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經典文學IP打造中國“遺產電影”

2016-05-14 08:55晨羽
上海采風月刊 2016年8期
關鍵詞:網絡文學文學

晨羽

2015年,被稱為“IP元年”,《盜墓筆記》《花千骨》《瑯琊榜》等網絡文學改編作品的火熱掀起一陣IP潮。2016年,被認為是網絡文學的爆發年,根據網絡文學改編的電影、電視劇、網絡劇大規模出現。各大影視公司和眾多業內人士瘋搶著熱門IP,研究著下一個影視“爆款”的模樣。

只是,改編自熱門網絡IP的電影、電視劇就一定大賣了嗎?現實給出的答案是:未必。不少頂著“大IP”光環的作品質量堪憂,被觀眾詬病。因為觀眾不會純粹為IP買單,而只會被影片的內容打動。

今年5月中旬,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推出“電影與文學”大師作品展,放映了《羅密歐與朱麗葉》《郎心似鐵》《理智與情感》《了不起的狐貍爸爸》《蒂凡尼的早餐》《肖申克的救贖》,這六部電影佳作均改編自經典文學作品,包括莎翁名劇、美國現代文學、英國兒童文學、英國古典文學等,同時各以自身過硬的電影質量獲得了奧斯卡、柏林電影節等眾多權威獎項的肯定。緊接著,6月,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隆重拉開帷幕。電影節上的一大亮點,就是上海國際電影節與英國電影學會以及英國文化協會合作特別策劃的“莎翁影史”——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影像大展。

在“泥沙俱下”的IP環境里,在日益白熱化的網絡文學IP競爭中,這些改編自文學經典的影片猶如一股涼爽的清風,充滿了電影與文學的雙重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影迷,同時也給越來越依賴網絡文學IP的國內電影人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按現在的說法,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作家的經典作品是公認的超級大IP,無論是其深刻的藝術品質,還是跨越時空的穿透力、傳播力,都可以甩那些網絡文學IP成百上千條馬路了。但現在國內是否把文學經典看成IP?顯然,把魯迅、茅盾、巴金等作品作為IP資源的電影人寥寥。 時下,對影視改編版權盲目混亂的哄搶滋生了一股浮躁之氣,而殘酷的市場表明:熱門網絡文學IP并非萬能靈丹,在這樣的時刻,重識IP的定義,深入挖掘純文學的價值,顯得迫切而重要。

名著改編片是拍給現代人看的

今年的“莎翁影史”——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紀念影像大展上,匯集了英國電影史上8部經典的莎士比亞作品改編電影,跨度足足超越100年。其實,早在電影誕生不久的1899年,莎士比亞的作品——《約翰王》就被搬上了銀幕。之后有近500部有關莎士比亞作品的默片先后問世。為此,英國電影學會特地匯編其精粹,發行了新片《開演!默片中的莎士比亞》。至今根據莎翁作品改編的電影已不計其數,這當中不乏很多名留影史的偉大作品。

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被譽為“當代最好莎士比亞演員之一”的77歲英國演員伊恩·麥克萊恩為宣傳“莎翁影史”單元展映,來到上海,成為焦點人物。伊恩·麥克萊恩認為,莎翁IP超越時代的價值,在于永遠忠實、細致入微地描述人類的共同精神與復雜情感,并在其中注入瑰麗的想象力?!叭巳硕加衅咔榱?,會生氣嫉妒殘忍,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這些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人性。人性將所有國家種族聯系在一起?!?/p>

8部展映影片中,既有對莎翁劇作較為原汁原味的演繹,也有借莎翁的故事、場景、人物,叩問時下的命題。譬如,伊安·麥克萊恩出演理查三世的1995年版《理查三世》,將故事背景由原著的十五世紀轉換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弓箭、長矛的冷兵器時代移植到坦克、大炮的熱兵器時代。盡管年代變了,但影片的內核依然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故事,沒有破壞莎翁美麗的詞句,并且注入了現代的活力。

