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與協調

2016-05-14 19:10趙曉莉
經濟研究導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稅務會計分離協調

趙曉莉

摘 要:稅務會計是稅務與會計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相分離是市場經濟發展下的必然趨勢,但為了符合稅收制度和會計制度的要求,應積極地對兩者進行協調。因此,闡述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與區別,分析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原因,并為其協調發展提出相應建議。

關鍵詞:稅務會計;財務會計;分離;協調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8-0140-02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我國的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嚴格執行稅收制度,體現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降低遵守稅法的成本和財務核算成本,有必要分析和研究兩者的關系,以便更好地將會計和稅法結合起來。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與區別

財務會計是通過對企業已完成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系統的核算和監督,為有關各方提供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等會計信息的經濟管理活動。稅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稅收法律法規為依據,對納稅人應納稅款的形成、申報與繳納進行核算和監督的經濟管理活動。稅務會計是稅務與會計結合而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區別于財務會計的一門特殊專業會計,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聯系

1.稅務會計以財務會計為基礎

稅務會計對納稅人稅務活動引起的資金運動進行核算,必須以財務會計為基礎和依據,但需對財務會計記錄進行合理加工。稅務會計的資料來源于財務會計,它只是按稅法規定正確計算企業應交的各種稅費,并對涉稅經濟業務進行調整,做出調整會計分錄,再融于財務會計賬簿,最終反映到財務報表和各稅種的申報表中。

2.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適應了稅法的要求,體現了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協調性

按照稅法的規定,對涉稅經濟業務進行調整后,應按調整后的會計憑證、賬簿等資料編制財務會計報告。財務會計報告是企事業單位根據經過審核的會計賬簿記錄和有關資料,編制并對外提供的反映單位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書面文件。企業的稅務會計處理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種影響體現在財務會計報告中。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區別

1.核算對象和目標不同

財務會計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的記錄和核算,目的是向企業的管理者、投資人、債權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滿足各方決策的需要。稅務會計反映和核算企業的涉稅經濟活動,即有關稅款的計算、核算、申報與解繳等內容,目的是為國家稅務部門和經營管理者提供納稅信息,保證國家及時、足額地征收稅款,同時,通過合理籌劃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

2.核算依據不同

財務會計以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為核算依據,會計人員按照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真實、客觀地核算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不必考慮稅法的規定。由于會計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有一定彈性,對某些會計事項,允許會計人員根據客觀環境和自身理解,選擇會計方法,這往往導致對相同經濟業務的核算出現不同的會計結果。而稅務會計以稅收法規為核算依據,按照稅法規定計算企業應向國家繳納的各種稅費金額并做出調整的會計分錄,由于稅法的強制性和統一性,對于相同經濟業務的處理結果是一致的。

3.核算基礎不同

以權責發生制為核算基礎,遵循配比原則,允許企業在一定的情況下合理估計收益和費用,將某一會計期間的收入和費用相配比,反映該期間的經營成果。稅務會計體現了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的結合,以收付實現制為主,依據稅法規定,確定當期應稅收入和扣除費用,計算當期應繳納稅費,一般不允許企業對收益和費用進行估計。

4.核算原則不同

一是根據會計準則,財務會計的計量屬性有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等,例如,為了保證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和真實,對某些經濟業務的核算放棄歷史成本原則而采用公允價值。而納稅是法律行為,其合法性必須有可靠的證據作支持,因此稅務會計恪守歷史成本原則。二是按會計準則的規定,財務會計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謹慎性原則,對于某些會計事項需采用主觀估計方法,應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且不得高估收益或資產,不得低估損失或負債。而由于稅收的強制性,稅務會計不考慮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和謹慎性原則,對任何涉稅事項的確認、計量都應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不能估計。

5.基本要素不同

財務會計有六個要素,即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為了反映經濟活動的具體內容,對各要素進行詳細的分類。稅務會計有五個要素,即計稅依據、應稅收入、扣除費用、應稅所得、應納稅額,按稅法規定反映與納稅有關的經濟活動。應稅收入、扣除費用與財務會計中的收入、費用是不同的概念,即稅法對于收入、費用的確認范圍、時間、標準、方法與會計準則不同。

