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粵劇《目連救母》中的文化記憶

2016-05-10 16:13譚文
戲劇之家 2016年7期
關鍵詞:文化記憶粵劇

譚文

【摘 要】傳統戲劇與傳統民俗、節慶、儀式一樣,都具有保持、維護、反映特定時期社會文化生活的作用,傳統戲劇因其高度的靈活性、較強的觀賞性、豐富的內涵性成為文化記憶鮮明的符號。被譽為“南國紅豆”的粵劇是嶺南人喜愛并熟知的傳統劇種,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從明清時起到今天,經過不斷地變化、發展、融合后逐漸成為有較大影響力的地方戲劇,特別是在2009年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人們對粵劇的認識也由淺入深。本文從新編粵劇《目連救母》入手,通過對內容情節的分析,探討其中蘊含的文化記憶。

【關鍵詞】粵??;《目連救母》;文化記憶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4-0015-02

由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編演的《目連救母》是廣西的首部目連戲作品,上演之后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戲中傳達的濃郁孝道內涵令觀者動容,在當下這個快速變遷和發展的時代,老故事配以傳統的粵劇所產生的“新劇”制造的感人效果無疑是巨大的,它一方面可以激發出人們內心對家庭、父母乃至整個社會的認同感與責任感,另一方面也讓傳統有了新的發展。這部粵劇將原來的上百出劇目,整合凝練成了《羅卜回府》《盂蘭大會》等八出,雖然數量減少了,但情節豐富緊湊,在體現人性、孝道的同時也使觀眾得到了視聽的雙重享受,能喚起人們對本土傳統文化的認同。

一、粵劇是體現文化記憶的形式之一

粵劇是流行于兩廣以及香港、澳門等地的大型劇種,明清時期,外省的戲曲班頻頻入粵進行演出,各地的音樂曲調互相融合,粵劇開始慢慢地萌芽。與此同時,商業貿易往來的頻繁促使入粵人數流動較大,粵劇在這期間就開始慢慢形成及發展起來。道光年間,本地班大量涌現,此后漸漸發展壯大。到了民國時期,由于戰亂頻繁、經濟凋敝、農村人口涌向城市等原因,使得農村粵劇市場大大縮減,粵劇藝人們不得不另尋出路,到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尋求演出機會,這樣就形成了“省港班”。為了適應城市的演出環境,符合城市居民的觀賞需求,在強大的電影市場下生存,省港班不得不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對粵劇做出一些相應的改變,如:編排新劇目;引進西洋樂器如小提琴、薩克斯等作為音樂伴奏;在唱腔上為了與電影音樂競爭,也做出了較大變革。從以上粵劇的成長與發展來看,無論何時的改變都是與社會環境和人民生活的變化相關聯的?;泟∫宦纷邅?,充斥著本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現在的人是否喜歡粵劇,總能在其中找到時代生活的痕跡:如今走進劇場,看一場粵劇就能勾起老一輩人對往昔的眷戀和回憶,劇中的一招一式都有其豐富的內涵,如排場戲中的“過山”排場,無實景,全靠藝人們用精湛的功底為人們展示出來,那些激烈的場面,翻山越嶺或躲避追兵及災禍的場景都是對古時兩廣人民生活情景的藝術性再現。人們看到這些場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往的經歷,這就是集體記憶,是一個群體共同的記憶。

二、粵劇《目連救母》中的文化記憶體現

新編粵劇《目連救母》的主要內容與情節在傳統的基礎上并沒有做多少改變,母親劉青提望子成龍,卻因兒子傅羅卜沉浸于佛學而痛心不已,盛怒之下做出褻瀆神靈之事從而被打入地獄受刑,羅卜感懷母親的養育情,不忍其在地獄受苦,在觀音大士的指引下,不懼千辛萬苦來到地獄救母,孝心感動天地。

