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學和巧導*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2016-04-14 05:39楊志沖
江蘇教育 2016年59期
關鍵詞:自學歷史課堂

楊志沖

善學和巧導*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楊志沖

“自學·議論·引導”是南通市啟秀中學李庾南老師在1978年原創的中學數學教學法,在改變課堂生態和提升學生學力方面有明顯的成效。歷史課堂嫁接“自學·議論·引導”的教學法,在鼓勵學生高效自學、真實議論和教師適切的引導等方面進行探索,收到良好的效果,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學會自學;真實討論;適切引導

李庾南老師是南通市啟秀中學走出去的著名教育家,她研究的“自學·議論·引導”數學教學法,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完善,日臻成熟。受李老師的指導,筆者嘗試在歷史課堂“嫁接”這一方法,通過讓學生學會自學的方法、提高課堂議論的真實性和教師靈活的適切引導等方面的實踐,課堂生態有了很大的改觀,學生知識習得和能力提升的效果有了較大的改善。

一、教會方法,提高“自學”的有效性

教育家周培源認為,自學很重要,自學歷來就是許多著名科學家以及文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成才的重要途徑?!冬F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是這樣界定“自學”的:沒有教師指導,自己獨立學習。李庾南老師將“自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認為自學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具有良好的學習精神;二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善于學習,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所以,課堂教學應該重視學生自學。

經過長期的實踐,李老師認為課堂自學是學生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獨立地開展學習的活動。學生通過 “閱讀”“傾聽”“操作”“筆記”等方式完成自學,繼而參與小組、班級討論。自學的關鍵是學生的積極思維和獨立思考。孟子說過:“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闭f明一個人欲求深造,就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通過自己的刻苦鉆研弄清道理,這樣才能懂得透,記得牢,用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

歷史課堂中讓學生有效地開展自學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起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一方面節省了寶貴的教學時間,另一方面提升了學生的學力。中學歷史教學的一個老問題是教學內容多且繁瑣。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的安排,初中階段學習通史,六本教科書;高中階段學習專題史,必修三本,選修六本。面對浩如煙海的歷史材料,每個年級每周兩課時的安排完成教學任務都比較緊張,更不用說開展深度教學。而開展自學,初中學生可以自行掌握故事性強的歷史過程和教科書中補充的閱讀材料;高中學生則可以進行前后知識的整理,并自我進行一些因果分析。這樣,學生通過常態性的自學,初步掌握學習的方法,養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提升了學力,也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

其次是提高課堂教與學的有效性。會自學的學生,學習的效率高,反之,在沒有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以及缺乏有效監管狀態下的自學,是一種放羊式的低效自學。例如看課本,容易出現前前后后亂翻,看書本中插畫的時間多于閱讀文字的時間;通過網絡閱讀歷史材料時,進入非歷史網站的概率特別高;等等。

如何教會學生自學?有三個基本方法:一是提高學習興趣。沒有學習的內驅力,沒有目標要求,沒有方法指點,自學必然是流于形式。學習的動力來自自身的積極性,學的途徑和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調動學習主體的學習興趣是真實學習的前提。二是提倡確定學習的范圍和設置思考題的“任務式自學”。任務式自學是指自學時教師要提出明確的要求,這些要求從達成本節課教學時學生通過自學獲取的歷史知識和培養學生歷史課堂自學的基本方法著手,在起始年級尤為重要。學成展示是自學有效性的及時檢測,展示的對象和內容選擇要精心考慮,有一定的樣本價值。當然,課堂展示也有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提升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及時評價。自學能力經過自學活動的實踐檢驗和錘煉后,教師要及時地對學生的自學加以總結,使其不斷提升自學能力。

李庾南老師認為,教師運用點撥、解惑、提示等方法,通過創設合適的情境,生成課題,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明確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或者是根據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啟發式的描述,使學生能夠模仿。通過及時的引導使學生自學有內驅力、有內容、有方法,使議論有激情、有深度、有見地,提高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二、精準設問,追求“議論”的真實性

新課程倡導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課堂討論成為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實踐中,許多有識之士對課堂存在著的假議論、假熱鬧現象深表憂慮。這些現象究其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議論的真實性存在問題,對于議論的效用、設問的控制和學科特性的理解等方面出現認識上的偏差。

首先是議論的方式和目的。課堂議論有兩種主要方式,小組討論和全班議論。前后座位四個人在召集人的組織下進行的議論是小組討論,全班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集體的議論是班級討論,這兩種討論方式根據教學的進展靈活變化。李庾南老師認為班組討論是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取長補短,進行思維碰撞;通過全班共學,讓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再次整合。討論的環節,就是在教師引領下的合作學習。課堂討論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目的:第一,通過鼓勵學生主動地進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第二,在相互的討論中,學生還可以學會如何有效地傾聽和理解他人的觀點和看法;第三,討論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在相互合作與相互妥協中達成共識的能力。小組討論因為范圍小,學生參與程度高,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參與感強,特別是當小組之間存在競爭時,學生會積極地思考和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當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近距離地和學生進行交流,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得反饋變得更加及時和高效。

其次是設問的精準控制。設問是議論的 “起跑器”,課堂設問的失真主要是問題過大、過難、過簡和過虛等引起的,缺乏精準性。同樣一個問題,設計得好,應者如潮;反之,則應者寥寥。如何做到課堂提問的精準適度,有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考慮提問的目的,是重點知識的強化講解,還是檢查學習的效果,或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不同的目的,在提問的語氣和要求上是不一樣的。二是考慮學生的認知水準,控制提問的難易度。設問的切入點要小,設問要有延續性,前后有梯度。三是提問以后要給學生考慮的時間,討論的機會,教師根據情況進行必要的引導,把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的過程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

