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愁》課堂教學實錄
——“正語文教育”之課堂實錄

2016-04-14 05:39劉金玉
江蘇教育 2016年59期
關鍵詞:余光中鄉愁感情

劉金玉

《鄉愁》課堂教學實錄
——“正語文教育”之課堂實錄

劉金玉

正語文教育;詩歌教學;誦讀

一、課堂開啟,進入角色

預備鈴時,教師面帶微笑地在教室門口靜等,并巡看著學生;上課鈴響后,教師踏著鈴聲走進課堂,環視四周,后充滿激情地問好。

在師生問好過程中,如果發現少數學生不能嚴肅認真地做好此事,則需要提醒,有時,甚至要批評,以確保課堂的嚴肅性。

【教學意圖】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紀律從起立開始,情感從問好開始。如此開啟課堂,師生就能進入各自應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實好各自的角色。

二、進行學習,明確方向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道來學習中國臺灣省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所寫的一首詩——鄉愁。大家一齊將題目讀兩遍,要讀出感情。

學生讀題目。

師:“鄉愁”兩個字,大家都認識。但讀得沒感情,這不怪大家。因為我們不了解文章的內容,畢竟我們是剛剛才拿到《鄉愁》這篇文章。等學了之后,就自然能讀出感情出來了。

師:同學們,每一節課都有學習目標。今天的學習目標是——通過自讀、思考、品味、研討,能夠正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詩歌;正確理解詩歌特色,把握詩歌情感。

【教學意圖】導入新課,需要創設情境。這種創設不是人為的,而是自發的,不是教師通過語言或圖畫來展示,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課堂學習的氛圍來創造,通過自己對文本的學習來創造,所以,語文教學從開啟宜“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把創設情境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創設情境。課堂學習是要有任務、有目標的。這種目標應該從學科課程標準、教材編寫要求、學生現實狀況出發,綜合考慮。這種目標,必須是顯性的,而不是隱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師自己知道,而學生不知的假目標。

三、走近詩歌,初次誦背

師:下面我們進行第一次學習。請全體起立!抓緊時間背誦全詩,三分鐘后檢查。

學生讀背……

師:時間到。會背誦的同學舉手,不會背誦的同學站起來……很好,都坐下去了,說明都會背了,下面請一位同學背誦。

學生背誦。

師:請你將“后來”這節再背一遍。

學生背誦。

師:哪位同學知道哪里讀錯了?

生:后來呵(hè)。

師:后來呵(hè),是嗎?帶字典了嗎?

生:沒有。

師:語文課不用字典、詞典就不是語文課。但今天因為換了地方上課大家沒帶字典,所以老師就暫時充當字典。這個字一般有兩個音,一個音是hē,一個音念ɑ,沒有hè音,當它念hē的時候,是呵斥,呵護;當它在句首,表語氣的時候,請注意念ɑ,不過,有ā驚嘆,á追問,ǎ驚疑,à明白、贊嘆這四種讀音。在句末,一般念輕聲ɑ,文中念什么?

生:后來呵(ɑ)。

師:也有點別扭。呵(ɑ),會與前面字的韻母或韻尾進行連讀。如果前面是ɑ、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ɑ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ɑ”。后來“lái”,把后來的ɑ與“i”連起來,連讀成“后來呀,后來呀”,預備讀!

生:后來呀。

師:對,后來呀。

生:后來呀。

【教學意圖】語文課從學生的讀書開始。而詩歌則應該從學生的背書開始。通過誦讀、誦背,一方面發現讀書中的問題,可以有的放矢進行解決;另一方面,學生已經自我走進詩歌,自我理解詩歌,而不是教師在講解詩歌,每一個學生對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確的、錯誤的,還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屬于自己的理解與認知,這樣,“我在場”“現場感”就凸顯了出來。

四、走進詩歌,把握內涵

師:下面我們來剖析本文究竟寫了什么??醋詫W指導(2)——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并對詩歌進行品析:①請各用四個字概括每節詩歌所表達的內容。②全詩所表達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試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詩歌情感來朗誦詩歌,比誰能朗讀出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四分鐘后檢查。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師:四分鐘到了,請一位同學有感情地讀詩。

學生讀詩。

師:你自我感覺如何?

生:還行。

師:你對她朗讀有何評價?

生:挺有感情的。

師:這位同學確實讀得不錯。那請你再說說這四節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用四個字概括。

生:分別寫了母子之情、夫妻之愛、喪母之痛、分離之苦。

師:很好。同學們,鄉愁是怎樣的情感?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愛、痛、苦嗎?那么這幾種感情里面,你們以為哪一種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學生回答混亂。教師讓學生同桌進行討論。

師:好,這位同學,請你到前面來講講。

生: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第四段。因為第四段說的是分離之苦,臺灣與大陸海峽分離。還有題目是“鄉愁”,“鄉”的意思是故鄉,就是臺灣與故鄉分離的痛苦。這幾種情感是隨時間推移、年齡增長寫的,應該是越來越深刻,越來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鄉到祖國這個大故鄉的。

師:這位同學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詩歌最后,卒彰顯志。第二,前面還講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國家。以小家鋪墊、襯托對大家的情感。

師:臺灣和大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什么狀況,你們知道嗎?

生:來往較少。

師:對,本是一家,一體,但卻由于人為的因素不能常來常往,這是多么悲苦的事!這種鄉愁是更大意義的鄉愁。

師:下面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再將這首詩讀一遍,讀出這種哀愁,把這種分離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國統一之情也讀出來。開始,讀慢一點,自讀開始。

學生輕聲讀……

師:好,全體起立!齊讀。

學生齊讀《鄉愁》。

師:這次讀得應該是進步多了吧?

