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山文化遺址陶人形象的“呼”與“胡”的關系及“胡”的歷史沿革

2016-05-11 08:17沙穎
紅山文化(契丹遼文化學刊) 2016年2期
關鍵詞:紅山匈奴文化

●沙穎

紅山文化遺址陶人形象的“呼”與“胡”的關系及“胡”的歷史沿革

●沙穎

赤峰地區位于中國北方遼河流域,史前文化非常發達,并且獨具特色,自成體系,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史前文化區。經過70多年的田野考古出土資料的積累及史學家、考古學家、地質學家的不斷考證,史學界最終將該流域的考古學文化劃分為: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興隆洼文化、趙寶溝文化和小河西文化等文化類型。

2012年之夏,赤峰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溝村出土的一尊陶人,引起學界廣泛關注,被稱為“是一次神奇的考古發現”。通過對65個殘片的復原,一尊距今約5300年,整身、盤坐、戴冠、口呼狀磨光紅陶人像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尊陶人高55厘米,中空,呈筒狀,外表通體磨光,局部施黑彩;雙腿彎曲,雙腳相對,盤腿而坐;雙臂自然下垂,臂肘彎曲,雙手交疊,右手在上,搭放在雙腳上;頭部戴冠,長發挽起,并用條帶狀飾物捆扎,形成橫向的發髻,額頂正中還有一個橫向長條狀飾物;五官清晰,神態逼真,額頂飽滿,眼眶周圍內凹,雙目呈圓形,炯炯有神,雙眉及眼球施黑彩;鼻梁挺直,鼻頭略寬,鼻孔與內側中空部通連;①臉頰明顯向內凹陷,外側線條分明;口部隆起,呈呼喊狀;人中清晰可見,下頜呈圓弧狀;雙耳略呈橢圓形,圓形的耳孔與內側通連,耳垂處還鉆有圓形小孔;脖頸豎直,右側的脖筋明顯;雙肩較平,鎖骨清晰可見;乳頭微凸,右側稍高,左側稍低;腹部較平,肚臍眼用小圓孔表示,與腹部內側通連。該陶人最突出的特征乃口部形狀。陶人的身份也一直是大家爭論的焦點,相關專家認為此乃紅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者巫王(見圖1)。②我們從該陶人收縮的鎖骨及眉目間可以看出,他似乎正在用力發聲,而張開的嘴所呈現的呼麥狀更為形象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他似乎在向上天、向神溝通匯報什么,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巫祝的形象。從民族學角度看,這屬于一種薩滿形象。所以,這個陶人應該具有通神、通天的能力,而他張嘴正是在向上天禱告。由此可見,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地區存在著以原始薩滿祭祀為職業的神職人員,就是我們所說的“巫”,他們扮演著溝通天地、傳遞上天旨意的角色。從陶人形象推測,他們通過后來在內蒙及東北地區廣泛存在的“呼麥”的方式將所求之神呼喚而來以求得啟示,而他們張開的嘴就是溝通天地的通道,有崇天、呼氣、祭祀的功能。

(圖1)

圖2

在紅山文化出土的人型文物中,其實不止這尊具有此獨特造型,筆者翻閱相關考古報告發現,其他紅山文明輻射范圍也出土了類似形制的陶人、石人,在此一并列舉。如圖2,該石人是敖漢旗當地老百姓在田間撿到的,距今約6500年-5000年,為紅山文化時期女神石像。從該石像我們可以看出其明顯的女性特征:突出的雙乳、隆起的腹部,面部表情也比較夸張,以氣作法特征明顯,與興隆洼出土陶人十分相似(圖3)。圖4為巴林右旗那日斯臺遺址出土的圓雕巫覡像,該石人形象酷似薩滿祭祀時狀態,口部微張,做呼天狀。圖5、圖6所示乃為藏于赤峰市博物館的女神石雕,該像口部張開,頸部有環狀圓雕,腹部圓鼓,雙乳突出,雙肩由簡單陰線刻出,大臂順肩自然下垂小臂曲肘蜷于胸前,應屬薩滿以氣做法類(呼麥)。