“名著、經典,都分兩面。一個是classical,還有一個是時演時新。從環球劇場到現在,莎士比亞的劇本演了無數次,被不斷地重新演繹。再說電影改編,我們現在能看到多少個版本的莎士比亞!隔個三五年就要被重新詮釋,換一個導演,換一個風格、理念,由新一代的演員重新演繹。但無論被怎樣重新闡發,一看就知道他是莎士比亞某一出戲中的某一角色,換再多的面孔、再多的手段,你也認得出他是誰……如果經典不被重新詮釋、重新演繹,它就不是活的,這就不是經典了?!睂а萼嵈笫フf道,這也是他創作時堅持的理念。

今年2月,鄭大圣導演的《蝕》斬獲上海電影評論學會評選的“2015十佳華語電影”。電影《蝕》改編自中國現代文學家茅盾的小說《蝕》之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茅盾的《蝕》三部曲成篇于上世紀20年代,講述了那個時代青年人在大革命中的浮沉,不斷追求、幻滅又不斷追求的人生歷程。鄭大圣大刀闊斧地改寫了原作的情節,重新梳理兩對青年男女糾結交集的四段人生路,把《蝕》拍成五部曲:《春風桃李》《章臺秋柳》《懷樸抱素》《江楓漁火》和《霜天曉角》。

鄭大圣透露,最初創作團隊聊原著、琢磨改編方向時,總會有人冒出來說:“哎呀,這就是我的一個同學,就像胡抱素這樣?!薄拔規啄昙壍臅r候,我們班女生就是這樣?!薄爱厴I多年后我參加一個同學會時,才發現,誰跟誰之間原來是那樣的關系……”

在把小說改編成影像的過程中,創作團隊絲毫沒有感到在仿造一個古董,而是看到了原著里特別鮮活生動的一面。鄭大圣坦言:“時世雖易,每一代大學生進入成人社會都是這樣的過程。開始總以為未來是我的,世界是可以被改變的,等一畢業、一腳踏入社會,迅速就被收拾了。被當頭一棒后,反應慢點的,好幾年也轉不過彎來。是堅持自己的立場、意志?還是順應、沆瀣一氣?個人性情不一樣,選擇不一樣,遭遇當然不一樣,畢業三年,已經人人一肚子故事了。每一茬人畢業,都必然經歷兩個困境:戀愛的挫敗,社會生存的挫敗,到今天依然是這樣。八十五年之前,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直面書寫了這個處境的,就是《蝕》,直到現在我們讀了還能感同身受,了不起,這就是經典作品的力量。按我們的總編劇吳濱老師的話來說:現實主義作品的穿透力有時候會超越它的寫作年代以及它所描寫的年代?!?/p>

茅盾的小說《蝕》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末的人物和故事,但影片《蝕》挖掘到了這部經典作品的“穿越力”,并借此成功地應和著當代的年輕人及其當下生活。

“希望現在的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有興趣看,能夠與之對話。因為不管依托在哪個時代背景下,電影永遠是現在人向現在人講的故事?!编嵈笫ブ赋?。他還強調道,其實每一次的改編都有它當下的處境和語境。茅盾作品尤其是這樣?!懊┒茏髌返谝淮伪桓木?,是1933年的《春蠶》,體現了傳統手工小作坊面臨東洋機器紡織的壓迫。第二次是1949年的《腐蝕》,編劇是柯靈先生,導演是我外祖父佐臨,我外祖母丹尼是女主角。第三次改編是在1959年,夏衍改編了《林家鋪子》,水華先生導演。前一次是1981年的《子夜》。最近的一次,是幾年前朱楓導演又重拍的《春蠶》。這個時代處境與改編的相互映照特別有意思。略略回顧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首先,作為現實主義文學巨匠,茅盾先生是中國近百年以來跌宕起伏的現代化進程的見證者和書寫者,他與時偕行而且洞察深刻地描寫著他的時代,這是他的偉大之處。而電影,在哪一個時間拐點選擇了他的哪一部作品來改編,其實都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反射,這里面暗含著一個文學和電影、原著和改編之間錯位的互文關系。任何一次改編,實質上對當下處境一定是有所針對的——為什么不選別的作品,為什么要改編這個,怎么改編,這其實是一種話語,一種態度的表達。 ”