學生紛紛點頭。

師:請坐,我們還能不能讀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師用投影出示寫作背景。

師:詩人寫作此詩時多大?

生:43歲。

師:已經多少年沒有回過大陸了?

生:21年。

師:余光中先生說,我寫《鄉愁》僅花了20分鐘,所以情感完全在這個字面流露出來,寫完這首詩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熱淚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們讀的時候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

生:哀愁的。

【教學意圖】學生向課文學什么?學兩點,一是內容,二是形式。內容包括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樣表達。所有課文的學習都應如此。故學生學詩歌一是學詩歌內容,二是學詩歌表達。在學習內容時,仍把詩歌的學習權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感知與理解,在這基礎之上,再進行研究與合作,達到問題的真解決與真應用。在理解詩歌主旨時,不必都講所謂的“知人論世”,如果學生理解了,則根本就不必。

五、走進詩歌,體會特色

師:同學們,我們讀詩還要搞清楚詩人是如何表達思想的。下面請大家繼續品析詩歌,你認為詩歌用哪些方法表達這種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的,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剖析,三分鐘之后發言。開始!

學生自學、思考,教師巡視。

師:時間到了,誰來回答?

生:用比喻修辭,將鄉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郵票。將鄉愁比做一張船票,比作一方墳墓、一灣海峽。

師:作者將鄉愁寄托在具體形象的物體上,詩歌中這些具體形象寄托了詩人主觀情感的物體叫做什么呢?請記住兩個字,叫意象,詩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師不具體講,你們課后可以查資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詩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兩句,都是說“在這頭”“在那頭”,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兩小句,形式相同,根據這個手法,可以判斷為排比。

師: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學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詩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間只更換相應的幾個字,反復吟唱,抒發情感,渲染氛圍,增強音樂性,這叫重章疊句,這是詩歌表情達意的一種手法。還有嗎?

生:對比。首先鄉愁抒發了詩人想回故鄉的這個情感,而這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描寫,都是不起眼的,所以這是一處對比,濃濃的鄉愁用這些微小的東西進行對比。

師:很好,不錯,對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詩人的情感。還有嗎?

生:疊詞。詩中用“小小的、淺淺的、矮矮的、淺淺的”這些疊詞表達他的思鄉愛國之情。

教師:很好。本詩中多處運用疊詞,可以使描繪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達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詩歌讀起來更加音律和諧,我們在寫作時也可以巧妙運用疊詞。

【教學意圖】在整體感知、感受、感悟詩歌內涵的基礎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詩歌,作用一是更深徹地理解詩歌內涵,二是學習詩歌的表達方法與個性化的語言,從而為積累寫作知識奠定基礎。故,在“品味內涵”之上,進行“特色體會”。這種體會,更應該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體會詩歌特色的關鍵。

六、走出詩歌,再次誦背

師:同學們,我們通過自讀、思考、品味、研討,終于實現了我們的目標。下面請同學們全體起立,在正確把握詩歌情感和理解詩歌特色的基礎上,再品味、賞析詩歌。兩分鐘后,比一比誰更富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學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讀。

師:好,我們齊誦一下!

學生齊誦。

師:好,請坐!同學們齊誦時,可能顧及別人的語速、看法,還沒有忘記自我,所以,情感表達不充分。誦詩,必須與詩融入,必須做到忘我。你們想不想也聽聽老師來朗讀一下?

教師朗誦。

師:同學們,其實老師朗誦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們來欣賞余光中本人的朗誦,好嗎?

教師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誦的《鄉愁》。

師:好,余先生跟我這位劉先生讀的還不一樣,是不是???為什么呢?他朗誦此詩時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當時寫這首詩時是40多歲,我現在40多歲,所以對詩人的心境只能說是多少還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還沒這樣的生活閱歷,所以體會感情不會很深刻,我們只能靠想象。當我們想象自己真正處于那種環境之下,思鄉愛國之情就能夠更好地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要學會想象,全體起立!讓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鄉愁》,余光中先生們,準備好了嗎?預備齊!

師生齊讀《鄉愁》。

【教學意圖】詩歌教學由“讀”開啟,由“讀”落幕。初讀詩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為還未能真正徹底地理解詩歌;二讀詩歌,這種讀轉變為一種心讀,是在研讀、品讀、賞讀詩歌了,這時的讀,不僅是一個人的讀,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讀,在個人研讀、品讀、賞讀和集體研讀、品讀、賞讀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對詩歌有了深層次地理解與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實處;之后還要更進一層,那就是回歸“誦讀”,但此時的“誦讀”已絕非開始之“誦讀”,已經是主題的深化、感情的升華了。這是水到渠成,漸入佳境了。如此,詩歌學習的預期目標也就在自然而然中達到了。

七、課堂落幕,退出角色

師:今天的課就到這兒,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教學意圖】教師是相對學生而言的。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存的場所。所以,當我們進入課堂時,才真正擁有教師和學生兩重角色。故,我們必須在課堂上扮演好教師這個角色,同時,還必須切實做好退出教師這個角色的工作。這就是有始有終,有頭有尾。如此,就將使每一節課充滿神圣感、責任感、使命感,課堂的意義與價值就能夠體現,師生的關系就能得到真正的確立與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顯著。

G633.3

A

1005-6009(2016)54-0076-03

劉金玉,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江蘇泰興,225400)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333”人才培養工程對象。

猜你喜歡
余光中鄉愁感情
永遠的鄉愁
鄉愁
九月的鄉愁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鄉愁”不老
帶著感情
帶著感情
回頭一望是鄉愁
感情強烈的嘆號
你永遠等得起一份對的感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