圖3

圖4

圖5

圖6

2015年2月,遼寧省文物考古所在朝陽市半拉山紅山文化積石冢首次發掘出大量文物,其中包括兩尊存世稀少的陶人頭像和石人頭像。這兩個頭像與上述紅山文化出土的藝術形象極為相似:石像濃眉大眼,寬額厚唇,如鉛球般大??;陶像比乒乓球略大,細眉小嘴,頭頂有盤繞發髻,嘴部微張做呼麥狀(見圖7、圖8)。

圖7

圖8

圖9 是2015年新發現的石雕人面像,在中國最大的史前石城遺址——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出土,高20多公分,表情沉靜,嘴張開,做呼麥狀。

圖9

從以上陶人、石人形象可以看出,它們都呈用力呼喊之狀,而且這不是普通的歌唱形式,而是至今仍然在蒙古高原上流傳的呼麥藝術形式。作為人類社會早期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其實是一種宗教祭祀方式的源頭,呼麥的產生和發展可以說與薩滿巫術祭祀有著緊密的關系。在阿勒泰山和西伯利亞地區,至今仍然保留著以薩滿呼麥的方式溝通人神的宗教習俗。而這一原始宗教祭祀習俗源自于俄羅斯的圖瓦共和國。我國內蒙古每年都會聯合蒙古國等國家舉辦呼麥大會。③2009年,“中國內蒙古呼麥大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蒙古高原這些具有呼麥特征的陶人、石人的出現,讓我們確認這些史前藝術形象呈現的就是人類原始薩滿宗教祭祀儀式。

在遠古社會,蒙古高原原始先民生活環境極其惡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極其低下,面對大自然無情肆虐時,他們顯得無能為力,只好乞求上天的幫助。于是以“呼”的方法祈求神靈庇佑的巫師出現了,他們可以溝通天地,庇護百姓,壯大部落實力。隨著歷史車輪向前轉動,巫師這一階層逐漸消亡,但他們與上天溝通的儀式卻以“呼麥”的方式流傳下來。據《逸周書》記載,在今晉北、內蒙古地區存在樓煩之胡、林胡、北胡之胡等胡族。④那么什么是胡?為什么稱之為胡?

《說文解字》:胡字從古從月?!犊滴踝值洹方忉尀椋骸啊咎祈崱繎豕虑小炯崱俊卷崟俊菊崱亢楣虑?,音瑚?!惫耪?,故也,從口十;月者,肉也。從字形、字義上理解: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存在著一種象征祭祀權力的權杖或旗幟,是為“干”,讀為“hán”、“kān”,音同蒙語的“可汗”。而蒙古部可汗手中的蘇魯錠,也稱蘇立德,下部口者,正如張開的嘴。肉,代表喉嚨,也為祭祀所用之祭品。綜合這三點我們不難看出,胡字在古意上意為祭祀時候用嘴大聲呼喊,亦或理解為在祭祀之時用嘴呼喊的人。

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胡”的定義也在不斷變化。在漢文籍中,記載有東胡、胡、西胡部?!昂笔侵敢孕倥鍨橹鞯幕顒釉诒狈讲菰貐^的游牧民族?!拔鞑亢笔侵敢栽率蠟榇淼奈鞅辈?、西部地區的諸族;“東胡”是指活動在匈奴以東的游牧諸族。實際上,東胡、胡、西胡都是由血緣相同的部落或不同的部落結合而成的游牧群體,他們長期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域內狩獵、游牧、生活,逐步融合成較大的區域性集團,⑤現在學界將其歸納為匈奴部落、東胡族及存在于西域的各部等。