二、我國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及協調

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同屬于會計領域,財務會計立足于微觀層次,真實、客觀地反映企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而稅務會計立足宏觀層次,保證國家及時、足額地征收稅費,二者在各自的方向獨立發展。由于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目的和導向不同,且我國的稅法很難與財務會計完全融合,因此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國的稅務會計仍然要采用以分離型為主、混合型為輔的一種稅務會計模式。

(一)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分離的原因

1.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由于會計信息使用主體單一,我國采用財稅合一型稅務會計模式,稅務會計未從財務會計中分離。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發展,會計信息使用主體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開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發展。由于各信息使用主體有著不同的需求,例如:投資者、債權人利用會計信息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政府利用稅務信息監督納稅人的納稅情況,這使得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區別加大,二者相分離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有助于完善中國稅制及稅收征管

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深入時期,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從不同角度監督經濟活動,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相分離,有助于完善中國稅制和稅收征管,有利于發揮稅收征集國家財政收入和調節經濟運行的雙重作用。

3.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體系

我國會計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建立和完善會計準則體系,保證會計核算的客觀性和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只有將稅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才能使企業在遵循新的會計制度和準則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本企業的會計處理方法,充分發揮財務會計的核算、監督作用,提供真實、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

(二)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協調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適應了不同信息使用主體的需求,但兩者的分離會產生一些問題,如:使得征稅困難,提高了稅收征管的成本;增加了納稅人財務核算成本及人員培訓成本等。因此,為了實現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各自目標,在分離的同時,應注意兩者的協調與配合,構建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良性互動關系。加強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之間的協調,能使國家稅收管理成本降低,從宏觀角度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有利于對企業制度和結構進行優化,減少企業的納稅風險。

為了使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更好地協調,應注意以下方面。

⒈完善稅務會計理論構建

改革和完善稅制,借鑒國際慣例,使稅法主動向會計準則靠攏。一是應進一步完善稅務會計理論,形成符合我國企業發展狀況以及我國稅法的稅務會計理論體系,在管理層面上稅收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要相互配合與合作,協調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關系,讓兩者在協調中得到良性發展。二是完善稅務會計核算的內容,減少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差異。例如,在所得稅的處理方面,減少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在內容上的不一致,要以所得稅制度為基礎,保證會計制度與稅收人之間的統一。與此同時,放寬應稅費用的列支標準,加大納稅扣除,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

⒉加強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在信息方面的溝通

首先,會計通過披露真實有效的信息來配合稅務工作,稅務機關應充分利用披露的會計信息,督促企業及時、足額納稅,以提高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效率。其次,各相關部門應利用各種渠道宣傳和推廣稅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及其他經濟法規,使社會群體樹立法律觀念,促使人們自覺按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業務處理,并按稅收法規對涉稅業務進行調整。

⒊統一會計核算基礎

目前的稅務會計采用收付實現制,雖然有利于保證國家及時足額征稅,但使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產生差異,且不符合收入與費用相配比的原則。在稅務會計中引入權責發生制原則,將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相配比,不僅可以減少稅務會計和財務會計的差異,還體現了稅收公平。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在分離的同時,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是稅制和會計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企業應營造良好的內部會計環境,積極探索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與協調路徑,在實現企業目標的同時,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稅務會計分離協調
有關事業單位稅務會計改革的思考和建議
探析國外稅務會計的經驗和啟示
轉型背景下的民辦高校管理理念創新
公共藝術與城市設計的協調與同步
融合與分離:作為一種再現的巫術、文字與影像世界的構成
公司財務會計制度與法律規范協調問題研究
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統分關系影響因素的探究
氣體分離提純應用變壓吸附技術的分析
論房地產經濟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協調
林紙一體化企業文化沖突與協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