文學雜志、出版社開始打造“劇本工廠”

影片《蝕》系列來自兩方出品人的委托,一方是電影頻道,另一方則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是中國作協下屬的大型文學出版社,有著豐富的文學版權內容,從2011年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全版權運營方面的探索,于2011年3月成立了控股影視公司百城映像(北京)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簡稱“百城映像”),進行社內作品的版權開發。

公司成立之初,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城映像提出“百年·百城”概念,計劃改編100部能代表一個城市的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打造“中國文學名作改編系列電影”。選擇近當代中國作家作品來改編,展現這些作品中表現的城市以及中國人的生存狀態、精神面貌和文化背景。在拍攝《蝕》之前,2011年鄭大圣就參與創建了此計劃,選了天津老作家林希先生的原著小說改編成《天津閑人》和《危城之戀》?!短旖蜷e人》獲得了第13屆中國電影頻道百合獎一等獎,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低成本電影、最佳低成本電影導演獎;另一部《危城之戀》則獲得了2014年第7屆巴黎中國電影節最佳文學改編電影、最佳配樂,并入圍第36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世界聚焦單元”。

作家出版社作品研發中心總監、百城映像的首席內容官吳濱介紹,作家出版社將多年的文學作品資源整理成“中國城市文學作家作品庫”,不僅將擁有影視改編權的文學作品和其他作品區分開來,還對有改編權的作品進行了分類,這些版權內容資源為百城映像“百年·百城”系列電影項目提供了文學改編基礎,也成為百城映像拓展全版權運營業務的獨特優勢。

據悉,目前百城映像與CCTV電影頻道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未來還會在堅持文學精神的主流下,進軍更廣泛的商業影片制作領域,讓“文學電影”被更多的受眾所認可。

除了老牌出版業在探索一條以傳統文學為根基的小眾IP市場化之路外,老牌雜志《收獲》也開始在此領域試水。

日前,《收獲》雜志與“贊賞”IP平臺戰略合作發布會在上海作協召開。此老牌文學雜志表示,不僅會在投稿和審稿形式上作出一次重大革新,還欲借助新媒體平臺轉型影視劇本工廠。

發布會上,《收獲》雜志主編程永新與“贊賞”IP平臺CEO陳序共同宣布,雙方將進行優質原創文學IP開發合作,建設包括基于VR、AR、MR等內容呈現與娛樂最新技術在內的影視“劇本工廠”和新人比賽,融合文學原創美學和前沿科技創新,繼續引領華語文壇的潮流風氣,進一步繁榮面向未來中國的文學創作。

事實上,作為容納華語文學原創作品最好的平臺,《收獲》和影視界的淵源頗深。程永新回憶道,1988年,張藝謀帶著《紅高粱》去柏林參加電影節,路過上海,請《收獲》編輯部看了一場電影?!澳菚r候張藝謀已經和我們簽了一個協議,支付一些費用,獲得我們雜志的‘首看權。每期雜志的清樣出來后,郵寄一份給他。那時候,雜志還沒有上市,所以他就有時間決定哪篇作品是他想要簽下來的。我記得那時他簽了格非的《迷舟》,但是后來沒有拍,拍成的有余華的《活著》。后來姜文聽說有這個(辦法),也和我們要求了‘首看權,再后來還有別的影視公司加入。這么多年來,很多影視機構和一些導演的文學團隊都訂閱了《收獲》,這不是什么秘密,粗略數一下,把從《收獲》中閱讀到的文學作品拍成影視作品的,應該有上百部吧。在這當中,我們編輯部完全是義務勞動,幫導演去找作家,給他們牽個線,然后讓他們自己去談。近些年來,國內外的雜志社、出版社,紛紛開展IP工作,我們一直沒有著手去具體地涉及。這一次,在提供給寫作者更多展現舞臺的思路下,我們就希望能從投稿平臺、作品集成再延伸出去,成為劇本工廠。在這個平臺上會進駐合作方,把合適的原創作品篩選出來,直接轉化為影視版權?!?/p>

