中,政府既是矛盾的一方,又要充當矛盾的仲裁者,這不是為難它嗎?

記者:一些鄉村學校蓋了沒幾年,孩子跟著家長走了,學校成了空殼。

李奇勇:四是學制過度。小學六年、中學六年,然后去上大學,前后十五六年?,F在人的發育在提前。生活條件好了,媒體內容不分級,網絡管理漏洞多,青春期在提前。但是我們的學制沒有變,高中生都要闖過高考再去想別的。人的成長、發育是有其規律性的,到哪個階段就要做哪個階段的事。按現在的情況,高中都已是青春期后期了。這難免造成壓抑,造成一些心理問題。

記者:我們的一些教育沒質量的院校、不靠譜的專業,如果在國外招不來學生。許多國家的人認為,二十歲上下是金色年華,干啥都是最出效益的時光。不干事、不掙錢還要花家里錢,又得不到真才實學,沒人會來。

李奇勇:教育的過度還表現在技術化、神圣化和功利化。

“技術化”,老師把一堂課上得精而又精,每一分鐘站在哪里笑,站在哪里看,板書從哪邊開始寫,字寫多大,讓哪個學生互動……精細到這個程度,全部是工業流程中的那些標準,這樣的教育怎么能有活力,怎么能有溫度?技術化還反映在評價上,流行的評價標準有可操作性嗎?猜想一下,老師們拿著這些東西怎么辦?還有時間去研究學生嗎?當這些東西太嚴密、太技術化的時候,你就發覺運行成本很高,折騰死人。長此下去,學校沒有文化、沒有特色,不可能出優秀人才。但是這樣的教育卻大行其道,因為這種教育容易比出高低,容易出成就、出“名師”,容易產生“專家”。

記者:在語文教學領域,有專家反對教師講課時“過分表演”,反對教給小孩子朗讀時搖頭晃腦、拿腔作調。

李奇勇:“神圣化”,是指對教育脫離實際在政治和道德上的拔高。教育肯定是意識形態范疇的東西,但不能無限擴大。當下社會的其他問題和矛盾不能解決的時候,人們通常會追問教育,這就是將教育神圣化。神圣化也是一種悖論。一方面教育的重要性被強調得無以復加,過去講“天地君親師”,現在說 “知識改變命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另一方面呢?在政府和民眾兩方面,并非真的重視教育、尊重教師。各地政府,一把手有分工抓教育的嗎?二把手也不多吧。多數地方教師待遇不如公務員,就是工資數與公務員相當了,而這兩個職業的軟福利,或者叫附加值也不會相當。比如在縣醫院,公務員去看病不用排隊,教師就難說了。在民眾當中,為子女爭奪優質教育資源不遺余力,但是一旦子女的學業成績拔尖了,卻沒人鼓勵孩子報考師范,包括高三年級班主任。

第三是“功利化”,這里的教育功利化并非僅僅指用教育來賺錢,主要是指教育的培養方向、教育理念過于功利。比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知識改變命運”,等等。既然這些功利目標都要靠考試實現,考上大學“走出大山”,那你說減負該怎么解讀?減負動真格的家長不干,減負成了死結,成了悖論。另一方面,人們看到很多人讀完大學找不到工作,在城里落不下,這樣就引發另外一個極端——讀書無用。教育捆綁的功利目標太多太大,表面上看是強化教育,其實走到極端就是反過來的“讀書無用”,極大地傷害了教育。

以上的三個問題累積起來就成了教育“過度化”的基礎。

記者:一方面是功利化的過度,另一方面是對教育根本目標的背離,基本素養培養的缺失。

李奇勇:所見略同。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即中小學教育,其根本使命就是幫助孩子長大成人,順利融入社會,完成生物人社會化的過程。盡管我們的教育存在各種過度,但是對這一根本使命卻有所忽略。比如在學生來說,對自我的認知,對周圍環境特別是人群的認知,對世界、自然的認知都遠遠不夠或殘缺不全。在自我認知方面,很多學生都存在偏頗,不是驕傲自大、過于自我甚至自私,就是自卑、缺乏自信。在如何與身邊人,比如父母、老師、同學相處方面也不懂得,經常出問題。至于對待世界、對待自然,往往是既缺乏敬畏,又不懂得珍惜。