何為南派粵???這要從嶺南流派眾多的武術派別說起,這些武術動作招式得到人們的喜愛后,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被操練,這就為粵劇南派功夫提供了非常多的養分及素材?;泟∷嚾瞬粩辔崭鞯厝杉挤?,將南派武功中硬橋硬馬、剛勁勇猛的武術套路精華進行提煉美化,成為粵劇舞臺上的武功戲,俗稱“南派武功”。30年代,薛覺先率先引進京劇北派元素,同時在大市場的沖擊下,文戲開始流行起來,南派粵劇便日漸衰微,而流傳在廣西一帶的粵劇卻還保留著南派粵劇的“排場”,粵劇《目連救母》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正是因為有精彩扎實的排場戲。在劇中的第二回《奈何橋》中,母親劉青提揮舞水袖,伴以鑼鼓緊密的追趕,一收一轉間盡顯內心的痛苦及無可奈何;在救母過程中傅羅卜上刀山下油鍋,在該劇中也是一大排場,但演出時,并沒有真實的刀山與油鍋,刀山由十個演員為架,而羅卜從這十名演員身上快速通過至頂端墜落,就是“下油鍋”。這一招一式,全靠演員們的功力,盡顯南派粵劇的傳統魅力。在這樣的精品劇目中,傳統“排場”像一個時光機器,將人們帶回到幾十甚至上百年前,就像一場儀式,使人們置身其中,粵劇《目連救母》就是通過這樣一些想象的但又給人以真實感的場景,讓觀賞的人們仿佛回到記憶中的有意義的過去,觀賞者通過重溫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慰藉。

再來看此劇對于孝道的深厚詮釋?!鞍偕菩橄取痹诖藙≈惺亲钌羁痰捏w現,無論哪一出都能夠讓人感受到羅卜濃濃的孝意,為母描容時的細致與哀慟;不顧一切守護母親骸骨與強盜斗爭;在地獄救母時發現母親淪落為狗時的悲傷,這些行為都是目連“孝”的表達。在當今這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很多人對待“孝”并不像古人那樣時刻記在心中,甚至這種最應該履行的責任都變得冷漠淡薄。劇中母與子的深切情感、目連對母親的親情可以令一些人在觀劇的過程中得到反思。

三、粵劇《目連救母》中的文化記憶思考

戲劇從某方面來看是一種儀式,是一種程式化的東西,作為一種儀式的記憶,需要儀式規范、儀式工具、儀式中人們的愿望和表現這三個方面的因素來構成,這種儀式是對記憶的傳承?;泟∽鳛橐环N文化載體,較好地體現了這三方面的元素。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論集體記憶》一書中,從家庭、社會結構這幾方面入手,提出了“集體記憶”的概念?!八^‘集體記憶就是指同一群體內共有的記憶。是社會的凝聚力,是處于某一群體或族群中的民眾所共有的信念和道德態度,它儲存于個人記憶當中,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集體中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最終會形成‘集體的合力?!蹦窟B戲千百年來能夠一直在民間流傳就是因為在人們的集體記憶中有著一種情感認同,是靠孝來體現的情感認同,而粵劇《目連救母》中體現的孝的精神是一種崇高的人性精神,是“孝”的道德典范。這種精神形成一種合力,作用于人民大眾,從而產生對社會的正面影響。

南派粵劇藝術作為粵劇中的一株奇葩,應當好好保存并發展下去,南寧市粵劇團演出的《目連救母》在廣州上演后廣獲好評,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看完后也激動地贊揚。由此可見,南派粵劇藝術有著非常強大的影響力,是兩廣人民及香港、澳門同胞的共同文化記憶,這樣的地方性傳統對構建民族文化記憶和民族認同有著重要意義。從粵劇再上升到中國傳統戲劇這一大藝術門類,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戲劇工作者該考慮的是戲劇如何生存下來,如何保護這些地方性傳統及文化記憶。

參考文獻:

[1]黃虹.試論對無形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粵劇南派武功[J].中國博物館藏品研究,2005(1).

[2]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71.

猜你喜歡
文化記憶粵劇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粵劇傳唱灑暖陽
SINGING THE CHANGES
粵劇排場與粵劇傳承
1949—1951年粵劇“戲改”
粵劇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粵劇花旦黃嘉裕:90后也會喜歡粵劇
以空間為媒介:從浦東的“空間記憶”到迪士尼樂園的“消費空間”
《金字塔銘文》與古埃及復活儀式
空間場域與文化記憶的互文性關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