《周禮·考工記總目》記載:“粵無搏,燕無函,秦無廬,胡無弓車?!编嵭⒁嵥巨r曰:胡,今匈奴?!薄稘h書·匈奴傳上》:“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眱蓾h時期,“胡”多指匈奴。漢、魏、晉、南北朝時,“胡”也可指西域諸國。王國維在《鬼方昆夷驗猶考》中提出,胡為匈奴人的自稱,“戰國以降,又稱之曰胡,曰匈奴。一曰胡,曰匈奴,乃其本名”。后來,他又在《西胡考》和《西胡續考》中從西胡的角度對胡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漢人謂西域諸國為西胡,本對匈奴與東胡言之……是后漢人于蔥嶺東西諸國,皆謂之西胡也。魏晉六朝猶襲此名。西胡亦單呼為胡,《漢書·西域傳》中:“西夜與胡異,其種類氏羌行國,逐水草往來。是其所謂為胡,乃指西域城郭諸國,非謂游牧之匈奴,后漢以降,甸奴浸微,西域諸國,遂專是號。六朝以后,史傳釋典所用胡字,皆不以之斥北狄而以之斥西戎。唐人皆祖其說。然除印度外,凡西域諸國皆謂之胡?!眳嗡济阋舱f:“胡之名,初本專指匈奴,后乃勛為北族通稱,更后,則凡深目高鼻多須,形貌與東方人異者,舉以是稱焉。其初她以稱北族也,以其形貌相同,不可無以為別,故以方位冠之。烏丸、鮮卑之先,稱為東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諸西北,則曰西胡,曰西域胡。但曰胡者,略稱也。居地可以屢遷,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異,卒不可泯,故匈奴、烏丸、鮮卑等,入中國后,胡名遂隱廠準西域人則始終蒙是稱焉。浸假凡貌類西域人者,皆以是稱之,而胡之名,遂自方位之殊,易為種族之別矣?!毙倥靶倥喾N,可以稱胡,鮮卑、烏桓、吐谷渾等‘東胡’族可以稱胡,西域諸族也可稱胡。

先秦時期中原地區將北方少數民族稱為北狄,秦漢以后又稱“胡人”,泛指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族等部落。匈奴本是胡(Hun、Huns)的漢語音記,最早記述匈奴的著作是《逸周書·王會解》:“北方臺正東……匈戎狡犬。狡犬者,巨身,四足果(裸)?!薄兑葜軙ね鯐狻肺暮笏健兑烈I·商書》記載:“正北”有“戎翟、匈奴、樓煩”、“東胡”等。犬戎、戎翟、匈戎(匈奴)是分別記述的?!渡胶=洝ず饶辖洝?“匈奴、開題之國、列人之國并在西北?!惫痹?“一曰檢猶’?!妒酚浶倥珎魉饕芬龖讹L俗通》云:‘殷時曰獯鬻,改曰匈奴?!謺x灼云:‘堯時曰葷鬻、周曰獫狁,秦曰匈奴?!敢陨先⒁宦曋D?!雹奕鷷r期,戎有一支叫犬戎,與西戎血統相同,曾經終結西周,逼迫周王室東遷。在中原武力強大以后,這支犬戎被驅逐北移,與北方的北狄部族融合,在戰國時代、秦漢之際,形成匈奴,稱為胡。

匈奴族部落興起于公元前3世紀,衰落于公元1世紀,是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都有過較大影響的民族。匈奴在東漢初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入塞,北匈奴西遷。匈奴社會存在兩個圖騰崇拜系統,即祖先崇拜和自然神崇拜。匈奴人崇拜天地、日月、鬼神和祖宗,并定時祭祀?!靶倥?,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每年正月,諸部首領集會單于庭,舉行春祭。五月,部眾大會于龍城,祭祖先、天地和鬼神?!皻q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籠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皻q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馬肥,大會蹛林,課校人畜計。服虔曰:‘蹛,音帶。匈奴秋社八月中皆會祭處也?!瘞煿旁唬骸愓?,繞林木而祭也。鮮卑之俗,自古相傳,秋天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眾騎馳繞三周乃止。此其遺法。計者,人畜之數?!雹呖梢娫谛倥鐣?,祭祀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匈奴族也崇拜龍,因為匈奴族也是華夏文明的子孫?!靶倥?,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⑧淳維乃是匈奴始祖名。有史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當然也。故應劭《風俗通》曰:殷時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晉灼云:堯時曰葷粥,周曰獫狁,秦曰匈奴。韋昭云:漢曰匈奴。葷粥,其別名。則淳維是其始祖,蓋與獯粥是一也?!雹岽揪S或稱獯粥,這個匈奴的始祖,原是夏桀的兒子之一,因避湯而遷徙到北方的大漠。因為匈奴的祖先也是華夏族,所以,他們崇拜龍是有理據的。

在匈奴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之后,他們采取與中原一樣的祭龍神、呼龍神的神權信仰,這是和漢王朝爭奪正統權力的開始。也因此讓我們看到了“胡”人與中原王朝為爭奪祭統權進而爭奪政統權所進行的輿論宣傳的痕跡。