記者:時代背景發生巨變,但是觀念跟不上的情況還有。

李奇勇:是這樣的,教育的社會背景發生了巨變,但是人們的觀念轉變跟不上。舊中國,上學讀書是少數人的事。這少數人一類是特別聰明、勤奮,即真正熱愛學習的人,另一部分非富即貴,肩負“富貴傳家”使命的人?,F在不同了,義務教育早已普及,是強制性的。過去學校如果不是知識傳授的唯一渠道也是最主要的渠道?,F在不同了,網絡無時無地不在,人人都持有手機。

與過去不同的還有,教師也不再是懷有遠大理想,由國家免費師范教育培養出來的優秀分子?,F在教師當中多數是“為稻粱謀”選擇這一職業的普通人。對于入行教育,選擇這一職業的新教師,我們當然要進行理想追求教育,讓大家懂得“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道理。但是想僅僅以崇高理想感召,高尚道德自律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恐怕難以達到目的,還是要按照現代職業崗位的管理理念,制定職業規范、守則,設計匹配的薪酬體系,大幅提高農村教師待遇,規劃好每一個教師的職業生涯。

記者:產生教育四個過度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李奇勇:教育是經濟基礎、社會現象和人群思想交融、合力的映射。當社會浮躁、人群迷茫的時候,你不可能指望教育有多么冷靜、多么明智。在當下,社會、經濟、文化諸方面出現的偏頗,不當的發展觀、成功觀和幸福觀充斥。一提發展就是GDP直線上沖。同樣是高速發展,速度稍微降下來點,政府、民眾即產生嚴重焦慮,好像GDP就應該是直線上升,總應該處于第一象限。那么什么叫新常態,別的國家經濟停滯不前或出現負增長日子還不過了吶?一提成功就是升官發財,名利雙收,最好是一夜成名,一夕暴富。教育的成功就是高考得高分,過去是升入名校,近來又變成直取清華北大。一提幸福就是家財萬貫,住豪宅、開名車,至少也是人有我有。這些迷失最后都會聚焦教育,于是就出現了應試教育、功利教育、離農教育。

記者:比較典型的有“藝考熱”。一是報考比例遠離理智,一比數百;二是很多家長不惜花錢、花時間帶著孩子輾轉北京、上海等幾個大城市趕場。其中肯定有醉心于藝術追求者,但也有很多是參加普通高考無望,以為藝考是捷徑;還有的夢想著一夜唱紅,一出戲成名,全不顧多數藝校畢業生在專業領域就業困難的現實。再一個例子是有的農業院校做了調查,越是農村考生越不報農科專業,成績上線的多報考管理、金融。

在貴州這種多貧困山區的省份,山里娃考出去、走出去一部分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學校教育僅僅是為這部分離開的孩子鋪路,忽略了為本地發展培養人才,忽略了為其他考不上大學,應該留下來的孩子提升素質,為其生存、發展奠定基礎的使命,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這樣教育就成了離農教育、抽血教育。不要忘了教育是花公共資財舉辦的事業,首先應該為本地發展服務。

李奇勇:離農教育的背景是農村的凋敝??纯催@些年鄉村的變化,“鄉紳”沒了,村小學空心化,很多村小被撤并了。一個村莊沒了學校,就沒了生機、沒了靈魂、沒了文化。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城鎮化指標,限定時間撤并村小。于是乎,為讓十里八鄉的孩子升學進城,走出大山就成了鄉村學校的目標,就成了鄉村教師的使命。

記者:面對這些情況,我們能做些什么呢?我們應該如何改變現狀呢?

李奇勇:面對這些情況,教育當然任重道遠。首先我們要知道,這不是教育應有的狀態,要通過努力使教育回歸本源,回到使受教育者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實現社會化,成長為現代社會合格公民的道路。當然,這不是教育一家的事,首先要全社會調整心態,戒掉功利浮躁,回歸常態發展?,F階段要做的就是調整發展目標,調整政策,公平優先、兼顧速度;調整對于教育的評價。當務之急是資源向農村教育傾斜,停止人為撤并,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留住村小,留住農村的文脈。

猜你喜歡
過度學校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中藥煎煮前不宜過度泡洗
過度減肥導致閉經?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希望你沒在這里:對過度旅游的強烈抵制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學校推介
過度加班,咋就停不下來?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