“我覺得如今IP價值被網文、游戲、輿論行業所綁架,真正的價值我認為就是在作協這個院子里面,這個院子的價值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我們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愿意把真正的傳統文學的價值、尊嚴和對更大、更廣泛讀者和用戶的價值和體驗挖掘出來?!薄百澷p”IP平臺內容總監黃一琨說道。

在全媒體時代,IP儼然成為文學作品及文化產業的核心動力表述。當網絡文學帶動的“IP熱”如火如荼之際,一些純文學出版社、雜志社也不甘示弱,開始主動出擊,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扛起“文學電影的大旗”。

熱情擁抱新媒體,獨辟蹊徑走出一條精品IP之路,這對傳統出版業、媒體而言,有利于其在互聯網時代尋找到一條轉型突圍的道路;對作家而言,也有利于提升其文學作品的影響力、傳播力,實現作家更高的品牌價值。

2016年4月召開的上海市文學精品創作會議上,眾多作家也很關注文學創作與影視的轉換?!睹妊俊冯s志執行主編傅星說道,近幾年文學圈里有一個現象,就是許多人都跑去做影視劇了,并且做得風生水起。去年他參與了上海廣播影視制作行業協會的青年編劇沙龍組建,40多名成員中,“萌芽系”的作者居然占了七八成。傅星表示:“作家協會劇本中心完全有條件在影視產業大發展中更有作為,關鍵是如何更有效地搭建作家和制片人的溝通平臺?!?/p>

中國應有自己的“文學遺產電影”系列

在某論壇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被問及“純文學”現在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是否能成為大IP時,李敬澤幽默地回答道:“曹雪芹的《紅樓夢》IP價值有多大?我們要把它放在稍長的歷史維度上看,看看它養活了多少人?!?/p>

事實上,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一直被不同時代的電影人不斷改編。一些優秀的現當代文學作品,也曾不斷被搬上銀幕。例如張藝謀的《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小說《妻妾成群》,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改編自作家珂蘭的《深谷回聲》。還有魯迅的《藥》、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曹禺的《日出》、古華的《芙蓉鎮》、楊沫的《青春之歌》、路遙的《人生》等等,都曾被改編并搬上銀幕。

中國電影界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經十分重視文學改編,格外重視在嚴肅文學中尋找創作靈感。然而反觀近幾年,根據嚴肅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越來越少。

“我覺得這是電影文化職能上的一種缺失??葱≌f需要文字閱讀訓練,但沒文化的人也能看電影。影像比較直觀,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看過很多‘名著改編片,很多人都是從看電影開始經典文學啟蒙的。我還記得上初中時看過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藥》,還有根據魯迅小說改編、水華導演的《傷逝》?!鄙虾k娪凹覅f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指出。他坦言,很多大部頭的文學作品,自己先看的是電影版,后來才看的小說,比如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初中時就看過電影,讀小說卻是在上大學之后?!白罱鼛啄晡覀冋務搫撔卤容^多,而繼承反而講的少了。在這種背景下,文學經典離我們日常生活越來越遠。我在大學里工作,有些學生大學四年,讀過的書只有幾本教材,為了要應付考試嘛。這樣的閱讀量就遠遠不夠。那怎么才能讓學生接觸文學經典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影視改編。電影改編實際上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直觀的精簡版本。其實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文學啟蒙,但現在幾乎看不到了?!?/p>