再次是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課堂討論的議題分專業的史學知識(“專業類”)和普通的聯系生活實際(“普通類”)兩種類型?!皩I類”討論的內容直接與書本知識有關,包括歷史知識學習、古董收藏、名人評價等,橫向和縱向的知識聯系比較多,價值觀的教育比較突出。例如歷史課“蘇聯解體”知識點研究,課程標準的知識點是幾個領導人的改革和蘇聯解體的原因、過程。作為課堂討論的議題,這些知識可能并不重要,相反,蘇聯的十五個加盟共和國的研究更有價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類研究,拓展知識的寬度:在蘇聯成立時有六個共和國,是第一類型,現在是北約東擴的焦點;波羅的海三小國是第二類型,它們加入時間短,方式特殊,所以獨立的意愿最堅決,與西方國家走得最近;南部的幾個國家又是一種類型,與我國聯系密切,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域?!捌胀悺笔侵笣M足現實生活需求的議題,例如對于影視作品欣賞的討論。電視劇《羋月傳》,描述的是戰國時期的故事,學生可以從作品中了解秦國由弱變強的歷史。同樣,電影《老炮兒》上映以來,對于“老炮兒”概念的理解千差萬別,這里有南北方文化的差異和不同年齡段之間的代溝,關鍵是了解不同歷史階段的生活方式以及影片傳遞的生活態度。

三、關注生成,重視“引導”的適切性

難于理解的概念、學習中產生的疑惑、討論中存在的爭議等都是課堂生成性問題,這些都需要教師引導。引導是點睛之筆,一是必要,二應適切。

歷史課堂教師的引導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改變傳統的“滿堂灌”課堂教法的需要。歷史課堂“滿堂灌”的教法較其他學科更“盛”一些,原因是歷史知識結論性的東西比較多,直接講授比較簡單。加上中學歷史教學課時非常少,歷史課堂趕進度現象比較普遍,所以教法的研究比較滯后。其次,是解決“虛假繁榮”等“偽”課改現象的需要。新課改推行以后人們理解上有誤區,認為熱熱鬧鬧就是好的課堂,結果課堂追求表面的繁榮,帶來教學達成度下降等一系列問題?,F在的歷史課堂客觀上存在下列問題:一是過度依賴現代教育技術,上課必用PPT,歷史課堂上的視頻、圖片沖擊力過于“強悍”;二是濫用歷史材料,雖說歷史課堂材料教學是歷史的學科特點,但是材料的多少、難易程度要根據學情決定,過多的材料運用會加大學習的難度。再次,是歷史課吸引學生關注的需要。一般的觀點認為,歷史課故事性強,容易吸引學生。此話不假,但這只是歷史教學的一個方面,歷史學科的材料理解、概念掌握等占比很高,也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很多知識還要學生靈活運用,需要教師積極引導。

歷史課堂教師的引導應該適切。何為“適切”?指恰到好處,“有話則短,無話則長”。華東師范大學的周宏教授界定了兩層含義。第一層詮釋:有話可說且能根據聽眾需求臨場發揮,以少勝多,似少實多。在有些場合,該長的還是要長,只要做到適時適度、干凈利落、沒有廢話、精彩獨特,時間再長,聽眾仍然會感嘆:時間過得真快!這正是“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的第二層詮釋,即該長則長,能短必短,無論長短,都要掌握好“度”,關鍵是聽眾的“心理時間”長短。

適切的表現之一是相機意識。李庾南老師非常重視引導的時機選擇,強調“相機引導”,對于通過自主學習不能掌握的,通過相互討論沒有結果的內容,必須由教師的教授解決。就歷史學科而言,教師對于理解上有難度的知識,課堂小組討論無法有效解決的內容,必須及時進行導學。教師引導時要把握課堂教學的主線,采用簡約的、深入淺出的辦法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及時進行畫龍點睛的點撥。另外,關于課堂氛圍,在課堂上課堂氣氛的培養只靠教師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教師應該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而鼓勵學生提問和發言主要靠教師的相機引導。引導不是難事,方法也比較多,例如課堂導入、亮點設計等等,難的是“勤”字,即貫穿課堂始終的積極引導。

適切的表現之二是教與學的深度控制。學生素質提升需要關注學生的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指通過廣泛閱讀將相關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來尋求意義理解的過程。普遍的觀點認為,深度學習是基于原有知識能力,以學習者主動參與為前提,重視知識結構建立的學習過程,以知識遷移和認知策略遷移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課堂上教師的引導,要特別關注學生學習深度的控制問題。由于引導是基于課堂的生成決定的,所以應強化歷史課堂對于生成的兩個關鍵點,即預設和捕捉。生成性資源可以以預設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與交流,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有意識地放大這些課堂的生長點,增加教學的活力。這樣,可以將學生導入研究的新領域,拓展學習的深度,達成歷史學習的“博見”。

[1]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蕭以何.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J].蘇州大學學報,1983(03).

[3]孟祥菊,夏冰.課堂小組討論與教學效果的實證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7(06).

[4]周宏.有話則短,無話則長[J].中文自修,2004(11).

[5]李寶軍.構建和諧的歷史課堂[J].學周刊,2013(19).

G633.5

A

1005-6009(2016)54-0050-03

楊志沖,江蘇省南通市啟秀中學(江蘇南通,226001)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重點資助課題“李庾南研究”(課題批準號:B-a/2011/ 02/052)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自學歷史課堂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基于先學后教 培養自學力
教學與自學
對“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認識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學書法,才能少走彎路?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