“胡人”的說法在中國歷史上出現很早,在戰國各諸侯爭霸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其中的胡服就是指胡人穿著胡的衣服。賈誼的《過秦論》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句子。這里的胡人,指的是哪一種胡?顧炎武先生曾指出,胡在最初有三種意思:一是取象于牛胡;二是壽考之稱;三與“何”字同義。⑩胡指匈奴,也包括東胡,也就是匈奴東邊的胡人。史籍記載東胡后來分為烏桓和鮮卑二部。

關于東胡來源,早在商代就有東胡的活動的記載?!皷|胡”這個稱謂最早出現在《逸周書·王會篇》:“正北……匈奴……東胡?!焙笥钟小皷|胡、黃羆”的記載?!妒酚洝酚性疲骸爱斒侵畷r,……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边@反映的基本是秦漢時期他的活動情況。張久和認為,《史記·索隱》引服虔云:“東胡,烏丸之先,后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睎|胡一名是當時中原人對匈奴(胡)以東各部落的稱謂,是族他稱。?東胡的活動范圍很廣,張久和:“東胡的活動范圍大致限定在呼倫河、額爾古納河以東,黑龍江上游以南,嫩江流域東西,老哈河流域南北這一區域?!?“根據有關文獻記載,東胡活動區域大體上在今內蒙東南、遼河的西部,它包括西拉木倫河、黃金河、老哈河以及大小凌河流域一帶,由西北而東南橫跨內蒙古、遼寧兩個省,南北數千里,這里山水及平原兼而有之?!?如果從考古學的角度上看,東胡族系應當分布在現在的西拉木倫河流域。學者們普遍認為,東胡的考古學文化為富河文化、紅山文化等。這說明東胡的祖先們在西拉木倫河流域活動的歷史非常久遠,只是沒有歷史記載罷了。林干也說過:“綜合十二臺營子、烏金塘和南山根三地出土銅器散布的情況,大體上可以測定當時東胡人的活動范圍約在今內蒙古東部老哈河上游東南至遼寧大凌河小凌河流域,即包括今天的赤峰市、朝陽市、錦州市及周圍大片地方?!?這一片區域正是歷史上紅山文化的發源地及輻射范圍。雖然現在缺乏東胡的祭祀習俗的更詳實的材料,但是相關考古發現可以作為論據支撐,我們可以大膽推測,與紅山文化輻射范圍有重合的東胡族在“呼天”祭祀習俗與上文紅山文化的祭祀習俗有著共通之處。也就是說,東胡民族的原始信仰與紅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說,紅山文化的薩滿巫術就是胡人宗教信仰的源頭。赤峰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溝村出土的陶人的呼狀姿勢與胡人的呼麥也許就是這一聯系的有力證據。從這個角度說,也許胡人的原始文明就是紅山文化的一部分。

注釋:

①張國強,劉曉琳.紅山文化敖漢陶人探悉[N].赤峰學院學報,2013,(10).

②高平.內蒙古赤峰:史前陶人出土考古價值巨大[N].光明日報,2012,(7).

③范子燁.呼麥藝術的鼻祖:對興隆溝紅山文化陶塑人像的音樂學解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1-23.

④張亞初.從古文字談胡、胡國與東胡[J].文博,1992,(03).

⑤何天明.東胡到鮮卑檀石槐時期的政權演變[J].陰山學刊,2008,(06).

⑥張碧波.南有大漢,北有強胡[A].內蒙古第三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 2006.

⑦《后漢書》(卷八九)[M].中華書局,1982.

⑧⑨司馬遷.史記(卷一一0)[M].中華書局,1982.

⑩陳健文.試論中國早期“胡”概念之淵源.歐亞學刊,2007,(06).

?王禹浪,許盈.國內三十年東胡族研究綜述[J].哈爾濱學報,2015,(05).

?張久和.東胡系各族綜觀[J].內蒙古大學學報,1990,(02).

?林沄在.東胡與山戎的考古探索[A].環渤??脊艊H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知識出版社,1995.

?林干.東胡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紅山匈奴文化
紅山蕎麥看木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紅山蟻的伏擊戰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寶
義退匈奴兵
李代桃僵(上)
誰遠誰近?
紅山文化“玉龍”中的“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