鄭大圣表示,《蝕》的兩方出品人對影片有一個共同要求:用最新近的數字影像為現代文學名著做一個精裝版?!拔覀兪潜日罩鳥BC做的。BBC周期性地、隔幾年就要翻拍狄更斯、莎士比亞的作品,成系列的,換改編思路、換角兒、換影像風格,常演常新。作為國家平臺,BBC在這方面一直不遺余力。法國人也一樣,從巴黎到百老匯再到好萊塢,《悲慘世界》不斷在上演。我覺得這不僅是一個文化遺產的問題,更多是一種文化品格。英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的英國人,法國人之所以成為這樣的法國人,跟他們不斷重溫這些文化經典有著莫大的關系,這是一個族群品性塑造的過程。對文學遺產只有自覺地重復體驗,族群的特質與品性才會被不斷地重塑和延續。沒有這種自覺,這個族群就會變形,就會失去集體的認同感、歸屬感。再講到外宣,英國人外宣最大的底牌就是莎士比亞、狄更斯。英國人一直在不厭其煩地改編經典、重塑經典。而我們就缺少這種費孝通所說的‘文化自覺?!?/p>

石川坦言,童年時看過很多英國BBC出品的“遺產電影”,比如根據狄更斯小說改編的《霧都孤兒》《老古玩店》《艱難時世》《雙城記》《大衛科波菲爾》等等?!白罱以谙?,中國為什么不能像BBC那樣來翻拍文學名著,為市場和下一代提供我們自己的遺產電影呢?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那是因為,我覺得最近幾年‘唯票房論很盛行,真正拿得出手的國產片實在不多。我們整天在說要‘走出去,要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是拿《夏洛特煩惱》《煎餅俠》這樣的片子能提升國家形象嗎?我很難相信?!?/p>

有一定影響力的嚴肅文學作品,尤其是被稱為經典的作品,勢必有著特別的精神意蘊。要把這些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完成從文字到影像的蛻變,且呈現出文學原著的意蘊,對于包括編劇和導演在內的電影人來說,猶如帶著鐐銬跳舞,難度很大。況且如今嚴肅文學的群眾基礎比較薄弱,文化快消品充斥市場,相比以嚴肅文學作品為底本創作電影的傳統方式,熱門網絡文學IP既容易改編,又容易利用已有的影響贏得更高的票房。因此,各大投資方更熱衷于打造熱門網絡IP。在這樣的現狀下,鄭大圣選擇改編《蝕》這樣一部沉靜深刻的作品,必然會面臨很多拍攝困難,如:總成本不足750萬人民幣,即每部電影成本僅150萬;拍攝周期62天,平均每一部才拍了12天半,后期才6個半月。在如此低的投資,如此緊張的周期下,影片《蝕》達到了很高的品質,著實不易。

不過,石川表示,也許像影片《蝕》這樣拍一兩部,三四部沒問題,但多了問題就來了?!拔沂窍M@種改編可以做成一種BBC遺產電影那樣的常規形態。這就需要頂層設計,可以用商業、市場的手段來操作,但不能以盈利為目的。比如說,改編《子夜》這樣的鴻篇巨制,各方面都需要頂級配置,最好的編劇、最好的導演、最好的演員、最好的攝影。但這樣的話,成本就上去了,而市場又非常有限。誰敢來冒這個風險?”因此,石川認為,單靠電影頻道一家還不夠,應該由廣電總局牽頭,系統性地搞一個“文學遺產電影”系列?!鞍淹砬逯撩駠钪匾默F代文學作品都拍成電影。古代作品、當代作品、外國名著,可以分批改編,先形成一個目錄,分門別類,先后有序。當然,再不能一部只投一百多萬這么拍了,要做就要舍得花血本,動用最好的資源,拿出頂級配置。美國有個馬丁·斯科塞斯電影基金會,他們一直致力于電影文化遺產的保護,把全世界有價值的老電影拿去數碼修復。這種修復,并不是用來做商業開發的,而是針對中小學教育。比如中學老師講種族平等的問題,就會給孩子們放映修復版的《殺死一只知更鳥》。這也是一種寓教于樂,讓孩子們通過看老電影來認識種族關系。馬丁·斯科塞斯電影基金會是一個私募基金,這種模式在中國不太容易做,那么相應的文化職能,就只能讓政府機構來承擔了?!?/p>

鄭大圣也很贊同由公共資源、國家平臺來做這件事?!笆紫葟恼块T開始,社會機構、資本、電影人,都應該有這樣的文化自覺。這類電影最好有更多的人來拍,用不同的思路,從不同的角度來改編,那樣會更有意思。我們也應該有不同版本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因為改編是再造敘事,從文字語言到影像語言,是一次再講述、再創作?!?/p>

《蝕》共有五部,劇情相對獨立而又具有一定連續性,可以單獨放映,但顯然連續放映帶來的觀影效果會更好??上鴥群茈y有一家影院愿意連映五部。因此,設立適合遺產電影的藝術片放映機制,建立一個運轉成型的獨立放映系統,有類似于文藝片專賣店這樣的影院,也是鄭大圣等影人一直呼吁的。

總有人會擔心文藝片沒有觀眾,嚴肅文學IP電影沒有市場。但是其實大批觀眾已經潛伏在那里,一旦遇到好片便會蜂擁而至。就如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不少影迷為購票通宵排隊,甚至有影迷提前18個小時排隊,網絡售票平臺也因搶票人太多一度陷入癱瘓。待電影節開幕,外地乃至海外的影迷更是紛至沓來??梢?,觀眾的影視消費需求已經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專業,需要有更多的選擇。更為關鍵的是,市場不能放任自流,看似繁榮的IP熱背后另有隱患。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紀人直率指出:“任何過熱的投資市場都可能存在泡沫,IP市場亦然。當投資方購買缺乏藝術價值的作品時,就存在風險,因為點鐵成金乏術。一些專業編劇在接受改編此類作品時,抱怨網絡作家寫東西很飛,沒有任何約束,能夠保留三成內容就不錯了,認為讓專業編劇來改編無異于‘馬桶上繡花??磥硗顿Y方在采購IP時,缺乏藝術的眼光。這樣勉強改編出來的IP劇,不可能經得起檢驗。至于爭奪大IP資源,造成IP虛高,就如炒房地產一樣,最終損害的是藝術的健康發展?!?/p>

相對于胡編亂造劇情的影片,一些改編自擁有大批粉絲的網絡文學的網劇、電影,顯然更容易贏得觀眾。不過,網絡文學良莠不齊,要使之成為影視作品的“富礦”,從業者挑選時需清醒而謹慎。與此同時,也不能為一時的市場效應,忽視了另一座更大的“富礦”——純文學。當下,一些網絡文學大行其道,可是,能在全球范圍內傳播、跨越400年而不朽的“IP”還是莎士比亞戲劇。只有那些被定義為經典的作品才能不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依然散發出璀璨的光芒。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豐厚的文學藝術的財富,不僅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深刻的哲理故事,還有及時反映中國社會的現當代小說,這些都是有利于電影藝術發展的優質IP資源。近些年,好萊塢都在不斷汲取中國元素打造《功夫熊貓》《花木蘭》等影片,中國更不應該忽視自己的寶藏。當然,“好IP”未必能制造出“好電影”,如何打造好經典文學IP,這是另一個需要深究的話題。也許會面臨很多的挑戰,但是意義重大。因為這些根植于民族文化沃土之上的文學作品需要被廣泛傳播,而電影也需要借此提升內涵,發揮更大價值,為后輩多留下些文化遺產,并積極有效地“走出去”。

猜你喜歡
網絡文學文學
調查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我國網絡文學研究的困境與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國網絡文學闖蕩海外江湖
基于媒介革命視野下我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路徑探究
中國網絡文學讀者超四億
中外文學中的“頑童”
文學小說
文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